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文锋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一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的措施和途径,以期对建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上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1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1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专业实践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从培养模式的创新入手,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建筑设计专题与开放设计等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采取联合设计与联合科研等措施,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中培养目标滞后,课程设置指向性不强,以及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推进建筑学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工作。从那时起,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逐步建立并发展。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通过高级别的系统专业教育,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从事建筑设计等实用性专业技术的能力。多年来,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还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解决以上问题,从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实践了国际联合、校企联合、校所联合等多种培养模式。在校企联合方面,实施“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两院院长合一,曾经界限清晰的两个单位通过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弥补了双方发展中最迫切的需求[1]。“两院一体化”模式下的建筑学研究生校企培养,解决了培养目标滞后,课程设置指向性不强,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基地缺乏软硬件支持等问题,成为具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途径。

一、培养模式创新。

度,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校内学术导师以指导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为主,设计院导师指导项目实践并参与课程建设与论文指导工作。

(一)“1+1.5”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第1、2学期,研究生在建筑学院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第3学期,进入设计院参加横向科研实践。第4、5学期,在学校导师和设计院导师共同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在设计院导师指导下完成定岗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的撰写。

(二)“1+0.5+1”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第1、2学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第3学期,进入设计院参加与学院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横向科研实践,同时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并确定研究课题。第4、5学期,回到学院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一)建筑设计专题课程。

选聘建筑设计院的一线资深建筑师,根据其专业的主攻方向和行业前沿科技,为研究生开设建筑设计专题课,课程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社会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表2)。

(二)开放设计课程。

开放设计课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设计院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追踪学术前沿的建筑设计,实现“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开放设计课采用集中授课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表3)。

三、强化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设计院阶段的实践环节分为以横向项目为主的联合设计和以纵向项目为主的联合科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整个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为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基础和准备,学位论文的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联合项目实践。

研究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缺少就业竞争力。联合项目实践的目的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层次,教学中融入企业的岗前培训,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鉴于上述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院导师的研究方向,在设计院选择相关的项目开展联合设计,并通过配套设计院导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工程项目。通过设计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到施工图绘制各阶段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的有关标准、规范,较好地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体会设计全过程中建筑师的职责,了解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及建筑师的综合、协调作用(表4、图1、图2)。

(二)联合科研攻关。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依托研究生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结合设计院相关的项目开展实例研究。例如,笔者的学生在设计院实践期间,就将本人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为项目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撑。项目完成后,根据对研究成果的挖掘和整理,学生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

同时,也可以选择设计院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和论文撰写。例如,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设计院作为主持单位的“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规划设计成套技术研究”,发表了《寒地村镇住宅厨房功能改善研究》《寒地村镇住宅屋顶设计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等一系列文章,并以相关研究为基础进行硕士论文写作。

四、实践基地制度建设。

为保证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能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学院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由学院和设计院的主管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对各自明确分工,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设计院导师聘用管理制度,以及经费、项目、成果管理办法等。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在课程、工程实践及科研项目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构建了完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近几年,建筑学研究生连续多次中标重大项目,并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相关信息。

选题也更加贴近学科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一些研究成果对建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通过“两院一体化”模式下的建筑学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了一条新路。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二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头性和开拓型创新,进而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1-2]。研究生本身面临激烈的竞争,也需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放在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地位。

1招生模式的突破。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选拔有些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虽然有复试影响,但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出现了一大批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仅为了一纸文凭叩开就业大门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队伍,这些原因造成了目前研究生在校期间,很难取得创新性成果。各高校应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完善复试标准。在面试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关情况的关注程度等进行考察。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筛选出那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2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大多数中医药类院校还是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的课程观,课程应该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课程总体规划上,加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比重,优化培养过程,倡导个性培养。授课方式上,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开展以提出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

3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导师队伍的水平所决定。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高校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研究生招录规模,降低了导师的评定标准,使一些不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一流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3]。学校应严格遴选导师,以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学术上造诣较深、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主,采取动态调整机制,淘汰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加强导师培训、交流,让资历丰富的导师对资历较浅的导师进行指导,鼓励导师参加国际型学术交流;建立、完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师的潜能。

