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XY字客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

精选范文经过严格的评选和审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局党务人事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对于党务人事部门,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我局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单位,年轻职工所占比例大,做好人才工作任重道远。用科学人才观指导我局的人事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努力加强我局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加强党务人事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人事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局党务和纪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把党务、纪检工作放到服务于流域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实解决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党务和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党务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保密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树立公道正派形象,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公平”的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局党务人事工作推向前进。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二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一科学发展观内涵博大丰富,体系科学完整,要求概括明确,对其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即它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丰富的而不是个别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中。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概括为“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这“七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综合发展观是继可持续发展观之后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它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把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曾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和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又是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正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如此密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有密切关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和它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列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五大特征之一,并且断言,没有社会政治的变化,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同时要看到,在以往的实践中,发展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上,在协调发展方面着力不够,致使一些矛盾积累起来并成为困扰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摩擦增多等等。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现实。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教训极其深刻。

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和事物内部诸要素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和谋划发展,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各项要求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深刻领会构成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确把握这个科学体系,才能全面理解其丰富内涵,从而才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协调发展无从谈起,而且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受到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能。如有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挤占”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有的甚至恶化了环境,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必须记取。全面发展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比如,有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当劳动力的高等教育平均达到4年时,经济增长将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对于我国来说,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低、科学文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普遍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仍将继续妨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创造每一单位gdp,我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而据联合国的一个统计,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104位。这看似互不相关的数据,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在坚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既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安全等多方面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也往往更难以协调,要协调,就要在全面中体现科学的比例,必要的平衡。比如,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推进。一些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人为限制城市化的水平,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进程。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城市化,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城市病”。在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大量农村人口就不受限制地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吸纳这些人口就业的条件却不充分,不仅就业严重不足,而且产生大量社会问题。许多事实说明,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落空。其实,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早在我国先秦就已经有思想家意识到了。比如,管子尽管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他看到,如果工商业发展过快,就会同农业发展产生矛盾,造成“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的局面,最终“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窄者,其野不足养其民”,因而管子提出了“野不积草,农事为先”,工商业只能适度发展的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和协调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有近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不仅不能持久,而且环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j;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k。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一般认为社会发展问题从属于经济增长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70年代起,发展的内涵被广泛拓展,发展目标向社会偏移,重视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离开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从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的,只有短短200年历史。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工业化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经济发展史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通讯、网络办公、卫星教育、虚拟空间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也空前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将使人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规模和尺度等方面扩大自己的优势。如,在时间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及分子技术延长人的寿命;在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等等。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统筹兼顾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那些涉及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做到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为了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当然,改革力度要同社会承受度相适应。改革力度过小,不能触动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依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而利益调整力度过大,有可能使利益格局发生严重失衡,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每一项决策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每一环节中去。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害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民主、教育程度、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作为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做到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面临的主要矛盾。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也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严重差距,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防止和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与不正确做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做法值得注意,应及时防止和纠正。

(一)要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的观念。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强调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总体状况还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仍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进一步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概而言之,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失调;又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怀疑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二)要防止和纠正部分先富论过时了的看法。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部分先富论的实践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改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则应改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实现比较均衡发展,凸显出社会公正的价值,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是要“劫富济贫”、“压快拉慢”,并没有否定部分先富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思想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想。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j部分先富论并没有过时。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还要加大力度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当然,我们所主张的部分先富是有条件的,第一,部分先富必须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的;第二,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谈部分先富,更不能忽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据有的学者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3.3:1,“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东中西地区间差距是1:0.7:0.4,这些数字所包含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发展,非解决不可。但却不能因此否定部分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协调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要防止和纠正简单否定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宏观经济指标的倾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但这并不是要抛弃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gdp存在很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等同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成了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指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和认真反思gdp的局限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这一指标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如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和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化等。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然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简单地否定gdp这一经济指标不可取。

(四)要防止和纠正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思想。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总体水质状况略有下降,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当年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七大水系干流地表水有38.1%的断面为四类、五类水质,比上年上升11.3个百分点;全年发现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0万元。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森林、草地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实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一方面,我国经济投入高、消耗高,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要防止和纠正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的做法。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要求与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没有轻重,没有取舍。科学发展观反对的只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抓住了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问题,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既是我们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理解、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总体要求。否则就不可能融会贯通,就难免浅尝辄止、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从而犯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和走极端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错误。

