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翰墨最新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优秀8篇)

征文可以激发创造力,提高写作技巧。在征文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确保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征文范文,供各位参考和学习。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一

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有何情况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希望您喜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幼儿园里,我时常会听到孩子们大呼小叫:“有蜜蜂!”“有蜘蛛!”……有些孩子会“勇气十足”地冲上去踩死这些小昆虫,甚至会肢解这些小昆虫。孩子们的行为虽然是无意的,却过于残忍。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疏于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造成的。记得有人曾说过爱护动物的教育是给孩子上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我请幼儿以“大灰狼和某某动物”为题编一个小故事。豆豆想象力特别丰富,在他的故事中不仅出现了大灰狼、小兔子,还有孩子们不常提到的蛇妈妈和小蛇。他的故事编得很有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是故事的结局却吓了大家一跳。他说:“蛇妈妈和小兔子把大灰狼的头切下来当水桶,天天提着它去河边打水喝。”孩子们听得毛骨悚然。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大灰狼是凶狠、残暴的,它常常伤害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所以孩子们会对大灰狼毫不手软,甚至会残暴处置。我想虽然孩子们由于年龄小,不可能辩证地理解“食物链”等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对待动物时心存一份宽容和仁慈,以免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下暴力的种子。

于是,我马上和幼儿进行了讨论:“蛇妈妈喷出的毒液把大灰狼毒晕了,它不能再去追小兔子了。除了杀掉它,谁还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置晕倒的大灰狼呢?”宁宁说:“把它锁到笼子里。”田田马上接口:“对。送到动物园里。”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幼儿的赞同,孩子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看来他们更喜欢这个不那么血腥的结局。我给予了肯定:“是的,即使是凶恶的动物,我们也不必杀掉它们。今天大家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处置大灰狼,说明你们很善良。”

我认为,生动有趣的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远远比说教更能感染幼儿。所以,在接下来的主题活动中,我经常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共鸣。如,我们一起阅读了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其中讲到霸王龙保护和领养了他原本想要吃掉的小甲龙,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即使是残暴的霸王龙也有温情的一面。而故事里霸王龙父子相处的情景,和孩子们在家与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相契合,让孩子们产生了情感共鸣。故事最后,霸王龙和小甲龙分别的场面更是让孩子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孩子们认识到,人类应该善待自己的伙伴和自然界里的一切。在平日里,我还特意选择诸如《吉利和古拉》《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等图书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正是在这些作品的感染下,孩子们每当看到树上的小鸟,都会不约而同地念“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的心中常常会涌动起阵阵感动,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力量。相信这样的“善良教育”能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引导他们学习用爱去接纳整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他们就像是一本本有趣的书,但是真正想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可鑫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爸爸,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可鑫满眼含泪地松开爸爸的手。可鑫的爸爸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可鑫吃饭的速度较慢,她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可鑫。在活动区游戏时,可鑫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可鑫,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可鑫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可鑫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可鑫,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可鑫讲故事,可鑫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可鑫进餐的紧张心情,我们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可鑫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可鑫,你怎么啦?我吃不下,可鑫,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可鑫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可鑫和爸爸一早就来到幼儿园,爸爸手里还拿着几本书,他对我说:老师,太谢谢你们了,可鑫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爸爸,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可鑫爸爸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二

1.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2.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3.用爱心换取幼儿的快乐,用真心换取家长的信任,用责任心体验幼教之美。

4.好家长是学也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沟通是倾听出来的,好习惯是养成的,好品德是熏陶感染出来的。

5.让我们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6.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天使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希望就是一段快乐的成长。

7.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8.我爱每个学生,更热爱这份神圣的职业,我将成为学生最忠实的兄弟姐妹,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9.不听话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在教师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和差学生,只有可能有心里不健康的学生。

10.让每个孩子快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关爱。让每个孩子拥有自主大胆探索的空间是我工作的信条。

11.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弹奏出和谐动人的乐章。

12.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13.每天多一次弯腰、多一次微笑、多一次拉手、多一次问候,孩子们便会多一份希望。

14.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给孩子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15.用我的关爱滋润孩子的心灵,用我的智慧启发孩子的想象。

16.享受人文的课堂,享受动感的课堂,享受智慧的课堂。

17.爱学生就应该爱他们的一切!学生的健康、家长的赞许是我永远直前的动力!

