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清醒纪读后感篇一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清醒记》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清醒纪读后感篇二
大约是从初中开始看安妮宝贝的书,起初是被她颓废而放肆的情感小说所吸引,而现在,当看到她的散文,发觉她的文字已随着她成熟深刻起来。
还记得她有一本书第一篇是关于桅子花的描写,“绿叶硬朗青翠,花瓣洁白芬芳,浓郁如丝绸,青翠的花苞结实饱满,芳香如同带有毒性的辛辣。
一直以为桅子花就该是素雅温若的,却不想安妮笔下的桅子花却如此性格。读罢这段文字,眼前仿若出现一位婉约素雅的女子,只是眼神会隐隐含着刚毅,一朵淡淡的桅子花,安妮竟连其风骨也描绘出来了,的确让我惊奇。
“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求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
用这般凛冽的文字去描写桅子花,这不能不让人喟叹。那份骄傲,那份风骨被展现到了极致。
“
站在高楼上看完沸腾夜色和万家灯火,之后纵身一跃……我想,他所看到的,依然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疑问”。
安妮的文字里有太多关于死亡的词语,这大概也是我所认为她文字颓废的`一个原因,但是颓废的是文字的表面,你仔细读下去,会发现冷静成熟的气息充斥着你的思维,这很让我疑惑。
安妮的书里也偶尔会有阳光的文字,只是极少极少。
"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的喝下去”。
你看,她偶尔也会写出这么清澈简单的文字来,我想,在写这样文字的时候,她定是个一身阳光的女子,面前放一杯清水,宁静而美好的神情,是!一定是的!
“窗外没有风景,是幽深阴冷的天井,对着隔壁公寓的厨房窗口”。
有时,读着安妮的书,我会突然因某段文字的伤感而停顿下来,所以有时我会觉的安妮是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却无力抗拒。
我觉的安妮本身就是一部书,她的伤感、凛冽、脆弱和清澈,如一本带着桅子花香的文字,让人爱慕而又疑惑。
清醒纪读后感篇三
看了安妮宝贝的《清醒纪》,不是什么故事,只是记一些随想,听着珊瑚海,看着看着忽然看不下去,记起的一些人,一些琐碎的事,只是想念些什么。
到了济南,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后,渐渐的不在似原来,不在开朗真诚相待就会拥有朋友,只是这么处于半封闭状态,甘于寂寞,这种对于人的疏离感,渐渐形成,除了找到了一个甘愿让自己停留的人外,再不再为自己的心情做任何努力,任何探索,直到又一次看到安妮的文字,再一次坠入这种自省的深渊。
除了男友,这种有时候对于它人的疏离感,应该是来自于彼此生活态度的不同,渐渐的,不愿意在梳理或试图诉说自己的心情,于是最终变得沉寂。时常的感觉幻觉太过繁盛,却又不愿争取繁盛的生活,于是开始喜欢纯粹的人,在某一方面独特的人,抑或是有些歇斯底里的人,至少在这些人的生活里,自己感觉到了那种纯粹,某种对于生活最初的回归,有时甚至会幻想自己作出了一些一直以来向往的洒脱决定,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最终不能否认的只是―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心存留恋的人,一个试图思考却最终软弱的人,虽然淡定却不够纯粹的人。
在安妮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真切的细腻感觉,那只是片断影像的留恋,那试图深入却有些茫然的自省,看到花开花谢的感动。因此对某些事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美,对痛楚。仿佛我们的活,也只是一棵春天中洁白花树的简单生涯,不管是竭力盛放,还是静默颓败,都如此甘愿和珍重。
清醒纪读后感篇四
要抒写自己梦想的人,反而更应该清醒。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
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
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
清醒纪读后感篇五
她知道余烬冷情、她知道黑夜漫长,她知道风影摇动,她知道时间在流动能量。
《清醒纪》是安妮宝贝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有着她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的深入和探讨。第一次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她那女童式的笔名。她说她的笔名别无深意,实在是随机。或者是随缘,就让它代表一个写作者在创作中应该保持的初心。
《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来自与作者追求那份心灵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安妮宝贝愿意安静的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心里的梦想。在《清醒纪》中,她内心世界表露出的情感完全溢于书中的文字之中,我欣赏她笔下真实的人性暴露,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一系列故事,是虚妄的故事又是真实的情感,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一股内心的震撼。她写到“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会显得淡薄。”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当人太过于了解,你会发现彼此的优点与缺点,有时应当保持些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的朋友并未随之增长,大家总是以应付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应付身边的人,应付身边的事。感情这东西,总是伤人最深,因此人们总是不敢过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她把她的喜怒哀乐全然真实而不做作的表露在她的书中。安妮宝贝是个如此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又无可抗拒。她的文字颓废但我认为那只是文字表面,深入探索,品味她的情感,自然会发现有那么一股冷静成熟的气息冲斥着我的思维,让我的情绪有无从安置。我不了解她,但又了解她“你只要读过我写的文章,我也同时读过你写的文章,我们就能知晓彼此。”我始终这样认为。
看完《清醒纪》这一本书,阅读它如同喝下一杯清水,能维持日常生存。每一天,定时清扫内心,让它平静。整理明暗对半的情感,越过小小障碍。她总能让生活遇到太多不如意的我得以慰藉。
它给予我保持这种模样,略带发力的紧张,不松懈,对待不定有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