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文轩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汇总8篇)

参与典礼的人们通常会穿着正装,以显示尊重和庄重的态度。典礼的写作要注意遵守正式的语言规范和格式,保持专业性和庄重感。毕业典礼是学生在结束学业阶段后的一种庆祝和告别仪式。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一

在最初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是人类群星呢,闪耀时又是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片未知的领域正诱惑着我去探索。

它显然成功的吸引住了我的注意,翻开目录一看,那萦绕在我心间的迷雾才算是散去些许。

我开始读了起来,那历史的经历,在我翻开书那一刻像是就在我身边刚刚发生不就,战火中的余烟还未散去;那将士们为踏上征程而激动的呐喊还在耳边;那滑铁卢在战时犹豫不决的心态,我不自主的为他着急,当因他而败北的时候,我有点咬牙切齿。这种感觉就像活在历史里,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

在这本书里,当你读进心里的时候,它就像是你的记忆一样,他们都是有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所结成的,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本书也算得上一位“老人”了。

每一篇章中都有一些旁批,使这本书在原有的历史上更多了一些“亲和”,在后面还有阅读鉴赏作为小结启示,给一个篇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拓展知识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想象空间。

而在一本书读完后,我得到了历史名人的一些经验,也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人类的历史就如一篇浩瀚的星河,无数个生命在其中发亮,知识亮度有亮有暗,有长有短,群星闪耀,也就是把历史名人汇聚在了一起。让我们走进历史,去看那名人的一生。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二

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主人公: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1475~1519),西班牙探险家。

其性格和行为:“一方面,他们以那种当时只有基督徒才有的虔诚和信仰,真心实意地、狂热地祈祷上帝;另一方面,他们又会以上帝的名义干下历史上最卑鄙无耻、非人道的事。他们的勇气、献身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能够作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而且在这种厚颜无耻之中又夹杂着一种突出的荣誉感、一种令人钦佩、真正值得称赞的对自己历史使命的崇高意识。”

苏丹穆*默德二世——“他的祖父巴耶塞特一世和父亲穆拉德二世所建树的业绩——他们两人曾用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强大军事优势第一次教训了欧洲。”

拜占庭:“正义为它集中了整个西方世界几千年来古老的共同文化而被奉为圣地,拜占庭对欧洲来说才成为荣誉的象征。”

“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之间那种古老的宗教信仰上的裂痕,一直到穆*默德二世已经成为苏丹的现在,危急的形势才战胜了东正教会的固执:拜占庭一方面向罗马送去自己顺从的消息,同时请求紧急支援。于是,一艘艘大战船开始配备起子弹和士兵。不过,罗马教皇的使节先乘着一艘帆船来到,他要隆重地完成西方两个教会和解的事宜,并且向世界宣布:谁进攻拜占庭就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挑战。”

“欧洲的观念,即西方精神,经过漫长的岁月德罪恶的争执终于重新达到了一致。”

“芝麻大的一次意外 —— 一扇被人忘记了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史。”

你想懂得并身临其境的欣赏、享受清唱剧《弥赛亚》吗?那么就亲自读一读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的这篇“韩德尔的复活”!

总想一夜成名的幻想者与狂热者,应该能清醒一点,他们的先辈的前车之鉴,不该如此忘记。

那些在自以为努力创造艺术、思想、文学……的糊涂人亦该清醒,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

小人物、狭隘观念的人总是想入非非于名誉热闹的外表,岂不知,名誉背后的一切重压,会令他们立刻成为齑粉!

正视人间的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不易的努力!

通过描写拿破仑军队与威灵顿在滑铁卢决战的胜负关键时刻,拿破仑军队一方三分之一兵力的统帅格鲁希是如何错失了使拿破仑胜利的时机,而做出此决定命运的时间只有一秒钟!

