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雁落霞

通过对范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一

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不仅包括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包括与制剂、质量控制等生物制药相关药学知识[1]。《药物分析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的核心实验课程,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课程组采用课内外研讨模式,一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教学[2],近三年实施该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moodle平台是一种教学管理与评价软件,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学博士martindougiamas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开放源码网络教育平台[3]。moodle软件体现了“引领式在线学习”的教育思想,在这种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参与和指导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这种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沟通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从起,本课程组在生物工程专业开展了基于moodle平台的《药物分析实验》研讨模式改革(图1),设计出三大模块为内容、互动反馈为特色的新型研讨方式。本文对-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研讨式实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为相关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目前研讨存在的问题。

(一)研讨内容相关资源、素材无法共享。

讨论前教师查阅的最新素材和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讨论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总结报告,都需要保存。但讨论之后,很多研讨资料都没有及时的整理保存,没有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课时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

在某个话题的研讨过程中,要引起听者的思考并参与讨论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高潮,产生思想碰撞。由于课时的限制,传统的形式下不能深入展开讨论,学生需要一个能够延续课堂讨论的平台,将课内进行的讨论延续至课外。

(三)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主动性不够。

在讨论班上有时会出现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鸦雀无声,或是学生没有积极地思考;或是老师过分限制讨论的范围,造成学生很难发挥主动性;还有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但不善于表达。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讨论班中教师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既对学生进行引导,又要对学生作评价。单纯地以课内研讨表现来评价,而忽视学生在课外的努力,会扼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故需要有个平台来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多加以引导、鼓励和肯定。

二、moodle平台在研讨中的应用。

(一)利用资源库模块实现资料共享。

学校为每个班每门课都开设了moodle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和“活动”两大学习模块来添加课程内容,把研讨主题相关的文件、网页、图书、课件等资料分类上传至平台中。比如在开展“氯霉素眼药水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研讨前,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设备图片、设备结构图、设备工作原理动画等内容转化为word、gif、swf等格式连接到moodle软件平台的模块上,提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虚拟仿真软件至平台上供学生自学;药物制剂在药典中相关分析项目及具体步骤等内容也在平台中进行更新和管理,学生课前完全能够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为下一步的课内研讨作好充足的准备。每次研讨时,在专门的实验录播室里,录制每个班学生的现场研讨视频,建立起视频库,可供学生相互观摩学习。经过逐渐积累,形成了本门课程的专业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为研讨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利用讨论区和聊天模块实现课外交流。

moodle平台讨论区模块可以实现异步讨论,教师将研讨主题发布后,学生可以在课外跟贴交流互动,将研讨延伸至课外,并且调动了不善于言语表达学生的积极性。据平台的自动统计功能,学生参与moodle平台讨论某一天的最高点击率达到2500多人次,92.3%学生在平台上发贴谈自己的看法,参与率大大提高。教师还可在平台上为学生的发言打分,并计入课程最后总分,以此鼓励学生的研讨积极性。moodle平台聊天模块可以实现同步的文本交互,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及时交流。平台系统会将讨论内容记入后续讨论中,且内容公开,方便学生及时查阅。讨论区和聊天模块弥补了传统讨论班教学中的时空限制等不足,加强与学生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三)利用作业和互动评价模块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仅仅通过课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研讨成绩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分析其根源,而moodle软件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弊端。软件的考核系统功能非常强大,首先该软件具有跟踪功能,可以实时查看课程成员的.活动日志,掌握学生登陆次数和在线活动时间,这样,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在线时间长短给予不同计分。其次,利用作业模块,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平台,系统自动记录上传时间;教师批改后的评价打分在线反馈给学生,学生作业晚交的将酌情扣分,作业分也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内容。再次,在有些研讨内容中,可以应用互动评价模块。每位学生提交相关文档或者电子表格,并根据教师定制的多准则标准来评估其他同学的提交内容,学生有一个或多个对其他同学的提交做出评价的机会。在互相评价中学生获得两种分数―――一个是他们的提交分数,另一个是他们对其他学生的提交的评估分数,两种分数都会在成绩册中登记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近两年,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交互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功能强大的课程管理平台,已不断完善并被广泛应用。《药物分析实验》研讨以moodle为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平台,充分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仅打破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限制,促进沟通交流,且加大信息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效的将课堂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弥补目前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研讨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很有意义及效果的尝试。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二

一、成功的做法。

1、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培训任务。

根据我县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在积极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活动,并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总体原则。

一年多来,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共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组织起始年级科学课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专题讲座、上研究课、用音像教材、听观摩课等形式对广大科学课教师进行示范、启发、引导。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市研训中心举办的科学教材培训以及教学研讨会活动,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同时,培训阵地前移,以乡镇为单元,倡导参与式培训,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本校、本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诊断、评价,达到教师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新教材培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科学课究竟该怎么教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许多教师树立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观念。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难看出,科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衡量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教材培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要在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观念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暑期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第一届小学科学课程专家组成员的精心筹备下,全县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春、秋分两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进一步解读教材,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基础上,以课例引路,体验并理解科学,同时,通过录像资料让老师们聆听国家课程专家路培琦、郝京华等教授的讲座,观摩实验区优质课,还组织老师参加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科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活动(我县参赛作品中,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一名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9月下旬,我们还选派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小学科学说课观摩学习。在这些活动中,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了解科学实验的信息,这样保证了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开。通过各种活动,既提升了科学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又从实践层面予以示范,这为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科学课不能象过去那样教了。科学课要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只有参加一个活动才能获得一份有意义的经历。而“经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观察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区域不平衡。

