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温柔雨

读书心得是对阅读一本书后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一

任何时间都只能是具体的实践,教育家的成功实践也只是一种具体时间方式的成功,受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约束,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模仿性。我们需要学习而且能够学习,是蕴涵在成功实践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够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超越意识形态、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局限,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学校理想和学校精神。

教育实践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成性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具备改造现实教育的自觉意识,提升我们创造新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地位和价值,从而建立应有的尊严和个性。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思想智慧和实践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并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指出:“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养人的尊严和个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意义和基本价值所在。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教学要使学生有心灵和精神的‘惊喜’,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

学生在良好教育的桥梁和跳板上不断体验从“放弃过去的自己”到“建构新的自己”的痛苦,并收获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快乐,享受不断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远的幸福。

严格的教育不是家长或老师随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严格的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暗示,震撼心灵的教育。严格的教育还是一种理性的教育。理性是严格教育的标志。缺乏理性的严格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你确信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条,甚至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确信无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没有明确的信条,他们所做的几乎就是保证每堂课显性目标的达成,或者叫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一个人有怎样的教育信仰,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没有信仰、没有向往,怎么会有确信的思想、坚定的行动?教育者不确信自己向着伟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怎么会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人生课题。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不一样,教育就不一样。孟子确信,人性向善;告子确信,人性本无善恶;荀子确信人性本恶。孟子确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张“存心养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反省自己、发现本心,后人称之为教育的“内发说”。荀子确信人性本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意即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强调后天的人为作用,也就是后天对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隆礼重法,积累熏陶,即教育的“外铄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过“轴心时代”的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一个对全部人类文化史具有控制意义、提挈意义和动力意义的时代。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稷下学宫和以“希腊三贤”为代表的雅典学院,都是轴心时代的标志。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二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习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肖川,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肖川改变了中国数十万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两年的时间里印到了十万册。这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纵观全书,他的写作中时时处处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孩子对教师的关切。把人引向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虽为随笔集,却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的思想火花。书中指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纯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记得南方周末有一句话:“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想这种情感中一定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每当夜晚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时,它优美的文字、丰厚的含韵、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不安,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我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三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本书虽为随笔集,却并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无论是性情之下的奔放之作,还是沉静思索后的细腻笔触,读来都耐人寻味。

书中讲到,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msn(中国大学网)。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四

这学期,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全书"教师的解放"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五

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六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

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

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喜怒哀乐、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严谨学风、睿智思考和优美文笔的创作特点,读来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感受。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而生反复再读的冲动,身心沉浸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激发我对教育智慧和真情的思考。

首先,做学生的朋友,细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多鼓励,用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个性。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

最后,做好学生的榜样,用智慧和真情感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散播一种榜样,我们就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教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

在肖川博士的书的陶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像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将爱、将智慧、将真情倾注教育的每个细节。更加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习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方法。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三、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我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书的芳香。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本书虽为随笔集,却并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无论是性情之下的奔放之作,还是沉静思索后的细腻笔触,读来都耐人寻味。

书中讲到,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八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xx,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九

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一)朱显全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习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肖川,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肖川改变了中国数十万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两年的时间里印到了十万册。这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纵观全书,他的写作中时时处处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孩子对教师的关切。把人引向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虽为随笔集,却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的思想火花。书中指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纯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记得南方周末有一句话:“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想这种情感中一定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每当夜晚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时,它优美的文字、丰厚的含韵、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不安,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我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一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二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较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身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身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因此,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身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身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升。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到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身。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身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三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工作总结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个人简历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四

参加工作15年了,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了,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更为需要的是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于提高的。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看到这个书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不过是一本优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

在我曾经读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几乎都是成功的经验,完美的典范。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却并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并希望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例如:对自私的.孩子怎样教育,对老师出言不逊的孩子要怎样引导,对于“评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琐碎、短视、虚伪等弊端怎样克服等等。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师完整地处理一个个案后所思所想的随笔、札记,而是教师向专家也就是本书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经任何的修饰、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在互动式的问答和回复中,作者为教师们不断梳理解决思路,激发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经验,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议。本书中的案例不单单只重视最终的圆满解决,更侧重于解决过程的逻辑分析,不止于激情的燃烧,更重视理智的诊断。

