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JQ文豪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三部曲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读者们的青睐,这一艺术巨作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代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们带来了无尽的感悟和思考。作为一名热爱文学并且在读书之余博览群书的人,我也来分享我读这一系列作品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红楼梦》,浮华、虚伪与人性。

《红楼梦》以家族的衰败和那个时代社会的显贵生活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着重描写的一个方向—人性。女主角林黛玉,瑰丽而脆弱,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在这个浮华、虚伪、色彩对比强烈的世界中,林黛玉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超越权力、超越地位的精神理想。读完《红楼梦》会思虑的就是,世间纷繁太多,烟花太浓。所以,我们不能像林黛玉那样,空疏虚华,最终成为空中楼阁,只有脚踏实地,靠着真诚和努力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

第二段:《水浒传》,朴实、真实和快乐。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言情小说,讲述了宋朝末年108位好汉的故事。它是一部描写快乐、朴实、真实的作品,中心思想是“喜乐人生”。《水浒传》中呈现的人物无一不是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快乐,斗争后不仅成为了人中之龙,也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偶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尝遍各种坎坷,但是最终能够得到和平、喜乐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因此,我们应该以仁慈、坚韧、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第三段:《西游记》,困境、成长与人生。

《西游记》以取经为主线,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历经磨难,终于取经归来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一本长篇英雄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人生之路上奋斗的故事。在其背后,读者可以发现许多真理和启示。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应该最大程度上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抓住当下,发扬自身的特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规划明确的目标,不断勇往直前,勇敢面对命运的考验。

第四段:中国三部曲,价值观与我们的人生。

中国三部曲中所描述的生活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显著。中国三部曲中的人物,不论他们的经历和历史,都有着独立自主和自我选择的权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挑战传统,追求未来的人生,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也可以帮助我们跨越人生的险境,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人生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从阅读中汲取力量,发掘潜力,找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精髓。

第五段: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性是无人可比的,它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让我们更有信心迈向未来。中国三部曲,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通过其充满洞察力的形式和深刻的哲学内涵,让我们反思人类社会及其所代表的核心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把文学作品当成我们成长的助手,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的力量和启示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南针,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彼岸。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二

起初,我带着好奇的心理去翻开这本书,读着读着,我又开始喜欢上了这本书。

小说描述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三个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姐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后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

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

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琴因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

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当我从头到尾过了一遍,或许我懂得了许多的哲理,也使我深有感触。在人的一生中,也许会为一些小事闷闷不乐,但从长远看来,这些事往往都微不足道,一笑而过总比闷闷不乐要好的多。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三

手捧苏霍姆里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读越喜欢,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曲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越读我心中越明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劳动首先用于培养“善良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孩子,他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个英俊的男孩,只可惜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无人问津,所以成绩有些差。他特别爱劳动,班级的卫生他抢着干,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到位,扫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尘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干干净净,去年加盖餐厅,学生吃配餐时,他每天中午带上从家里带来的塑胶手套和我一起给同学分盒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听他亲妈说,他在家也很爱劳动。我真心觉得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善良感动。可是,时间长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学习不好,渐渐地内心对他有些反感,当然他对我也生分了许多,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那天,当我读到《育人三部曲》的这部分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内心愧疚起来,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耐心的辅导他,心平气和的给他交流,交给他抄写的方法,那节课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所有的错题。

临近复习,我想对自己说,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寻找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给他赞赏,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天!

感谢《育人三部曲》,让我在美丽的季节遇见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长!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因为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办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似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居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居然还有闲心看动漫?”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然,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开心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注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二、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教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好奇心,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三、乐观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养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经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明,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认识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因为你不但聪明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重科学的批评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具体事情上粗心了,在哪个具体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具体问题,这种批评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相信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请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四

“依恋三部曲”是由引领情绪焦虑治疗领域的心理学家苏珊·约翰逊所著作的一套研究依恋模式的理论和疗法。它包括了“离开和重聚心理学”、“依恋伤害心理学”和“修复功能心理学”三部分,通过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人类依恋模式的本质和影响力。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越发明确了自己对于爱与依恋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我将分享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离开和重聚心理学。