五、以优良的学风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的许多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结合对一些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优秀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问题更是做过许多精辟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着发展这样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坚定地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极大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大丰硕成果,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同学习其他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从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理论品格。它是我们完成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把这一理论学深学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发展问题摆上了党执政工作的首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经济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已经或正在出现,有的且比较严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发展问题深刻反思,对发展观重新审视,从而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和借鉴,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只有放到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了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往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极具启发意义。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搞得好,经济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则往往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重要阶段上,要避免走弯路,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三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物价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校长,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认为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作为书记和校长,除了平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外,更要带领全校教职工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素质,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学校的科学发展就应该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我们要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为家长、学生服务的宗旨,为我校师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并予以贯彻落实。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完善育人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他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此,学校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编制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构建有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走科学的发展之路,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粗浅认识,今后我要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五

史志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史志编纂业务,这是摆在我们修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当前我县史志工作实际,我认为,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史志工作,努力探索史志工作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史志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体现"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是修志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司马迁直言受宫刑,仍写下千古绝唱的《史记》,成为史志工作者的典范。然而,当今所修志书,记成绩的多,记问题的少;记经验的多,记失误的少;总之是报喜的多,报忧的少。这样的志书如何给后人于启迪?怎么能体现科学发展观?怎么称得上秉笔直书?笔者在读首届《__县志》时,对有一段文字印象颇深,启发很大。即《__县志》第四卷"农业"中记述农田建设之栏河造田(见《__县志》153页)有这样一段文字:"1958年,全县掀起拦河造田热潮……全县累计拦河造田3000多亩,用工70多万个,投资50多万元"。紧接着,笔锋一转:"1975年8月9日特大洪灾,将10多年心血筑成的江南'三坝'(殷家坝、郭家坝、太平坝)毁于一旦"。"1982年7月20日暴雨成灾,又将江北之桑坪坝、水田坝582亩河田冲走"。且画龙点睛加了一句:"两次教训说明,山区拦河造田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要给水留出路。"短短数语,记述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科学发展,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看到此,笔者钦佩作者的胆识和秉笔直书的史德,首届县志成书1985年,人们还笼罩在"农业学大寨"的光环之中,没有一定的胆识,怎么敢说"不"字?没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资料?如果只记拦河造田的成绩,不记后面的教训,那志书还有什么存史价值呢,又有什么深度可言呢。邻县曾讲起他们首届修志形成的初稿如实记述了当时在全地区闻名的"饿死人事件",最后却被当时还在位的一名县级领导给砍掉了,第二轮修志时还得补遗,可见秉笔直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们这次续修县志,尽量应用科学发展观选择、分析、应用资料,但各方面上报的资料反应正面的多,反面的少,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是有待改进的问题。但也有记得比较好的地方,如在记述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选用了茅坪河的污染治理资料,如实记述茅坪河沿岸发展几十家纸厂造成茅坪河污染严重,并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整治,关闭所有纸厂,使茅坪河由原来的"酱黑色"变得清澈如初等等经过,此等记述可引起人们深思和从中受到启迪。我们史志工作者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去洞察事物,具有敏锐的思维、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秉笔直书的史德,才能修出有益后人的传世之作。

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体现新史志特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修史志要求加大人物记述份量,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史志编修中的具体体现。史志记述的是事,但事是人做的,如果离开了记人,只见事不见人,就好比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修史志,要突出特色,就必须加大人物入书的信息量,在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下,可为在世人物设置人物表、人物录,重要的是"以事系人",把一个个鲜活的人融入到具体事件中去,使之更加生动,更加激励世人,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修志业务之中。

同时,地方志书是一地之全史,百科全书,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不能搞闭门修志,"官书"不是"关"着门写书,必须实行开门修志。一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征集资料。通过公告、网站等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广泛提供地情资料和历史见证,确保入志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创新志书评议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对入志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人物公开进行评议。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正确集中群众智慧,确保志书质量。三是记述的内容应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三、实现史志成果与人民共享,发挥史志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典哦让史志进学堂、进党校、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二是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要建立地情网站,将史志资料通过网站发布,方便人们查阅。只有建成电子化、网络化的史志公共服务平台,才能真正实现修志成果与人民共享。三是提供快捷的服务。史志编纂周期一般较长,多则十年之久,少则三五年,不能满足现代快节奏需求。要探索高效率、快速反映地情资料的新机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缩短工作周期。编纂出版年鉴是的快捷方法,做到当年编辑、当年出版、当年发挥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史志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史志工作者只有坚持为党委政府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才能让史志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闯出一片新天地。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六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认同。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谈谈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始终指导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我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紧迫感,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我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只有在不断调整个人规划和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团队合作中,我积极参与并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共同奋斗和努力,我们的团队得以高效地完成任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关心和体察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在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在学习中,我积极关注和学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真正关心和服务于人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教育我,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学习中,我注重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在社会实践中,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通过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总结来说,科学发展观对我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让我认识到了发展是硬道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至上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努力发掘自身潜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人,推动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也将更加充实和意义深远。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七