从我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师缺乏科学方面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理科背景,对于简单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没有观察的积累,缺乏一般的常识。对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与魔术,甚至与科学幻想的差别知之甚少,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的。

2、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从我们的课堂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包括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组讨论、交流不敢大胆发言,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不敢质疑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动学习所致,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亟需加强。

3、科学课开展的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各种设施、教学条件差的现象,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不少学校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基地,“工具箱”订不起,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了。大部分乡镇学校没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用说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的设想,需要老师们付出巨大的艰辛。

4、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存在偏见,有些校长提出“以成绩论英雄”的口号,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成绩的要求,他们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升学率。因而在配置专职教师上,在教学设施建设上,在经费投入上以总总借口让位于其他学科,把科学课看作是搭头课、是副科。

5、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少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我们教研部门还存在指导不力,下功夫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老师们解决观念上的误区,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师们感到孤独无援,手足无措。

三、对今后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3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老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需要的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需要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科学教师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奋进的正确引导。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两种精神”,增强“四种意识”,培养“六种能力”,即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要增强开拓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要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组织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计建设好科学实验基地。

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使“动手做”能够真正落实,我们要多方争取政策,不仅使教学材料--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手册、光盘等一应俱全,还要建设适合科学课教学的实验室、科学园地以及科学教具设备。虽然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理应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请示领导取得一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师已做出了榜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制作教具、学具。虽然准备的时间是多一些,但我们在困难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路培琦老师说过“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建成一个象模象样的实验室。

(三)、探索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之间矛盾的出路所在。

探究式教学一般适合小班进行,在大班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国外发达国家,一个班级通常只有20人左右,探究式教学很容易开展。而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另一方面政府却又在压缩教育成本,减少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造成班级人数过多,一个老师很难控制数十人以上的探究学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解决暂时的矛盾。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大班探究学习的一个有效变通。在小组内建立小组长负责制,让小组内部人员有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把一个大班化成一个个小的班级学习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有些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形式上,对科学的内涵体现不够,对科学的理解需要加强,尤其是科学性质的理解,这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一问题。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三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在学院新开课程《数学与管理》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应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数学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学生实习时间加长,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减少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数学教学时间也必然相应减少,甚至由于对应用数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应用数学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脱节的缺陷,有些专业认为应用数学没有用,取消了应用数学课程,从而导致:一方面,数学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无法进行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不是从数学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对应用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时,因学生数学知识贫乏甚至没有学习过,而感觉难以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则由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新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片茫然。我学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编写了《数学与管理》教材。该教材汇集了管理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介绍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下半年起我院开始开设《数学与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公共必修课,总共48课时,其中有8个课时为数学实验课。这一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归功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蕴涵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应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理论逻辑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难度较大,也难以看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院以《数学与管理》课程代替《高等数学》课程后,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听得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问题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数学与管理》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的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部分。基本要求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课,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数学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本身,主要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数据的集中指标、变异指标,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极限、导数、定积分列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得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2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量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适合大学新生的原有数学知识水平,在进行数学实验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就可入手。例如学习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命令格式和运行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入门了;实用性原则就是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实际生产、生活的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选取具有“可移植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求解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要解决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开放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语。

《数学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数学改革的新课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们也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2.。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

[3]朱家生,施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谢云荪,张志让等.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5]朱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加强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大学数学,2004,12.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繁多、叙述性强,导致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而各类材料的介绍又自成体系,缺乏横向联系,使得整体逻辑性不强,导致学生认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会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3]。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大型工程、新型建筑和新的设计、施工技术的应用,建材工业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新材料层出不穷,新品种日新月异,老规范不断被更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是课程理论部分的重要补充,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工程师素养,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材料的基本性能和质量检测方法,从而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4]。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水泥的基本性质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以及石油沥青试验等[5-6]。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学习常规的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检测,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课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目标,亟需对课程进行改革。

2深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

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九个教学单元,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钢材、砌筑材料、木材、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工程材料等[5-7]。课程内容各自独立成章,相互关联性差。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的教学单元整合成如下五个模块: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胶凝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建筑钢材和建筑功能材料。每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工程实例,将其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现在的高层建筑用到的大流动性高强度混凝土,大流动性是混凝土的和易性指标,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泵送能力,要想得到大流动性混凝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水灰比,但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率增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同时通过多渠道增大混凝土的强度。通过与工程实例相结合,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胶凝材料是土木工程材料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分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三个独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三部分内容,利用类比方法将其融合到一起,如图1所示。利用mooc的'线上资源优势,结合胶凝材料在道桥上的应用发展史和实例展示,使学生对胶凝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而胶凝材料是后续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结构设计等的重要基础,必须要掌握好,才会用起来得心应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2]。如讲解六大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特性和应用的时候,可以使用类比法,将知识点进行横向拓展,先将水泥按照掺混合料的多少划分为掺少量混合料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掺大量混合料的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两大类;再通过列表进行对比讲解,掺混合料少的两种水泥性质基本相似,与掺混合料多的水泥性质基本相反,而掺混合料多的四种水泥性质也基本相似;最后将知识点进行纵向深入,指出其共性之外的个性,比如粉煤灰水泥的抗裂性能较好,火山灰水泥的抗渗性较好,矿渣水泥的抗渗性能较差等。这样,六大通用水泥的基本性质就一目了然,既有助于记忆,又便于类推各自的适用范围。再结合mooc的线上资源案例再现,学生对六大通用水泥的特性和应用就会印象深刻,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不用去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工程师素养的训练是有益的。