茨威格写道:“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而我要补充的是:拿破仑的这位手下在以往的战役中表现的军事才能并未能使拿破仑对他抱有委以重任的任何打算。只不过,他手下的得力的将军、元帅们已经提前放弃了他们的皇帝。也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拿破仑没有选择的无奈状态下,心想,给这个家伙一次成为英雄的机会吧。于是,这个家伙就上演了滑铁卢战役“一分钟”的主角——被命运鄙视的人物。

人们习惯于因为生活与人生的压力而替代、回避等形态压抑着这人类特有的情感。在糊涂地纵欲与冰冷理智的禁欲中,人们好像并未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个难题。无论怎样,都不能真正的摆脱痛苦。

于是,尝试着将它们从心中吐出,不去负重于它们的压抑,也许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得已地前进。

如果有一个人将长生不老,无论他是男是女。那么,他的生活也只有短暂的一个人生。接下去,他必须面对着拥有的一切将灰飞烟灭。他又打起精神,重新面对重复一轮的生活努力:恋爱、事业、子女、功绩……然后,又都一无所有,从头再来。他是永远不死的特殊人。直到他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恋爱、事业、子女、功绩……虽然人类文明在不断前进,而对于他的长生不老而言,还是等于一成不变,他彻底厌倦了,想自杀,又死不了,痛苦万分,但必须承受——“这不是地狱吗?”——这位长生不老的特殊人呐喊道:“我想死去啊——”

歌德真切地感受到痛苦,但他更热爱幸福!当他从被控的状态下回到自控这一过程中,创作出了《玛丽恩巴德悲歌》。这是缘于古希腊的一种诗体,即可用于哀歌、挽歌,亦可用于战争诗、政治诗、教喻诗、爱情诗。我看,亦完成或者说承载了歌德对自己人生幸福的拯救。

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 一个厌倦欧洲生活的人(亡命者)——新黑尔纬喜阿——淘金热——圣弗兰西斯科(san francisco)。

“他是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不——他后来成了地球上最贫穷、最可怜、最绝望的乞丐。”

“难道他果真成了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不——根本没有,他后来成了一个最最贫穷的乞丐,一个最最不幸和失败最惨的人。”

到底有多少钱你才满足?遭人嫉妒、让别有用心者惦记、富可敌国?如果只是为了将钱置于自己的名下,那么,很可能你根本就富不成最高层的。而要想富成最高地位,谁来保护你的财富呢?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手段,也摆脱不了“变相守财奴”的悲惨命运。金钱究竟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人们从未停止过思考——这不如说,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

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士兵们把他从刑柱上拉开。

他的脸苍白得死人一般。

他们粗暴地

把他推回到囚犯的行列。

他深深地陷入沉思

因而目光奇异,

是卡拉马佐夫把一丝苦笑

挂上他抽搐的嘴角上。”

《卡拉马佐夫兄弟》差一点因为死刑而消失,但首先是死刑奠基了这部伟大的灵魂作品。

“茨威格在如实记录菲尔德的荣辱升沉的过程中,热情讴歌了这位无畏的勇于实践的创业者,同时也反映了闲言碎语随波逐流的炎凉世态。”——舒昌善(译者)

“……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前提。正当学者迟疑犹豫的时候,一个并非学者出身的人的那种纯朴的勇气却大大推动了这项计划。像大多数情况一样,这一次也是由于偶然的巧遇才使这一宏伟的壮举获得起飞。”

“……强烈的意志最后总能拖着犹豫不决的人向前跑……”

实业家的称号,并非虚幻的名誉!

这是该书中最激荡我灵魂的篇章,里面有一直苦恼着我的争论、辩论、证明……该怎样解决呢?这个,依然没有答案。但并不是说,一切都没有进步!有勇气讲出内心的话,并非就要成为新的救世主;我们应该在完整仔细地认识人类之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也只有知己知彼,才会继续正确的思维下去,也就有正确的,或者说恰当的行动来实践人生的意义。

剧本第三场描写了外界对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种种反响。在站长与警长、杜山的对话中我们能理解到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重。同时,又通过托尔斯泰自己的口,表达出这位伟人内心的思想世界——这些,原本是无法现场记录的伟大行动——一个最真实的灵魂的正当的表白!

茨威格在剧本前言中写道:

“1890 年,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创作一部自传性的剧本,这部剧本后来以《光在黑暗中发亮》为题,作为遗稿的片断发表和上演。这部未完成的剧本(从第一场就已清楚表明)无非是用最隐晦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中的悲剧,为自己酝酿中的弃家出走作出公开的辩白,同时也是为了求得自己妻子的宽恕,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心灵极度破碎中企求获得精神上完全平衡的作品。

