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QJ墨客

教案模板可以使教师的备课更加有条理,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一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二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多折。

《桃花源记》是现行鄂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纪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同时也是一篇传统古文篇目,有过很多优秀的课例。但现在,如何结合新大纲,用课改的新观念进行教学,却是困扰本人的一个大问题。

考虑到八年纪学生大多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所以本人第一次设计的以教授古文翻译方法的课程很快就失败了,这一切只因为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又由于在八年纪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语言和体验感悟的能力,所以本人将重点定在了第二课时,即是疏通文意后的一堂课,并设计了两大板块,即读与写。详细说来,就是以反复诵读带动学生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以再创作写作引领学生深入感悟,同时展现写作的积累和运用等多方面能力,这两个重点一定下来,顿时觉得课明朗了许多。

但问题很快又产生了,由于课堂设计的问题太多,太杂,学生有点疲惫不堪,使得整个课堂如一盘散沙。

于是如何给文章内容牵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教学流程更清晰明快,成为我第二阶段研究的重点。为此,本人找了很多现成课例,开始吸收运用,最后决定还是以一个核心问题带动全文,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化的阅读,然后诵读出来,这样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就可以将文章内容梳理了,情感体验也能通过诵读达到了。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你喜欢桃花源吗?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前阶段的课总算定下来了,但是后阶段写作的问题又显现出来,学生的感悟很多,而课堂给予他们写作的时间又太少,于是只好折中,在课下写,课上交流,虽然这在公开课上这样做不是很合适,但为了告诉大家,原来古文课也是可以这样上的,我觉得很是值得。后来的试讲中印证了我的看法,学生的写作超出了老师的预设,甚至可以和陶渊明相媲美,这样原本想让学生自行评说、分析的环节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学生已经陶醉在自己的文章中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还是那句话,好得文章值得学习,更值得模仿再创作。

最后本人才考虑到课的主题和反思的问题,要在学生和陶渊明中搭起座桥梁,让学生能深入的感受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学生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向往的理想社会,将这点想到,全课程的主题也就出来了,即是“向往和追求”,陶渊明向往什么?为什么创作桃花源?桃花源为什么是虚构的?学生会向往什么?又能实现吗?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其实说到底,有了共通的情感体验,仿佛有了一把打开课程大门的钥匙,再难的'文本,找到这把钥匙,都能上好了!

想说得还有很多,感谢学校和区开展的这次比赛,虽然让我绞尽脑汁,辗转反复了几个昼夜,但最终的收获还是颇多的,能有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已经足够!至于课的效果,我想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再写课后记吧,谢谢!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三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了使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运用多媒体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学法上,我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基础,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法读懂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来分析难点,用讨论法来学习文章重点,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会以“美”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上课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疏通文意。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通过听范读录音、自由朗读、齐读等方式,更好的进入情境,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在字音、句读方面提出要求,并指导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阅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积累文言知识。若仍不懂,则提交全班一同解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了解文章线索,通过这几遍的读,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的线索,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文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再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美”,又创造了“美”。

在学生讲述之后,我将进一步提问: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发言,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还能将锻炼学生的理解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做补充,充分体现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提倡开放性的作业,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预留了以下两个作业。

1、学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2、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

3、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六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本节课需用两课时。

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七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八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习,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习。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九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一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决了。因此,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时主要是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采用这种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词汇的积累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区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背诵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正音,划分停顿的节奏线。使学生能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学生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检察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1.翻译重点的句子:

2.文言词汇的积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背诵课文。(预习时已经布置背诵,课堂上再给点时间,估计就会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土地肥沃。

社会风尚和平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二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四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专业15篇)篇十五

《桃花源记》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一、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1、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3、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简介,更好地把握主题。

4、结合以前所学的有关陶渊明的诗歌或本册第三十课的《归园田居》(其三),进行比较阅读。

相关范文推荐

    参加开业庆典致辞(优秀20篇)

    7.致辞需要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听众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致辞,它们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

    交警辞职信交警队辞职信(优秀18篇)

    写一封合适的辞职信可以让我们在离开时保持职业的态度和礼貌,避免留下负面影响。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辞职信样本,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

    男生打游戏不理女朋友检讨书(实用19篇)

    写一份检讨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身份认同。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些精选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亲爱的老婆:你好!当

    一年级寒假期间安全教育教案(优质13篇)

    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教学要求。以下是一些结合多媒体和技术手段的一年级教案样本,可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1.了解什么是新

    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制度(热门21篇)

    职工是企事业单位的宝贵财富,单位应该关注和保护职工的权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职工职业发展规划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和借鉴。为使车队管理工作更

    建设工程消防质量承诺书(模板21篇)

    建设工程的核心是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下面是一些关于建设工程的实用工具和软件推荐,希望能提高你们的工作效率。作为的建设单位,对本建

    小学生爱丽丝梦游仙境心得(优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书中的主人公爱丽丝在一个中午与

    财务个人简历的自我评价(专业14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我评价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帮助大家更

    高考英语话题(实用18篇)

    英语的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学习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他们过得也

    记我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身边的小事范文(15篇)

    优秀作文是对一件事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之后的产物。优秀作文应该具备逻辑性、连贯性和表达的清晰度。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是每个学生都面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