3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任务就是验证所学的基本理论,学习材料的试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2-4]。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改革着力从三方面展开。

3.1基本实验。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基本实验包括水泥的基本性质测定,集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和筛分实验,钢材的拉伸实验和砌体材料的性能测试等验证性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常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学会用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老师可以将工程上的质检样品引入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用实际工程样品做材料的性能检测。试验前,要求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试验中,实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样品变化和实验数据;试验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给出检测结论。基本实验部分的考核综合考虑实验过程的评价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2综合设计性实验。

此类实验主要包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砂浆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或砂浆的强度等级要求,设计不同配比的原材料,在施工和易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经拌和、振捣、养护、强度测试等实验操作,获得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经济性等符合要求的各材料配比。配合比设计实验是综合运用所学材料的理论知识来设计、试验材料的性能,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试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程师素养。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实验内容,如混凝土强度测定部分,可将混凝土试块作为研究对象,老师讲解混凝土试块的破坏原理、加载方式和加载速度对破坏强度的影响等,通过示范演示后,各小组自己动手完成混凝土试块的加载破坏,包括加载速度的设定、加载变形直至破坏的过程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通过拓展实验,学生对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变形、破坏发展过程能深入地了解,也更能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真正应用到工程实际中。通过拓展实验收获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3.3现场参观调研。

通过参观建材市场、混凝土搅拌站和钢筋、钢构件加工厂等,来拓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参观建材市场,增强对各种建材产品的直观感性认识,通过对比直观感受不同质量等级的建材产品其外观表现出来的质感差别;参观搅拌站的过程中,由工程师现场给学生介绍混凝土搅拌站的运行管理,包括过程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混凝土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施工和易性等具体实际工程问题;参观钢筋、钢构件加工厂,让学生现场感受钢筋、钢构件的生产加工过程,知道钢材的性能与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系等。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要对参观的过程有记录、有思考,以及参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这个过程既可避免部分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走马观花现象,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的优良工程师素养。

4课程改革效果。

课程改革的效果之一,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学生上,学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兴趣得到很大激发,综合能力有很大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吸引部分学生参与到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中,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部分已结项并获校级奖励。课程改革的效果之二,体现在课程本身的建设与教师的发展上。《土木工程材料》获批安徽省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立项;同年“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材料学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批安徽省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0副主编出版发行“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组老师近三年已有三人次获得课堂教学考核优秀等级。通过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工程师素养、增强了其创新能力,课程组老师教学水平、教育质量也得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结论。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更具条理,学生视野得到了拓宽,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今后将继续结合《土木工程材料》省级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建设内容,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施惠生,郭晓潞.土木工程材料[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五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行业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经验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为对象的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国内高校对实习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往往是有计划无实作,有实践无标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始于多年前,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稳定涵盖本科四年,由计划、动员、考察、调研,到总结报告的完整课程操作模式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新常态下的旅游人才培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也应当做出创新和调整。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六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有关的内容,将它们整理以后做成课件或文档,并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来更多地了解自救方法。教师选取的内容可以是生活自救方法、灾害自救方法、户外自救方法等多方面来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安全知识,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量的自救方法和互救逃生的方法,为自身安全提供保障。

3.2发掘教材内容在生活自救中的应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般有队列队形、技巧、球类、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教学内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运动技能基本能够掌握,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技能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灾害中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并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把自救技能和互救逃生教育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练习中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和方法,从而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例如:(1)前滚翻是一项学生热爱且常见的体育运动技巧项目之一,它是学习其他较为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灾害时自我保护、自救的方法之一,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敏锐地进行翻滚则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2)跑步是我们最常采用的一种锻炼方法,它的技术要求简单,训练场地广泛。在日常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当我们遇到灾害的时候跑步就成了快速逃生的方法,能够起到自救的效果。(3)在田径教学中的绕过、跳过、穿过等障碍跑的技术对灾害时的自救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能够帮助解脱灾害。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自救方法还有许多,大部分运动技能都能应用到灾害自救中去。

3.3教学中运用情景模仿练习。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单一化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厌倦上体育课。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景教学练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会运动技能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体育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学习或复习运动技能的时候,将技能与情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景模仿练习与游戏中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和方法。例如:在体育课中创设火灾现场的情景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到的运动技能来逃生。在火灾逃生情景中可以用到许多技能,如,匍匐前进、奔跑、跳跃、过障碍等等。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应用所学技能来躲避危险灾害、进行自救,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灾害来时的情况和面对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保护自身的安全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灾害时减少紧张、慌乱的情绪。

3.4自救运动竞赛的组织。

竞赛是体育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运动竞赛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体育课堂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的存在,为了使自救方法在教学中不那么枯燥,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组织自救运动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将运动竞赛与自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竞赛,提高学生的速度并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4结语。

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的渗透与掌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教育与传授需要体育教师的引导。体育教师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开拓,将自救方法与体育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弥补在生活中自救知识的缺失,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运动技能与心理素质得到更好的完善。生命安全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必然条件,所以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责任。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自救方法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与关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预防与应对灾害的发生,为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2]储瑞兰.小学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j].广西教育,(1):88.

