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灵魂曲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机过程。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计划性文件,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教案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一份六年级语文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快速地找到中心句。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情感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了解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初步形成善待地球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难点:

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目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文章,圈画段落标记,梳理疑难。

2.积累词语,摘摘抄抄。

二、检测预习情况,并导入课文。

1.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

校对,理解并积累。

(注词语:爱之弥深满目凄凉窟窿窒息炽热笼罩掺和焚化埋怨邂逅寒暄妥善不容抹杀渺小同心协力)。

2.请同学粗浅地谈谈对地球的了解。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3.结合文章作者身份,激发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导入到本篇文章的学习。

这是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但飞出地球的宇航员他们是怎样看地球的呢?让我们听听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

(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三、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提示方法:圈划出文章段落的中心句:

(1)“我登上月球……爱之弥深。”(2)“至于地球,多我们……有美妙的大气层。”(3)“地球的一大特点是它有人人称道的斜轴。”(4)“我们也很幸运,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5)有天气现象。(6)“千秋万世……另一个优点”“共同维护这个美丽的星球”

思考:如何正确、快速找到中心句?

讨论概括:(1)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在第二句)。(2)中心句是全段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即全段内容都围绕这一句展开。(3)中心句往往是陈述、肯定式的句子(如果原文不是,在概括时要改成这样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风波指地球重力强,会摔断腿,气候坏等;优点正是地球的可爱之处)。

理解课文最后“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微小”针对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有无数的星体,而地球只是其中一个非常不起眼、普通的星球;“美丽”是根据地球的外部环境而言,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气候美、自然美等;“脆弱”是指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优势很容易丧失。)。

3.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作简单介绍,理解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

4.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五、课堂讨论。

六、课后作业。

1.涂鸦之作:尝试写写赞美地球的诗歌,字数不作要求。

2.广闻博记:写一则关于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藏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三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

3.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导入课文。

学生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绍。

二.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四.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五.课文总结。

1.结构简练,思路清晰。

2.语言精练,幽默。

六.布置作业。

体会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这句话,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四

教学要求:

能力:

1.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根据每个人课下搜集资料,创造机会充分练说。

2.培养学生换位想象的能力。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实际,充分朗读课文,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情感态度:

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2.结合实际,充分朗读课文,知道文中颜色各指什么?

3.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教学难点:

1.通过讨论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仿说《寻找冬天》。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冬的季节,秋姑娘刚刚才和我们说再见你们还记得秋姑娘都给我们送来了那些礼物吗?赶快回忆回忆,因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寻找秋天),齐读课题。“寻找”是什么意思呀?希望这节课通过我们的成功合作,能够把秋姑娘曾经送给我们的礼物一一寻找到。

二、新授课。

(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充分练说。

1、看图说一说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礼物?

师:同学们老师找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礼物,你们快看(出示:

金色的稻田图)!秋姑娘给我带来(金色)的(稻田)。

你也把自己寻找到的礼物跟你的朋友说一说。

2、小组讨论。

刚才老师看大家讨论的特别好,谁愿意把你刚才说的跟大家说说?

3、指名说一说。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小伙伴都寻找到哪些秋姑娘送的礼物呢?

他们找到得跟你们的一样不一样呀?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看看。

(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1、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还有谁在哪里寻找秋天?

(生1:有王老师、小文、小方和小力到野外去寻找秋姑娘给他们带来的秋天的礼物。)。

问:“野外”是什么意思?

问:课文中小朋友寻找到了秋姑娘送的哪些礼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图片)原来他们也寻找到了那么多秋姑娘送的礼物,我想他们跟我们一样也特别喜欢秋天,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出示板书)。

2、练习朗读。

(1)那么赶快跟你的小伙伴练一练。

(2)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3)你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4)还有这么多同学都想要读,那咱们就一起读好吗?

(5)你们读得这么好,我想考考谁的记忆力最好。把书扣上。

谁能连贯的把他们的话说一说。

(6)合作朗读,师读第一句,大家读小朋友说的话和最后一句。

3、积累词语。

4、换位想象。

师:秋天的景色太美了,你们看这么美的景色还吸引谁呀?