全面深入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上来,深刻把握当前我市财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为努力实现我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而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深刻地感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参加我局组织的学习和自学。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财政部门作为政府机关的服务窗口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点在落实上下功夫,对我把握大局,立足本职,为我市财政事业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财政承担着保障政府履行职能的资金需要职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物质保证,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的重要作用。严格按照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强化收入监管,建立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农村、基层、贫困山区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建立健全事权明确,结构优化,绩效提高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法定性、公共性、公开性、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使我区财政更加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财政提供财力支持。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作为财政干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要以为人民服务好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第一要务,从根本上转变对财政工作的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工作中克己奉公、尽职尽责、改善服务态度,确立以群众满意、来办事的单位满意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待单位和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和细心,对为群众服务的事情,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财政干部还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为民理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始终如一,才能使党的以人为本”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坚持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为此,财政部门要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财政对自主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和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各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区城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完善激励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机制,通过发挥财政的调节控制作用,不断壮大地方财源,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夯实财政管理基础。

四、坚持改革开放。

把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快推进各项公共财政改革。按照“重点突破、系统配套、相互支撑、整体领先”原则,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问效一体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各项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夯实财政管理的制度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体系,实现财政资金预算、拨付、使用、效益评价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坚持以民生为重点。

社会事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源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和领域倾斜配置,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科技、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公共福利,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民生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八

看过这本论科学发展观后,感触颇深。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也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对自己征服世界进行反思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们理想的社会描绘了轮廓,像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远流长,很早就已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不断丰富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等等。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极为不协调。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为科学发展观。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它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乎国家整体规划发展,同时也是关乎中国百姓的生活。民众努力配合国家落实科学发展的相关要素方案,各种计划才得以顺利执行,国家发展的才能更好。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差异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就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实际,利用当地的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在此之后,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段提升!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九

党的历史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源泉。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党史,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夯实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党史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深感党史和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党史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价值、实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五段优述。

首先,深入学习党史和科学发展观,让我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党的发展历程之所以丰富多样、充满曲折,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中国革命的初衷,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始终瞄准时代发展的前沿,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党的发展历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党史,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学习党史有助于我们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学党史就是为了铭记初心、不忘使命,只有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光辉历程、英勇斗争和鲜明品格,我们才能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定践行党的理念和要求,不忘记自己要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同时,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不断改进的方向,提高自我要求和自我修养,更加自觉地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即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与时俱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进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有真正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才能够实现全面科学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求和关切是多样的、复杂的,我们必须充分调研和理解,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注重群众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主体和参与者。

最后,深入学习党史和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对我们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党史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践思想,都是在党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党史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总之,党史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坚持正确道路和强国富民的理论保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和科学发展观,我们能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党史和科学发展观也将继续推动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份珍贵的财富,继续不断深化对党史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一理论对党内外各方面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思想觉悟,也有效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程。在学习、贯彻和践行党史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其重要性和意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以五段式讲述我对党史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党史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之一。它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的发展目标,也不能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福祉为代价。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寻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共享发展果实,这是党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所在。

党史科学发展观以党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为核心,为广大党员提供了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南。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党史科学发展观根植到自己的思想中、行动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党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在工作中关注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来说,意义深远。我在工作中常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使我充满了斗志和激情。

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稳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使政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党史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更加凸显。通过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推动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使人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党史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与作用。党史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的要求。在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时,党史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党员在实践中要锤炼初心使命、牢记党的宗旨的要求,使党员牢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与要求。

党史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我坚信,在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造福,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不断学习党史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将之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党史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贯彻和践行党史科学发展观,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深入实践,将党史科学发展观内化于自己的思想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党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坚持以人为本。

1.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由对物的依赖关系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由对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而实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化,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样就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开了航向,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历史目标的迈进。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当前,我们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2.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二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只追求gdp的发展。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

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的期待很强烈,需要靠加快发展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一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都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所以,必须抓住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国内加快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把握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握什么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格局和城乡、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握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两条腿走路”、“各业并举”、“综合平衡”等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成为推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统筹兼顾,就是要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把握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社会系统各个基本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相适应的过程。只有以普遍联系、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作者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三

