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后感想 音乐课后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雅蕊音乐课后感想 音乐课后反思(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课后感想篇一

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等理念指导下上了这么一堂欣赏课,我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需要仔细推敲的地方: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那么就需要音乐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处理好听觉与联想的关系,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不会被图片或动画所取代,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是为音乐服务的。

以上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与心得,很多想法欠成熟,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创造。通过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

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在这一点上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段感受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

在导入环节中刘老师创设情境,从兴趣引入,运用了视觉图像法。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了解得不多。为了使学生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我国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合理运用了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配合优美的内蒙古《赛马》,视听结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并很自然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的情境中。

在分段欣赏环节中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赫冬阳同学用二胡演奏了《赛马》。这首曲子是黄海怀作曲的。乐曲描写内蒙古人民在节日赛马的热烈景象。结构是常见的有再现的单三段体。第一段音乐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乐曲的第二段,曲调兴奋昂扬,抒发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之情。其中前半部分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富有动力;后半部分由伴奏演奏主题旋律,而二胡巧妙用食指拨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的结合,妙趣横生。尾部做了扩充形成高潮后,以渐慢速度引出二胡的华彩乐段。最后,再现第一主题,热烈欢腾的赛马景象重现在听众眼前。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兴趣高涨,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乐曲第二部分的主旋律,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随琴、随乐曲哼唱和模仿二胡的演奏来加深印象、表现音乐。最后,采用分组表演的方法,分别让不同的学生表演不同的段落,再进行集体参与活动,使欣赏、演奏和表演达到和谐一致,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能充分自主地表现音乐。

在乐段分析处理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听辨能力。

音乐课后感想篇二

音乐活动结束后,我认识到我虽然把整堂课的内容都上了下来,但是在过程中没有完全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放得开。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的教学步骤错了一步,导致最后幼儿理解这首音乐的效果不是太好。当我将挂图拿出来,边放音乐边解释故事,一遍结束后,我就急于将动作加入到音乐里,其实那时候幼儿还没完全掌握音乐,只有个别音乐感较强的`幼儿能够跟上音乐做动作,知道哪些音乐是表现大象的,哪些音乐是表现蚊子的。所以当我请幼儿来分角色表演的时候,都是我在一旁提醒幼儿什么时候蚊子的音乐开始,小蚊子应该出来,什么时候小象音乐开始,小象应该出来。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我又将挂图和音乐结合解释了一遍,其实这一步骤应该放到前面去,能够起到加强幼儿对这个音乐的理解,但是我却把它放在的结尾,导致这一步骤没起到作用。

总之,这一次的音乐教学活动让我懂得教学过程不能错一步,不然会影响全局的效果!

音乐课后感想篇三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课改这一理念大大影响并激励着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在教学《永远住在童话里》一课中,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小朋友们在童话世界里跟各种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一块儿玩耍的情景。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童话世界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海的女儿、小木偶、房子、等,把他们贴在以童话世界为背景的画面上,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同学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童话世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在童话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曲调,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同学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所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生成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又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容易被营造的氛围吸引到教学中来。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分小组学习,选一段或者是一句在小组学会,然后在班上教全班同学唱。学生探索的欲望瞬间被调动了起来,每个小组都各有特色,课堂气氛尤为活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更加强了他们识谱的能力。

音乐课后感想篇四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卷,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任意泼墨挥毫,画出无数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我们无限的风采;童年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唱出我们纯真美好的幻想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都有一些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人物和故事。四年级第四课《童年的音乐》就带领我们重温童年美好的故事。

本课内容包括聆听作品经典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唱歌曲两首,一首是赞美童年生活的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另一首是回忆童年时代的歌曲《红蜻蜓》,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为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本课的主题,感受两声部歌曲演唱的和谐统一,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红蜻蜓》的学唱上。首先让他们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接着让他们跟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分段讲解歌词,最后再跟音乐填词演唱歌曲。为了训练孩子们和谐统一的声音,体现合唱的魅力,我又让孩子们学唱了第二声部歌曲,然后分小组、分声部练习演唱歌曲,通过多次练习、个别小组展示,最后集体演唱,终于听到了学生们美妙、和谐的合唱《红蜻蜓》了。

另外,有个别学生,还总结了自己记忆深刻的童年歌曲,运用《红蜻蜓》的旋律,把它们编排成《童年的回忆》来演唱,真正做到了“童年的音乐”。

音乐课后感想篇五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目标有三方面一是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歌曲表演。二是认知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吉他、圆号三件乐器。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教学环节分为初听歌曲、模唱曲调、学唱歌词、表现歌曲、创编歌曲五个环节。让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的由接受歌曲,到掌握歌曲,再到自由拓展歌曲,很好的理解歌曲情感,表现歌曲内容。

下面我再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给大家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按教材要求,让孩子们用摸唱的方法学唱歌曲。通过默唱、轻唱、自由唱、有感情唱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学生才是在这一堂课的主人。因此不管是歌曲动作的设计,自编歌词,都是学生自然生成的自我尝试和探究欲望,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即巩固了本课的节奏内容,拓展了学习,又感悟到了音乐迷人之目的。

最后的音乐活动是我设计的本课高潮。我通过复习、转换音乐表演等形式来创编动作,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经过自己创编、同桌间交流、自由表演、上台展示等步骤,孩子们各显神通,都能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动作,不但自己跳的很投入,也能和小伙伴们配合默契。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等评价手段,他们更喜欢、更有信心表现自己。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因此整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我认为不够好的地方是:在课堂中,难点出现在一些节奏方面,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精心设计了通过听、说、唱、想等多项活动来熟悉歌曲,解决难点。我想通过第一环节学唱曲调中进行解决第三乐句的难点,效果不是很好,我的解释分析也略显枯燥了些,使课堂气氛冷了下来;一字多音的乐句,处理最不好,范唱有一些欠缺,尽管我进行了多次范唱,但效果不太明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