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

时间:2023-11-17 作者:QJ墨客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

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受到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思想。看完以下的读书心得范文,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读书的启示和思考,以及写读书心得的技巧和方法。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一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二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三

读到朱元璋大杀功臣了,早就听说书里把明朝说的一无是处,黑暗中的黑暗,专制中的专制。其实秦汉以来那一个朝代都差不多,明朝只不过做的更成熟一点了,“集大成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畅销书、通俗读物类型的,不是学院派的力作,不能做为大学教材。

历史是一个人所读到的历史,作者也是历史的阅读者,并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想写了出来,夹杂着自己很多的感情,畅销书大概都是这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组织的好坏、文笔的流畅与否、个人批判素质如何如果是学术型或教材就不可能这样了,需要一本正经,客观描述,有限评议了仅此本书作者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家。

本书的评议应该是严谨学术研究中有争议的几种结论中的一种,,至于为什么舍去其它几种,作为畅销书没有必要再说明了。书中并没有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因为作者已经把其中一种的思考结论直接当作事实来描述了。书中并没有给出历史换代的基本规律,书中极少描述每个朝代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及人文环境、社会阶层,对这些作为基础的这些东西的研究才能产生出历史演进的基本思路。

书中只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述说和评议,其实只不过是把二十五史用现代文翻译了一遍而己,其中夹杂了一些近代历史学研究的结论而己。书中按世纪来叙述并没有什么新意,反而用的太复杂,人为割开一些历史“模块”,没用足够多的模块进行纵向比较,因为没有详细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这种比较也是不可能的。书中反而比较了一些相似的历史事件,但基本无意义。不能孤立地看历史事件,不能抛开社会的基本条件。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四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五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我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深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国历史读本。它不同于以前读过任何通史性质的书籍。柏杨真正做到了从崭新的角度看历史,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真正的想中国强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

柏杨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台湾澳门,为人们所熟知。在那个民族自豪感无上光荣的年代里,出现这种不同声音,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同时也显得那么的警醒。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草草看了一遍《丑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印象,但里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权等等话题,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从当当网上购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媒体管制方面的放开,这种书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认认真真的阅读了一遍。大概台湾的学人都很崇拜胡适的缘故,我感觉书中到处可以看到胡适的影子,尤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柏杨的论调像极了胡适,都对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统统持反对的态度。

我在想,柏杨不过是一个继承五四运动思想的文人。

《中国人史纲》让我转变了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读死书的柏杨。他的观点鲜明,明确,一针见血。对于五千年中国帝王的丰功伟绩,统统不放在眼里,帝王们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民主,人权等命题,于字里行间慢慢渗出来,成为本书的灵魂。

在书中,作者做了一项前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加上了当时年代的东西方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变迁,从一个超级帝国如何转变成为一个东亚病夫,真的能够唤醒我们中国人去反思。书中有写到明帝国的黑暗和肆无忌弹的杀人的时候,要求读者注意,同时代的英国,已经产生国会,《人权法案》已经生效,君主再也没有权利随意杀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权观念出现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清帝国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惨无人道的屠杀人民并且建立集权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国彻底滑向了深渊。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屈辱,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同时书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儒家文化系统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更加落后于中国,是什么原因让他通过短短八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中国。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真的更加发人深省。

历史在柏杨的笔下,再次变得生动,再也不是帝王将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一读这样的文字。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六

内容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亦常作笔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写有《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使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后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了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荫麟与夏鼐、吴晗和钱钟书并称“清华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首次与他相见,也赞叹为“天才”。

张荫麟,除了一本未完成的教科书,张荫麟似乎再没留下什么。这本不到16万字的小册子便是《中国史纲》。但这本薄薄的作品不幸成为作者终生的绝唱。“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不得不搁笔,当时刚写到东汉建立。直至他5年后病逝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中国史纲》也只是更新了序言部分。

《中国史纲》一书包涵序文、十一章和最后的附录三部分。作为文章主体的十一章,作者着重讲述了自中国史的黎明商朝起,到西汉王莽改制失败与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这一段的历史事件。附录主讲了东汉前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北宋从建立到宋神宗这一时期的一些历史。

在主体的十一章中,作者将大量笔墨(前6章)用于写前秦以前的历史,又将其中的四章用于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个方面。