(大雁)快想一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呀?

5、一分钟休息,猜谜语。

全班玩猜谜语的游戏,你们也像小文、小方、小力一样用说说“秋天是的”,请你的朋友猜猜秋姑娘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

(三)仿照原文,口头作文《寻找冬天》。

要求仿照《寻找秋天》这篇课文来说一说。说得好的我们要推荐到学校的小广播站请他给全校同学说一说。我们看看到下期的“广播时能听到我们一1班哪位学生的声音。

(1)先给你们一点时间,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冬天的景色。

(2)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冬天的图片。

(3)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和你的同桌先说一说。

(4)全班交流。

下节课我们选出班里说的最好的同学到小广播站去广播。

三、总结。

感谢同学们与我的合作,正是因为我们的合作才发现了五彩缤纷的秋天,而且发现了冬天的美丽之处。老师特别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合作得更好,去发现更多更美丽的事物。

板书设计:

寻找秋天。

小文蓝色。

小方黄色。

小力红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导入  。

同学们,有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叫沙健孙。他写了一篇文章,怀念他的启蒙老师。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7课《难忘的启蒙》。

大家已经预习,谁来说说题目中“启蒙”的意思。

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使作者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抵制日语课。

二、学习2~5小节。

2、指名朗读。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三、学习6~7节。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根据“插图”简单介绍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

四、学习第8节。

2、学生参考资料,联系课文讨论。

3、出示填空:

“严”是因为----------------------;“宽”是因为----------------------------。

4、老师教育“我”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仅鼓励“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教育“我”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给“我”精神力量!

五、学习第1节。

1.范读。

2.谁能像作者那样满怀深情的读出这一段?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17课《难忘的启蒙》。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受到启迪,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使我们受到感染。我也真诚地希望老师们的点点滴滴教育,在你们的心灵生根、发芽,成为你们难忘的启蒙。

七.作业 。

1、朗读课文。

2、填空: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是他们________,教导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即将小学毕业了,无论我走到哪里,___________。

评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六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七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电脑出示图片)同学们反应真快。今天我们就学习《跑进家来的松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学习课文要从字词入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谁有信心来读一下。(看来同学们真得学得非常认真)。

3、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谁来说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1、同学们学的非常棒,通过读课文你能说一说松鼠的习性有哪些吗?

2、通过读课文,归纳一下松鼠是如何过冬的。(分为贮存粮食和垫窝两部分)。

3、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如何与“我们”相处的。

4、通过松鼠在“我们”家生活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讨论交流。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松鼠都有哪些了解?

2、你还知道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惯吗?

3、你喜欢松鼠这种小动物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2、把发生在你身边的动物和人和平相处的事写下来。一边课题。

读完了这篇叫做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教案的文章,想必同学们一定学到了一些学习语文课文的方法,要学以致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九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充分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三、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已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写出童年的趣味。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检查。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

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2.辩论会进行前,先让学生推荐各自准备好的辩论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大家共同商量确定辩论题目。选择辩题要充分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将其辩论清楚,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3.请推选一名学生当辩论会的主持人。

第二步,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辩题选定后,针对辩题提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例如,“赞成小学生多看电视”和“反对小学生多看电视”。肯定意见为“正方”观点,否定意见为“反方”观点。

2.根据每个学生赞同“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3.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如,理论观点方面的论据——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名言、警句;事实论据——成功者的经验、做法,公认的事实。每个主辩人要认真做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意见,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第三步,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一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特点,继续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2.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四

: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记忆技巧背诵文章。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掌握学习的记忆技巧,了解不同的背诵方法。

教师说明:同学们,小杰、李明两个人在聊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小剧场”的内容吧!

1.请学生将学生用书翻至第1页,阅读“小小剧场”的内容。

2.请学生说一说,看完“小小剧场”后,了解到什么。

3.请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自己的情形像李明还是像小杰。

教师小结: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背书就有很多方法。

第一关。

教师说明:同学们,小杰请李明背诵一段短文,你也来背背看吧!

