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MJ笔神2023年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一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二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追溯过往之泱泱华夏,无数英雄舍小家爱大家;无数青年扎根于科技创新、保家卫国。追忆昔日之中国,已步步踏上浩瀚星空、扎根于自主创新、展望新征程。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

今日,九霄逐梦再问天,胸怀航天强国梦,令中国红之鲜艳闪耀无尽之太空。一载盛夏狂欢、一度家国梦圆。百万国人怀揣着一颗颗爱国之心,观看屏幕前的神舟十四号升入太空。伴随着倒计时十五分钟,本次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表情沉着庄重,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指挥大厅将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一遍一遍的仔细筛查后,发出“东风光学、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东风飞行正常”的指令。这些指令看似一笔带过,平平无奇,背后却是我们看不见的航天人的辛苦付出、日复一日的计算量、思维创新的设计。

“一分钟准备!”我和家人们紧凑在一起,观看这历史性的一刻。屏幕前某一刻很安静,仿佛只能听见准备的机器声,媒体、记者、工作人员都自觉地息声,可眼神中流露的激动与自豪,仿佛带动了全国人民,在远方牵动着我们的心。“5,4,3,2,1,点火!”10点44分,金色的阳光如碎钻般落地,照射在火箭起飞之地。此刻正是仲夏,我望着火箭缓缓升起,心中的自豪感再也按捺不住,爱国,始终是青春的底色。不久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升入太空后,各个指挥大厅响起了掌声,工作人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普天同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了自己自豪、高兴的心情。说到“估计我现在的心率比当年我飞行的时候还要快。”这正表明了中国航天事业扶摇直上的现状。安全性、稳定性、舒适度更好。“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航天科技是科技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今中国正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当今严峻的疫情之下,在保证人民安全之下,继续科技强国,发射载人火箭。曾经中国航天一度被他国拒之门外,现在已有十几个国家想同我国签约,这无一不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提升,科技创新的强大。我国正在全力以赴,砥砺前行,共同探索浩瀚太空!

我作为中国少年,将来也要担起责任,以我之浪花,筑国之巨浪。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三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有趣的科学实验,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综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审,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淇蓝,通过这次“大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干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四

“天宫课堂”,一个曾经仅仅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和科幻小说中的名词,如今却成为了美丽的现实。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与地面课堂师生互动交流;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再到今天,“天宫课堂”第三课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神奇的课堂体验,进一步拉近了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使他们一度被引燃的探知航天奥秘、学习航天知识的热情持续高涨。

然而,每一次简单而有趣的“天宫课堂”背后,都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凝结着诸多航天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既要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想了解的知识,又要结合空间站的设施条件,同时还要将课程环节设计得巧妙而有趣,经过如此用心地“备课”,这堂课着实令人充满期待。

一堂“太空课”,何以如此牵动国人的心?就在于它的意义远不只课堂上的内容展示,而是其背后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和带给国人的自信与力量。通过天地对话,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从一次次的科学演示和讲述中,孩子们能切实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并从中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

从“嫦娥”探月、“长五”飞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拼搏与进取。科技强国之路上,我们的接力棒不但要一代代传下去,而且要一代比一代更出彩。

科技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应高擎科技强国的接力棒,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五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公开信息显示,“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