离开和重聚心理学部分,讲解了人类对于分离和重聚这两种情境的不同反应以及产生反应的原因。书中提到了“依恋伴侣”这个概念,依恋伴侣不一定是爱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等等,每个人都有依靠的依恋伴侣。不管是离开还是重聚,我们都需要依赖、平衡和清理我们内心中的情绪,才能够更加成熟的面对这些场景。我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深有感触,体悟到了在面对分离和重聚时应该如何平衡内心的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依恋能力。

第三段:依恋伤害心理学。

依恋伤害心理学部分,讲解了在依恋模式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并且介绍了这些伤害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和留下哪些后遗症。当我们对于依恋伤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防范和减少伤害来保持健康的依恋关系,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和帮助那些受伤的人们。读完这一部分,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过往的依恋关系中所受到的伤害,也体悟到了如何正确地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伤害。

第四段:修复功能心理学。

修复功能心理学部分,讲解了针对于受到依恋伤害的人们所制定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在修复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爱情和依恋信仰。这一部分最为实用,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依恋治疗方法和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指导和帮助。读完这一部分之后,我对于自己在依恋模式中的问题和缺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自我认知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做法和努力是否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段:结论。

在“依恋三部曲”这本书的帮助下,我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了依恋的本质和影响力,也对于依恋获得了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认知。当然,这本书并不止限于依恋模式的研究和治疗,更多的是针对人类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和准确地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更加明确地面对和处理我们的人类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坚持学习和探索,就能够发现更多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真谛。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五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六

【正文】:

以前,我爸爸是个不折不扣的烟鬼,他下班回来吸,看电视的时候吸,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吸!那段时间,我们家没有一个四害的影子(被烟味熏跑的.)。好是好,可我和妈妈这些二手烟民却遭殃了。我们吸的是爸爸那已经吸过一次的烟!那味,把我和妈妈呛死了,妈妈劝他他也不听。没办法,只好由我亲自出马。我连夜制定了作战a计划,b计划和备用c计划,然后上互联网寻找关于吸烟的害处,让事实来说话。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烟中含有尼古丁,它会引起许多肺部的疾病,甚至是肺癌!更可怕的是,吸取二手烟的人死亡率竟然是一手烟民的二倍!那我和妈妈吸了那么久,不已危在旦夕!我吓呆了,二话不说,立刻把它打印下来,准备用它来给爸爸上一节思想教育课。

打开房门,我忍着那熏得晕人的烟味,拿着武器(那份资料)开始执行a计划。好不容易来到爸爸面前,又看见他在吸烟,我晕……。爸,能和你说件事吗?行啊!爸爸爽快地回答,并把手头上的那支烟给灭了。其实,您不要吸烟了好不好,烟里含有一种毒素尼古丁,吸了对身体不好,还可能引发肺癌呢!互联网上都说了,不信你看。爸爸看了后,脸上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说:那是蒙人的,我吸了不知多精神。那是因为尼古丁有激素啊!我说,这时,爸爸开始有些动摇了。哈!有希望了,开始实施b计划乘胜追击。我心想,又说:爸您吸出的烟被别人吸了,别人死亡率是你的两倍啊!我和妈妈吸了那么久,更危险啊!你不是说,你最爱我们吗……爸爸终于说:嗯,我以后戒烟了。耶!成功!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从此以后,我们家确实清净了许多。

可是有一天,我们学校早放学,我一回到家,鼻子又和那已经离别十几天的毒气(烟味)亲密接触了。我看到有一个人影在阳台上,我过去一看,原来爸爸又在吸烟!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啊!好险我还制定了备用c计划,只能采取它了。

哈!天助我也,今天的今日说法刚好播放一个因吸烟而死的人的事件,爸爸看了,对我和妈妈说:我以后真的不再吸烟了。并且做了保证,还把烟给扔了。果然,他说到做到,以后我们家变得十分清新了。

我的戒烟abc三部曲唱完了,怎么样?还不错吧!有用的话可以用来借鉴借鉴噢!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七

刚刚读完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家》,感受很强烈,就想写些什么来表达此刻的情感。