18.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19.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越高,智力发展越好,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深刻。

20.岁月可以让我们的皮肤爬上皱纹,但追求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年轻。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三

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说:师爱应如“毛毛雨”,教师对孩子的呵护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班雯雯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在班里,她总是悄不作声,就像一株无名草,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

有一天,在手工区活动时,我教孩子们折叠小青蛙,做得好的我就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做,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年龄较小孩子总是做不好青蛙的折叠,他们噘着小嘴叫道:“老师,我不会叠。”“老师,我叠不好!”......我不得不围着孩子、转着圈逐个手把手教他们。

当转到雯雯那里,我正想过去时,忽然发现雯雯也不会叠,小雯雯正眼巴巴地望着我,但也有点目光躲闪,怯怯的样子。

我笑着问道:“雯雯,你也不会叠吗?”雯雯默默地点点了头。“我来教你!”我随机又手把手地教他折叠。

“那你为什么不叫我呢?”我又问道。“我看着你在教别人,我怕您说我笨......”雯雯害羞地说道。

看到雯雯胆怯的样子,听了她的话语,我心里一沉,不禁有些自责: 平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表现优秀和调皮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班里那些比较安静,又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出于害羞或胆怯心理不敢求教于老师或交流,而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却视而不见,粗心大意,不能关照到每个孩子,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啊!

班里还有几个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他们也有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啊,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教师在呵护孩子、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犹如“春风细雨”般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四

晚上,正准备睡觉,手机突然响起了短信提示音,打开一看,号码是陌生的,但短短的一句话却像炸弹一样在我脑袋里炸开了:“罚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如果孩子连为什么被罚站都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我睡意全无。

我让谁罚站了?躺在床上,脑子如放电影一般重复着白天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细节,可怎么也想不起有谁被罚站过。

一夜无眠。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朋友的花名册,我想知道,短信到底是哪个家长发给我的,这样我就能知道是哪个小朋友为了什么事受罚了。可遗憾的是,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竟然找不到那个电话号码……难道,是发错了吗?和我搭班的老师来了,我把短信给她看,她瞪大了眼睛:“可能吗?现在有谁会体罚孩子?估计是家长误会了吧。”

可是,这误会从何而起呢?要知道,无风不起浪啊……

我把这个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问小朋友是谁的爸爸或妈妈的手机号码。可小朋友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没一个回答。我继续问有哪个小朋友昨天晚上跟妈妈或爸爸聊过幼儿园里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小朋友们纷纷说起昨天晚上跟家长聊的事儿。这时,安安怯生生地举起小手,说:“老师,黑板的手机号码,好像我妈妈刚换的新号码……”

我以为,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容易理解”的事,我们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没有作特别的强调。谁知道,“误会”还是产生了。

跟孩子们解释了“罚站”的原因后,我忙给安安妈妈回了个电话,虽然安安妈妈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这个结并没有马上打开。不管如何,在这场不大也不小的风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更细心、更用心,并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五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玩玩具,总会有人把玩具乱扔一地。一次,梓越在玩玩具时,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过去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放到筐里,我喜欢你。”孩子听了“我喜欢你”这样的话语,往往会当成是表扬。果然,他一回家就告诉了他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个好孩子。”

其实孩子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和理解不当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也就会发生这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采用随机教育,让梓越和其他小朋友明白,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应该怎么做。

