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紫衣梦

优秀作文是有条理和逻辑性的,它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并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列举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一

前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论语》八则。经过翻译、理解这八则论语,这些论语让我受益不浅。

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要实事求是,更何况我们呢?这句让我想起了曾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在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当那两个小孩想向孔子求证时,孔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而让那两个小孩笑话。

我们生活、学习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吗?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不懂也应该去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我们做任何事都会取得胜利的。

就如我,数学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大山。在做数学作业中,我会有一些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把这些题目空着,等到作业做完时,一起去问父母。不过有时,在我听了解题的方法后,还是会不懂,然而这时我一般都会就这样写上答案。而现在,学习了这篇论语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实事求是,不懂就问。在父母教完我题目时,我还会照着他们的思路再把题目做一遍,如果有不会的,就再问他们,直到做到正确答案。

这句论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深思,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正如《尚书》中说“好问则裕”,喜欢提出疑问的人,知识就丰富。古人教给我们的有许多,就等我们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中要不懂就问,实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闲时间多读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里面会教给你许多东西!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二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

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给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预期,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孔子《论语》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视角,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xx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文档为doc格式。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四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映强烈。有一次去中关村第一次签售,那里人头攒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为那里出事了,后来才知道很多人蜂拥而上,想得到于丹的签名。接车的人只好把于丹直接开到了地下车库,乘着货梯到了签售现场。

虽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其实于丹还是“临事而惧”,于丹老师经常给节目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很多主讲人的讲法有自己的看法,就去导播台录制一集关于《论语》的“百姓讲坛”,由于反响很好,电视台让她继续讲下去,共安排了七讲内容,这时,她的压力很大,因为她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大学老师,自己还要进修,给学生上课,她有些害怕了,但想到电视台对她的信任,她着手准备了,她准备得比第一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容的逻辑性更强,材料也更丰富。她想到了“临事而惧”后面四个字“好谋而成”。也就是说,遇到一件事,有点害怕,说明心里在乎,认真对待了,但不能怕得连这事都不能做了。要好好用自己的智慧,全心投入,认真谋划,最后把它做成了。由惧到成,这个惧才有价值,如果惧到放弃,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每一集她都精心准备,听取观众的意见,她最终获得了成功。

她认为《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这本书分别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讲述。她谈到了孔子的人格理想的描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如果自己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足够了。她讲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换个方法做,换个思路去做,学以致用,变通学习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接着她引用兄弟俩把摔破的精美陶瓷罐子变成了装修材料马赛克,挣来了一大笔钱的故事和爱迪生让助手测量梨形玻璃泡的容积等故事,引导我们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学以致用不仅是考察智商和情商,更主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变通思维。

于丹的教学风格对于我们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面对《论语》,完成了一次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现,进行了一次用普通民众话语的沟通。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还原一种经典。她在大学里讲课,其实,也是一个经常讲故事的人。由于读的是传媒专业,有一个信念,当自己传递无效信息,用语流去袭击受众的时候,是不负责任的,传播信息,不在于你传递的信息有多少,而在于里面有效信息有多少,就是人们要能记住你的东西。怎么记住?人们一般容易记住有情节的东西,感同身受的东西。因此,从单纯的义理去阐发,语流再庞大,也是无法记忆的,讲的内容不同,学理层次也不同,可能有很多专业性的东西,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有意识地和大家沟通,一定要离现在的生活近,让大家带着疑问去贴近经典。我想到自己作为教师,时常在与学生用语言进行沟通,面对越来越有个性的学生,总感到教育很难深入人心。从于丹老师的平实、朴素的讲解,我再次明白了,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某种信息时,应灵活运用各种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让每一句话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铭记住老师的话语,教育才能真正体现育人价值。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五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六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语中不仅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智慧和价值。在我认真阅读论语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其中的精髓和思想,受益匪浅,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第二段:强调“学习”

在论语中,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的是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复习题,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变化多样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段:谈论“仁爱”