《家》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力量"与"激情"!固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其他的感受,例如鸣凤与梅的死,令人悲痛与惋惜,瑞钰的死与觉新跪在门前的绝望的痛哭,仿佛也哭进我的心里,不禁眼睛湿润。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与信仰的小说,正如巴金所讲,青春是美丽的,它是鼓舞人的源泉。面对书中的人物,虽然在纸上是虚幻,却是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的人,他们的生与死,爱与恨,悲哀与欢乐,种种情感,我在巴金所写的文字中也感受到一丝一缕。

我尤其喜爱觉慧这个人物,正如觉新最后所说,也正如巴金在序中所讲,"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封建礼教需要一个叛徒。"觉慧这个性情古怪的、幼稚的却激进的独立的青年,用他的坚持与信仰反叛着一切。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觉慧知道梅死后,对觉新说的一句话,"苦恼还没有完结!还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心爱的纯洁少女的死,亲人的死,都警告着觉慧,无论如何也要走出这个家!

是的,我们也应该成为独立的人,成为坚强与乐观的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生活的激流在动荡:爱,恨,欢乐,痛苦在动荡,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他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八

“中国三部曲”是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彷徨》,这三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在大学时期就曾经读过这三部书,但当时阅读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浏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近期,我又重温了这三部书,发现自己有了不同的感悟和心得,下面分享我的读后感和体会。

第二段:《狂人日记》的心得。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以疯狂的主人公赵辛楣的心理日志的形式来写,通过对生活中种种荒谬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在我的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也感受到了他对近代中国的命运的热切期盼。同时,他的笔触是犀利的、精细的、有时候甚至是残忍的,从而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和人物的沉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和描写技巧的卓越性。

第三段:《阿Q正传》的心得。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农民阿Q的腐朽道德和自欺欺人的虚荣心理。我认为这本小说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作品,它对于现实和人性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阿Q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性和素质并不一定只是取决于他的出身、教育背景和环境,更取决于他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读过这部小说之后,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段:《彷徨》的心得。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以寓言的方式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这部小说集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自己在城市中寻找自我和失落自我的感受。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人,我在这本小说中找到了很多共鸣。每个人都有迷茫、彷徨、追求的时候,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冷静,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

第五段:结论。

在我重温鲁迅的三部曲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些作品也带给我很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我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更加热爱阅读,也更加热爱中国文学。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九

一个礼拜多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从家带过来的高尔基三部曲看完了,说是三部曲,其实也就是一本书的厚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作品更像是三个章节,前后是有关联的,还是一次读完较好。

首先不得不说,高尔基的记忆力确实惊人,因为他能把小时候发生的那么细小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晰,让我们这些读者能透过这些细小的事情了解到高尔基的童年、打工和求学之路,同时也对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在那个时代,贫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高尔基的命运是多舛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只能带着他搬到外祖父家去住。在外祖父家中,他见识到了两个舅舅的卑劣,也忍受了外祖父的毒打,但同时也找到了他可以依靠的人--外祖母。在外祖父分家后,母亲去了别处寻找生活,高尔基和两个老人相依为命。无奈外祖父放贷破产,原本积累的财富很快耗尽,高尔基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高尔基说自己踏入了人间。

在人间的路也是不那么好走的,在店铺当徒弟需要忍受掌柜的捉弄和他堂兄的敌意,而在自己亲戚家里学画画又要忍受两个妇女的各种讥讽和谩骂。相比之下,高尔基更喜欢在轮船上当帮手,他也认识了几个对他格外照顾并且在精神和思想上点拨他的大朋友,帮助他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不过,除了他的外祖母之外,对高尔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心目中的“玛尔戈皇后”。正是因为她,高尔基见识到了真正的美,不光是外表,也是内心。玛尔戈皇后让高尔基有机会读到很多可以冲洗灵魂的著作,这些书清除了贫穷和痛苦的现实生活留在心中的印象糟粕。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了这些书以后,在我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单,不会走投无路。从此以后,高尔基便开始找各种机会读书,这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正是通过读书和同底层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成长了起来。他已经不再对别人的恶意中伤感到那么痛苦,无论面对什么他似乎都能接受,物是人非,太多的变化接踵而来。高尔基感到生活是乱七八糟的,荒谬的,显而易见的蠢事太多太多,可悲的是,当他把这些告诉别人时,别人常常感到无比诧异。