4加强学术交流。

目前,我国中医药类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比起来相对封闭,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较少,再加上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观念淡薄,导致科研前沿信息获取出现问题。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专题讲座和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改善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在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大力加强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各学科的科研优势,建立综合科研创新平台,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开辟场所,通过各种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来推动研究生培养。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受多因素复杂交错影响的,我们要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找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秉承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药高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三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本身打破对客观事物的原有理解,在此基础上融入自身的观点,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的一个过程。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创新思维的载体是人才。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教学模式单一。以多媒体ppt教学为主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只顾记笔记而没有时间进行思考,长久下来必然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果长时间不复习更是容易遗忘。其次,授课主体是教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将所学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否则就无法真正地理解所学专业。以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固化,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变得异常迫切。

2、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是集数字、图形、颜色、符号等于一体的图形集合,是将知识点用各种数字,图形,颜色,符号来表示的大型图解,根据信息量大小由一个中心点不断地向外延伸发散,能够帮助学习者很好地呈现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思维过程的工具和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学习内容的脉络,将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化,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将原来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能力。总之,思维导图更符合人类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

脑科学理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东尼·博赞曾指出:“如果将人的脑细胞在显微镜下放大,会发现每个脑细胞就是一个‘思维导图’。”人的大脑神经元细胞和思维导图都是由一个中心点出发,向外延伸出无数分支。也就是说,大脑结构与工作原理和思维导图有一定的相似性。

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负责计算、语言、分析、顺序、文字、数字等逻辑思维,右脑负责视觉、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形象思维。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是注重对学生左脑的训练,右脑的功能被极大地浪费了。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激发左右脑的潜能,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改善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枯燥乏味的知识,促进其吸收、传播与创新。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等信息用各种数字、图形、符号、颜色等进行区分,根据信息量大小由一个中心点不断地向外延伸发散。与大段纯文字相比,思维导图给学习者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自然,帮助视觉和脑部相结合,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

从内容上看,传统式教学以书本为主,教师围绕书本上的内容为学生们讲解。教学内容以文字、公式为主要载体,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人的思维容易被禁锢在大段文字中,不能灵活地思考。而且在学习时需要找重要知识点,否则容易遗漏。在出现ppt教学后,书本上的内容被搬到了屏幕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点用各种数字、图形、符号来表示的大型图解,是对重要知识点的科学梳理和高度凝练。其特殊的图形模式使知识点一目了然,记忆深刻。不断向外延伸的图解有助于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从主体上看,传统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记录下来,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少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思维导图模式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且记忆深刻。

从教学模式上看,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在传道授业之时对学生使用的是一样的教学模式,但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一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思维导图模式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制定更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因材施教。

思维导图教学重在“图”,简单地利用粉笔和黑板就可以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也为思维导图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校可以利用传统ppt教学中使用的计算机、幕布、投影仪、思维导图软件等设备进行思维导图式教学。随着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思维导图软件。使用思维导图软件使绘制时间缩短,且操作过程简单易学,适合广大师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的出现为绘制思维导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高校研究生群体大部分年龄在2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接受了本科四年的系统性训练,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专业认知,正处于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是研究生群体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塑造期。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从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出发,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将左脑和右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更符合现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激发人脑潜能。同时,思维导图给学习者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自然,帮助视觉和脑部相结合,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同时,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为不同学生制订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使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国家倡导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鉴于我国目前基本具备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条件,且研究生群体正处于思维能力塑造时期,高校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迫切性。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四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重任。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人生观。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培训,还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研究生,以一种“大爱”精神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定期开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谈话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务必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导师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使其理解人文道德精神的价值,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良好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胸怀宽广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体系的进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团队,这种形势使医疗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作为医疗科学的接班人,要求其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所以对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医学教育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内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内科学人才。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五

摘要: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原有知识和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的探讨,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创新能力是指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运用一切原有知识和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和加强科研训练四个要素。全民创新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思维活跃,有时学习中会带有情绪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效率较高,反之则效率较低,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比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国际上将大学教育划分为学术性教育和技术性教育。高职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课程设置面向具体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和资质。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入新知识到开始实训课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等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高职学生接受的.更多是如何增强记忆力,缺少对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思维固化,难以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长期传统教育的培养束缚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学生难以解决在社会活动中众多复杂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课堂知识传授,在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这就决定了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实践能力培养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其次,高职院校课程一般仅是围绕各专业设置,缺少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开设了选修课,但是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不喜欢所学专业,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缺少创新能力,这必将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专业息息相关,必须满足两个要点,即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设计每一节实践课或实训课,认真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环节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实践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尽力为学生创造到企业第一线接受锻炼的机会。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实践知识,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明确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实践教学的延伸。鼓励学生建立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研究的科研项目贯穿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又有助于完善知识架构和培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通过以上措施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更多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