现在,孩子们玩玩具都知道了,不玩的玩具放筐里,不乱扔。如果谁扔了,小朋友还会去提醒乱扔的小朋友“乱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瞧瞧,多懂事的孩子们哪!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六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千年古训蕴含着丰富的教师的职业内涵。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解惑的艺术手段。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但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孩子一日活动皆教学。我们不能比较孰重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适时的把握住机会,及时的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

早上孩子们入园的时候,我们老师要热情的跟孩子们打招呼,教会孩子们主动和别人问好。文明礼仪教育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对以后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们的一些常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平日里教会孩子们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看书写字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不争抢,懂得合作与分享;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懂得和同伴讨论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们将幼儿的常规工作做好,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孩子们的发展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我们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具体孩子的情况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教育无处不在,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只要我们保持住对孩子们的热情,对教育工作的激情,我们一定会在工作上取得很大的成绩!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七

上周去看小班的孩子做游戏。分享交流时,一个女孩告诉大家:“今天我是红红的爸爸!”在场不少教师听了不禁面面相觑。班主任倒是不急不躁,轻轻追问:“你是女孩,你为什么要做爸爸?”女孩极其认真地回答说:“今天,娃娃家里都是妹妹朋友,所以我就做爸爸了!”

听了女孩的回答,很多教师情不自禁地点头:“这女孩,灵!”

在游戏结束后的教研活动中,有关女孩的聪慧与机智再一次成为教师们热议的话题。我在大家由衷的赞叹中体会到了众多教师所表达出的类似于“如释重负”般的欢愉,便忍不住反问大家:“假如今天的娃娃家有男孩参加,可这个女孩仍想做爸爸,你们还会支持吗?”

争议由此产生。极少数教师表示支持,有几位教师态度中立,但更多的教师明确反对:“这怎么行?这样的反串会混淆孩子的性别认知!”

在角色游戏中,女孩要做爸爸,到底可行吗?

显然,在游戏中孩子的回答一定是“行”。在孩子眼里,女孩做警察、上太空、扮马戏团小丑、当总统……只要想玩,什么事都行!好比今天,娃娃家的女孩们并没有在意谁来当“爸爸”,照样玩得十分愉快和尽兴。对孩子而言,谁当爸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娃娃家有爸爸”就行!

但一些教师却觉得“这是万万不行的”,甚至认为“即便是游戏,也应该明确性别意识”。

其实,在游戏中类似孩子觉得“行”,而教师觉得“不行”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看到“理发店”在招揽生意、“小吃店”在大声叫卖,“小医院”便也效仿,大做广告招揽“病人”,那一声声“谁要来看病?看病很合算!欢迎来看病”的叫喊声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再比如,教师不断鼓励孩子要丰富消防车的装置,教师也积极建议孩子要表现出消防员的勇敢与尽职,可教师却不能接受游戏中频繁地着火,教师更不想看到消防员没完没了地救火的场景。

就这样,孩子的认知水平与成人传统观念间的差距造成了游戏中的“不和谐”。只是,这样的差距不存在于孩子的脑海里,因此,他们天天玩得“百无禁忌”;但这样的差距却根深蒂固地印在教师的观念中,于是,缺乏游戏精神的教师便焦急地阻挠着孩子去“百无禁忌”地玩。

其实,谁都经历过“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的童年时代,我们真的不必担心孩子的游戏是否合乎常理。要知道,孩子们的很多游戏就是从“傻”玩开始的,也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步提升游戏水平的。对教师而言,关键是要给孩子不断重复的机会,要允许孩子拥有“沉浸在那些不起眼甚至不合理的游戏中”的过程。

记得在那天的教研活动中,还有教师担心“如果那女孩长期做爸爸,怎么办”。我说很简单,我们可以从观察和解析女孩游戏行为的水平与意愿入手,发现女孩的游戏初衷,发现女孩对父亲的依恋,甚或发现女孩对性别的认知水平,并为以后的日常教学捕捉有效的教育契机。

还是那句话,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但孩子的快乐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种游戏精神,不仅把孩子的玩当成一件“大事”来尊重,还应该努力保证孩子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充分体味游戏的乐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到“玩什么,让孩子说了算”真正挑战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中班篇八

