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笔尘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和交流。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一同阅读这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并思考其中的哲理和价值。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一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对于“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可以相信不可知论、相信先天认识形式,也可以像中国的一些哲学家那样,相信真理不能说,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领悟,还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场大梦,或者相信宗教信条。也可以这么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信仰问题。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二

散学典礼时,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发了一本书,我就选了一本名叫《画说哲学》的书,我心想:这个可是寒假啊!寒假里过年,我才没时间看书呢,再说这本书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妈妈知道了我要写这个书的四篇读后感之后,就让我好好的看这本书,我又想:有四篇读后感,我随便看看写写应付过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间开始看了起来。

“哇!这本书好难懂啊!都是说一些很奥秘的语言来说哲学”我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时妈妈走了进来说:“哲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细的看哦!”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达的是什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觉得人们非常的高贵,可是人们的高贵不在于本身的肉体,而在于灵魂。

从前有一个书生,他非常的聪明,被许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连三的请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还是打算继续念书,成为一个聪明人。有一天他经过了一个小巷,那里面又两个人,商人看他们鬼鬼祟祟的,就打算进去看看,结果那两个人要打劫这位书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钱都抢了出来,于是这个书生就说:“我处了才华、高贵,什么都没有了。”

这句话让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弃许多的财产,而去选择才华和高贵,这值得我们去学习,金钱测量不了才华,才华测量的了金钱。拥有才华和高贵的灵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间在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差不多看完了,哲学的知识我也懂了不少!写的读后感一定写的很好。只有必要难度很奥秘、吸引力的书,才能让我爱上那本书。爱上哲学,爱上生活。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三

《生活就是哲学》这篇文章出自《读者》第18期,由作者傅佩荣撰写。文章以他人摔倒你是否会主动扶起为案例,阐述和分析人们的纠结心理,并表述了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

文中的事例让我回忆起了上周末在广州的一段场景,当时我正从北京路步行街穿过天河城百货去往酒店,广场一侧一小男孩正在追逐一小狗,几乎围着我转了个圈,忽然间他在我面前摔倒,顿时嚎啕大哭。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扶他,握着他的手臂时,他发现不认识我,手臂有个回收的动作,更是哭地厉害了。旁边小男孩的父母欢笑着走过来,劝解他不哭。确认小男孩平安无事后我就离开了。离开的路上我一直在回顾那个扶的动作,因为经常看时事新闻,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讹诈新闻,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毕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然后是感到庆幸,然后一笑置之。

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思考权衡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劳动。人生价值的界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计算可行性,预测成功率。哲学“化隐为显”作用显得甚为关键。

生活就是哲学,我们无时无刻在认识自我。人生是个矛盾的载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是由天气决定的,也不是由心情决定的,而是由习惯、教化指引着的。文中提到“你有时乐于组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你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观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人们善变,这不能完全说是由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你并未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并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挣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学,而哲学让我们生活更富有意义。我热爱哲学,它让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马克思的主次矛盾、内外因、质/量变等理论也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面对社会问题,以适应和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客观情况。

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相互间都是被关联着的,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交往编织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在交织的过程中,哲学是其变得有趣、生动。生活流淌着哲学的血液,哲学的血液燃烧了生活的激情。

――――技术信息中心荔枝核。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四

1.能够靠眼泪发泄出来的情绪都不是什么情绪,而无法用眼泪纾解的,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2.放好心态,失去的东西,不要悲伤,你就当,他本身就不属于你。

3.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

4.就算世界有一千個理由讓你哭泣、你也要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微笑。

5.美好的一天,上帝不会就这样给你,需要自己去创造。

6.忘记过去,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7.青春如同在头上的点滴瓶。一滴一滴地流逝干净。

8.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9.我的生命里,音乐是不可缺少的。

10.多一点无所谓,就少一份忧愁、少一份伤心。

11.高傲自大是成功的流沙。

12.一切的借口不过你给拖延和懒惰找的理由,哪有那么多未来等着你,你只有现在。

13.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14.如果你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那就去尝试改变生活的浓度。

15.荣誉妒忌成功,而成功却以为自己就是荣誉。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五

1.过度的热情,会把被爱的人宠坏;忽冷忽热的回复,会把最爱你的推开。

2.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要的,但确实是你自找的。

3.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4.你从未尝试过往上爬,所以凭什么看最美的风景。

5.坏人教会你成长,好人告诉你方向。

6.你总要忍过那些别人忍不了的,才能迎来那些别人从未得到的。

7.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尽管可能会失败,但是知道自己尽力了。

8.成功从不会放弃任何人,只有你放弃成功罢了。

9.哪個女孩曾經沒有愛過幾個混蛋要怪就怪當時眼瞎了。

10.如果仰望能见到天空如果俯视能见到大海我们生活在那个地方。

11.不管未来是否遍体鳞伤必须挽起衣袖带上坚强勇敢去闯!