新右旗现有基层党委(党工委)13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65个,现有党员2,664名,其中牧民党员827名,占全体党员的31%。近年来,全旗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强力抓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晋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旗市,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2009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2.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双双增长18%,达到13,328元和8,236元,经济总量步入呼伦贝尔市“第一方阵”,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进入自治区101个旗市区前列,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落后传统牧业旗向现代工业强旗转变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右旗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牧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在贯彻执行“发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和充分发挥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模式、彰显特色,不断促进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

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通过思维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了“三建”、“四构”、“五创”、“六联”的“3456”牧区党建实践模式,这些符合牧区实际的做法,为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建”,即强化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着力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思维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强化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印发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读经典系列图书目录》,在旗党务网、政务网开辟干部教育培训专栏,增强了干部在职学习的灵活性。在《组工通讯》中开辟了“一把手谈干部监督”专栏,切实推动了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政治建设。二是认真研究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施了“三包两联”制度,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创新实施了“壮大工程”,确定了嘎查集体积累每年3040%的增长目标,切实保证了嘎查级集体积累的稳步发展。创新实施了“阵地建设”工程,2009年先后投入40余万元对克尔伦苏木莫日斯格办事处活动室和阿日哈沙特镇、呼伦镇10个嘎查活动室进行了修缮,进一步提高了嘎查综合活动室的利用率。三是创新基层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实施了“一把手”问责制,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基层党委书记和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创新实施了“选人用人机制”,下派旗直12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和选聘48名大学生村官到后进嘎查任职。创新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建立并推行了《优秀嘎查(社区)干部评选奖励办法》和《离任嘎查(村)干部生活补贴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即构建四种功能型社区,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社区服务。一是构建扶贫救助型社区。新右旗在宝格德乌拉社区实施了以项目带动、智力开发、社会保障为主,以教育救助、城乡合作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为辅的扶贫模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低保救助、社会捐助等有效措施,目前已有200余户贫困居民通过发展非牧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构建就业服务型社区。在呼伦社区实施了以就业服务为主,社会保障救助、计划生育、卫生健康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针对社区内下岗失业、优抚对象、孤寡残弱和特困家庭开展行之有效的服务,截至目前社区内已有270余人通过矿山企业、环卫公司、个体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再就业。三是构建光彩事业型社区。在克尔伦社区将各类非公经济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与辖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发展贸易、社会捐助等形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30余万元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构建民族文化型社区。在额尔敦乌拉社区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三届牧民文化节、“中俄蒙巴尔虎文化旅游节”、“天籁之音”青年长调主题晚会、赛音朝克图作品演唱会等30余场文艺演出,有力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显著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

“五创”,即探索五种基层党建创新模式,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注入了活力。一是创新探索基层组织制度。新右旗结合嘎查换届选举成功开展了嘎查党支部书记“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在全旗五个苏木镇的五个嘎查成功开展了“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试点工作,成为全区首批在嘎查党组织选举中采取“直接选举”和“公推直选”方式的地区。二是创新建立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通过让基层党委书记定期同台述职、接受现场点评等方式,为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互动交流和评比竞争的平台,促进了全旗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创新建立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和带头作用的有效平台。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牧民党员星级示范户”评选活动,推行了嘎查(社区)党组织、党员“两承诺、一公开、一评议”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创新完善嘎查级事项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全旗推行了《嘎查党支部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嘎查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嘎查财务民理、苏木镇代管实施意见》等制度,为全市乃至全区牧区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五是创新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在北京大学举办了52名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和各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新右旗基层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级研修班”,成为全区首家在国家重点高校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旗县。