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待人以仁的道德标准和自我约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定要想着为他人着想,谦虚谨慎,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这不仅是人性美的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四段:探讨“诚信”

在论语中,也经常提到诚信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待人以诚的品质和自我要求。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

第五段:总结。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典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通过阅读论语,不仅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从中汲取了很多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学习要坚持不懈,做人要讲究仁爱,处事要遵循诚信。这些都是在论语学习中,我们应该不断体会和领悟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一定会不断成长,为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七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八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九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一面明镜,开启了我尘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对我们来讲,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因为在未学习之前,我的脑海里总认为《论语》一定非常高深莫测,在现代社会中谈论《论语》,未免太过时了。原来我以为那是过去封建社会孔夫子他老人家教书育人的老教条、老方式,可是经过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释后,才知道《论语》的文字如此之“简”,而含义却又如此之“深”。所以,这样简单的道理能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说道:“天地行为一体,而人为万物之灵。”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可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但却不能没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何等重要。结合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个企业、组织塑造员工的'团队思想、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且不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核心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在此,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普通的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纪元是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因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为它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创立和发展它的企业文化,并让这种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员工。

在学习中,有一节内容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现代人,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事业受挫,身缠疾病,恶语中伤等不尽的苦恼。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苦恼总是会不期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最大目标——幸福与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内心。我们现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体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车子等等。于是为了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有了随之而来的无尽的攀比与苛求,最终可能会得到些东西,而内心却无法真正地幸福与快乐,只有苦。这道理讲得多么真实啊!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体验,它既简单又朴实,关键是保持怎样的心态,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幸福与快乐无处不在。严寒孕育着春的生机,失败总是在成功到来之前,挫折总是会有经验的积累,机遇总是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之后,去体验吧,拼搏之后总会有收获,苦难之后肯定会有甘甜。古人李渔说过,“乐不在身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也像《论语》中所说的“人类苦苦追寻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人们的内心情感中”。看了这样的阐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农村的妇女,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曾做过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来工都做过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而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我感到非常的满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同事都会在这种时候及时给予我帮助与谅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作为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态,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志向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动身,或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许多的诱惑,电脑、嬉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须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问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其次,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须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究,我发觉我的心灵成长了许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许多须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吗?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一

《论语》是一部记叙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观点的著作,是通过追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与思想感情,从而给我们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亲切的孔子形象,也通过孔子的话语给我们传达了许多颇具意义的深刻道理。换句话说,《论语》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书。其中所展现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爱”,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热爱文化,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等。其中我对孔子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最为感兴趣,因此,我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重读了《论语》,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个流传千载的伟大思想家。

如果说《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多种内涵和体现的话,那么我觉得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质的追求。他曾经解释“”的意思为爱人,即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阐述的。如《论语。颜渊》中他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我把这理解为是一种“爱他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又如《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帮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另外他在阐述“仁”时说“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觉得这是告诉我们爱人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的,别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时人要靠自己,要学会自爱。因此,我把这理解为一种“爱己”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在我看来,用“爱他人”“爱己”不足以说明孔子这种“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应该体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即“爱天下人”。这种爱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还有,虽然他提倡有等级的爱,但是他仍然爱普通百姓,仍会因为爱他们而反对暴政,对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对天下人都按照义来对待,如《论语。里仁》里写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爱天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认为人的自觉性是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这就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们要听自己良知的心声,重视人的作用,如《卫灵公》中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变得伟大。这种“个体的人性自觉”我觉得是人本主义思想又一可贵的内涵。那么在《论语》中,这种内涵到底是怎样体现的呢?经过思索字句和总结,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几点:第一,孔子认为人具有极大的自觉能动性,如人可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意识,“我欲仁,斯仁至矣。”对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内心想要善良的话,就会获得善良,这种善良不是从外界别人强迫我们拥有的,而是从我内心产生的,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又如《子罕》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无论是停止堆山还是前进填地,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强调了人自身的决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过自我的自觉行为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如《论语·学而》中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如在《论语·宪问》中,子路向孔子问道君子是怎样的人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养自己,从而达到保持恭敬的态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乐,使百姓安乐的境界。这里的“修己”便是一种自觉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张人要发现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价值,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求道为志向,以道德为根据,遵循仁爱法则。这表现了他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的方面。总之,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孔子“个体人性的自觉”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此外,在所有解释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就是“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的内涵。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他的一个理想,更是他贯穿一生的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点。使人在品位《论语》时处处感受到他那浓郁的人情味。从《论语》记载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间那真诚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导学生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知识之外的关怀,如学生的身体,家庭也会亲自为学生操劳,热心帮助学生度过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时,他会亲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励弟子,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颜渊去世后,他会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虽然是一个严肃的师长,但是在感情上,他却与学生真诚相待。“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都能反映他对他人的用心。可见他一生中都在追求这种无价的人间真情。