3.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现有理论和观念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从而找到创新角度,确定创新题材,经过仔细钻研、认真探索,能够深化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内容,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全方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的环境通常比较开放,学生的感官能力和认知能力会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也已形成,高职院校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通过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何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

[3]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4]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李正风,席酉民.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师英杰.人的创新能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8]孙耀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进步———基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9]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0]岳晓东,龚放.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周渝慧.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六

我国目前需要的创新实践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能够具备许多种优良的素质,而这些素质能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从而能够推动与加强我国的建设。创新实践型人才及其身上所具备的素质对于我国的未来建设是必要的,下面随笔者一起探讨下经过高校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所具备哪些对社会、对国家建设有利的素质,进而阐述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能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对于时代要求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来说,他们应该是综合而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都有发展。他们能够在高校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经过高校的培养,他们能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的人格品质以及负责、合作、奉献等良好意识,这些优良的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众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我国建设的精英人才。

(2)能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基础。不同专业的创新实践的人才需要熟练掌握其不同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培养之后,能够掌握大量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加深自身的内涵素养,同时也具备了建设国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需要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令其时刻关注各自行业的最前沿技术、消息以及发展的动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各个国家之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双从压力之中,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熟悉以及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为我国的建设提供基础的保障。

(3)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阻碍主要是由于我国人才供应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以及国家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人才每年都高达几百万,可是如此庞大数量的大学生进行流动却依然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大学生中,真正的精英人才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动手的实践能力也较差,这就是阻碍我国大学生成为精英式人才最大的两个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往往是老师照着课本进行讲解,而同学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长时间一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缺乏。经过高校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大大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激发大学生们的思维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等,从而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授课的弊端,能够使得大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的问题以及未知领域的内容,遇到一些难题时可以换种角度进行思考,妥善地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这样的思维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国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差,实践能力的薄弱,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一些问题,就更遑论成为行业中的精英、为祖国作出贡献。经过高校的培养之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多显著的补充,使得他们在理论知识完善的同时,动手实践过程所体现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得大学生们获得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1)对于大学生自己的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十多年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拥有美好的前程。但是目前的社会上对于就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十分的激烈,要想在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彰显自身的价值,对于如今的新时代来说,就需要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对于大学毕业之后想要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创业的必备能力。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都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新时代的今天,而且从目前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大都具有一定是创新实践能力。

(2)就社会企业而言的必要性。如今我国正在高速的发展当中,我国企业的数量也在节节攀升,因此也就加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正增长,就需要吸收对于企业而言有用的员工,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知识型社会、科技发达的时代,最受重视的人必然是拥有高端技术和知识的人,但是高端技术和知识的开发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基础,高端技术以及知识的开发过程就不会顺利的完成,社会与时代就不会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3)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政治、文化都在飞速地发展当中,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后,我国的发展尤为迅猛。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施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能力的体现。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都是之前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是有着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领导人才能提出来的,而从历史的考验来讲,这样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运用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不过我国目前的创新实践能力并不够完善。

3.结语。

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日后为了自己的发展、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需要必备的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实践能力,才能是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以及必要的,应该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七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6、合作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1、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iwanttobean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3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

4、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总结,设计表格。

目的:将单词归类记忆是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有利于我们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八

目前,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具有关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研究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很少?在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大部分的研究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缺乏创新性?能力一般”?究其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研究生扩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2)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

(3)导师指导不力。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九

在“平台+模块”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引入校内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激发了创新潜能,建立了惠及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多渠道、开放的、多元的、协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1汇聚校内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协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术研究能力。

打破学校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界限,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

汇聚校内优质资源,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宁波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整合学科与科研资源,扩大平台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功能。

打造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学科支撑专业发展机制,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使科研渗透教学,研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一方面,鼓励教师探索“寓教于研”和“研中有教”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

