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德育心得体会 语文德育教学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书香墨2023年语文德育心得体会 语文德育教学心得体会(大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德育心得体会篇一

德育教学过后进行相关的心得体会记录有利于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一

“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话。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自己更优秀;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不仅要对他们有信心还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无论差生还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要给学生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渗透其中。让我们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二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坚持批评的原则

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项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例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评的注意点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三

从教二十二年,第一次做班主任工作。仅三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月考、队列操比赛、期中考试和卫生拉练检查。我们班都获得了第一名和同仁的好评。其间的工作,我首先感谢校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再次感谢各位同仁对我的指导帮助,也感谢我班的三十名学生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班主任的工作,各有各的方式和方法,但我坚守的原则就是做“圣母式”的班主任而不做“后妈式”的和“狼外婆式”的。而教育本身就是以德育为先,治理心灵比治理形象更重要。“厚德载物”的道理想必人人皆知,“爱”字当先,“严”字为辅,严爱兼行,乃为师德。我认为德育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为转化个别的“差生”问题的教育,但转化后进生确实也是个不可以忽略的教育方向。

在我的班级里,我注重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我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表率,并加以爱他们如己出,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比如棋同学,刚刚开学不久,有一天找到我,他担心午饭吃不饱,和我说的时候眼睛都红了,我看着他要哭的样子我心里好不是滋味,我告诉他:放心,人人都有份,都会让你吃饱的。放学后我还惦记着这件事,怕他有负担,搞坏心情,我就电话过去,询问一下,安慰好他,感觉他心情不错了,我才放心。自己都在想:怎么会这样呢?这可能就是一种母爱的原始力量。这孩子和爷爷过,父母离异,爸爸在外地打工,脑子聪明,就是需要有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了。也许是他的身世感染着我,也许班里每一个孩子,我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的心情吧。)使他们从我的言行中看到该怎么做人做事的,再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他们,从而发展、完善他们。

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家心灵上的朋友,这是我作为班主任的首要达到的目标。这本身也是教育的真谛:是尊重,是保护,是帮助,是支持,是满足,是宽容,是温暖,是幸福。把班级带好、带优秀,把优秀做成习惯,把成功作为理念——不管结果是否完美。我们都要有思想动机和行为标准上的优秀,把小事做优秀,这就是优秀的习惯。我相信: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有一点超越,就会有成功。而成功在于过程,不在结果,过程中的付出和超越的“幸福感”就是成功。

在这里仅列举个例,来总结一下我如何做班集体和个人德育工作的。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班学生论文化底子,不算好,分给我们班的前几名优等生都去了别的学校。我发现即使优等生也经常写错别字,后进生有的摆竖式都不会,小学的基础不太好。也没有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论生活习惯,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父母也溺爱孩子,在家基本不做什么,娇生惯养,还有的是单亲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不会学习,不爱劳动,随意性强,纪律不放在心里。面对这样时代、环境的孩子,总体上的教育就以我的做和说感染他们,拿好的榜样、例子说事,耐心讲道理,明白的孩子真的改变了不少,不懂或者说无动于衷的性格的我就单独谈,遇事总结,让他明白相关道理,积少成多,让他们在一件件小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情感。所以我的观点是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读书读不好,可以学做人,学的不一定很多,但学一样就做好一样,勿急勿躁,稳中提高。

我班有个冯同学,家庭里上面有两个姐姐,可以想象在家娇惯成什么样子,小学的时候就不爱学习,老师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无可奈何,管严了,爷爷都心疼,父亲常年在外上班,妈妈不识几个字,不会管也管不了,还有性格的遗传性感染,使得这孩子随便得很。老师们来上课就都反映他让人头疼。整天总出问题,嗓门尖细大,叫叫嚷嚷,性格外向,好动好调皮,躲避劳动,也不会干活,课上动手动脚,出怪动静,还坐不住,骚扰他人,弄的谁也不喜欢和他坐一起。嘴还挺能讲,遇事振振有词,在车上也是说个不停,还脏话频出,可笑的是他还喜欢看别人的过犯,唠叨没完,让他闭嘴都没作用。就像一头脱缰野马,放荡不羁。

对待这类学生,要有耐性。对待他们总爱犯错误的问题,我认为犯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正确看待,抓住每一个细节的小事,赏罚分明,严松有度,处理得让他心服口服,让班主任在他心中成为“英雄”时,老师的管教就有说服力了。同时还要看到他的优点,夸奖他,鼓励他,然后他会很努力地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的。

又过了一个月,冯同学又一次与另一名女生用班级的班标打闹,把班标打坏了,经调查才知道是他弄坏的。按照班级制度处理,他那个性又来了,回家里在网上找我聊,我再次和他谈,用“冷热交替法”,“软硬兼施法”,“理情结合法”,最终还是说服了他,并保证以后改正自己身上的多个毛病,自己还承认自己板不住自己。我说:慢慢来,一件一件改。

二、全面评价学生,不把考试万能化。

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以分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差,考试成绩好了,一俊