在我的内心世界里生活着两个人。一个人对种种卑鄙下流的事情见得太多,故而有点胆怯;又因为了解生活中种种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压抑,开始对生活,对别人抱着不信任的怀疑的态度。他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但又束手无策。这个人幻想一种宁静安详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只与书本为伴,不与他人交往。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修道院,是林中的看守小屋,是铁路线旁的小岗棚。他想去波斯,希望在城郊的某个地方谋个守夜人的职务,人越少越好,离他们越远越好。

另一个人读过充满智慧的好书,受过书中神圣精神的洗礼。他看到世俗生活中可怕的东西拥有难以抵御的势力,感觉到这股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砸破他的脑袋,用肮脏的脚底踩碎他的`心,于是,他就紧张地自我防卫,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随时准备应付所有的争执和搏斗。这个人满怀爱心,他的恻隐之心常常见诸于行动,就像法国长篇小说中见义勇为的英雄那样,遇有情况,顿时就会拔出鞘里的长剑,进入战斗状态。

这恐怕就是高尔基在人间时最深的感悟。

秋天的时候,高尔基听从别人的话,去了喀山,他告诉自己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否则就完了。所谓的我的大学,其实是高尔基在喀山和一群大学生交流思想并相互学习的日子。在这段时期之中,高尔基接受到了很多激进的思想,警察的盘问,见识到了朋友的被捕或者死亡。他尝试过自杀,但却幸运的活了下来,事后他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我看来,这段时期的高尔基更多的只是对这群大学生的好奇,而对于他们的思想似乎并没有多往心里去,觉得他们有些不切实际,至于生活中见识到大学生的一些行为,甚至产生了一种对大学生的憎恨。至于那些受大学生追捧的神父,在高尔基的眼中反而是厌恶。逐渐,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知道了无形的线对人们的影响。这条无形的线以沙皇为中心,通过各部大臣,各级官吏层层下来,无所不通,无所不包,人民就生活在这条线的阴影之中。最终,在村庄失火后,高尔基离开了那里,也告别了他的大学生涯。

很显然,整本小说中最精彩的还是《在人间》的这一部,作者也花了更多的篇幅来细细讲述这段经历。可以料想的是,高尔基以后的生涯和这段时期接触到的社会息息相关,高尔基三部曲读书笔记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正是由于高尔基干过很多职业,无论是店铺学徒,家庭佣人,船员,抓鸟偷木材这些他都体验过,也都和那些人们交谈过,他的人生得以丰富,也得以有如此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然这对他未来的成功来说是决定性的。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高尔基的外祖母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在高尔基看来最完美的女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外祖母,高尔基连活下来都不太可能。

相信很多人看完这三部曲都有自己的感悟,记得当年自己看完《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曾有种冲动要把自己以前的生活整理并写出来,但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写。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太幸福了,幸福的有点单调,每一步怎么走好像都已经被安排的好好的,到了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就是这样。显然,我们从生活中感悟到的达不到像高尔基那般深刻,估计没有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说出像高尔基一样的话:我刚刚十五岁,但是有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我的经历,我读过的书籍以及我忐忑不安考虑的各种问题一起积压在心头,因此,我的内心仿佛膨胀起来,变得十分沉重。探察一下,我发现我的内心世界犹如一个非常拥挤地堆满各种物件的储藏室,挤满了各种观感印象,而要把这些东西理出一个头绪,我既没有力量,也不具备能力。

有得必有失,显然如此。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

你我邂逅在多变的九月,于是浪漫飘逸情调和韵味从我们生边擦肩而过,而我并不曾遗憾过。

还记得那时,你我都是柳岸浣纱,嬉戏取闹的小孩子,天真的我们开始相识,就像是莺歌燕舞,蝶飞蜂逐。还记得,初一,我们在校园里快乐的追逐着,玩耍着,而初二,虽然学习紧张了,可是我们还是那么爱呆在一起疯玩,每天都过得快快乐乐。这就是友谊的前奏――邂逅。