“显而易见,托尔斯泰在该剧中塑造的尼古拉·米海伊洛维奇·萨林采夫这一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而且大概还可以这样认为,这一形象是这部悲剧中虚构成分最少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塑造这一形象,无疑是为了替自己预先表白,他一定要摆脱自己的生活,但是,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当时的 1890年还是十年以后的192019年,他都没有找到决裂的勇气和方式。由于缺乏这种意志,剧本也始终只留下片断,紧紧写到主人公举着双手乞求上帝帮助他结束内心的自相矛盾——那种全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而告结束。

“这部悲剧所缺少的最后一幕,托尔斯泰后来没有再行补写。不过,重要的倒是:他用自己的生活完成了这最后一幕。在192019年10月末的最后几天里,25年来的犹豫不决终于变成了这最后一幕。在192019年摆脱困境的决心:托尔斯泰在经过几次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弃家出走了,而且是走得正是时候,不久他就安详的、如愿以偿的死去,在静穆中奠祭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最后,剧本以杜山的口吻完结道:“请您——善良的好心人,不必为他难过。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于他的伟大。如果他不为我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也就永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2019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极点,斯科特队则于 192019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凯旋班师,而斯科特等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们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惨剧,并不在于他们两人的计划周密与否,而是在于前者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20条膘肥强壮的狗的胜利完成了到南极去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认为,狗的胃口太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实事并非如此,狗可以和人吃同样的食物),于是决定用人力拉着雪橇长途跋涉,终于使自己和四名伙伴在从南极返程时因极圈寒季的突然提前到来,在饥寒交迫之中死于体力不支。

“发人深省的是,斯蒂芬·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用他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一幕。这是因为正如茨威格在本篇结束时所说:‘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舒昌善(译者)

斯科特在他的南极探险之旅的日记中写道:“……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而问题是,在这一强大的精神压力面前,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的境况下,人类自身的灵魂生命的火光才会无比壮丽地燃起。就连斯科特自己也不能突破意识地认知到他这“失败者”的最后的行为的伟大意义。阿蒙森胜利——他赢得的只是出于人类好奇心的荣誉;而斯科特却无形中证明了荣誉的虚无的同时,真切的展现出生命灵魂的极致——人类自己对未知的无穷、伟大的探索——在这个极致中,人们对自身可贵品质的审视与认知,才是最值得纪念与尊重的。

罗伯特·皮尔里(robert edwin peary,1856~1920),美国探险家,据以往的探险史记载,他于192019年4月6日达到北纬90度并胜利归来,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但事后有人置疑。

弗雷德里克·库克(frederick albert cook,1865~1940),美国医生和极地探险家,声称自己曾于192019年到达北极,比皮尔里还早一年,但很快受到非难,皮尔里说库克“欺骗群众”,调查结果几乎没有支持库克的证据,从而使他名誉扫地,死时仍悲愤莫名。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极地研究专家们对库克踏上极地一事日趋表示肯定,因为库克在192019年提出的极地探险报告中首次描述的许多现象,业已被现代冰地研究的成果以及飞机、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证实,相反,1973年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在详细研究了罗伯特·皮尔里公布的全部资料后,得出结论:皮尔里上将根本没有到达北极。

参阅[苏]《在国外》1983年第10期文章:《谁第一个踏上北极》,中译文请见《读者文摘》1984年第3期。

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john reed,1887~1920)为报道这次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

茨威格将“封闭的列车”中的列宁化喻为一颗炮弹——“这一炮,击中和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不能不说十分贴切,同时也蕴含了茨威格对苏联革命事业理想的企望。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三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康德经典的墓铭志,即:“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两句话竟巧合的描述了我看完书之后的感觉,那些闪耀的群星映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后人抬头仰望他们的故事时,也是一场壮丽的景观。而那些改变历史命运的人,他们进行历史性的抉择的时候,同样也对人类心中道德的一场演绎。

但在他们,还未抉择之前,没有人知道,那所做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的,正因为这样,他们的选择才更加的难能可贵。

在他们选择之后,后人会站在自以为公正的角度评判,滑稽的是,每一个评判历史的人都站在上帝的角度来评判着当时不知对错的历史造就者,而当这些上帝般无所不知的人决定自己生活的时候,却会选择得一塌糊涂。

我一直觉得,人类是一种奇怪的,拥有集体臆想症的一种生物,他们共同的相信并不存在的事物,就像崇尚佛道,崇尚儒家学说一样,崇尚那些伦理道德,又或是所谓的市场经济,但当所有的人类都相信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些东西又开始在人们之间切实的存在了。