12.平凡朴实的梦想,我们就是要用那唯一的坚持信念去支撑那梦想。

13.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

14.感覺寂寞,只是因爲妳不在我的身邊、而我卻無處付出。

15.時間很會沖淡記憶,以後的我們誰都不用記得誰。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六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世界的连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时候读的时候不懂,现在慢慢有一点感悟,记录下来。

从基因角度,人对自己的同类同胞,更容易有一种一体感。所以我们看到“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龙的传人”这种富有中华神话色彩的词语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发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小时候学的古诗往往一下子就浮现出来……在水边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场聚会后会唏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睹物思人时想到“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在这些时候我们都和古人对话了。

天地之间,这情非我独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着他感同身受。

这种感觉往往是看一些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受。比如《无问东西》把几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通过人的关系串联起来,你是我的延续。《寻梦幻游记》“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一些油画或是小说,比如圣殇,活着,描绘战争,一眼让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七

《生活有哲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小册子,作者以一位哲学家的敏锐,结合他的工作、生活等经历,思考、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读起来很轻松,但其中的哲理又很受用,对我自己很有启发和激励。

首先从书中,我受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从作者的几篇关于阅读的文章,我意识到阅读不是简单的打发时间,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与智者对话,是要明白作者“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以及作者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培养阅读的兴趣,可以无止境的扩宽自己的见识,丰富的观念是充实人生内涵不可缺少的条件。并就阅读的类型,推荐了人文作品,书海无涯,唯有人文,人文类书籍涵盖了人的潜能与实现,人生意义的探索,人生价值的追寻,这些问题或早或晚会成为我们关怀的重点。阅读人文作品,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即明白人生除了“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成就之外,还有内心里面追求真善美的愿望。由物质层次转化提升到心智层次,经过阅读可以开启个人的`心灵历练的过程。作者也介绍了自己学习英文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这些对我都触动很大,从学校毕业后到工作岗位,就很少静下心来系统的学习了,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工作中摸索积累,这样眼界势必会狭隘,进步也空间也小。看完作者的淳淳教诲,也给了我警醒和动力。

接着我看到了作者取舍的睿智,懂得如何做一个内心坚定的人。作者喜欢听一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音乐,进而有了学习意大利语的冲动,但一次作者请一位意大利学者将这位歌唱家的一首意大利文歌曲翻译为英文,对方居然译的很困难,于是作者意识到,作为一位意大利学者,想搞明白一首歌词都这么困难,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意大利语的门外汉呢,想要达到理解、欣赏、品味意大利语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要付诸巨大的时间和心血。作者于是放任置之,继续享受着朦胧和自由想象带来的美感。再如作者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自己善于说理而拙于抒情,很早就明确的自己的写作方向,扬长避短,忠于自己所思所想,侧重于运思与推论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进而希望能说服读者。

懂得取舍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把握住自己作为主体的立场,自行建立价值,不要随人俯仰,跟着流行的观念走。既然我是一个主体,拥有选择的能力,并且我的时间、精神、力量十分有限,所以就要做好“选择”。由此,作者确立了“以学术研究而为人所知”的发展方向,并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努力,对金钱、名声、诋毁均采取心不在焉的态度。

这些都给我了很大的启迪,在当今社会,资讯丰富繁杂,目标众多纷纭,更别提生活中的诱惑了,如何进行取舍,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准则和奋斗目标,集中精力做一个有追求和内心坚定的人。

书中,作者也谈到了对行动力的认识和实践。任何事情都有机缘,与其等待空幻的未来,不如把握具体的当下。并介绍了自己联系定力的简单方法,就是设定生活目标,每天按照作息表行动,将外来的干扰降到最低。

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以天气、心情等原因作为借口;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全力以赴;做完一件事之后,要立刻放下,收拾心情,准备面对下一件事情。要配合自己对每一件事的规划及掌握,逐渐做到从容之后,就觉得生活变得更有效率,也更能感受到意志的主动力量。

而我恰恰在行动力方面做的很不够,也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要行动,行动,但是效果总不是太好。作者好的做法,也给了我有意的启发。