[3]王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散文百家:下,(11):170.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七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5、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第8期。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八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五中学)。

摘要: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基础、学习方法、英语语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以学定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学习能力。探讨了“以学定教”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以学定教的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并发挥自身的潜力,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及实行的必要性。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定教,以教为主,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意愿为主宰,以教师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学,教师虽然教得辛苦,但是学生学的效果却不理想。

“以学定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情着手进行教学,这里的学情既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接受能力,也包括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提升潜力等方面,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和引领,少教多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促使其主动学习。

二、以学定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深入了解学情,做好合理备课。

备课环节是有效开展英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对英语新课标和教材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展开科学合理的备课。首先,以学定教的备课,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愉悦感。教师要对优异、中等、略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对于英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注意扩展课堂学习知识,加深知识含量;而对于中等学生,要注意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技能的培养;对相对略差的学生则应更加注重基本英语知识的达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因人而异地设计、开展教学,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精准设计目标,优化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灵魂、方向和归宿,是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定教的英语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1)要以英语新课标为基础,突出教学重点,明确达标程度和实施方法,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2)要以教材为根据,从易到难,分梯度呈现。(3)要根据具体的学情,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法的指导,而达到群体的落实。

同时,还要创造性地整合和使用教材,优化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从学情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信息的输入和英语的交际环境和氛围,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与情境,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使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视觉、听觉盛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科学设计任务,倡导自主合作。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尤其重要,这将是他们今后迈向社会的必备技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和表达的时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完成新知识和新方法探究和学习。

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就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分工,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在积极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也能学会倾听和分享同伴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价值不断超越和完善,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样在独立的自学,互帮互助的对学,集思广益的群学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精彩学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自主学习也好,还是合作学习也罢,都与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是紧密相连的。英语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从初中生的情感、学习和兴趣需要出发,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明确、层次鲜明、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4.拓展英语课堂学习的空间。

英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拓展英语课堂学习的空间。只有教师自己的心胸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平台才能不断扩展。英语课堂是学习语言的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拓展英语学习的思路,不得限制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教师的心有多大,学生的进步空间就有多大。所以,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水平,在课堂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爱上英语学习。

总之,“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实行的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全方位地提升英语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到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不再是痛苦的煎熬和折磨,而是成功和喜悦的享受。

参考文献:

欧建红。谈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13)。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九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是否发挥高效高质是评价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值得教师为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探究,浅谈几点认识,以期对该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现状。

1.课前教师准备不足。

上帝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教师的举动意识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教师的课前准备对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可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并未纳入考试科目范畴之内,敷衍态度极为普遍,课堂教学也大多是做形式主义,如此这般学生对着门科目也渐渐忽视对待。再加上校方因素,校方对开设本门科目以及该门课程安排都缺乏重视,课程安排不固定以及被随意挪用占用现象时有发生,更使得教师对本门科目的重视程度骤减,教师的忽视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不足的课前准备的形式化课堂教学大大消减学生对此科目学习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不端正的教学观念是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处于低效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2.课程教学设置混乱。

科学世界理应当是充满神奇色彩而使得学生充满好奇,对其热情高涨,科学教学对其展开探究理应是备受欢迎,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应当于教学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主义,只关注课程运行的表现形式全然不顾具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及安排。这种不科学的教学设置使得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在参与活动中,却忽视对活动的反思以及所学知识汇集归纳,浮于表层再难深入的探究研究该门课程的学习技巧。因此,混乱的焦旭设置使得教学内容推进毫无目标,学生的行为缺乏之后的价值分析显得收获了无,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课外拓展松散毫无章法。

科学课程的开设同样也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故而开展必要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一大教学环节。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课程活动安排却显得差强人意,其现状显得毫无章法、混乱非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大影响。课外活动拓展本应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不仅仅单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从中汲取知识有所收获,在参与活动照片那个有效联系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活动结合深入体会教学内容的实质内涵。然而当前教学现状是,校方为省时省力进行教学环节简化,减少科学教学课程相关探讨会议或减少学生课外拓展活动机会,及时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也多为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可谓单纯耗费时间精力而收获却是甚微的。

1.强化教师课前准备工作。

意识到教师在提升教学有效的重要性的同时,需要让教师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及明了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及其影响,从而发自内心的精心仔细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端正看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态度,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安排以及重视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贯彻落实高效科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两部分,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仔细钻研教材以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精心设置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方面,教师应当站在小学生应有的思考角度看待教学开展,了解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与该年龄阶段的行为特征等等,从而依据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所指向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及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状况事先以有处理方案。真正面对课堂上所出现的意外情况也正因其前瞻性的事先考虑,从而避免手忙脚乱的情况出现,有条不紊的处理以及开展教学,不仅是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及崇拜,更提高了课程有效性。

2.提升课堂及拓展活动有效性。

既然做就要有所作为,科学课程的开展不能够仅仅是学生课外玩耍的简单形式,应当让学生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需要提升教师责任意识,使其开展课堂教学时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协助者的角色参与学生的课程学习,适时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必要讲解指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拓展活动对于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很有必要,需要教师抓住把握每一次课外拓展活动的机会,在活动安排过程中设定严格的规则要求,维持教学开展工作的正常秩序以及提升拓展活动的有效性。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上真正的热爱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小学科学课程在当今教学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形势现状也是不容乐观,教师以及教学措施都有所缺乏。因此,需要教师以及学校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究科学世界的热情,在开展教学时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改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要求,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理应重视其教学。该文对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旨在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备课;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科学教师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评价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呢?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小学科学教师只有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般来说,备课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研究教材。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教师要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方面有哪些联系,并重点研究本册教材内容涉及课标上哪些具体要求,弄清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单元之间的关联,明确整本教材的重难点,以合理优化、整合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要研究新授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明确新授课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二)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他们进行的。课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等,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研究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用。当然,一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几种教学方法,并将它们优化、组合,以更好地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激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激趣。