总的来说,在以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读《论语》这部作品时,我又发现了更多关于它的可贵的思想价值,如我从《论语》中以自己个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献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归纳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现实的关心;人的自觉性;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这些内涵都使我对《论语》的理解产生更多独特的视觉,收益匪浅。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二

当我接过这部书时,心中不禁充满了激动。这么书是多么珍贵,多么有内涵,多么有分量。读这部书时,就是与作者孔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们拿起这部书,一起读圣人之言,明处世之理。

在这部书中,有一句话是值得我们学子深思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光从这古文上来看,也许我们并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反而会觉的云里雾里;如果把它翻译成我们能看的文字,其中的含义就一眼会看明白,细细品尝后,说不定就有不同发现,会让我们受益终生。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会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事实上的确如此,学生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让自己成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啊!这就是所谓的“学而第一”啊!有句成语叫莘莘学子,意思是讲一位学子应该努力可苦而不是心浮气躁。知识学过了,不能立刻把它丢到一旁去,应该把它再拾起来,反复温习;反复推敲:反复钻研,不能草草了事,久而久之,这个知识就会在你的脑中逐渐淡忘。相反如果你努力用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细读这部《论语》,真的令我们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简简单单的几行字,蕴含着太多的深刻而令人沉思的处世之理。孔子真可谓把他毕生所得统统毫无保留地留给我们这些无知的后人,时刻提醒这我们,教育着我们,令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们再一次成为“莘莘学子”。孔子从小就认真踏实,孜孜不倦,如果现在的我们有他的三分之一的孜孜不倦,不,哪怕我们只有他的八分之一的'勤奋踏实,那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欣欣向荣,更加繁荣,更加富强!读着孔子与他的《论语》,会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时时刻刻触动我们的心弦。哪怕再过一百年,再过一千年,《论语》这部书都会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撞击;无论走到哪里,《论语》都将会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优秀指航标。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三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执著,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四

现代人面临一个耳熟能详,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题——“压力就是动力。”

我们只能理解到压力能够产生动力,至于产生动力以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却从未想过。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庄子心得》时,看到于丹举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不妨写来与大家共赏。

“英国一个实验室,用3个南瓜做试验。一号南瓜任其自由生长,二号南瓜每天适当施加压力,三号南瓜每天将压力施加到最大限度,每次都要压到滋滋地冒水,而以不压碎为止。这样长此以往,直到南瓜成熟的时候,将其同时摘下,放到案板上,用刀来砍。结果是:一号南瓜手起刀落成了两半;二号南瓜却要用尽全身力气,死劲砍下才能将其砍开;三号南瓜用刀砍,刀却弹了回来,用锯子锯,锯子也弹了回来,一般利器都无法将其剖开。”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不施压的挡不住利器轻轻一击;稍加施压的挡不住利器猛烈袭击;施压到极限的一般利器都无法剖开。

南瓜尚且如此,人,长期在极度压力下更能锻炼出惊人的能力,比如特种兵,那个不是九死一生中锻炼出来的好汉。

孟子对这个现象有独到的论断:“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两段,前一段说的是困难对人的压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讲的是多种多样的压力。