充分发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挑战杯、网络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的向心力,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软件实训基地等平台,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资共享,打破学院内部专业与专业,学校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

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创新团队,通过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知识与综合能力。

通过竞赛,使团队协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构建“赛学创”循环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体系。

1.2积极引入产业资源,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上的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策略。

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产业化,可以加快学科研究成果转化,缩短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的距离;一方面吸收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课或讲座,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或行业学会签约开展了利尔达物联网学院、周立功3+1创新班、锐捷网络大学、ti大学计划等合作项目,开展专业合作、课程共建、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起一个立体、综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吸收有条件的地方大企业参加,建立和完善就业、企业、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3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校地协同。

国务院制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和《宁波市电子信息新产业发展规划》为宁波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实现这一蓝图,关键在人才。

宁波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宁波的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的使命,学校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宁波市政府及下属区县建立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着眼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的有效对接与快速融合,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

与镇海区人民政府及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也已正式开园,近百名毕业生在这里就业、创业。

1.4汇聚国际优质资源和智力,实现国际合作协同,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加剧,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教育,汇聚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门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当今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无不通过国际化办学来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学院利用侨资性大学的社会资源优势,依托科技部“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加快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已引进10多位国外知名专家为讲座教授,定期到校讲学,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

与加拿大、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短期海外交流项目等。

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国际交往能力。

2结语。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机制,需要学校、社会、用人单位的合力,更需要不断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引领,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以创新基地和平台为助推,努力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电子信息类人才。

通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我们引入了校内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激发了创新潜能,建立了一个全过程、多渠道、开放的、多元的、协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altera亚洲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百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

学校已成为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之一。

作者:应祥岳王晓东陈芬李宏单位: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十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得区域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更加急迫。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认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现状,还能够提升学生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基于构建主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曰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_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一学一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要想真正保证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就必须走“教一一学一研”三者的结合之路。换句话说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与学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型的教学系统。[2]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将自身拥有的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性的科研调查,提升理论水平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建议。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能够亲身调研,掌握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自我的理论体系。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十一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准确、发展科学合理,实施有效……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我校取得了工信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评估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5年来,研究生教育坚持以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建设学风严谨、业务素质高、热心教书育人的导师队伍;创建面向国际前沿、积极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建立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探索及实践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哈工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推进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进程。

深化改革,争创一流,导师队伍建设进步显著。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杜善义院士说。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允许优秀副教授申请博士生导师、严格进行博士生导师招生登记等措施,使我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有111位国际一流学者在我校挂牌招收博士生,正在我校培养博士生的境外兼职导师达到83人。

境外高水平学者担任我校博士生导师,一批博士生工作在学科的国际前沿。2007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制度改革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了过去只有教授才能参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局面。目前已有73名满足条件的优秀副教授通过博士生导师遴选,为我校博士生导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学校每两年还进行一次博士生导师招生登记,建立起了导师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成为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举措。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课程的'水平息息相关。为保证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授课质量,学校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支持的研究生主干课程项目,5年来,学校已建成194门研究生主干课程项目,正在建设96门,为提高研究生的授课质量提供了保证。

为充分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经验,学校自2008年起实施“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项目。来自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高水平学者走进课堂,并与我校教授组成共建小组,全方位确定并实施课程方案。目前已有26门共建课程正在建设,部分课程已经完成第一轮授课,受到了研究生的广泛欢迎。研究生金家华在听完《信息系统研究方法》课后说:“这是一段充实的学习经历,作为一名硕士生,能接受这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对我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同时,学校还通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模拟国际会议、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等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的系列学术活动,大力支持双边(多边)博士生学术论坛,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有156名博士生获得专项基金资助,在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73名博士生赴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双边、多边博士生学术论坛;387名博士生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校内共组织35期博士生学术论坛,每年组织700余期各类讲座、报告等。我校还在近3年研究生公派出国工作中,超额完成了指标。留学基金委将我校2011年的公派指标提高到了253人,位居全国第一。

改革机制,满足人才需求,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培养机制改革也是我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行的一次重大变革。2006年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4年多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起了硕士生基本奖助学金体系,打破了原资助体系中的“大锅饭”,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的责权利,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考核选择及资助力度,显著提高了博士生的待遇。教育部对我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邀请我校在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2007年,全国高校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我校。这一年,我校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进行分类培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论文要求都按照不同的定位分别设置,将原来的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模式。