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整堂课有无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式,如利用旧知联系新知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游戏激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能压制他们这种天性,应将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加深了记忆。

(三)实验激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多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并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做,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要的任务就是分组。教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4~6人分为一组,以确保组与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同时,还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选择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安排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汇报员,选择速记能力强的学生为记录员等,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化。

(二)留足时间,适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在给学生提出合作任务后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切忌学生思维还未活跃就匆匆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并不代表教师要放手不管,在各小组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适时点拨,导正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以避免课堂教学混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自己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家长与自己一起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我们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其成绩为标准,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合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也应将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最终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重视他们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而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建高.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4).

[2]徐静.新课程呼唤有声有味的科学课堂[j].中小学教材教学,(7).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一

摘要:当前初中科学教学很多时候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就是重知识传授过程。教师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把化学当成是“文科当中的理科”,以为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得出成绩,但是这与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生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对此,本文针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教育理念得到不断发展,越累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生本理念,也落实到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具备创新技能的人才,初中科学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进而慢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在课堂上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故事性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等等,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保证导入的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科学老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时候,可以讲述在北方有些地方存在着地窖,当人们点着蜡烛进入地窖的时候,突然蜡烛熄灭了。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很多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从而开展实践实验,让学生动手体会当蜡烛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蜡烛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的原因,还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课堂中的权威,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法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这种相对比较压抑的氛围当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抹杀,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相对平等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畅所欲言。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相对压抑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慢慢变得迟钝,但是在轻松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就得更加地活跃,并且充满创造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科学实践提高创新培养能力。

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证明铜片与盐酸之间的发生反应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案,当实验成功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尝试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失败的学生则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总结和反思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然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硫酸稀释的时候,就在上课之前利用谜语开启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谜语性教学:我入水中较安全,水入我中有危险,我与水合多放热,实验牢记保平安。因此,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得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所预设好的学习情境过程中。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可以主观地能动地进行发挥,自然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培养。

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时,而大疑则大进。从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问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老师则需要关注学生质疑的问题。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从“无疑”到“有疑”,然后再到“无疑”。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疑问,那么才会有探究乐趣。在科学教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真正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补充和点拨。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一样,教学效果会非常地明显。科学,本来就是要靠大胆的想、大胆的质疑才能出现新的观点以及突破。所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大胆想,大胆质疑的精神。

总结言之,有效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这就对初中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科学教师时刻关注科学、研究科学,对自己实践的行为不断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探索出一套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同时,作为初中科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能力,努力阐述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二

摘要就如何通过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给小学科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探究活动。

1前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动手发现新现象、建构新知识。小学科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探究学习的机会。探究是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建构新知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和教具,才能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自制教具就成为推进科学探究活动正常运行的先行。通过教具的自制可以填补教具欠缺与不适应问题,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提升科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及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都被纳入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中。在基础教育朝着素质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模式,逐渐培养和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学生还处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自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大包大揽,把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控制者,掌控整个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背乘法口诀、学习固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接着就是大量的习题演练。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应试的模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和心理特点,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采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运用建立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主动思考和探索新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结果和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的'目标任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行探索和归纳,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下,教师就要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或者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原理,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数一数、算一算,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和归纳出一些数学公式和原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运用分组讨论与协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策略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协作学习,锻炼协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分组讨论的机会,讨论和互动不仅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积极思考,相互合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讨论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内容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是平行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顺序,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最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进行巡视和指导,并检查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要想把自主学习的策略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总是处于领导者的位置,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会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序地完成学习和讨论环节。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高效性,教师要充分研究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建立有效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深入重点内容,并对学习的核心内容有深刻的记忆和印象,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注重效果评价与阶段性评价。

应用自主学习策略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就是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期末考评方式,往往不能更好地推动自主学习策略的开展,因为利用期末试卷对学生进行最终评价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和教师忽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急于寻求结果并进行应试演练,容易陷入传统应试教育的误区。只有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重视效果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小组其他成员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学习能力的测评以及在团队中的贡献评价,等等,阶段性评价即注重每次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不是以一次期末考评来决定评价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及时做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让学生养成及时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总之,自我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和应用,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上还要不断进取,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不断革新思路,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朝着能力培养和思维构建的方向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四

摘要:

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教育体制开始实施改革,教育方法也不断得到创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与国人的素质直接相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就要实施高效的教育方法,以此来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在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的背景下,在高中教学中逐渐兴起了“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学生们能够显著地提升学习效率和减轻沉重的学习负担。本文将会全面探讨并深刻剖析“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先学后教”模式的实例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价值和教学意义。

关键词:

先学后教;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的要求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的科学研究,从而摒弃传统的死板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们出现因为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对学习失去乐趣、思维模式僵化、学习效率下降等。“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实施完美的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先学后教”,学生们完美的融入到了课堂知识的探索学习中,学习效率不断得到提升,为我国教育理念和模式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对于“先学后教”模式的认识。

