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梦幻泡最新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汇总8篇)

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模板需要参照教学大纲和学科要求,以下是一些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案模板范本。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一

阿q正传..

邓浩

鲁迅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 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

[4] [5] [6]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二

《阿q正传》写于19,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奶瓶尚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三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作文是无数可亲可敬的工人伯伯、警察叔叔;唉,一紧张就出错,这不,把“黑板”写成了“黑反”,刚想擦掉,却听一声停。魔王在魔林山谷设置了一道连神仙都看不到的结界。如果某个地区很热或很冷怎么办;夜晚,乡村里亮起了一盏盏电灯,朦胧的灯光照射着大地,偶尔有人走过,就更增添诗情画意,走过的人,简直成了“画中之人”了。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 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 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 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 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 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 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 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 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四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人物、语言、主题。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六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位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去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人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1、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华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华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3、.写作动机: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2、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2、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3、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4、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5、懦弱卑怯;排斥异端,6、奴性十足;欺软怕硬,7、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2、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3、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4、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9、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3、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3、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篇八

《离骚》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李金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