1.请学生打开学生用书第2页。

2.请学生背诵《微笑》整篇短文。

3背诵结束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待半数学生举手后,全班暂停背诵。

4.在自愿的前提下,请几个同学背诵一遍短文,并说明自己所使用的背诵方法。

5.教师整理归纳。

(二)第二关。

6.请学生看学生用书第2页。

7.教师按课文顺序,说明复诵法的意义和实际操作方法。

(三)第三关。

8.请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种复诵法及原因,并将其填在学生用书第3页的横线上。

9.请学生看短文《灯塔》,师生共同讨论分段方式。

10.请学生以自己比较喜欢的复诵法练习背诵。

11.教师以在黑板上计时的方式帮助学生计算自己所用的时间;学生将背诵时间记录在学生用书第3页。

12.请学生说一说使用复诵法背课文的速度与效果是否优于以前所使用的背诵法。

13.请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复诵方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小结:只要多学习、灵活运用各种背诵的方法,每名同学都能大大提高背诵的能力。

1.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的感受。

2.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学习“利用多重感官的学习方法”,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管齐下,可以增加学习效果与记忆的深度、广度。

四、活动评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4页的评估表,要求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团体评估,在自己认为较符合的标识上涂颜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六

有这么一位作家,他在谈《我为什么写作时》这样说,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幻灯片)。

这样一位自称“百无一用”,“成就甚少”,“实在无啥”的作家就是汪曾祺,他究竟写着怎样的文字,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葡萄月令》(幻灯片课题)静静的走近他。

板书:文人。

二、感知文本。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文章以“月”为时间单位,从一月份写到十二月份,一月雪,二月风,三月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七月葡萄“膨大”,八月“着色”,九月则像少妇般安静、幸福而慷懒,十月自由生长,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入窖。对葡萄在每一个月的生长情态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2、刘大櫆论:“文贵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

小结:本文疏疏落落、随随意意,看似漫不经心地写来,实际是散文结构上的“疏”“散”;而句子的自然、简洁则是散文的另一种“疏”,“疏”中有“密”,简洁、干净、利落的文字中包含者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三、品味语言。

1、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葡萄的生长的呢?

学生回答:口语、自然、朴素(学生回答的同时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诵)。

老师总结:

可以以七月为例(幻灯片),读析语言特点。

“膨大”生动形象,“大大地”“追”颇具口语特色,“汉朝没有硫铵”幽默付诸笔端……。

作者用长短交错的句子,用朴实自然还略带幽默的语言,写出了葡萄七月的生长状况和相应的农事情况。

不仅七月如此,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难怪乎,作家王安忆说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合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贾平凹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而汪曾祺自己也曾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幻灯片)他的文字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板书:文——葡萄——朴实自然。

2、再品语言。

这种自然家常的字眼在文中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再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幻灯片)。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它已经等不及了”

(2)“哎,它起来了!”

(3)“它真是在喝哎!”(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发现葡萄喜水特性后的惊喜,就像发现自己孩子第一次会自己吃饭,还能吃很多时的欣喜。)。

(4)“它简直是瞎长”,“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瞎长”一词貌似批评,嗔怪中表现了对于葡萄快速生长的喜悦,“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这是在和葡萄直接对话,完全是一种商量的口气,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身体过快生长时,既高兴又担忧的心情。)。

(5)“可是它耗养分呀!”

(6)“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7)“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8)“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9)“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3、从这些语言中,我们看出作者对葡萄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在汪老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娃娃,这会子正跟它们聊天呢,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甚至开着玩笑。

试读“八月”第三段。(幻灯片)品味作者对葡萄的情感。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极尽能事的渲染雨后葡萄的色彩绚丽。瞧,作者眼中的葡萄,美得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引导:果农。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不仅仅是写作的工夫,还要有葡萄种植的实际知识,工夫在文外。汪曾祺的葡萄知识是哪里来的?他真的种过葡萄吗?不是自家门前窗下种一棵两棵玩赏,葡萄园里那种大规模的种植,他真的种过吗?是的。有一回上海作家赵丽宏问汪曾祺,是否亲手种过葡萄才写《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当然,否则哪里写得出来。”

可见写作要来源于生活的。

板书:人——果农——源于生活。

追问:“汪曾祺先生,被称作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怎么成了一果农?”