读后感: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著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王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七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__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这可从《史纲》里面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例如,作者提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受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历史,要认清事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潮流。社会在进步,旧的制度被淘汰。历史,其意义最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历史学科就是如此。我们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曾饱受欺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不能够居安思危。可是当今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仍旧不肯正视历史,却热衷于依靠对历史的意淫来寻求快感,活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回不到现实。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反思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消除偏见,才能为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对过去的事情的掌握和理性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事情圈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有高屋建瓴之意味。等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烦恼和忧虑都是如此的渺小。从自身修为角度来讲,可以让我们能够超然世外远离目光短浅的痛苦。从处理事情来看,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全局,可以站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我一直说,学历史,不能指导你具体发财致富,但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你的人生。这个多元的世界,赚钱容易,修身难。没有好的修为,终生痛苦。内心的苦痛是物质不能弥补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最大的帮助。

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读完《中国人史纲》真是感悟颇深,希望这本优秀的著作能被更多人发现并且阅读。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八

我想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不仅仅是说只有中国人有这些缺点,只要是人,都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令人生厌的,又无法改变的缺点的,我不喜欢因为柏杨的观点就要一棍子打死一国人.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身上的缺点,我们也正在逐渐改变我的一些缺点,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所谓的“丑陋”,只是综合了国人的一些缺点和民俗的陋习.来加以夸大.难道美国人,英国人.....都是那么完美吗只要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当他的缺点被暴露出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丑陋.一样的让人生厌.所以我不喜欢柏杨的这部书.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九

相信不少人听到或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都会为之一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不允许有侮辱性的词语加在我们的民族名字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文大师”柏杨,他的言论与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这本书更是饱受争议,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其原因都是因为柏杨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与不足,甚至丑陋之处。

记得我在学校看这本书也引起了同学们的非议,大多都是不能接受这麽刺眼的题目与主题。但是就像文中写的那样不只有《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等,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大为不同。《丑陋的美国人》一书中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骄傲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这本书深入研究,认为这是一本“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每个外交工作人员人手一本,仔细阅读与反省。而另外两本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丑陋的日本人》作者是受《丑陋的美国人》这本书启发与鼓舞,误以为此举也可以让自己的国民受益,但自己却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围攻。同样的,柏杨先生当时也受到了批评。那么为什么一类的书遇到了不同的遭遇呢?看来,这是我们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症”,我们恐惧在镜中的形象,却不看自己的原因,反而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破镜子,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终止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最让我好笑的一点是:一起买东西,你卖5元,我就卖4元,你卖的低我就买的价格更低,以至于我们的稀土资源以“白菜价”销售,引得日本与韩国争相购买。这不是不团结吗?前几天看到大陆游客在香港地铁内吃东西等不太文明的行为被香港本地人大骂的事情,看来连我们自己人也受不了我们的行为,更不要说外国人。我们的“脏、乱、吵”有目共睹,我们“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三条虫”也是事实,我们因为悠久的面子问题“死不认错”,就好像梁思成故居被拆除美名其曰“维修性拆除”,让人不禁赞叹厉害厉害。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十

最近拜读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心情复杂。文章写得很好,柏杨先生风趣幽默的文笔让我常常忍不住要开怀大笑,一边流泪,一边笑。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并不一定逆耳。只是药不苦,又怎能让人们为了避免吃药而好好照顾自己以免生病;言不逆耳,又怎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顺耳的话听多了,人会飘飘然。不管再怎么飘飘然的人,你要他回忆别人如何称赞他的,他也很难回答出来,不过逆耳的话就不同了。一个人很容易记住别人骂他的话,却很难记住别人夸奖他的话。

柏杨先生的作品很直接,而且不留余地地批评“中国人”。从历史上看,文章写的“中国人”,主要是台北的中国同胞,但是大陆的同胞也一样可以“对号入座”,这文章所讲述的确实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诚然是中国文明的毒瘤所在。现在大陆又开始提倡“儒学”;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还讲那“仁”、还讲那“义”、还讲那“忠”;千百年前孔丘先生如何定义这“仁”、这“义”、这“忠”;千百年后我们仍旧这样定义。柏杨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文化已变成“酱缸文化”。

现在,我们仍旧在一边骂其他国家其他名族一边引进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贴上我们的标签,虽然口头上还是会说‘这些技术我们是从其他国家学来的’,但骨子里恐怕认为这些技术已经变质了——由其他国家传承而来变成我们土生土长的产品了。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不爱笑;除了与朋友聊天或职业需要外,我在成都还很少看见大街上的人面带笑容,一团和气的。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成都人特别爱看热闹,请注意是“特别”,中国各地的人都爱看热闹。比如两辆车相撞了很快便围上一群人。他们是来帮助驾驶员的?不!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什么是看热闹?就是该做的事不做。你看:冷眼旁观的有;议论纷纷的有;品头论足的有;瞎起哄的有;扇风点火的有;火上浇油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有;帮助伤员的没有;帮助把车辆移开的没有;打电话通知警察的没有;打电话通知医院的没有;文明规劝的没有(躲在人群中“文明规劝”的有);息事宁人的没有(在人群中“息事宁人”的有)。发展到网上看热闹就换了个名词叫“盖楼”,经常看见华文论坛上很多人把毫无意义的废话放在网上占“楼层”,就跟人看热闹一样,围了半天也没任何帮助,反而还会造成交通混乱。