“六联”,即尝试六种联合共建模式,有效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一是产业发展联合式。采取以产业相同或相近的苏木镇、嘎查、社区基层党组织联合为主线,整合了现有资源,推动了产业对接。阿拉坦额莫勒镇白音德日苏嘎查、海拉斯图嘎查和山达嘎查在联合搞起的养牛和蔬菜合作社内建立了党组织,由有威信、有能力、有号召力的人担任产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上对苏木镇党委负责,下对所属的牧民群众负责,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二是优势互补联合式。将具有人力和资源优势的苏木镇、嘎查与发展空间大、资金技术雄厚的旗外企业进行联合,切实提高了牧民群众的收入。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庙嘎查、六村嘎查和东庙嘎查与旗外企业联合兴办了养猪基地、粉条加工基地、马铃薯种薯基地等惠民产业,仅与国际麦肯集团黑龙江分公司合作马铃薯种薯一项就实现产值2,010万元,当地群众劳动力收入就达120万元。三是城乡组织联合式。在社区中选择部分有能力、经验丰富、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与嘎查党组织进行联合,帮助和带动嘎查、社区共同发展。阿拉坦额莫勒镇呼伦社区与塔日根花嘎查,额尔敦乌拉社区与那日图嘎查在2009年年初进行了联合,成立了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共驻共建基地,兴办了旅游、手工艺制作等产业,有效提高了牧民群众收入。四是企地组织联合式。苏木镇与区域内的企业党组织进行联合,借助企业的力量推动苏木镇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阿日哈沙特镇、贝尔苏木分别与区域内的工矿企业党组织建立了共建制度,企业领导干部与苏木镇贫困户进行结对子,实行定期扶持和长效扶贫的制度,通过党组织联合共建,实现了企地利益共享。五是后进转化联合式。建立了以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助困为主要内容的“百名干部下基层”结对共建制度,帮助苏木镇、嘎查、社区有效解决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村务管理等方面的难题。2000年以来,新右旗74个单位党组织的341名领导干部与714户嘎查、社区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后劲嘎查实现了发展壮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项目倾斜联合式。旗直各部门在争跑项目时,均倾斜于苏木镇嘎查社区,以项目促产业发展,以项目带动牧民群众致富。阿拉坦额莫勒镇养猪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和敖尔金牧场养牛基地均是由农牧业扶贫开发项目、产业开发项目联合搞起来的产业,通过各部门的项目支持,苏木镇嘎查、社区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牧民收入不断增加。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四

院有在职教工278人,其中教工党员131人、学生党员22人。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委卫生工委的安排,我院党委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部署,带领广大教工和党员干部,认真抓好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通过宣传发动,创新学习形式,促进调研落实,确保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3月10日下午,我院召开全院教工参加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党委书记、院长李景田在动员讲话中强调,我院的学习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创新水平、建设和谐校园。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个读本并写出心得体会;要求部门要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写出调研报告,落实措施,形成制度,努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二、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调研阶段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局和起步,是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我院组织广大教工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和省两个《纲要》,同时还认真学习了我省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明显成效和丰富经验的先进典型。根据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党支部每星期不少于两次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院注重创新学习形式,重点抓好了“四个一”活动的落实:

一是举行了一次辅导报告会。3月20日,由市委党校副校长刘小梨教授到我院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刘小梨教授分别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等三方面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相关问题作了生动阐释和深刻分析。刘小梨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使我院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进一步加深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对我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二是举行一次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征文比赛。通过征文比赛,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提高实现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能力。目前征文正在征集中。

三是举行了一次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3月24日,我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教书育人好园丁》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请本院先进个人——中医学系主任、主任医师易建平,临床系口腔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于世德,先进集体代表——教务科科长陈秀琴、学生科科长邓树权在报告会上介绍了他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和在各自岗位上教书育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业心、紧迫感和责任感,鼓舞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努力在落实各项工作中勇当先锋、争做模范。

四是组织了一次理论学习知识考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韶关学院医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在3月24日组织了一次有150多名党员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理论知识考试,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院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自身优势,合理、准确地进行规划与定位,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顺利实现发展目标。

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中,我院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克服困难,以学为乐,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活动主题突出,信息量大,形式灵活,注重创新,富于启发性,对实际工作受益大,大家都表示要珍惜这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五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我就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是明确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步骤。

二是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实践。只有认真的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永不迷失方向,在处理、协调各类问题和矛盾中,坚持党的原则,一切从党的事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我公司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团结班子成员,充分调动全厂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接受员工的监督,共同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局面。

三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在工作上不断创新。思想解放,学习主动,必然要求我们工作要发展,要创新,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实现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可以说,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要创造特色,打造亮点,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

四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做好本职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本职工作上,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和学习。作为一名生产管理工作者,在保证安全生产,做好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宁国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胡主席做了十八大的报告,听了胡主席的报告我感触颇深,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在会议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会议上对科学发展观如此的强调也说明了其重要性,科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由胡主席于2003年首先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十八大会议上有确定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第一主题,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在不停地发展着,属于世界大国行列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环境破环严重,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十八大报告从贯彻落实的角度加以强调并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在这些年的却在不停地发展,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着,但在这背后又潜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能否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要想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协调好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东部与西部的协调等方面的协调。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当前,在国际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通过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长期领先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个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过程。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时间当中去,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我们必须努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发展而且要科学的发展。是中国更加强大,这只东方巨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七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由此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各级党政机关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党委、政府联系基层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如何加快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简称“两型”机关),引领全市人民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一、建设“两型”机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国自古以来皆强调政府和官员“节用”、“节约”、“爱民”。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七大,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行政成本分析,却不容乐观。一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管理费用消耗过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加到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0%,到2006年上升到18.73%。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以2006年我国预算内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8.73%为例,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较之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行政能耗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政机关的不节能现状已经成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障碍之一。