(二)距离。

总以为困境中的两条鱼放在一起就会相濡以沫;总以为把两颗心锁在一起就会撞出火花,总以为友谊是一坛美酒,使劲越长越香醇。可是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时,我走了左边,你却走了右边这就是友谊的距离吗?时间去冲淡一切,包括距离。终于,我们和好了,便继续在友谊三部曲中跳着舞,在图书馆里玩捉迷藏。这就是友谊的.伴奏――距离。

(三)祝福。

初三了,还有多少时间相处,想办呢?可是,无论时间的转盘转得有多快,我们的友谊永远也不会变质!愿我的朋友在以后的每一天都开心的笑着;愿我的朋友终会实现梦想;愿我的朋友能幸福的活一辈子!

你们奏出“友谊三步曲”了吗?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一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与书结交有一段难忘的历程。

看书。

自从识字开始,我就没离开过书。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最早和书结缘是从“看书”开始,我生性内向,所以常以书为友。我认为这样倒也自在,既不受其他人的打扰,也满足了心理的需求,此乃一举两得。那时的我,对书这位新朋友始终以“探索”为主。不知是害羞还是自私。只是静静地看它,却不愿意大声读它。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喜欢独自捧着心爱的书躺在床上安静地看。每看完一本书,不用花太多的精力。那时的我,看书只略懂皮毛,没有深入领会书的内涵。看完一本书,如释重负一般,然后又端起一本书。书中滋味,还不能全部品味。

读书。

光阴不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渐丰。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常在心里鼓励自己读出声来。我觉得只有读出声来,理解进去,书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已。我逐渐发现许多读书的好处:读能陶冶情操,读能加深印象,读能享受乐趣。但仅仅靠读还是不够,我又尝试去感悟书的灵魂。读完几个段落,颇有感触,便记下来。日子长了,便会发现自己竟然陶醉在这种读书的方式里。读书还使我性情大变,从内向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这次蜕变的过程,也让我从此爱上了书,也爱上了读书。

识书。

懂得了看书、读书,我慢慢学会了识书。所谓识书,就是不好之书弃之,好书品之。学会交良友,避损友。如今的我再端起一本书,不是立马翻阅,而是见题思义,想象它的中心,文体的主干。若值得一探究竟,则读;若太过糟糠,则弃。如此一来,读完一本书,重点、主干不仅没落下,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学会了识书后,我对书的热爱,进一步加深。

在与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最重要的是我真正理解了“书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我们要像交一位新朋友一样,学会和它交往。这样,书才会成为你的知己。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二

动笔,收卷,交卷,出考场。啊!好轻松呀!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把近几天堆积起来的比金字塔还高的紧张情绪“一呼而光”!

“考得怎么样?”

“就那样呗,你呢?”

“唉!别提了,有一半的题没做上来,准完蛋。”

“彼此彼此,我也好不到哪里去。干脆别想了,先放松一下大脑再说吧!”

二、担心地来。

坐稳,抬头,深呼吸。啊!我好紧张呀,心跳加速了,每分钟200次。看看教室,一片狼藉,任残留着考试后的痕迹。

语文老师来了。哇!太快了!

“下面,我把卷子发下去,这回考试,有相当一部分考得还算可以・・・・・・”老师眯着眼,拉长了语调,我们更加紧张了。

“上帝啊,请保佑我这个无知的孩子吧,阿门!”我低着头在心里默默地祷告起来,真希望成绩不要太糟糕。

不一会儿,试卷飘然而至,我抬头看看试卷,天啊,才这么点分,怎么向父母交代呢?看看其他同学,也都麻木了,我急忙把卷子一揉,塞进书包里。

4位老师陆续赶来了,分数让我忽喜忽忧,老师们更是一会儿春,一会儿冬,差点儿把我们给吓出心脏病来,天啊!

