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薇儿

教案模板应该具备灵活性,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案模板会有一些差异,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使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噪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使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1.定义。

2.与原子比较。

3.地壳中的含量。

1.书写。

2.表示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二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学法引导。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略。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四

教材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

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低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了解了钠镁铝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三、本节教学难点与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要求: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回忆有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听写1——18号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课件出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归纳与整理]。

课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1~211~2。

3~1021~8。

11~1831~8。

结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讲述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1个递增到8个的情况(h、he除外),这种周而复始的重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这就如同我们一年四季更替及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六

高老师的整个上课过程十分流畅,思路清晰,轻重得当。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对学生预习单的批改,总结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课堂各式的教学活动有效的突破重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掌握有效。其次,高老师的整个课堂的结构是十分完整的,除了教学环节的设置,还包括了新课的引入,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对学生回答的引导等等,尤其是板书的设计,十分精致。

二,注重学法指导。

整堂课,高老师的教学形式多样,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上采取了先教后学的`模式,而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教学上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模式,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三,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

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一位十分关爱学生的教师,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表现突出的时候不吝啬表扬,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她总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她的身上,优点很多,而我认为这是她最大的优点。

总而言之,听了高老师的课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受益颇多。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七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材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

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八

本节从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在深入到化合物。层层深入,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过程,为学生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智商不高,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对”,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九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

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

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保健品广告的图片并且提出问题: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到这些物质都是元素,进而设问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并且提出问题:人体由哪些元素构成?学生思考后可以答出“人体内大部分为水,所以说含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n元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提出问题“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我会提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元素分类的两个概念。

在学生知道了人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分类之后,继续提问“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人体含量最高的非元素是氧元素,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接下来讲解常量元素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补充钙元素。在提到可以补钙的食物中,很多同学提到了牛奶,教师顺势提到:在众多补钙的食物中,数牛奶中的钙质最易被吸收了,尤其是处在发育期的大家,更该多喝牛奶,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恰当的利用牛奶来增加营养。我们应该正确地饮用牛奶。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几个大家生活中常出现的喝牛奶的误区。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人体常见的元素。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关于必须元素对人体作用的部分,展示两幅病人图片,并示意之前准备好表演的同学开始自己的情景表演,请全班学生进行医生的角色模拟,利用课前资料的搜集及整理,为图片上的患者以及班内的小演员进行诊治。经过各位小医生的确诊和处方,加上教师的补充,大家发现可以从食物中进行食疗。然后提出问题:人的粗脖子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补充碘?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对于补充保健品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保健品的资料和交流活动,了解人类应该如何摄取这些物质,避免食用保健品的盲目性。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负责制订下个星期全家人的食品采购计划,你打算购买哪些食品?你准备如何安排一家人的膳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均衡膳食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撰写调查报告:近几年本地区缺碘或高碘甲状腺分布现状及对策。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一

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

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保健品广告的图片并且提出问题: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到这些物质都是元素,进而设问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并且提出问题:人体由哪些元素构成?学生思考后可以答出“人体内大部分为水,所以说含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n元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提出问题“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我会提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元素分类的两个概念。

在学生知道了人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分类之后,继续提问“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人体含量最高的非元素是氧元素,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接下来讲解常量元素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补充钙元素。在提到可以补钙的食物中,很多同学提到了牛奶,教师顺势提到:在众多补钙的食物中,数牛奶中的钙质最易被吸收了,尤其是处在发育期的大家,更该多喝牛奶,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恰当的利用牛奶来增加营养。我们应该正确地饮用牛奶。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几个大家生活中常出现的喝牛奶的误区。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人体常见的元素。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关于必须元素对人体作用的部分,展示两幅病人图片,并示意之前准备好表演的同学开始自己的情景表演,请全班学生进行医生的角色模拟,利用课前资料的搜集及整理,为图片上的患者以及班内的小演员进行诊治。经过各位小医生的确诊和处方,加上教师的补充,大家发现可以从食物中进行食疗。然后提出问题:人的粗脖子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补充碘?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对于补充保健品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保健品的资料和交流活动,了解人类应该如何摄取这些物质,避免食用保健品的盲目性。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负责制订下个星期全家人的食品采购计划,你打算购买哪些食品?你准备如何安排一家人的膳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均衡膳食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撰写调查报告:近几年本地区缺碘或高碘甲状腺分布现状及对策。

七、说板书设计。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元素》。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解读。

1、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是继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硅之后又一典型、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同时又是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资源丰富。氯气的学习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年都考,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1)能说清楚氯气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的反应方程式;

(3)会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从“思、疑、释、练”过程中学习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2)体会师生在“思、疑、释、练”学习过程中的和谐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实质及反应产物的判断和检验。

通过初中及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但他们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校“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惠。

(1)“思”、“疑”:课前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给学生布置导学案,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提纲问题进行阅读,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自学、思考。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我的疑问”。这样课前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寻求知识的活跃状态,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冲动,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2)“释”:带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再经生生互释、教师精释达到最终解决疑问的目的。“释”是教学环节的升华,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理解本节知识,深化掌握重点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练”:随堂练习,及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做演员,不做观众。