还有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作者在书中说:我是靠“小心谨慎”,才可以平安的行走在人间直到今天。我并不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只是努力把握手边正在做的。作者谈到的小心谨慎,并不是畏手畏脚,而是指聪明+谨慎,聪明是“知”,谨慎是“行”,必须知行配合,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明智。

我最早接触“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在读《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时,里面提到了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并作为一位践行者,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理论。

我对“知行合一”有浅显的认识,简要的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践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作者“小心谨慎”的处事哲学,正是大智慧的体现。

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谈到的,我们首先要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体魄;不断学习,促进心智的成长;同时要保持对自己内心的修养。面对生命,一个人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与他人和睦,懂得知足常乐、谦卑安分,同时保持乐观上进的态度,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处处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辉,而我们在不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感悟着哲学的真谛,哲学并不高深晦涩,它正如面包中调味的蜂蜜,让我们的生活更甜美多彩。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八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九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

鲁迅说过,“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但是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但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一

老师说过《哲学与人生》是大师之作,在读《哲学与人生》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二

杭萧钢构在单董事长为核心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变成建筑钢结构行业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特大型专业型品牌型企业。这就是一种规律,万事万物不是一层不变的,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总是发展的,总是在前进的。杭萧钢构之所以变化非常快,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也符合松下幸之助的哲学思想,是杭萧人遵循了自然法则的必然收获,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机遇,或者说只是决策人精明,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

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种必然。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只要掌握了创立和壮大企业的精髓,就是一定会取这样的结果。也就是不仅仅在钢结构方面,即使搞其他产业,如象鲁冠球那样的机械制造行业,项忠孝那样的电器行业,邱建林那样的纺织行业,陈妙林那样的旅游行业,王鑫炎、方悟校那样的]包装行业,甚至象尚舒兰那样的农场。单董事长都一样会非常成功,而且一定会比他们更成功。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同样在钢结构行业也不是谁都搞得非常好,杭萧钢构的底子并不是最好的,虽然是董事长从七十年代即开始在钢结构领域创业和发展,但真正创办一个企业还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专业从事建筑钢结构事业还是一九九四年的事情。那时候,现在比杭萧钢构小得多的许多钢结构企业已赫赫有名了。那时候,谁也没有甚至绝对不可能想象到杭萧钢构今日的辉煌。

谁铸就了杭萧钢构的这一切?是可以被称之为“英雄”的领导人和其领导下的杭萧员工。一般人思维就是“时势造就英雄”。是建筑钢结构这个朝阳产业哺育了杭萧钢构,是钢结构产品的大量需求成就了单董事长。这种认识看起来有点道理,但很不全面,甚至是以偏概全。剖析一下杭萧钢构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不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改变了时势”。杭萧钢构的崛起,不但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民族建筑钢结构的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同时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坚定了接受和采用钢结构的意识、信心和进程。如广西琼林项目,大连国贸大厦,武汉证券大厦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三

读《沙漏哲学》,对我真的有很大触动,即使它所阐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却未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中,读过之后,耳目一新,确有励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他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有办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像一个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请绪偏激……健康状况江河日下。

面对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沙漏哲学"应该对我们有所裨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既然躲避不了压力,就该学会主动拥抱压力,调节心灵旋钮,调整对压力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式,以最佳的状态,带着饱满的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想起当初的梦想,止不住黯然神伤。因为梦想太高,反而让我前行的包袱太重,因为梦想太大,反而让我瞄准的目标太空。在自己的生活的半径内散步,我认真地想,使该百自己的梦想变小了,从我能够伸出手抬起腿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前行。

在英国的伦敦的威尼斯特教堂旁边,一块墓碑上刻着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的时候,我把目光缩短了些,我试着改变我自己,再去改变我的家庭。"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四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五

《哲学片断》是克尔凯郭尔以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为笔名,自己为出版人的书。《哲学片断》一书出版后,始终无人问津,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都自嘲,“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直到克尔凯郭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发现。我抱着认识克尔凯郭尔的念头去读这本书。

翻开书页,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永恒意识能否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这样的出发点如何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一个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刚开始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假如永恒意识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那么为什么这个出发点怎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呢?时代是不断的变迁的,永恒福祉又怎么会存在呢?即便它是存在的又为什么会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抱着这样诸多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