“先学后教”(thefirstpost-teaching)教学模式是总结过去高中课堂的不足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在课前和课上先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和学习,将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带到课堂上,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课,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问题予以提出,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一)关于“先学”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事先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能够创造出教学生活情境。比如在《光合作用》一课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教师将难点介绍给学生,之后学生们通过学习课本,在生活中会对家庭中的花草引起关注,并对有关疑惑向家人进行提问,提前对有关知识进行了解;通过“先学”,学生们将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在课本上标出,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生物是一门图形结合的学科,学生们能够事先对课本上的图片进行细致的研究,为后续教学扫清障碍;学生们对一些能够自己动手的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和思考,大大节省了后续上课讲解的时间。

(二)关于“后教”

通过“先学”阶段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大量的实验,教师在课上进行讲课时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出重点和考点,将主要时间放在解决学生疑惑上,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品质。在“后教”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开导学生,将学生们的问题简单化,用实验的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生物课程的作用。

三、“先学后教”模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先学后教”的实施。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课前,根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要先让学生们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然后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细胞增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染色体的组成以及dna的相关事宜。课上,首先向学生们播放关于染色体和dna的教学视频,然后问学生们:高等、低等生物共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然后和学生们对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共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和学生们讨论蛋白质和核酸是否是生物的共有物质基础。解决学生们在“先学”过程中的疑惑。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在实验中的细菌因为加热而失活,进而使得失活的细菌将无毒细菌转化为有毒细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状是否为可遗传性。

(二)案例结果。

通过上述案例,进行了普通模式的教学和“先学后教”模式的教学,在进行普通模式的教学的学生对于dna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不如进行“先学后教”模式教学的学生,通过上述案例,体现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乐趣具有促进作用。

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灌输,它以“课”为形式,实现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方便了教师们进行集体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高中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如果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由老师安排,所有的学习节奏都由老师来带的`话,十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时间,对知识没有能够进行充分的预习,达不到良好的知识巩固的效果,此外,还不利于学生们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很难照顾到。通过引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二)丰富了中国教学模式理论。

创新中国教学模式理论刻不容缓,通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和方案实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教学模式理论,对于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极大提升了学生们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行,使得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授课,能够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教学,学生们在充分学习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的探讨,课堂氛围显得异常融洽,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结语综上所述,面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不断得到创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作为国内提出的具有先进意义的教学模式,代表了新课改的基本思想。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大大增加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对于学生们今后的科研道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值得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2]赖少莲.浅谈高中生物中“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11:99.

[4]司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模式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导学,,05:50.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五

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小学科学课,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好方法是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科学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模拟实验法是体现探究思想的重要方法,它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广泛、特点突出,且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

1、模拟实验的含义和特点。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单凭简单观察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进一步探究时,通常可选择具有相似性的模型做实验,如模仿实验研究的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中的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索中最基本的实验方法之一,从实验的方式上可以分为数据模拟、实物模拟、情境模拟等。模拟实验是对直接实验的进一步扩充,有利于研究微观或宏观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选择的实验材料与研究对象的原型具有相似性。做实验时,要研究的问题往往很复杂,有着众多的影响因素。为方便分析研究,要将实验中的一些条件化繁为简,在遵循保持决定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基础上,将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排除一些次要因素以及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可将模拟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对直观的现象容易理解,而模拟实验能够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将实验过程完整无误地呈现出来。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去演绎模拟实验,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实验完整的变化过程。可将探索过程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中去,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事物,既能得到研究结果,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例如:学习《在星空中》时,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去观察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建立一个星座模型来观察北斗七星。通过模拟实验,可将得到的结论类推到所要研究的原型中,从而揭示所要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2、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

一是理解原型。理解是建立模拟实验的基础。只有了解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认识其本质,才能准确地描述原型,建立对应的模型,从而进行模拟实验。如果把模型中各个部分看成一个要素,各个要素又具有其特殊的作用,而每个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在建立模型时,就要根据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应地去建立模型,使模型各要素之间也具有与此相对应的联系。因此在建立模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所要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并掌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原理。二是建构模型。模型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简单化的模拟。模型可能是一个计划、一个装置、一个草图,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想象,但其却具有巨大的价值,能帮助学生理解原型的本质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相关素材,引导其设计出周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了解所选用的材料与原型中的哪个要素相对应,从而通过想象、对比、模仿等手段与所研究对象建立联系,从而研究出原型的本质,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建立模型是进行实验的最基本的前提,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取决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度或模仿条件的真实程度,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注意实验模型或实验条件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进而增强模拟实验的可信度。三是实验并记录。在做模拟实验时,应按照实验步骤运用模型,按照原型的本质属性及规律进行推测性模拟。四是形成认识。通过建立模型、实验记录,把所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整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从而验证模拟实验中原型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五是模拟还原。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客观事物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模拟实验具有很大的理想成分,是将研究的对象进行了“概括”,对实验环境做出一定的“限制”,将复杂的实验过程简单化,是一个理想实验。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走出来,将研究结果进行推广,并还原到所要研究的原型中去。

3、模拟实验的作用。

学生从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模拟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提升,也体会到了分享所带来的惊喜。能够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科学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科学模拟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了解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抓住教学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模拟对象,建立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验后,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将模拟实验与现实事物相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六

摘要:新课改逐步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逐步进行教学改革。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以此展开教学活动。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以生为本理念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作出分析,然后就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应用作出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积极意义;具体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像数学科目那样有固定的公式或是原理可以参照。由于语文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给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一些难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需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消除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以生为本理念的积极意义。