三、落魄地归。

回到家,我低下那异常沉重的头,拖着那重得不能再重的`脚步,把那画满鲜红斜线的卷子拿出来,交到了父母手中,我看到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又多了一丝失望,我的心里好难过。可父母一不打我,二不骂我,只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尽力了,心中无愧,我们不怪你;如果你没有尽力,觉得心中有愧的话,那么从今天开始努力争取下次成功。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其实,这比打我、骂我还难受。“我懂了,我会努力的。”我哭着肯定地回答了父母,他们微笑着点了点头。

六年级:嫣然紫陌。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三

今天的作业和以往的不同,那可是作业天天有,今天特别多呀!我脑子好乱呀!

第一部:语文摇滚乐。

一上来就是语文作业,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汉字,我头都晕了。哎呀!短文最后一题怎么做呀?我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好像什么也没有,怎么交差?我托着腮,咬着笔杆,挠着头,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抬头看看闹钟,天啊,已经9点多了!没办法,我只好一边打哈欠,一边随便写个答案。试问天下谁最辛苦?学生是也!

第二部:数学交响曲。

好不容易对付完语文作业,又到了令人头疼的数学作业。怎么办?思路还没有打开,无数条数学公式在脑子里打架。我把窗户打开,想让凉风把头脑吹清醒一点,可仍无济于事。

一气之下,我把笔一扔,嘟囔着:“不做了!”接着,数学书、练习本、铅笔、橡皮被我扔到了地上。唉,我总是不够冷静。所以不到3分钟,那些书啊、本子、铅笔什么的又被我一一捡了回来。谁让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呢?我只好一边写一边哼唱:“小白菜呀,地里黄呀!数学作业,好恐慌呀……”

第三部:英语抒情曲。

哎,不知道作业什么时候能变成一支令人轻松且愉快的圆舞曲呢?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四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猛然间,书已经伴我走过了7个春秋。在这七年里,我和书的故事犹如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世上最美妙的乐曲——读书“三部曲”请听:

20xx年10月的一个下午,在沙田中心的阶梯教室里正进行着五、六年级的“读书真好”作文比赛。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不禁加快写字的速度,对于今天的比赛,我并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我不求拿一等奖,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在比赛后的第三天后,当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得了三等奖,我很兴奋,我终于没有给班里丢脸,也没有给自己丢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我看着作业本上的那几个鲜红刺眼的分数,思绪又飘回了昨天晚上。那时,我正在看《校园幽默》,三十分钟过去了,五十分钟过去了,当我发现已经8点30分时,才匆匆忙忙地把作业胡乱应付过去了。我重新审视着那分数,心想:以后没做完作业之前不要看课外书了。

我忘不了20xx年五月11日,那天中午,我煮好了饭,觉得无聊,就随手拿起凳子上的《西游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想到,爸爸走进厨房看见我正在看《西游记》,就大发雷霆,说我不用读书了,竟然看小说。那可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为什么不可以看呢?这时,我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让我愤怒的是,爸爸居然把《西游记》扔了,我快被气哭了。

不管我和书之间发生的事情是喜,是怒,是笑,是哭……我一如既往爱读书,因为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爱书,读书让我明理!让我快乐!让我成长!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五

书是我的朋友,书是我的家,让我不寂寞,不寒冷。我爱书,爱得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如胶似漆。关于书,还发生了许多小插曲呢!

书的魔力。

小时候,我的性格内向,不愿意出去跟陌生的小朋友们玩,就呆在家里听爸爸编故事。一年,两年,三年,爸爸实在编不下去了,就给我买了一本彩色注音的故事书,并让我学拼音认字,听故事,渐渐的,我便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讲故事比赛并得了奖,为幼儿园争了光。从此,我就变得活泼开朗。可以说,书像一支魔棒,改变了我的性格。

书的热爱。

长大了,那几本小书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就缠着妈妈去书店买书,每次,我们都早出晚归,满载而回。回到家,无论有多晚,我也一定要“啃”个半本书,这样积累下来,我已经“啃”过:《淘气包马小跳》全集,《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绿野仙踪》,《我家来了外星人》,《有味》,《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一百余本。