柏杨先生应该感到宽心的是,现在的“中国人”不再“脏乱”。不过那只是因为他们重视“面子”确切的说他们重视的是“假面子”。像危楼可以入选某市“最佳楼”,要迎检了才开始打扫等等。

柏杨先生说得“恐龙式”人物,近年来每年都要出来露露脸,我也不屑去列举诸如“林局长”式的人物。

柏杨先生在书中常表扬美国,我知道美国没有他说得那么好,但是他书中的美国人的言行举止确实我们中国人学习。柏杨先生说自己“崇洋,但不媚外”。在我看来,柏杨先生既不崇洋,也不媚外。向好的方面学习,本就是人类共有的常识,却不知哪位先生小姐吃饱了没事干,发明了一个词——“崇洋”。我翻了这么多书,都没看见“崇中”,既无“崇中”又何必说“崇洋”呢?洋人也好,不是洋人也好,都是人。是人,我们就应该学习其好的方面,摒弃其不好的方面。说“崇洋”的人,往往是“奴性”太重,所以一定要认为“洋人”和我们不同,要么高我们一等,要么低我们一等,真是笑话!

时间有限,感悟暂时就记到这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十一

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给人以启迪,为人生道路提供指引。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阅读使人充实。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大都是读书的狂热爱好者。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取到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将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修养,让我们更加聪明博学。

三、阅读可以开阔眼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地方,这些都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在读书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不同的看法,掌握不同的思维角度,并从中发掘出我们自己的思路,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四、阅读帮助个人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不足,发掘出我们自身的悟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充实、不断深化,最终实现我们个人成长与提升。

五、结尾。

总之,我们在读书中可以发现很多东西,例如经验、知识、智慧等等,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更加聪明、更加谦虚、更有担当的人。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读书,探索属于我们的人生道路。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十二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读书被视为一种华贵的待遇和强大的地位象征。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阅读已成为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展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第二段:谈谈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道路,扩大我们的知识渊博。不仅如此,阅读还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阅读不仅是一项知识活动,还是一种健康、有趣和放松的方式,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段:谈谈从阅读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可以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经典的读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指引,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还可以从阅读中获取不同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和文化,增强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段:谈谈如何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阅读对于我们的人生很重要,但如何保持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找到阅读的原动力,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设置阅读目标和时间,与读书组织保持联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等。能够积极地热爱阅读,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阅读在中国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的人生成长,扩大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辨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启示,使我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处理事情更加从容自如。保持阅读习惯和兴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应该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并保持阅读的原动力,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并积极热爱阅读。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汇总13篇)篇十三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直在探求着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知识分子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自军事到经济,自经济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谓从坚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脚。结果他们找出了许多的答案,有说是军事上落后的,有说是专制制度阻碍的,有说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也有的人认为罪魁祸首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国人的落后。总结而言就是这么三个字:国民性。

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国民性上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柏杨。而柏杨最为著名的则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国人》。此书的中心思想从书名便可知一二:中国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进入到现代文明,中国人必须掘弃其丑陋的国民性。

诚然,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其独特的性格即其国民性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例外,中国人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国民性,而这种国民性当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确是丑陋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有着其独特的性格的同时,相似地,也有着与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人性。同样地,中国人也不能例外。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常常会用判断性的语句说道:中国人是怎样怎样的。例如中国人是崇古的。中国人是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中国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实这里的中国人三个字其实是可以换成其它字的。中国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难道只有中国人是崇古的吗?难道日本人、阿拉伯人们不是崇古的吗?就连据说最不把祖先当回事的美国人,不也是无论左派右派都言必称《独立宣言》、建国先贤吗?同样地,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懦弱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丑陋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