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展良好,试点院系反馈说:“学生、导师比较肯定这种改革模式,在课程设置、做论文等方面更能突出学术研究型与应用研究型的培养特色,切实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截至2010年,我校已有14个学院、20个一级学科实施分类培养。首批试点分类培养的4个一级学科已经有两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良好。

同时,学校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工程,推动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发挥榜样的作用。学校积极实施以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毕业及从业教育为主线的全程育人模式,通过开展党支部委员、社团干部、“三助”等骨干培训,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学校还通过开展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程、研究生“十佳英才”评选等,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榜样的力量与作用。“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张兴文、周彬,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高会军等优秀人物不断涌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研究生教育生机勃勃,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层次和规模不断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5-2009年,我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9篇;受理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博士生人数占博士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9.1%.5年来,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3599人、硕士学位22738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总数为13086人。如今,我校已经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十二

摘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十三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创新理论引入、融合到学校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3]。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精神,是指在解决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运用变化、组合等创新手段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创新成果,获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创新能力,概括地说是指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由相关的能力组成,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是各种能力的组合。我国教育改革要实现教学创新理念就应该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从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教育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改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我国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即验证性的教学,无法为这种教学创新理念提供支撑。这种实验教学忽略了实验内容之间的外在逻辑关系,尤其忽略了主体的能动性,以及主体行为手段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因此本身没有自成体系,无法给学生以探索性的思维空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校人才,应加强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大课堂,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型军医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确立精品意识,提高培养层次,实施精英教育,使得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且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优质生源。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使学生采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探索、发现和想象的愿望,激活学生实验和表现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始终处于动态的兴奋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作“引路人”,引导、帮助他们,着重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重视智能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逐渐成为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观念[4]。通过增加“三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性实验既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在我校基础医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三性实验,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三性实验的比例较小。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在综合实验阶段开设了8-10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强化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重点是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最终改造自然的最直接活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新知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学生课外科研是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探索性实验阶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使学生具备科研创新意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设计、开展课外科研活动,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激发其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好奇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更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现优秀人才的最佳场所。这样在整个课外科研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和教学方法将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学实践课程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自身的课程选题、专业条件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需要课程自始至终要处在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下。所谓开放式,是指学习过程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堂外来进行。教学课题不仅可以来自教材或指导教师,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教学方法中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要体现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吸取营养,总结经验。总之,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课堂的开放性、课题的开放性、实验室的开放性等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必然涉及实践内容,而其必须紧密依托本课程资源的实际。实践课程内容在与学生兴趣结合的同时,需把握并引导学生适应本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与趋势,这既符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优质生源。基础医学的专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那些既有操作性、可行性,又有较高理论支撑或较高技术含量并符合本学科实际需要与发展趋势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内容的.衔接方面,可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经历了十年的运行实践,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成为一门新发展的独立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5.1内容体系改革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有理论课、实验课、学生探索性实验和网络课程等形式。本课程对原来零散、重复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形成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线、多学科设计性综合实验为主体的结构框架,具体内容由“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构成的新课程。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打破了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

5.2方法体系改革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将实验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内容有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综述撰写,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布置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在大三第一学期的第2-3周进行。之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

第二阶段,分析与综合实验阶段。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做8-10个综合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在学期的最后4周进行。

第三阶段,探索设计实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有选择性地实施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此阶段在第一阶段结束后直到学期末,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5.3考核体系改革本课程立足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定,改革考试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加部分实验操作的方法,实行综合能力考核,将考试改革为:文献综述(30%)+实验设计(30%)+实验操作(10%)+探索性实验操作(30%),以判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评分统一、公正、合理,制定了综合实验评分标准。课程结束后认真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按学校要求进行教学档案管理。

6课程实践考核评价建议。

课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涉及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践教学前后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两个方面。前者可准确反映实践教学质量的水平,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可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进行“三位一体”的总体评估。后者可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间沟通等获得课程实践过程方面的信息,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等获得课程实践效果的信息,从而实现较为完整、客观、有效的评价。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范文(14篇)篇十四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基础医学(basicmedicalsciences,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为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2]。基础医学研究生是现代医学体系搭建的承载体,其发展的结果左右着医学体系的未来。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既往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无论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模式均存在一定滞后[4],如科研实践参与不够、创新意识缺乏等。我校基础医学院早已关注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近年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进行初步探索并总结如下。