为了这些书,我还经常废寝忘食呢!记得有一次,吃过午饭,我关上门在房间里读《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从第一页开始,十页,二十页,三十页,我像一匹贪婪的饿狼,拼命的吮吸知识的营养,沉浸在幸福的.遐想之中。不知不觉又换了一本《绿野仙踪》,书上说,主人公路过了一片草地,躺在草地上,我仿佛也感觉到了,便像主人公一样躺着,可我已经完全忘记椅子没有靠背,一躺,头就朝下了。

这时,我看到的东西全是倒的,又以为进入了某个奇特世界。我闭上眼睛,细细地享受。这时,妈妈破门而入,见此情景,不禁吓得后退一步,愣了一秒,便喊我,“哎呀!”我像一只受惊吓的小兔,猛的一跳。事后,回忆起来,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妈妈也跟着眉开眼笑。

书的收获。

书中自有黄金屋。从中,我收获了许多。《时代广场的蟋蟀》让我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阳光下的守望》让我懂得,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让我懂得,要朝着目标把梦想变成现实??????读一本书,也就是参加一场精神盛宴。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只要你好好读书,知道读书好,再读好书,一定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只要你记住“开卷未必有益”再不断的用心去读,相信书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

读书三部曲(热门16篇)篇十六

书,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真谛,一本好书或许会改变你的命运;一本好书可能会唤醒你内心的灵魂;一本好书也许是你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看过许多不同而又有趣的好书,这些好书深深的启迪着我,它们为我谱写出了优美的三部曲。

在我的记忆中,小小的我常常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着古老的民间故事,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钦佩,神农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敬畏,后羿的勇敢和嫦娥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我。渐渐地我认识了一些字,就开始独自阅读童话故事,童话给我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教会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仿佛躺在碧绿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茂密的大树上面有鸟儿为我歌唱,美丽的草丛中有蝴蝶为我舞蹈……书,教会了我人生的第一课。

上小学时,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无论是课间还是放学,我的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我自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嘿!你快来看看!”刚到教室,我便看到同学一脸神秘的向我招手,我快步凑上前去看,只见地上躺着一只浑身长满鳞毛的蛾子,正不时地颤抖着。“你说这是什么蝴蝶,长的这么奇怪?”旁边的`人问道。我听见不禁笑了笑,解释道:“这可不是蝴蝶,而是蛾子!你们瞧,它的触角根部那么粗,越往前越细,活像一条赶马车用的鞭子,而且后翅被盖在前翅下面,半斜的铺在身边,像屋脊一样,所以是蛾子。”看着同学们敬佩的目光,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现在,名人名著是我的挚友,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经过刻苦的努力,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数,甚至还学会了说话。生活中,她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始终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而我不过遇到一点小小的麻烦而已,何必如此苦恼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如同我的良师益友,它给了我知识,给了我乐趣,更给了我力量。书籍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美好的日子开学啦(热门24篇)

    优秀的作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感情表达。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今天是个好日子……”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便想

    生产经理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能够思考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给大

    中小学校暑期校本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收获和感悟的整理,有助于巩固所学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校开展了为期十

    婚礼父亲致辞教堂(优秀17篇)

    致辞是在特定场合向听众致以言辞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传达情感、表达感激或分享思考。这些致辞范文充分考虑了听众的需求和期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传递了对听众的关怀和祝福

    红色经典读后感(热门23篇)

    阅读是一种享受,而写读后感则是我们将这种享受转化为文字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有一本书叫《红色棒棒糖》,拿到

    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大全(21篇)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需要不断向上级进行情况汇报,这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情况汇报案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9月18日,我院组织全院

    扶贫开发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优质18篇)

    最后,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个人工作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团队协作和整体工作效果的一种评估和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幼儿园升旗仪式园长国旗下讲话稿(专业16篇)

    国旗下讲话稿的撰写需要充分了解仪式的主题和背景,扎根现实,贴近听众的需求和关心点。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阅读以下国旗下讲话稿,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尊敬的教师们,同学

    药店选址计划书大全(22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工作分解为简单的步骤,让任务看起来更加可行和具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暑假阅读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心得体会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体会和教训。3.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要领。海伦·凯勒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