作者由“真理是否可教?”这个问题开始论述。说实在的,就单单这一个章节我就看了两遍,第一遍直接的就被作者给绕晕了,看了第二遍才有一点点的理解,没错就是一点点。在我的观点看来,文章以真理、教师、弟子、瞬间和自身这五个词来展开。真理是否存在在自身之内?真理如果存在于自身之内,那么真理似乎便是不可教的,因为真理便存在你自身之中了,又怎么谈得上“教”呢?教师的存在便是一个偶因,是一个提醒你,真理便在你自身之中,让你回忆起你曾知道的。()“在我发现我自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从来都拥有真理的那一瞬,那个瞬间已经被隐藏在永恒之中、被永恒吸收掉”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瞬,又消失了,你无法找到它,但它又无所不在。

假如真理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那么反过来说,自身中存在的就是谬误,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偶因,就得提醒学生转身去发现自身的.谬误,并带给学生条件,让其自己决定是否从谬误中超越出来,因此在你决定的那一瞬,便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个瞬间又有别于别的其它瞬间,这个瞬间被永恒所充满,作者把这个瞬间叫做“时候满足”。在这个瞬间发生之前,人们所处的状态称之为“非存在”,知道这个瞬间发生了,人们才能称之为“存在”,而这个瞬间又指的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让你理解到你身处于谬误之中,你要超越出来。

那么回到刚开始时我的疑问,“永恒意识”是否能理解为真理呢?真理的本身便带有永恒的性质。所谓的“历史的出发点”则理解为自身呢,真理存在于自身之中,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罢了,既然早已存在,那么理解为历史的出发点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吧。永恒的福祉,理解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到自身存在意义的人活着。而真理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能称之为人。

因此,在我认为,学习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教师所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提醒的作用,在意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存在意义的那一瞬,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六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这样才不是一知半解,这样才是科学的掌握知识的力量。

《科学的哲学》对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学方面做了很多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机体论科学观到现代科学观的变化的论述,以及对于各个时代为一定得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而对哲学进行曲解的分析,论述比较严谨,分析较透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七

这几个月,通过认真研读《中国哲学概论》这本教材,使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都深受其影响。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意义的解释、对价值信念的确立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都是透过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读完《中国哲学概论》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

(一)原始儒家哲学。

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原始儒学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强调“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视“天”“地”“人”的思想,通过“正德、利用、厚生”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其认识论的一整套关于人生道德的哲学思想。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1。孔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义有四点;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把“仁”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而且把“仁”作为内在的德性修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悲悯情怀。孔子认为,凡是人,天生都有仁性,都有恻隐之心。孔子之爱人,虽然根植于血缘亲情,但它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推而广之,把父母子女之爱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还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忠恕”

包含了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修己是起点,治人是终点。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明确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四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子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像尧舜一样“南面而己。”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希望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而且,在孔子及其儒者眼里,“揖让周旋之礼”固然重要,但其内在的名分等级观念才是他们着意追求的目标。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的“礼”,具有明确的教化性质,其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协调的目的。

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中”是指矛盾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即事物变化中的量的规定性。“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就是要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渗透所应遵循的量的规定性,使矛盾双方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之道,他们把中庸思想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根本的哲学原则,治国的根本方略。

4。知行学思的认识论。

教育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并以培养“君子”为宗旨,以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启发教学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为基本方针,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教学楷模,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知、行诸范畴,开辟了古代认识论的新领域。

二、原始道家哲学。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其中《老子》为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专门著作,前后理论一贯,层层推出,哲理庞博,用韵精细,是一首意味深长的哲理诗。《庄子》一书的哲理性也很强。老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1。“道”本体论。

在老庄看来,“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赖以存在的依据,“道”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学范畴。

“道”作为宇宙的本体或本根,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独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运动实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道本体的意义。

第一,道为万物之本原。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和自然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二、三已经不是抽象的实数,而是具体的由少及多、由小及大的宇宙万物,这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成。实际上,老子所说的“一”就是先天地之前就已存在的浑沌之气,所谓“二”就是一气分为阴阳二物,所谓“三”就是阴阳二物相反而又相成,由此衍生出世间万物。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所谓“冲气以为和”,是指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宇宙的发生和发展,老子皆统之与道,这是老子在总结前人关于宇宙形成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气说、水说、土说、光说等)所首创的新学说,这个学说把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宇宙生成的原理从具体的物质实体提高到了抽象的存在实体的高度,毫无疑问,这是老子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