构成行政管理费用过大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机关的显性能耗过大。无论从财政支出分析,还是从实际现象观察,当前党政机关在整体上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楼、车、钱、能5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定额管理和能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致使政府机构能耗水平居高不下,造成在人员编制设定、办公用房建设、公务用车购置、办公经费审核、办公设施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最近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的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有的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据估算,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20%,这充分说明当前各级机关中的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已成为资源节约利用的一大薄弱环节。

其次,党政机关的隐形浪费难以估量。隐形浪费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弊端造成的浪费,比如政府职责和功能设置不完善、不合理而导致的机构重叠、职能紊乱而导致的浪费;由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重大失误率在30%以上,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元一5000亿。这不单是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它也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甚至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浪费,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此外,极少数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既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第三,各级党政机关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职能,同时还兼有社会资源消费者的重要角色。“机关”这一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消费与普通市场消费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并且应当体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准则。机关消费行为失范突出表现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政府采购高成本、低能效、不环保等。国内外多项研究报告早已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在社会公共资源消费者角色下的绿色消费行为,为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望未来,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和政府仍将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导力量。“尽管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全球化,但政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继续留在国家与地区的层面上。”在我国,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担负着国家或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在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全国和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中负有重要责任。党政机关运转的浪费行为,不仅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度,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浪费行为起着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3602人参与)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改变浪费现象必须先从政府部门开始”,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毋庸置疑,作为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各级党政机关强化节能意识,以自身行动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公众节能意识的养成。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节能理念得到民众广泛认同,首先靠的就是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表率。例如,美国政府10多年前就下令,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公立机构和学校必须使用20%以上的再生纸,目前有的州政府再生纸的使用率已达100%。意大利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必须有30%是用可再生材料制作的。墨西哥规定,政府机关只能使用节能灯。印度尼西亚总统发布节能令后,许多公务员骑自行车上班。日本环境大臣决定,把政府机关的空调温度定在夏季28度、冬季20度。日本仓吉市市长主动率领公务员承担起机关清洁卫生工作,每年节省350万日元。

二、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的“两型”机关概念阐释。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一部经济与资源此消彼长、社会与自然盛衰交替,充满了二律背反规律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把这一发展悖论放大到了极致。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和生态危机的持续显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因而是我们推进各项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我们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武汉和全国一样,由于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

笔者认为,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并将这种目标与理念融汇到机关运行机制中,贯穿到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全程之中。“两型”机关基本特征是:勤政高效、务实清廉、勤俭节约、生态环保。概括地说,“两型”机关既要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两型”机关是在新时期完善和改进党的执政运行机制的创新之举,在应对全球经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大意义。“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节约资源。节约资源是“两型”机关的基本价值取向。“两型”机关所要求的节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在行政机构运行中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即机关各项日常消耗应当保持或低于社会同类消耗平均值;二是要求对行政机构运行中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三是要求党政机关通过在行使职能中贯彻节约理念,促进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实现资源、能源需求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甚至更多的财富。显然,后两层含义的节约是更高层次的节约,它要求党政机关把节约作为制度确立起来,通过建立标准、规范行为、转变观念、行政调控,把节约理念全方位贯彻到机关运行机制中,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在节约资源上的全面进步。建设“两型”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廉价政府”的设想。

第二,生态环保。突出生态理念、促进环境保护,是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价值取向。各级党政机关在日常运行中,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履责,都应贯彻生态理念。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重视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导向,以“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努力提高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水平,在谋划经济发展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大力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促使生态环保由个体具体行为转化成管理政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蕴育出既有丰厚内涵、又有丰富载体的生态文明。

第三、廉洁高效。廉洁高效是建设“两型”机关的必然价值取向。“两型”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观念,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奢侈浪费,弘扬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减少管理环节和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保障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

第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两型”机关的终极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两型”机关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使全部创建活动都要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建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二是建设“两型”机关要以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为创建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从上至下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从而葆有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三、发挥“两型”机关建设示范效应的基本途径。

建设“两型”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绩效原则、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推进党政机关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完善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管理科学、服务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机关资源管理体制,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发挥市场机制在机关资源配置、管理和运营中的作用,在确保各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的前提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践行“两型”的实际成效显示示范效应。