1.1存在问题: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实际情况而言,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在客体地位,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到农村地区,但是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一理念,教师仍旧处在主体地位。第二,教学活动较为主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但是当前在语文教学上,教学活动仍旧是教师从自身主观的'角度出发,没有考量到学生实际。第三,在教学方法模式上也比较单一局限,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但是依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目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

1.2积极意义: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其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融入可以转化当前学生的客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当中切实转变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感受到学习主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主体思维意识。其次,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实现高度参与。最后,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施行,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切实渗透,可以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进步发展。

2以生为本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2.1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而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这些教学方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也忽略了学生兴趣。因此,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就需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考量,依照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时,在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师就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实际作出教学设计。首先,小学生对于一些新奇的故事都比较有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将课文后边的小故事整体出来作为导入教学的素材,在教学前设置一个讲故事的环节,先学生讲述关于李四光的一些故事。其次,学生对于单纯的文字在理解上会比较缺乏兴趣,对于多媒体、课堂表演等形式则较为感兴趣。因此,在具备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若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也可以设计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李四光、李四光的老师、其他学生等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如此,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必然可以让教学方案更加贴合学生,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果。

2.2以生为本展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的展开也需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课堂教学。具体而言,这一阶段最为主要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段展开课堂教学。而考量标准的不同,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就存在不同。比如,从学生自身存在的语文水平差异出发,就可以设置分层次教学。从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出发,就可以设置游戏教学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可以使用。但是考量到小学生处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虽然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并不大,没有采取分层教学的必要。因此最好还是使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这一类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的时候,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爸爸带着“我”去爬天都峰,以及在路上的见闻故事。由于课文中涉及到了多个人物,而且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因此可以采取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教师先构建几个不同的情境,分别为“我”、爸爸和其他人,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如此,自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

2.3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信息。因此,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评价。比如在上文《爬天都峰》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融入到情境角色之后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活跃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正确客观的评判,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优点,以便可以发挥优点、改正不足,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3结束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目前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以生为本理念在新课改的核心所在,因此需要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进优化。具体而言,应该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设计、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善,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3]纪育珍.以生为本以情为源———农村小学语文生本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96-197.

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学科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七

【内容摘要】“以学定教”的提出,真正将课堂从“教”中心转到了“学”中心,从而使“以生为本”成为了可能。它将学生从被动式的接收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以“以学定教”冠名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足。由此笔者试图根据自身的实践从坚持知行并重优化目标制定、聚焦年龄特征优化情景导入、关注生活经验优化实验设计、重视思维提升优化质疑问难、注重主体发展优化课外延伸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以学定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策略这一议题。

一、坚持知行并重优化目标制定。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七)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钻透教材,认准目标,制定合乎本课教材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如: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中《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2、过程与方法:应用实验装置进行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观察比较溶解前后盐粒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在课堂上学生认识了酒精灯各部分结构名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做了点燃酒精灯的演示。考虑到在教室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实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危险,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对操作方面进行细化要求,教师把这个活动安排在课后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这个活动发现学生、特别是女孩子非常害怕,不会划火柴(从生活经验上来说,现在几乎不使用火柴了,学生不会划也是正常的),用燃烧的火柴去点燃酒精灯时操作不规范,灭酒精灯的时候也很害怕,迟迟不敢“下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担心害怕,导致操作上有些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安抚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就在边上,老师会保护你。等学生心理平静了再去操作,他们自己发现其实很简单,也很开心。在学习了这个部分内容之后,刚好有机会去试教五年级的一堂课,用到了用酒精灯蒸发勺子中的液体,发现学生表现很棒,甚至都超过了五年级学生的表现。

知识固然重要,技能不能忽视,要做到知行并重。学生的技能也是科学素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在目标设定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亲身体验过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

二、聚焦年龄特征优化情景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同时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取已有的探究经验,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教师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的表现是一沉一浮,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有了自己的猜测和想法,这对后面的活动展开开了一个好头,保证教学活动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再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做玩“鼓”的游戏,通过做“玩鼓”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得出,鼓发出声音是由于鼓面在振动的原因。那么通过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这一例子,是不是就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猜想。

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激情、激动”这一环节。一般可通过从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三、关注生活经验优化实验设计。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必须尊重童趣,必须给儿童保持童趣的权利。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优化实验设计入手。

(一)以童趣事物作为实验设计的生长点,并贯穿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童趣机制作用,激励持续探索的动力。如教学《沉与浮》一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头、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突破传统实验束缚,实验方法儿童化,使探索性实验孕含学生的认识价值和情感价值。如研究水的内部压力,习惯上是用漏斗、u形管等器材做实验,方法成人化,也不便于学生独立支配。为此,我们用开口蒙着橡皮膜、底部连接橡胶管的塑料盒替换了传统器材,并从学生吹泡泡的生活内容中衍生出“借水帮忙吹泡泡”的实验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在童趣的增力作用下,推动学生主动认识:水对水中的物体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水越深水的压力越大等。

(三)改组学生熟悉的实验内容,创设新奇情景,引起求知欲,激发探索动机。比如,不少学生在学前生活中曾见过甚至做过《镜子》的第一个实验,再照图索骥,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并记录出光的'路线,从而激起了学生非要弄个明白的探求愿望。又如我在教学“摩擦起电”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玩一个游戏:“老师手里这只可爱的吹塑纸小兔,想到黑板上那片美丽的草地上去,你能只用手贴上去吗?”几个学生纷纷上台,想尽办法,用力地压,结果全部失败,然后我轻轻地用干燥的手背在上面摩擦几下,往黑板一贴,一下就贴上了,这时学生惊奇极了,有的猜教师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胶,有的说教师在上面放了磁铁……学生的求知欲被大大激发,都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实验中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