课前对学生导学案认真批阅,对学生疑问归纳整理,个性问题给予解答,共性问题课堂展示解决。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视频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氯气及性质;利用非金属硅的学习方法做理论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自主归纳总结氯气的相关性质;利用我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思、疑、释、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1、课前小卷(5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小题:

(1)完成金属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双线桥法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为cl2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2)对比完成硅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硅、氯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对比,加深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为氯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做铺垫。

(3)氯气的物理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氯气的感性认识,又由于有毒,所以进行视频观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

2、引入新课,并展示本节的知识目标,使学生清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1分钟)。

3、导学案总结(1分钟)。

表扬导学案完成好、提出较好问题的同学,鼓励同学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并质疑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4、学生疑问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5、生生互释、教师精释(10分钟)。

在学生互释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氯气的性质;通过生活常识,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方程式书写,提高学生动笔能力。本环节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6、教师问题展示。

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补充和升华,也是本节的难点。本环节依然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4分钟)。再经学生实验、生生互释、教师精释对问题进行解决(8分钟)。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7、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清晰重难点所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此处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氯气会不会与碱液反应呢?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留作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8、随堂练习。

5道小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限时检测(5分钟),然后学生核对答案、讨论、汇报答案,并对部分问题予以解释讲解(4分钟)。达到即时训练、巩固基础、突出重点、能力提升的目的。

9、布置作业。

总之,本节课是寻求人人有准备、人人都参与的课堂;是寻求讲练结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我校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四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1、定义。

2、与原子比较。

3、地壳中的含量。

1、书写。

2、表示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解读。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是继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硅之后又一典型、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同时又是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资源丰富。氯气的学习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年都考,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清楚氯气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的反应方程式;

(3)会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从“思、疑、释、练”过程中学习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2)体会师生在“思、疑、释、练”学习过程中的和谐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实质及反应产物的判断和检验。

二、学法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但他们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校“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惠。

(1)“思”、“疑”:课前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给学生布置导学案,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提纲问题进行阅读,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自学、思考。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我的疑问”。这样课前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寻求知识的活跃状态,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冲动,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2)“释”:带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再经生生互释、教师精释达到最终解决疑问的目的。“释”是教学环节的升华,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理解本节知识,深化掌握重点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练”:随堂练习,及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做演员,不做观众。

三、教法分析。

课前对学生导学案认真批阅,对学生疑问归纳整理,个性问题给予解答,共性问题课堂展示解决。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视频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氯气及性质;利用非金属硅的学习方法做理论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自主归纳总结氯气的相关性质;利用我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思、疑、释、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小卷(5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小题:

(1)完成金属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双线桥法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为cl2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2)对比完成硅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硅、氯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对比,加深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为氯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做铺垫。

(3)氯气的物理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氯气的感性认识,又由于有毒,所以进行视频观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

2、引入新课,并展示本节的知识目标,使学生清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1分钟)。

3、导学案总结(1分钟)。

表扬导学案完成好、提出较好问题的同学,鼓励同学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并质疑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4、学生疑问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5、生生互释、教师精释(10分钟)。

在学生互释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氯气的性质;通过生活常识,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方程式书写,提高学生动笔能力。本环节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6、教师问题展示。

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补充和升华,也是本节的难点。本环节依然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4分钟)。再经学生实验、生生互释、教师精释对问题进行解决(8分钟)。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7、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清晰重难点所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此处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氯气会不会与碱液反应呢?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留作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8、随堂练习。

5道小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限时检测(5分钟),然后学生核对答案、讨论、汇报答案,并对部分问题予以解释讲解(4分钟)。达到即时训练、巩固基础、突出重点、能力提升的目的。

9、布置作业。

总之,本节课是寻求人人有准备、人人都参与的课堂;是寻求讲练结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我校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四、教学理念设计。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六、板书设计:

一、元素。

1.定义。

2.与原子比较。

3.地壳中的含量。

1.书写。

2.表示意义。

六、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元素》。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19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个人自我介绍开场白(优秀17篇)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态度,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夸张观众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夸奖

    爱国主义演讲稿(热门13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下面是一些关于爱国主题的音乐和电影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爱国情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学生个人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实用18篇)

    毕业是对我们多年学习和努力的一个交代,我们应该用总结来回顾和总结这段经历。毕业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将面临着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重要的决策。毕业生可以通过实习和

    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专业21篇)

    我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让我更加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时间过得可真快,又

    内审员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与培训活动的个人体验和观察的总结与概括。请大家参考下面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够对你们的写作起到一定的帮助。6月11日——6月14日,我

    我们的校园初中(模板21篇)

    优秀作文是在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而成的。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们学校是中原油田第一小学,这是一所美丽

    法律文书写作体会(优质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某个经历或者活动中的个人感悟和领悟。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深深地感到自

    高中美术教学工作计划(优秀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不断完善和优化。这里有一些高分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启发大家提升教学水平。根据美术学科学习规律以及美术专业高考

    个人育儿心得体会(热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更高质量的总结。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在摸索中前

    教师会议主持稿(热门22篇)

    热烈欢迎各位贵宾光临,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请大家仔细欣赏以下的主持人实例,思考他们是如何成为群众瞩目的焦点。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