(一)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节约环保意识,向推进“两型”文化建设拓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一种体察物力艰辛、敬畏自然造物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种注重提高效益、追求兴业强国的生产理念,更是一种秉承历史传统、体现未来战略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创建“两型”机关的实践中,首先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宣传“两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积极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工作方式,使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渗透到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可通过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能源短缺体验日”、“我为节能降耗献一策”和组织召开“节能降耗技能竞赛”、“节能降耗现场观摩”等活动,引导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确节能降耗、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知识和技能,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时,利用机关宣传橱窗、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等资源平台,及时传播国家及我市有关“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法规,以及全国各地和我市开展节能降耗的新经验、新措施、新成果。编印节能降耗专刊,发布宣传标语和信息,张贴宣传图片,印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宣传标识、温馨提示卡。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形成浓厚氛围,使“两型”机关文化入脑、入心,蔚然成风。进而在公共决策中贯彻节约效率理念,在公共行政中贯彻成本效益理念,在机关运行中贯彻俭朴适用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构建“两型”机关文化体系。

(二)从解决突出问题的技术操作层面,向构建“两型”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层面拓展。

我市2008年启动“两型”机关示范创建以来,制定并下发了以节约公用经费开支、节水、节电、节油为硬指标的《武汉市“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通过半年来的创建活动,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在申报“两型”机关示范单位的市直机关中,公用经费开支下降的占72.1%,用水下降的占67.4%,用电下降的占69.8%,用油下降的占69.8%。今年将继续探索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同时逐步向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推进。

1、建立完善机关节能降耗环保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机关能耗统计制度。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报告制度,根据《节约能源法》的要求,逐步将用水、用电、用气、用油纳入能耗统计工作体系,确保能耗统计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切实解决能耗数据不清的问题。

2、探索建立机关能源合同管理的新制度。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自己担负投资风险,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一整套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能使能耗单位达到“零投资(或低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的目的。目前,我市一些区级党政机关已试行这一管理模式。一些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如鑫飞达集团,也在积极参与“两型”机关示范创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承办、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共建模式。如由企业提供相关设施、器材,在合作单位的办公场所安装节能净化照明系统、环保直饮水机、节水型洁具,配置垃圾分类回收容器,推广使用可回收垃圾袋、汽车减污节能器、再生办公系列用品等,企业通过对合作单位的废旧办公用品及再生资源统一回收、加工、再利用,实现投入产出平衡和盈利。这种模式可以作为建设“两型”机关长效机制的发展方向。

3、逐步推行行政成本标准化管理。一是推进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机关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二是推进标准化管理。研究制定支出标准和能耗标准,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政府机关能源资源消耗指标体系和公务人员经费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条件的机关可以申请iso质量和环保标准,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来推动“两型”机关建设。三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效益控制,建立机关能源管理的“铁算盘”,实现合理用能、精益用能、科学用能。四是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十二金”工程建设契机,统筹机关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4、不断强化信息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能够借助社会力量对“两型”机关建设进行监督。对于“两型”机关建设中已经要求公开、公示的信息要不折不扣地在规定的范围内公开。“两型”机关创建单位还可以尝试拓展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两型”机关创建活动协调机构可通过网络对公示结果予以通报,还可以聘请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为义务监督员,发挥群众对“两型”机关创建的监督作用。

5、建立权责一致、客观公正的监督考核体系。一是加强绩效评估。逐步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和明确刚性量化指标,从资金、服务、办公效率以及水、电、气等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加强审计监督。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坚持正确绩效导向和科学设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完成节约指标的单位进行适当奖励,对于严重超标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三是推行行政成本问责制。按照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行政首长和执行人员的双向问责制,对于因失职等原因造成成本失控、铺张浪费等问题,要切实追究行政首长和具体负责人的责任。

6、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首先,要积极推进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务和事务工作的合理分离,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行业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快整合行政资源,推进机关行政事业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共享行政资源,提高机关资源使用效率。第三,要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积极推行大部制,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职能交叉,通过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努力实现行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从优化自身运行的“两型”机关狭义层面,向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广义层面拓展。