与许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样,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认知,而纯粹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感染。即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柏杨先生看到了一个个的个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论事,批判其中中国人的丑陋之处,这是正确的。然而,看书的人看着看着会渐渐地感觉吊诡起来,因为到了后来,柏杨先生的逻辑竟渐渐地变成了为了证明中国人的丑陋而找出一个个的个案来予以佐证,即所谓的从结论出发,这就难免失于偏颇了,因而也就将许多的人性的丑陋当成了国民性的丑陋。同时,由个案出发的论证,往往就将特殊当成了一般,将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当成是全体中国人一律丑陋的证据。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所提及的将人性与国民性混淆的问题。

对香港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还不过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还是一个腐败横行,吏治败坏,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护费的地方。当时也有许多人痛心疾首地说这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导致的,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导致的,必须经过长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国民性才能改善这种状况。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却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国民性改造以后成为了全亚洲最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有礼貌最有纪律的治安部队。如今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着极其严重的腐败,也有着许许多多将腐败的根结归结为国民性的人。什么问题都往国民性上推是一种十分便利的方法,因为表面上看来,任何问题都是与国民有关的,因而任何问题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归结到国民性上。所以说,国民性其实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而一旦将问题装到了国民性当中,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呢?写文章批判国民性,如此而已。何时改造完毕呢?遥遥无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担心的了。然而,这种动不动就将问题往国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却最为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所青睐。这是国民性的问题,那也是国民性的问题,全都是国民性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埋头批判那难以动摇的国民性,结果就不会有人来追究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的责任了。既然是国民性导致了腐败,那么腐败出现在这样的国民中也就再合理不过了,那么这样腐败的政权来治理造就了这种腐败的国民岂不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们从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国民性并非腐败的症结所在。国民性也许会加深腐败,但绝非腐败的根源。问题并不是出在国民性上,而是出在专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层次地说,出在人性上。因而,与其埋头批判国民性,还不如抬头建立一种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类本能的规章制度来得实际。

事实上,这种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从来都是做无用功。或者说,任何改善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尝试都必将以失败告终。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看了一篇批判国民性的文章而从此洗心革面掘弃自己的自私与虚伪,他们只会以这种自私与虚伪的普遍性为理由更加理直气壮地自私与虚伪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会有的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一样,无论他们争得怎样的面红耳赤,无论他们争论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到头来该过的还是要过,人们不感冒的他们怎么推广也没用。鲁迅与柏杨的书已经出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却还是如他们所言的那么丑陋,鲁迅的文章选入小学课本中学课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学生中学生们也不会因此而掘弃他们丑陋的国民性。五讲四美讲了几年就讲不下去了,八荣八耻……(以下内容涉及,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予以屏蔽)。

个人认为,这种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往往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思维。冯骥才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丑陋的中国人”是一个“充满自责与自警”的题目,我对此难以认同。我认为,当批判者们讲到“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绝于中国人以外的。当他们说中国人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而他们也往往认为必须要去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这个沉重而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这样的责任感十分可贵而值得我们真挚的尊重,然而这样的责任感却同时带有一种致命的自负: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就陷入到了与西西弗斯相似的处境当中:西西弗斯总有搬不完的石头,而他们也有着永远都批判不完的国民性。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却未曾因此而改变。

相关范文推荐

    不起诉听证申请书(热门14篇)

    在申请某种职位或奖学金时,撰写一份精良的申请书可以增加申请者的竞争力并提高成功的机会。符合不同类型申请的更多申请书样本可以为申请者提供借鉴和指导。申请人(王x的

    快乐的小鸟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一个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想写好教学计划,有必要了解一些成功的范例,下面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教学计划。

    渣土车租赁合同(实用21篇)

    租赁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出租方和承租方正式建立起租赁关系,双方应该共同遵守合同条款,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您对如何撰写一份完善的租赁合同有疑问,下面是一些范例可

    班主任工作计划书写格式(汇总18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班主任具备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可以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经过

    银行贷款授权委托书(实用16篇)

    授权委托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约定,也可以是书面合同,具体根据事务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在授权委托中,合理安排权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指导原则。

    通信年终工作总结(实用15篇)

    每个月末的工作总结,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来思考自己这个月的工作表现,也是一个机会来进行自我反省和提高。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顶岗实习鉴定自我总结(汇总15篇)

    自我总结不仅是一种学习和工作技巧,更是一种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必备方法。随后,我们将分享一些写自我总结的技巧和要点,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转眼间,我们的

    社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方案(优质21篇)

    制定活动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到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能够有效地实施和持续推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针对不同对象的活动方案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大学生好人好事事迹材料范文(20篇)

    通过事迹材料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某个事件中所做出的贡献。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事迹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相信大家可以对事迹材料的写作有更深入

    自我介绍五百字男(汇总16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身份、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我很健忘,做事情懒散,但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