百俊。如果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一“分”障目,不见泰山。卢森堡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肝地撞倒了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为了分数撞倒了孩子,那真是一种滔天大罪。当然也不能否定考试、分数的重要性,高分的学生在名牌大学、公司里还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优秀的。但不是教育的唯一。人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才”都是人才。所以就如冯同学,我试着从他身上找学习以外的优点,比如他很会适时说话,也能在关键的时刻为班级着想,为老师着想,犯了错误,他会关心会不会影响到班级的分数等各项考核和荣誉。我曾经告诉学生,中午打饭第一份要给长者,他就记住了,每天都嚷嚷着“谁第一个打饭先给老师”。夸奖他的时候他是害羞的,也是美滋滋的;犯错误了,说他的时候,他冲着你憨笑,让你还说什么啊,看他那样子,又可气又可爱,在交流中相处中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这以后他也很努力地学习和改正自己习惯性的毛病。现在的班级听不到他成天尖尖的叫喊声了;从开始试着让他拖地到扫地到清理暖气管子缝隙里的灰尘;从做不好到做很好;从不知道做到主动知道做了,在大清扫中主动洗一大堆的抹布、分工具给大家;还有他的爱心,别的班级来借工具,他热心帮助借东西给人;维护老师,维护班级;有什么事情和父母沟通不了了,他就找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和我在他心中的“英雄”地位获得的;他说有人要打架,告诉我,我说:放心,老师会平息这事的,他说的一句谢谢老师,他的每次打电话的礼貌,都是他的优点,尽管平日里说话时大大咧咧。冯同学自身的努力和种种改变,都无一在证明教育的本质重在对人会做人做事,道德上的培育的真理。

三、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我管理班级和学生,主张松严适时而变。生活上做他们的慈母,学习上做他们的良师,交流上做他们的益友,错误上待之宽容。让学生感受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通情达理中容忍宽恕学生的某些错误,以委婉且严厉的方法教育、鼓励、警示;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去证明老师既严又松,适时遇事而论。所以在纪律上、卫生方面、学习上,我们班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告诉他们制定的班级各项制度可不只是一张白纸黑字,是起“法律”效力的,故意违反者必严惩不怠,但我也希望惩罚的制度真的成为一张“废纸”,到那时,也恰恰在证明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已经变得都优秀了。

就这样,在我们班里没有一个不拿笔学习写字的。没人敢懒惰不思考的。作为班主任,我必须在多方面地努力、用心、奋斗,不做拉倒,做就做好。七科我都争取时间去指导和辅导,自习和看自习的课,我都包下来了,或者学习,或者讲事,或反思或总结。或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数学的解方程部分,我编了四句记忆押韵诗,以便同学们在加减正负数上不出错。

在这几个月的班主任工作中,虽然自己计划的事情多些,真的也累些,起早贪黑地想事、谋事、做事,但感觉学生就像一本本的书籍,一本本需要我们教师用情、用爱、用心去细细研读的书。看着他们的成长和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了,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冰心说过: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我最喜欢这种味道和感觉的诗了。在心里的那种品味,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我正在体会着。

是的,教育本身是幸福的,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语文德育心得体会篇二

语文渗透德育,是指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语文渗透德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它既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又是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在我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语文渗透德育的重要性,通过锻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语文渗透德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我常常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通过分析他们的性格、言行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到感情与理智的较量,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学生对于友情、爱情、忠诚等问题的思考。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出广阔的胸怀,增强人文关怀,并形成独立、成熟、有责任心的品质。

其次,通过语文渗透德育,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语文教学不能仅止于繁琐的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要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我常常给学生朗读一些经典的诗词,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去领略其中的情感,体验诗人的痛苦和无奈,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他们能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提高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度,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高度的品德修养。

再次,通过语文渗透德育,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去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社会问题、人生哲理等。例如,我常常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忠诚、为国家负重的品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决策,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非常重要。

最后,通过语文渗透德育,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传递知识的功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提高其对美的感知能力。我常常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艺术之美和情感之美,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和欣赏美。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总之,语文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语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注重语文渗透德育的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德育心得体会篇三

三甲小学 左晓燕

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公正、尊重事实

语文德育心得体会篇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涉及文字表达,又涉及文化传承。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渗透德育的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积极探索语文与德育的结合,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语文渗透德育的机会和方式

语文课堂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准则,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段:学生认识历史,培养民族情感

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材料。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并承认中华民族的伟大和独特。同时,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英雄和伟人,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不断追求进步。比如,在学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在学习《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对朋友的真诚和对天庭的尊重等品质,从中感受到忠诚、友爱和尊重的重要性,启发他们培养这些美德。此外,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手段,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第五段:语文渗透德育的问题与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语文教学的目标较为广泛,需要兼顾语文考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德育教育需要耗费较高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差异较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最后,教师水平和素养的提高也是关键,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育修养,才能更好地渗透德育。

为此,我建议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增加德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德育教育的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也应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语文渗透德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让语文渗透德育在校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文德育心得体会篇五

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引导。我们发现,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语文渗透德育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中,我善于利用优秀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中主人公的坚毅品质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拼搏和奋斗的力量。这种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也使他们慢慢形成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

第三段:传递正能量的语文举例

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引用文言文或现代作品来传递正能量。例如,在学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我引导学生探讨“以及时明得失,以便ou际防悔”的道理。通过对贾宝玉的人生经历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人生中及时反思和悔过的重要性。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第四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触发学生内心的善良与美好。例如,在写作文章《感恩》时,我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受到过的恩惠,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感谢之情。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们意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更加懂得理解和珍惜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更加乐于付出爱和帮助他人。

第五段: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胸怀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社会故事、国际事件以及阐述文化差异等方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时,我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懂得了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结语:

语文渗透德育是一项需要教师巧妙指导的工作,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者和榜样。只有通过语文渗透德育,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语文的核心素养,相信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