第二,道物不二。道不是具体的某一物,但道又存在于每一物之中,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实体,道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是“道不离物,物不离道。”也就是说,道之于物,犹水之于波,水皆有波,波却不能离开水而独立存在,宇宙是运动不息的长流,道就象流水之上的波浪,流水在下,众波在上,二者生生不息,须臾不可分离,所以老子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又说“大道汜其左右。”这些思想都含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万分。

第三,“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不需要凭借任何外力的自行存在,其中,即包括自然的本质,又包括自然的现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以自然为法则,这是老子对道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个绝对性结论,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道”的根本属性,这种自然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实质和理论基础。

2。有无相生——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中有“道统有无”之说,所以要想认识道,必须从有与无两方面来体察。“有无相生”,是老子哲学用以说明天地万物所以然、所以生、所以成的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具体的事物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无”与“有”的统一。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必有其所赖以生的物质和所以生的理由,而后成为某物,这是实在的对立统一。

第二,“有”一定是依“无”而存在的,而“无”也必须由于“有”才能显现,“有”与“无”相反而相成。

第三。就万物的变化过程来看,推其原始,是因为“无”形之气生出一切“有”形之物,穷究其终,则一切“有”形之物最终仍复归于“无”形之气。

所以,老子的有无之辩,既非“贵无”,也非“崇有”,而是“有无相生,万物以成。”“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是天地万物的理由。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行为方式—知行动态统合。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家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他们要求按照哲学信条,身体力行,集知识和美德于一身,不断地把自己修行到“无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中国哲学概论》这本书,使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哲学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可以说中国先哲们的思想在21世纪仍然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料,是中国发展的源头活水之一。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八

说实话,看这书绝对是对自己精神的挑战,真庆幸我没有崩溃,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笔,感叹一下自己的愚见。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必须将以宗教信仰为基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彻底摧毁。他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他那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们。

书中有尼采的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最为强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隶式道德”。以此同时,尼采还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关于“道德”,两者就差别甚大,然而,关于“超人”这一说,中西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尼采主张个性张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

他的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中国《周易》中的伟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同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一样,强烈的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对我们常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读的励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远些。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十九

起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觉得它很个别,新颖的外表却是一本哲学书,它很吸引我。这本书的作者是杨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尔也会看看他所写的一些东西,看他写的东西,你往往会有共鸣。

其实现在不是很喜欢读一些名人名作,这本香蕉哲学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少的文字,这里面没有主人公,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故事,你读完它甚至会花很长的时间,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所吸引着你想要迫切读完,他就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会共鸣,甚至产生自己的想法,对生活、家人、爱情等等,感觉很轻松却又是很有分量的词语。我喜欢他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中实际拥有的,总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现在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谓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别人缺少的那一部分。这样的我们怎么可能开心,怎么可能去热爱和珍惜你所拥有的。如果我们心里能在多一双眼睛就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们再去仔细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话,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远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决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应该就是轻松的,你轻松的去面对每一件事,顺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们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远都在你的手里,顺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轨道和方式去存活,在这里面去任其发挥你自己,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努力让这个世界有你的痕迹。不一定非要做伟人被人人歌颂与铭记,你可以做到但凡与你有过交际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独特个别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这条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远不要走回头路。

生活与哲学读后感(通用20篇)篇二十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优质20篇)

    英语是一门具有很高就业率的学科,掌握好英语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接下来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实用方法和技巧。六(1)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优秀19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性。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范例,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匆匆》是朱自

    如何培养初中生体育的学习兴趣论文(热门21篇)

    学习是一项充满乐趣的事情,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范文三:通过总结,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计划。一、历史教师应注意自己的

    永远不忘感恩(汇总20篇)

    感恩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和幸福的来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恩的歌曲,希望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出感恩的情感。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当

    育儿知识小心得(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和经验的记录和整理,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实例和思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

    创业股权协议(实用18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就某项事务达成一致并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是保障交易安全和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经典合同协议范文的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合同撰写有所

    获奖感言的即兴发言(通用21篇)

    获奖感言是对取得奖项过程中的辛劳与汗水的总结,也是对这份荣誉的再次庆贺。获奖感言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传递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价值观。“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

    春天真美妙(汇总17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能够立意深刻,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灵感。春姐姐来了,万物苏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实用22篇)

    调查报告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的一种书面形式,它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以下是一些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注意

    秋季中学开学典礼教师代表主持词(优质18篇)

    开学典礼是学生们与老师们相聚的时刻,共同开启新的学习旅程。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开学典礼演讲案例,通过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