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12篇)

时间:2023-04-09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一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二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三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四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五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惩戒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我班上的文同学平时属于活泼好动,管不住自己又经常会招惹别人的小孩,开学初期我就已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我抱着满腔热情试图感染他,改进他。然而收效甚微,他也时好时坏,犯错不断,我也曾想到过放弃他。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文同学他也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也确实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我如果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任何优点,我只会越来越急躁,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慢慢地我放平心态,不再用惯用的口气和他说话,有时还会表扬他做的好的地方。对他的要求尽量细化,一小步一小步的来。平时有时间就和他谈心。是啊,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才能触及到他,对他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让他慢慢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学生想要改变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六

终于读完了!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七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八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九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十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十一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000字篇十二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相关范文推荐

    文明礼仪故事演讲稿100字十三篇(实用)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演讲稿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演讲稿呢?接下来我就

    2023年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600字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简短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300字模板(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

    社区工作心得体会500字(通用十三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 !(模板1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2023年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字通用(1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

    2023年语文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5篇(优秀)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

    2023年新生军训发言稿大学(模板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医生进修自我鉴定三篇(大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护士个人自我鉴定(精选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护士个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