而一开始,这些东西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那些欲望的驱使,就像动物驱使着自己捕猎生存,而后造就了生态圈一样。是我们早就了那些仿佛离我们很远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又都创造了与我们相关的.历史。

人们相信历史故事,也相信英雄和经典人物,同样也善于忘却所造成的灾难,记录自己种族光辉的历史,而那些血腥的阴暗的总是不被历史的传承者所接纳。

所以我怀疑每一段历史,也怀疑每一个故事,当一段历史被所有人都曲解的认为成故事里的那样,那么真正的历史什么样,又有谁会在乎呢。虽然总有人想要公正的记录历史,但受限于人类这种生物的本性,就像叔本华在他的哲学中所述的,一切事物都是个体意志的表象,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客观的,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悲哀,也让我愈发的觉得生而为人,真的了无生趣。

ps.

我想如果我死了,墓志铭应该写:他是个可怜的悲观者。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四

茨威格很会讲述一个故事,在他的笔下,《人类群星闪耀时》只怕是最经典的著作。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十几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每一个事件被茨威格记述后都引人深思。

印象最深刻的,是《滑铁卢的一分钟》。为什么?不自觉的。普通的我与普通的格鲁布换位思考。当我处在他的身份上时,我内心忐忑不安,十分焦虑,因为皇帝的命令不允许我前往炮火声的所在地,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只会听从命令的我没有胆量去思考,不会变通。而作为主帅的我,又被小兵反驳,他侵犯了我的权威,面子上受了损失。在那漫长的一分钟里,炮火声就在耳边,大地在颤抖,我的优柔寡断,让我的手心直冒冷汗,在炮火声消失之后,我不敢去想结果,仿佛我与什么东西失之交臂,哪怕结果已不言而喻。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一个决定中优柔寡断,所以读着读着,格鲁布的害怕等复杂情绪也蔓延在我的心中。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普通人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另一位神,只愿用热烈的双臂把勇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我想拿破仑和格鲁希一定也不甘于此,只是,当命运到来时,一个普通人,并没有“舍我其谁”的强烈欲望,更是有很多时候似乎让他不得不“畏首畏尾”。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但也许看清形势适当变通更好。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也许还不能真正体会书中的真意,但是听它所言,也让我收获颇丰。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五

最近我读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的历史人物,他们所绽放的光芒足以照亮人类文明天空的一角。在这本书里,讲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在这14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群星闪烁,那一刻,便是永恒。

其中令我最着迷的故事莫过于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欣喜若狂的奥斯曼帝国新一任的苏丹马霍梅特决心要攻占君士坦丁最后的堡垒——拜占庭,而现在的拜占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只剩下城墙了,这是昔日美好而繁盛的时代,留给拜占廷唯一的遗产1000多年来历代皇帝都曾把它加固和重修,使她成为了不可攻克的标志,马霍梅特比谁都了解这座城墙的厉害,要想摧毁这座城墙,必须制作最大的火炮,必须配有最具摧毁力的弹头,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创造出这个巨型大炮,这个梦想家为了攻下拜占庭,想尽了一切办法,当他们正在浴血奋战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几个土耳其人通过外墙缺口侵入到距离攻击点不远的地方,发现内城墙的小门中有一扇小门,就是人称凯卡波尔塔的小门,出于难以理解的疏忽,完全敞开着。就这样,士兵们蜂蛹而上,攻陷了这个千年帝国。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凯卡波尔塔,这扇被遗忘的小门,瞬间决定了世界的历史发展。

1815年6月17日,滑铁卢战役的前一天,一个毁掉拿破仑千秋功业的人——元帅格鲁希钻进了历史的大幕,当滑铁卢战役开始时,习惯于唯命是从的格鲁希一秒钟的犹豫,从而断送了拿破仑20多年来的建树,一分钟,看似无比简短的时间,却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人类历史的走向。1912年1月16日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决定带领队伍去征服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南极。在严寒、大风、干燥的极端环境之中,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南极点,可是他们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在他们之前到达这里,他们十分沮丧,在返程的路上,最终倒在了恶劣的雪地中,但是英雄们的业绩永远埋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壮举,一个被后世所永远铭记的壮举。

还有黄金国的发现、亨德尔的精神复活、壮丽的瞬间……无不在一瞬间被历史所铭记,它们宛若永恒的明星,在无边的天际闪耀光芒。我们应该铭记英雄,让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唐太宗李世民告诉我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从历史故事里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六

