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4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2、口译并评价。

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二

23  核舟记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

顺序。

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了解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查工具书,掌握字词,熟读课文。

本文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学生难懂的

字词较多,可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做

好课堂阅读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掌握词汇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步聚

导入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

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

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

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

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识记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贻 奇 黍 箬 髯 褶 矫 诎 倚 楫 趾 壬 戌 虞 篆

学生已经预习,教师可领学生读一读,个别字指导学生掌握一下笔画。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可单个读、领读、分组读,也可全体齐读。力争读一遍,对课文内容有新的感知,然后

理清文章的结构:

本文采用了总一分~总的结构形式,这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明确

第一部分(第l段)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艺术品“核

舟”的主题。第二部分(第2―5段)是分说,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上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段)是总说,概括全文并赞颂雕刻艺术之精湛。 o诠释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指名请学生参照注解,通释全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难易适度的语段,让学生分别讲解。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提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其高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珠可历历数也。勾画了了  为字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够桃核修狭者为之

对字实词,要注意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可以提到通假字,但不必细究。讲清数词古今不同的用法。虚词重点讲解那些常用的。还要注意,注意有些词的意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为”,如能联系旧知识,以旧带新更好。最好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揣摩其意义,教师最后明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阅读思考 a.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b.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研读第二部分:内部结构说明顺序构思特点

教学步骤

检查并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教师可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书写、口语、思维等巩固性训练。■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此类介绍工艺品的文章,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本文读来却令人神往。除了文章内容新奇有趣而外,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同学们可就以下问题进行赏析。

思考题     o谈谈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的联系。    @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介绍核舟的结构和情景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教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讨论,组织语言,进行课堂交流。

明确第一段是全文的总纲,所提之事,下文皆有详细说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罔不因势象形,,伏“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各具情态”所伏内容散见于文章各处,如“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

容寂、……”“勾画了了”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前后相照,一一说出。一是写用料体积极小,二是写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写刻物情态毕备。(能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主要运用空间顺序:从正面(船舱、船头、船尾)到背面(船顶);从中间(船舱)到两头(船头及船尾),从外到内又到外(旁开小窗……启窗视之……闭之……),从右到左(左刻…  …右刻……)

f中间部分即船舱:上有箬篷,旁有小窗,窗上刻有十六字

f船的正面{船头部分刻游览者:佛(右)――苏(中)――黄(左)板书{    船尾部分刻舟子:一人仰面,一个俯听茶声

。船的背面(顶部)题名(十四字)和篆章(四字)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像散文《赤壁赋》

《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教师小结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其他部分.

23核舟记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三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2课时。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七》,来自网!

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

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教学设计篇四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投影仪

教学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奇巧、灵怪

教学后记:

相关范文推荐

    追悼会现场答谢词 追悼会答谢致辞(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2023年元宵节晚会策划方案 元宵晚会活动策划(14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

    初一自我介绍简短(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初一自我介绍简短50字(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建设项目实施方案(8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七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

    统编版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说课课件(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3年自然之道说课稿金奖(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

    大二学年自我鉴定总结300字(四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最新克千克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