容容想玩“摸奖”游戏。只见她找来一只餐巾纸盒,又剪出许多小纸片,再在纸片上画上符号,最后把纸片统统塞进纸盒。她在教室里大声叫嚷:“快来摸奖呀!快来摸奖呀!”原来,小纸片就是她的奖券。

焱焱是娃娃家的妈妈,她第一个来摸奖,从盒子里摸出的第一张奖券上面画着一个“”。“这是什么意思?”焱焱不解地问。容容凑过脑袋一看,立即大声告诉她:“恭喜你!你摸到了特等奖!”

听说自己摸到了特等奖,焱焱很自然地追问:“特等奖?有奖品吗?”“对啊!特等奖应该有奖品啊!”容容这才发现刚才光顾着做奖券,没来得及思考这事。容容环顾四周,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条妙计。她推给焱焱一把椅子,神秘兮兮地告诉她:“今天特等奖的奖品是一辆小推车。”焱焱低头看看椅子,丝毫没有介意,接过“小推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强强是警察,他也摸到了特等奖,他同样乐呵呵地推着奖品“小推车”游走在教室里,到处炫耀着自已的收获。

转眼,“摸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教室里竟有五六个孩子从容容那里得到了特等奖的奖品——辆“小推车”。怎么会有这么多特等奖呢?我纳闷地想着,便走到容容那里一探究竟。

容容看着我走向她,便迫不及待地举起盒子让我摸奖,我一伸手,从纸盒里摸到的同样是一个特等奖。容容自豪地告诉我:“我的箱子里有许许多多特等奖。除了特等奖以外,还有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容容的话把我逗乐了,在容容的“摸奖”游戏中,获“特等奖”的机会竟然远远地高于获“二等奖”或获“三等奖”。我由衷地喜欢上了容容的世界,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孩子的世界。

相信故事讲到这里,绝大多数教师也会如我一样为孩子世界的纯真无邪而心生快乐,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一位来听课的客人老师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了容容的“摸奖”游戏中。果不其然,客人老师摸到的也是一个特等奖,容容毕恭毕敬地推出椅子说:“恭喜恭喜,这是您的奖品——小推车!”

可是,拿到“奖品”的客人老师却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冷静地对着容容问道:“这是小推车吗?小推车怎么没有轮子呢?”

此时,其他的孩子眼瞅着有那么多人获得了特等奖的奖品,纷纷要求容容让他们摸一次奖,他们焦急地催促容容:“你让我们摸奖吧!我们不需要轮子的呀!”但是,直到游戏结束,容容一直忙着想办法为小推车装轮子,起先很红火的“摸奖”游戏便终止了。

第二天,容容便不再玩“摸奖”游戏,原因是“做一辆有轮子的小推车太难了!”看着容容毫无二致地又投入到新的游戏中,我的内心已快乐不起来了。其实,孩子们的快乐是很简单的,他们完全知道椅子的功用,他们之所以认同“用小椅子替代小推车”,主要是因为如此这般能让他们模仿一把成人“摸大奖”的`快乐,孩子们也因此而开心和快乐。这样的游戏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如此简单的愿望需要成人去细心呵护,因为,这种因简单而生成的快乐常常会被教师因“不认同"或“不明白”而受到压制和忽视。显然,这位客人老师质疑的目的在于推进孩子游戏的质量,但这确实是一个远高于孩子现有水平的挑战,因为这个挑战的压力,导致孩子终止了角色游戏的热情,使孩子的游戏活动转向了以“改装车子”为目的的结构游戏,并最终因“太难了”而夭折。

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离孩子究竟有多远?我们如何去学着认同孩子。

我以为,所谓认同,不应该是让孩子踮起脚跟向教师看齐,而应该是教师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看世界。这样,师幼才会有彼此间的心领神会和理解支持,教师才会因简单和纯粹而快乐无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