读罢此书,经过不断的反思,我认识到一味的“爱”、“表扬”、“找闪光点”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多做横向联系,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认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决。其次,还要多做纵向研究,追踪学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要保持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蒙蔽了眼睛,想当然的怎样就怎样。第四,遇到问题、状况,不能开头就想“怎么办?”因为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而是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为单打一的归隐方式而导致的失误。设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简单,而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话,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会优于哄孩子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的降低,这样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的精华集萃,每篇均有精彩点评,对教师当时的处理措施有褒有贬,把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心服口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好书!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五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六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学业智力发展时,成功智力的发展却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学生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这个试验也告诉我们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和发展多元化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阅读这本书丝毫没有觉得心理学是那样的严肃、学术,反而感觉到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一篇篇文章读下来,不仅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还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却与我们日常的工作联系得是那么紧密。

以上只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在这里,我再次推荐同行们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因为教育,应该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只有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老师和学生出现的“病因”才会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七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李老师提出了很多人也在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但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着实手忙脚乱。没有教学的经验,也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只是一味的请教别人,拿老教师的各种经验运用到我的班级当中去。

可是,越是到后来,越感觉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他们在不同的实践当中得出来的。老教师们对我也特别热心,都毫无保留的向我传授这些经验。但当不同的理念向我袭来的时候,我不知该选择哪种方法,有时候没有耐心了,随便应付了之。

李老师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也有自己的不同的个性,当两者相遇形成教育的时候,理应获得充满个性的教育。

当半年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少了些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绝对没有个性,这正是我缺少的东西。

李老师说: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为“共享式”。就像面对美味的食物,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品尝,互相交流美味,分享乐趣。在共享当中,获得营养,体味分享的快乐。

是啊,虽然比喻并不特别贴切,但却令人醍醐灌顶。传统的观念当中,教师只是需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是单方面的给予,学生的接收情况,知识到达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何,老师是知之甚少。

然而,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知道,现代的教学并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交互式的双方互动。老师的教,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这就更需要老师具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怕讲得不够全面。

所以课堂上,我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但学生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经过反思,我想讲的过多,让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太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回想起来,为什么我做不好班主任,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惧怕这个职位,充满了排斥。

事实也证明,即使尽职尽责,内心的抗拒也让我把班级管理的并不成功。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首先必须享受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职业。职业、事业、家庭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所成就。问题就出在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却总是为工作的事烦心,在拉拉扯扯当中,生活工作皆不开心。

可能是刚入职,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不懂得调整自己,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所以陷入迷茫的境地。我怕学生不怕我,又怕学生不喜欢我,所以总把握不住“度”,想的太多反而更糟糕。或许,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试着找到自己方法,不是害怕做这件事,而是想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相信未来总会做好。

做好一个老师,做好一个班主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思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人生不懈的奋斗目标,未来请继续努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热门18篇)篇十八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们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力量,我们总是哀叹身不由己,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目中有人的,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开了,方向也会对了。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解放教师,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识和力量。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书中的良言佳句非常多,分享我划出的几句,感受肖川随笔的魅力:

1、所谓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勤于反思、用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

2、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3、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文(23篇)

    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急预案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掌握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局接到市局《关于

    工地项目经理辞职报告(汇总19篇)

    辞职报告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体现,需全面、真诚地表达对公司的感恩之情和离职之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辞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领导:您

    教师个人师德自查报告(优秀15篇)

    自查报告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里有一些自查报告样本,它们经过严格筛选和整理,相信对大家的写作会有所帮助。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了《中小

    小学手工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大全(18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策划和组织特定活动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如果您正在筹备一个特别的活动,那么以下的活动方案范文可能会帮到您。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带动学生积

    小学转学生自我介绍大全(19篇)

    自我介绍应该符合场合的要求,既可以简明扼要,也可以稍微详细一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家好!我叫杨__,今年12岁了,

    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精选15篇)

    在医院工作总结中,我们应该注重突出成绩和亮点,同时也要真实地反映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医院工作总结的实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税务人员入党申请书大全(20篇)

    入党申请书的填写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的政治意识和为人处世原则。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入党申请书的写作模板和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填写提供一些参考。

    幼儿园画画太阳教案大全(19篇)

    幼儿园教案应当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参考其他教师的幼儿园教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和方法。1、引导幼儿学说绕口令,并培养

    学校跨年晚会主持词(通用23篇)

    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的活动将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甲:新的钟声,新的一年,如歌如梦。乙:新的祝福,新

    部队炊事员个人总结(精选15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可以回顾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找到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个人总结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我叫xx,xx人,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