1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是创新培养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学习由原来的1年改为半年,培养方案的更新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基础医学院在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我院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特点,制定、修改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创新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规范新入学研究生实验操作出发,到常规实验的系统化培训;同时利用新建成的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平台开设“生命科学技术前沿”课程,进一步对研究生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为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方案的创新中,突出“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或做学术报告每年10次。

2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培养的人才保障。

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术团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人才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进入我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加强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近3年来,该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国学习共有10人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4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0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9人。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当前,我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正逐渐成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3构筑高端科研平台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物质保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面积2.2万m2(其中公共平台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4600万元。中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可以开展核酸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学水平等各项生命科学研究。同时拥有p2实验室,为人类病原学研究提供平台。该中心自对外开放以来,为基础医学各专业学生开展高新实验仪器设备培训25次,参与培训356人次数。迄今,使用各类仪器设备人数达230余人次;此外,两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与现代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也参与构成了基础医学科研中心。高端科研平台的搭建,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搭建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为创新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加强多学科合作更有利于学科的纵横贯通,拓宽研究思路。我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第一步。如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影像科室及骨科学专业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学科的纵横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增加思路。又如病原生物学与临床血液科、循证医学合作,探讨病原感染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相互关系;与临床检验科室合作筛查临床耐药菌,探讨临床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原则;与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合作,探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等;这些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学院申报大项目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在多个实验室及不同学科导师及同学中扩大科研接触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模式,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是今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同时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种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5]。因此,经过学院的多方努力和深入磋商,基础医学各学科与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医附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肺科医院、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促进产学研转化。

5加强学术交流为创新培养提供沃土。

以基础医学“宗恩”博士论坛为载体,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二级学科内部根据自我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旨在为研究生培养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学术交流,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展示研究生风采。如“病原生物学论坛”,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专家、教授做客“病原生物学论坛”,为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在学科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做读书汇报或课题进展汇报等,通过将他们的工作在学科内部展示,从而营造一定的内部竞争气氛,促进研究生的共同进步;迄今各种各类报告已开展60余讲。同时,基础医学院每年年底举行学术年会,要求3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报告,2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工作进展汇报,请相应专家打分,评选出学科内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并给以一定的物资鼓励。除此以外,各学科内部常规还有围绕导师团队的课题组会,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逐步增强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在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与教师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当前我校研究生管理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开展二级管理模式。尽管还没有很大的教育与管理自主权,但是二级管理的优势已经显现。作为二级院系,通过二级管理,可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督促导师加强管理。当前,基础医学院设有专人进行研究生管理。基础医学院设有1人专门负责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监管和督促。自开展二级管理以来,已初步拟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教学中期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课题进展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与预答辩、答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进一步规范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各项工作。同时基础医学院还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督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相对于其他类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7]。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有赖于完美的顶层设计,多方参与作为管理人员,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及热情周到的服务;作为导师,做到尽心尽责,德智并重;最后,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在不断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总之,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机电一体化专科个人简历(优秀20篇)

    在撰写个人简历时,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成果,用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写作个人简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蚂蚁和蒲公英中班语言教案(模板20篇)

    中班教案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工具,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班上学习的内容和进展。以下是一些中班教案范文,希望对您进行教学思路的启发。2、电脑、音乐光碟。3、幼儿

    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大全(16篇)

    通过技术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进步计划。技术工作总结要避免趋向简单化和形式化,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从xx学校光纤专业毕业后,于

    高一以母爱为话题(通用21篇)

    优秀作文常常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欢迎大家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技巧。母亲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它比天空更

    小学生竞选班级班长的演讲稿(热门16篇)

    小学生演讲稿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吧。本篇文章是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奖的一篇优秀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纪昌学射说课稿(实用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编写教案模板时,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步骤和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论文(实用20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接下来是一些学习的心理建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兴趣可以作为学生探索知识

    小班数学一样多公开课教案大全(22篇)

    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小班教案实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的要求补画

    物业公司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热门22篇)

    述职报告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展示出员工在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能力和成效。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启发和帮助。我于20xx年8

    小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优秀19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阅读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领和技巧。一个学期以来我在工作中收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