四、重视思维提升优化质疑问难。

从学生的发展目标来看,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提高科学探究实效的灵魂。而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舞他们主动地学习、发展,变“学会”为“会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一)、营造问题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经由提出、检验、接受或抛弃假设而作出结论,新的结论又引出新的问题,由此循环往复,步步深入,以致无穷。在这无穷的循环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营造问题氛围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发勇气和习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开口提问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迫不及待的感到有问个“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需求的时候,才能调动学生思维,以促进问题意识的产生,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不断的提出疑问。教师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也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开阔学生求知的视野,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境中的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计情境中的境(境即是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境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质疑问题、深化提问程度,使学生“善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问题是科学思维的核心。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敢问,而且善问。在与学生一起走进科学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开展观察、实验、研究等实践活动;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老师少讲一点、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自己思考、分析;更喜欢老师多给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爱提问,也敢提问,学生问题多,但科学型问题不多,科学学科所要的学会提问,必须是学会提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型”问题。一个真的科学型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更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五、注重主体发展优化课外延伸。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探究观、科学的思维能力、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然科学正确的了解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实验室、教室上,教学、探究时间受到限制,教学场地受到限制,探究条件、材料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不易于了解规律,看清现象,使科学课中的主体性、开放性难以得到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上科学课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科学探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把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架起学习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一)问题——延伸的方向。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渴望的源泉。问题同样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方向、桥梁。有问题,有疑惑,不管是自已的,还是班上其他同学的,学生就有自已探究或通过探究帮助别人解惑的愿望。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压缩教师的活动时间。每节课预留5分钟,这最后的5分钟,我总是这样开头:“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尽情的说出自已的疑惑和想弄懂的而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时,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7个问题: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我在前几天找蚯蚓时,发现蚯蚓都呆在黑土里,沙土和黄土里没有,为什么?4、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5、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那么低的温度,他们怎么受得了?6、大雁每年迁徙,怎样正确找到来回的路?7、鸭子喜欢生活在水里,不给鸭子游水,它能健康成长吗?学生想弄懂的问题真多,我因势利导,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外探究、观察,查找资料,自已解决问题。

(二)提炼——延伸的效率。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挥其主体性,让其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能力,获得知识,形成习惯。课内向课外延伸怎样使它不至于走过场,使学生徒劳无功,有一定效率呢?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每节课最后提出的问题加以提炼。学生提的问题很多,千奇百怪,有的是以前学的知识和本节课学的知识,他不知道而已,有的是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不了解而已,对这类问题,可当堂解决;二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现在难以弄明白,难以观察了解的,可以告诉他们以后再研究,也可以求助于互联网解决;三是因人,因兴趣爱好不同,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问题,只要求探究一堂课中的一个问题,或独个探究,或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由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学完后,学生先后提出了这些问题:1、镜面和粗糙的面反光能力怎样?2、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怎样?3、月球、地球都在转动,课本上说:“1969年和1971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时,安装了激光反射器”。它怎么照到地球上的?4、瞳孔能放大、缩小,人是怎么来控制的?显然,问题提出来,是提问学生的疑惑。第1个问题,有很多学生当堂就可以解答。第3、4个问题,比较深奥,学生难以探究。那么,只有第2个问题适宜学生探究,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其实,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提炼提出的问题之外,有时,也可以抛给学生一两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来拓宽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能为生活服务。比如:在教五年级下册的《沉和浮》一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沉和浮的应用及想办法改变沉、浮现状。在教三年级上册的《衣料的吸水性》一课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吸水性的利用的事例。

(三)展示——延伸的动力。

把科学课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但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对科学探究难以保持长期的热情,怎么办呢?通过展示(课余展示、课前展示、办板报展示、在学校网站上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发布,还可以指导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科学小报告或小论文,在报刊杂志上予以发表,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成绩、能力得到肯定,调动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参考文献】。

王思锦.有效侦测学生前概念.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12.

李勇乔.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开展有效教学.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01.

黄维.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策略.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08.

戴辉文.还孩子一个享受的科学课堂.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05.

罗秀丹.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11.12.

相关范文推荐

    采购业务工作的个人总结(模板15篇)

    个人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和成就进行回顾和反思,同时也要有前瞻性地对未来提出一些改进和计划。如果你正在写个人总结,不妨先看看小编为你准备的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

    学生课外阅读调研报告(优秀13篇)

    调研报告的阅读对象可能是决策者、研究者、普通读者等,因此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撰写。考虑到大家对调研报告的需求,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几篇优秀的调研报告,以供参

    文秘专业调查报告(精选20篇)

    调查报告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材料,让大家更好地完成调

    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实用13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传达出作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我心目中的英雄有许多,朱自

    党组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专业19篇)

    在办公室工作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高效率、追求卓越。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我是××市国税局信息中心的×

    教师定级工作总结(专业21篇)

    教师工作总结的撰写应当准确把握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不应过多陈述琐碎的细节。通过阅读这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学生管

    大班植树节教案附教学反思大全(19篇)

    大班教案的撰写需要综合考虑幼儿园教材、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意和灵感。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故

    电子商务的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2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增长。范文五:在本月的工作中,我提出了一些创

    三宽教育心得与收获(通用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是否合理。小编整理了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线班长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3篇)

    这个月我的工作进展比以往更顺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在公司及各领导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我紧围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