在寒假里,我读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

这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这本书共收入了他的历史特写12篇,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在这12个故事里,我最感兴趣同时也让我最感叹的一篇文章就是《黄金国的发现》了。

苏特尔在自己的土地中发现了混在泥沙里的黄金,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人们不再劳作,拼命的淘金,期待自己能一夜暴富。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到苏特尔的土地上,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他们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不论道德还是法律,最后都在利益之下露出丑恶的本性,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其实黄金也不过是地球上的石头罢了!作者:晋晡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七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康德经典的墓铭志,即:“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两句话竟巧合的描述了我看完书之后的感觉,那些闪耀的群星映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后人抬头仰望他们的故事时,也是一场壮丽的景观。而那些改变历史命运的人,他们进行历史性的抉择的时候,同样也对人类心中道德的一场演绎。但在他们,还未抉择之前,没有人知道,那所做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的,正因为这样,他们的选择才更加的难能可贵。

在他们选择之后,后人会站在自以为公正的角度评判,滑稽的是,每一个评判历史的人都站在上帝的角度来评判着当时不知对错的历史造就者,而当这些上帝般无所不知的人决定自己生活的时候,却会选择得一塌糊涂。

我一直觉得,人类是一种奇怪的,拥有集体臆想症的一种生物,他们共同的相信并不存在的事物,就像崇尚佛道,崇尚儒家学说一样,崇尚那些伦理道德,又或是所谓的市场经济,但当所有的人类都相信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些东西又开始在人们之间切实的存在了。而一开始,这些东西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那些欲望的驱使,就像动物驱使着自己捕猎生存,而后造就了生态圈一样。是我们早就了那些仿佛离我们很远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又都创造了与我们相关的历史。

人们相信历史故事,也相信英雄和经典人物,同样也善于忘却所造成的灾难,记录自己种族光辉的历史,而那些血腥的阴暗的`总是不被历史的传承者所接纳。

所以我怀疑每一段历史,也怀疑每一个故事,当一段历史被所有人都曲解的认为成故事里的那样,那么真正的历史什么样,又有谁会在乎呢。虽然总有人想要公正的记录历史,但受限于人类这种生物的本性,就像叔本华在他的哲学中所述的,一切事物都是个体意志的表象,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客观的,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悲哀,也让我愈发的觉得生而为人,真的了无生趣。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书笔记篇八

因为《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茨威格的著作被节选了一个故事到课本中,所以我认真地阅读了一次。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写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等,但他的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世人公认茨威格是二十世纪德语中短篇小说三大家之一。《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包含了十二个故事,个个细致生动,犹如十二幅历史袖珍画。

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作者序中的“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句话在书中关于拿破仑的故事“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中得到了印证。

这个故事说的是:拿破仑创建了他的帝国,当了皇帝。他占领了里昂,赶走了国王。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组成了联军,企图击败拿破仑,联军由“铁公鸡”威灵顿指挥。拿破仑看到了致命的危险,因为他的元帅格鲁希是因为前任都牺牲了才从骑兵将领逐渐当上了元帅,不像威灵顿那样是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而当上元帅。虽然格鲁希为人诚实,又正直可靠,但他的才能仅仅是一个骑兵将领。滑铁卢大战前一天,格鲁希得到了独立指挥权。他奉命率领三分之一的兵力跟踪普军,并时刻与大部队保持联系,还要在必要时刻给予拿破仑支援。由于格鲁希习惯了服从,很少做决定,导致皇帝陷入了劣势。当全体高级军官提出支援拿破仑的请求时,格鲁希仍在等拿破仑的命令。他想了一秒钟,最终决定原地待命,等待皇帝的命令。最终,由于格鲁希的决定,拿破仑战败,历史上留下了那著名的滑铁卢大战,拿破仑的帝国也灭亡了。

如果格鲁希听取军官们的意见,敢于违抗军令去支援拿破仑,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但在那决定命运的一秒钟中,他没能把握住机会。决定命运的一刻,不总是由大人物掌握,有时也会由小人物决定。但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将不再降临。一秒钟,不长也不短,但却很可能决定了历史以及世纪的发展。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一味听从,也要学会变通,机会只有一次,要时刻准备着,不能总是听天由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