“两型”机关建设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两型”机关建设仅包括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而广义的“两型”机关建设,是指机关的组织体制构造及运行要能够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方面要着力推动全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的制订。我们所倡导的“两型”机关建设,首先应从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破题,从最直观、最现实之处入手,同时向涵盖公共决策在内的全方位、宽领域拓展。国家机关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公权,其行政运作效能、行政决策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面上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状况。因此,我们不仅要减少资源消耗的“显性成本”、降低破坏环境的直接力量,还要追求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避免决策失误,降低政府消耗的“隐性成本”、减少破坏环境的间接力量。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坚持节约理念,把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追求奢侈、挥霍浪费,搞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真正做到以节约理念指导决策、用决策保证实现节约。同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力争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到最低水平。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八

30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年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中央的政策措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突出位置,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提高居民收入,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发展到环境保护,多项措施涉及民生,不仅促进增长,也将造福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是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可以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央的政策措施,既重视扩大投资,又重视扩大消费;既突出保持增长,又突出调整结构既强调经济建设,又强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困难,也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发展,是全面把握总体布局、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央的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力保经济增长中,鲜明地贯穿着统筹兼顾的红线。

抓落实,尊重规律,讲求实效,避免乱铺摊子盲目扩张,防止铺张浪。

费,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永恒动力。用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我们要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的一次重大检验。各地区、各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交出一份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精彩答卷。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十九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组织人事工作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认真学习,研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书籍和文件篇目,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总体目标,并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上下功夫,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真正学通弄懂。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四是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是科学设岗,合理聘用。科学发展重在科学用人,用人制度是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合理晋升和流动机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省人事厅已颁发《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和《山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要求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省人事厅、教育厅的部署,我院也将进行设岗聘任工作,在设置岗位时要以事为主,根据学院发展、学科建设、队伍建设需要,以教育教学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真正做到“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岗位设置要有利于教师培养,岗位聘任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二是科学评价,严格考核。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实现聘用制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加强聘后考核,才能使教职工牢固树立履行岗位职责的责任感,保持工作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根据各类岗位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客观、求实、简便、易行”的原则,细化考核内容,分解考核要素,形成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考核实施方案。要保证考核客观、公正、准确,考核结果真实、可信、有效,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职务、奖优罚劣、工资津贴等个人利益挂钩,并作为下一轮聘任的主要依据。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既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又是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也直接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将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的重要关键。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要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破除那种待遇只与职务和职称挂钩,而与业绩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制度,真正激发教职工的活力。

总之,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根据我院发展需要,努力建立管理科学、运转高效、应对灵活的人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7.

8.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二十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海洋与渔业工作人员,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

精选科学发展观心得范文(21篇)篇二十一

科学发展观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它为中国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根本的出路。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通过学习文件资料,使我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深入了许多。下面就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非常重视,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使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增长亮点。

一、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民营经济的发展补充了教育和医疗事业不足。教育是强国之本,健康是人民全面发展基础。政府投资发展教育、医疗事业等公益性事业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受财力收支状况影响,目前政府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全部公益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而民营经济利用这个契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作为公办公益事业的补充,积极介入我市的教育、医疗事业建设上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民营工业促进了工业走向多元化发展格局。建市初,我市工业除了煤企业外基本没有什么其它像点样的工业,而到2008年底,全市工业行业达到30多个门类,民营企业涉及到除燃气及水的供应外26个门类。民营企业在多众领域全面快速发展,给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经济的新陈代谢,提高了应对经济风险的免疫力。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实现新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年度数学教师心得总结(模板19篇)

    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一年又要结束了,我们应该写一份年度总结。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年度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本学年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

    实用二手摩托协议书范文(17篇)

    合同协议可以是口头协议或书面协议,但书面协议更具有法律效力和证明力。最后,请大家注意,参考别人的合同协议范文时,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以保证合同的有效性

    实用幼儿园叠衣服活动总结大全(20篇)

    活动总结能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活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活动的结束,我们亟需一份完整的活动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

    专业同居财产分割协议书(模板20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达成一致、给予承诺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一定事项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含了各方的基本信息,约定事项,违约

    优秀世界森林日发言稿(通用24篇)

    发言稿还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和幽默元素,以增加共鸣和吸引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

    最优实习了四个月的心得体会(模板24篇)

    实习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下面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总结了一些关于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做实习四个月了,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

    最优美满家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9篇)

    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这些总结范文从内容到结构都非常优秀,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

    热门劳动体育锻炼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人的个性各式各样。有的活泼开朗

    专业种子轮投资协议(模板23篇)

    投资是一种通过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某项项目或企业中,以获取收益或利润的行为。通过研究这些投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的规律和趋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优质护士党课培训心得(案例21篇)

    通过撰写培训心得,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应用能力。以下是一些参加培训的学员总结的心得和经验,希望对大家在写作培训心得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