2、简介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58年。

(幻灯片)。

投影幻灯片:

——原来本文是在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农业劳动所被强制劳动时所写的。此时的汪曾祺是一个下放农村接收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

可大家从文章中能读到一点点负面情绪吗?

——没有,文章只有美丽可爱的葡萄,快乐充实的劳动,对生活真诚的拥抱。

他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胸襟气度:乐观豁达。板书:精神品质乐观豁达。

正是有了这颗乐观豁达的心,所以面对苦难,他依然能感受到果园的美丽:雪落时的洁白安静,雪化时的青翠碧绿,浇水后的润泽清新,开花结果时的艳丽斑斓……依然能品尝到劳动的快乐,生活的诗意。葡萄是甜的,而这样的人生更是多姿的。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面对挫折困境依然拥有乐观豁达的胸襟的人物,你知道多少呢?谈谈你的感想。

六、总结,布置作业。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发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劳作,平淡的语言,平和的心态,平静的人生!他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他的胸怀、学识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心有感悟呢?那么学习汪老吧,把这点滴的感悟付诸笔端,做一个爱文字,爱生活的人。

最后,让我们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作结:

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儿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汪曾祺。

板书:

汪曾祺。

文——葡萄——朴实自然。

人——果农——本真平和。

精神品质乐观豁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七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火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这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人担着柴火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地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火里,要享受坐滑竿的感觉。柴火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火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志。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志,死了。

1.本文写景的手法很多。请你举例说明其中的一个特点及其作用。

2.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将结尾第二段中“父亲对我吆喝道”改为“父亲对我亲切地说”会影响原意的表达吗?说出理由来。

5.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请你至少从两个角度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八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历史发展中的乐谱,人类记录音乐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记普法。力图准确地记录下来音乐的'各种要素。

师弹琴向生问好。

生听向师问好。

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1、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

2、请生说说影片《音乐之声》的感想,并谈谈对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

4、师弹琴,生唱。

1、听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的背景。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聆听《音乐之声》插曲————《doremi》。

4、生听琴哼唱。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师弹琴向生再见。

生听琴向师再见。

情感交流。

准备下课。

老师弹琴向学生问好。

学生听向老师问好。

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1、播放《doremi》。

2、师弹琴。

3、师生同唱歌谱。

4、师弹琴。

5、播放歌曲录音伴奏。

1、聆听歌曲《doremi》。

2、生听琴试唱歌谱。

3、师生同唱歌谱。

4、

a唱中文。

b唱英文。

5、跟录音伴奏唱。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师弹琴向生再见。

生听琴向师再见。

情感交流。

准备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单位物业服务合同(优秀19篇)

    在服务月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区的一份子,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在服务月期间,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服务行业的支持和鼓励,以下是一些表彰的名单。座落位置:市区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书(优秀19篇)

    通过教学计划的编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秋天,是一个蕴育着收获,让人无限喜悦

    祭祀祖先的发言稿(汇总16篇)

    发言稿是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时所使用的文稿,它能够帮助演讲者提纲挈领、结构清晰。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发言能力,不妨从以下这些发言稿中找找灵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企业文化讲座主持词范文(18篇)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组织形象,它是企业内部员工行动的根本规范和行为指南。希望大家可以广泛阅读这些企业文化总结范

    住宅消防安全应急预案(优秀15篇)

    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应急预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不同类型的事故和灾害需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下是一些常见场景的应急预案示例。

    出纳的年度工作报告(精选20篇)

    工作报告除了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还能够规划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最后,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编写出优秀的工作报告,展示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实现自身的职业发

    大一学生会办公室工作总结(热门22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通常包含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工作经验、工作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大家可以从中

    云南省劳动合同法(通用20篇)

    劳动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通过阅读以下劳动合同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和编写要求。编号:。劳动者身份证号

    质量售后服务承诺书(精选22篇)

    通过质量月评比活动,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以下是一些企业成功举办质量月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们对于工程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设备的

    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内容(实用19篇)

    优秀的自我介绍可以增强自信心,打破自我保护壁垒,更好地融入团队或者社交圈。自我介绍是向他人展示自己身份背景和特点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