试看有成就的人,谁不是经受了无比压力才能获得成功。毛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长征那旷古绝今的压力下,他才锻炼出了擎天柱般的气魄,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勿容置疑,压力对任何承担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谁不愿意自由自在,谁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使人逐渐懒惰,不求进取,造成不堪一击的悲剧,南瓜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自加压力。因为在这变革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们随时都会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说,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对儿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锻炼出抗衡压力的能力。

以此看来,压力就是动力,动力产生能力,能力决定成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二、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三、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没有经过特殊锤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这看起来没什么错,因为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与自我相联系的一切。

然而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于丹在阐述这个道理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有一个修炼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红尘,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阴间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狱去看看阴间的情况。

一进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觉得奇怪,便留心观察,结果发现所有人手上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可是到开饭时谁也没有办法将食物放进嘴中,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

他想阎王也太残忍了,怎么想这么个馊主意来整治人?还不如我们人间。于是他又赶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也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开饭时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上的人进餐是先喂别人,等对方吃饱了,对方再反过来喂他,因此一个个酒足饭饱,没有人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这才明白天上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做人与成仙也只是一念之间。怪不得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胜;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他终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说穿了就是奉献精神。

这个神话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无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与人争天下才没人能够与你争;要想获得必先给予等等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其实天下所有事,下细想一想,都是先给予然后才有获得。有首《爱的奉献》唱得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怯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奉献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兰花还手留余香啊!

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优秀15篇)篇十五

关于阅读,我曾经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就是说,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如果我们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下”的层面,那即使我们读了不少的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阅读而感悟生命快乐的飞越。基于这一点,受《余丹论语心得》的影响,我逼迫自己利用假期读完了《论语》这本书。

说实在话,读完了这本书,我没有感觉自己有多大的飞跃。因为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很多的时间都花在“校准字音,弄懂字面意思”的上。尽管如此,我还是简单的谈谈我自己一点儿小小“得”吧!

第一,增长知识。比如“周朝的六艺教育”,以前听过“六艺”,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读了论语之后就明白了为何说,“礼射观人品”等等。又比如,“登堂入室”我以前只是认为“堂”就是前屋,“室”就是内室。读了论语里面——“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才明白,原来登堂入室是圣人教育步步引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他们分为入门,上阶,登堂,入室。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第二,了解历史。《论语》佐证了春秋时期一个阶段里的历史真实。《论语》记载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里面很大篇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行为,透过这些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尽管很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有的是与诸侯国君、卿大夫或其他人士的问答,也有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论,但这些足够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第三,汲取智慧。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有感于“仁”。有人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这部书中,主要是宣扬“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有处于重要位置。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例如“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会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论语》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书,初读一遍,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入门”,“上阶”?

期待着自己也能“登堂入室”!

相关范文推荐

    税务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税务系统年度(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改进工作中的短板,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写作技巧和经验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高考英语写作的技巧高考英语(优秀23篇)

    英语是一门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掌握英语能够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总结文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考生应做到做题时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

    排水防涝工作总结大全(17篇)

    月工作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我和小动物故事(热门16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和文化内涵。在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金秋十月,阳光明媚。我们相

    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优秀13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指导。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铁棒和钥匙小学生(精选20篇)

    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以及勇于反复修改和完善的态度。推荐给大家的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都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前有一根铁棒和一片钥匙

    自检自修自修检讨书范文(15篇)

    通过写检讨书,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再次犯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检讨书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敬爱的老师:今天,我怀着

    房地产代理合同(汇总15篇)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诸多的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我们需要及时把握信息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销售技巧和策略,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简历写作常识(专业22篇)

    简历是一个人的故事,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展示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成就。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这些个人简历范文对您的求职有所帮助。有意思的是,用什么邮箱给hr发简历,

    预防校园欺凌的广播稿(优秀23篇)

    广播稿的写作需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如韵律、押韵、修辞等,以增加听众的聆听兴趣。希望以下的广播稿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写作灵感,祝大家写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