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紫薇儿

教案模板的编写应当注重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不同学科的教案模板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三、新课教学: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

度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充分利用具体的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示意图,使学生体会“温度计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点,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启发学生思考: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他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从而得到结论: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正数都大于0,所有负数都小于0。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做一做1和2,区分正数、负数,并能正确表示正数负数。

2、综合练习,完成书后练习一4---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

3、拓展性练习。完成练习一3、7题。让学生体会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三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参加评课人员:李治国焦静徐珍刘勇。

评课记录:

1、执教老师。

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两道练习作好学习倒数的铺垫。第一道汉字的上下结构颠倒引出数学知识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展示乘积是1的乘法算式的练习,也是第二道练习的计算、讨论交流学习。有了这两道练习的铺垫回顾,学生对倒数的上下位置调换的特征、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的基本框架也逐渐清晰,倒数的数学模型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得以高效的提升。在倒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1分钟内进行书写,从而探讨出倒数的意义。在一系列的举例说明下让学生对倒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我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特征,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学生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建立了倒数的求法中的数学模型。

2、李治国老师:

在每个知识点和问题的讨论过后教者都能以相应的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做出相应的讨论与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得以不断的清晰。如一个数和几另一个数乘积1,我们就说这个数和另一个数互为倒数,或一个数的倒数是另一个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容易出现两数相等的书写格式,通过相应练习的及时检测后作出及时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对倒数求法的探索过程中,每一次对知识点的讨论教者都伴随练习检测,以便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及时补救,让学生对知识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3、焦静老师;。

在本堂课的知识点、问题、练习的讨论、交流、竞赛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收到短时高效的学习效果。在导学过程中,由于本人没做到适时的学习评价,导致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交流、汇报各环节的收放不及时,学生的学习进度没得到及时的铺开,最后教学内容只能延时上完,使教与学没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刘勇老师:

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具体评议如下:

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导入环节以口算入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练习设计精巧,有梯度,有特点。一种是对概念的判断,师生互动非常好;可是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如果把这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会非常好。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四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五

一、说教学资料: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资料。

二、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事目标:使学生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构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本事。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作业纸。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经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够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本事。

2、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经过然后观察、讨论,比较,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到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后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并经过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产生的分数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首先,经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一个饼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公平?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为了突破这难点便于理解和认识,我先引导学生联系每个分数观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关注平均分的对象,感受平均分的对象包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其中异常注意对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之后以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说明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通常看做单位1,依据各类具体事务抽象出单位1,使学生体验与认识:忍受追问上头表示的分数中,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用具体对象支撑对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有具体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对象,帮忙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用单位1平均分来分别解释、说明每个分数的含义,从抽象的层面分析、体验每个分数的含义,之后让学生综合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思考不一样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共同点,抽象分数本质的特征,然后依据交流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的数是分数”,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4、动手操作,领悟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出不一样的分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相同却表示出了不一样的分数,从而得出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分数也就不一样,深化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终设计游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六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七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把4米长的一根绳子平均剪成8段,平均每段是4米的(),每段长()米。

2、分母是13的最大真分数与最小带分数的差是()。

3、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最后结果要化成()。

4、计算1/3+2/5时,它们的()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在进行计算。

5、3/8=()/24=15÷()=()。

6、8个1/9减去2个1/9等于()个1/9,就是(),约分后是()。

7、把4米长的铁丝,先剪去它的1/4,再减去它的2/1,两次一共剪去这根铁丝的()。

8、3/1+5/6+2/3=5/6+(1/3+2/3),运用了加法的()律和()律。

9、5/6加上()个与它相同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最小的合数,去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1/2。

10、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分数或整数。

30厘米=()米。

125立方分米=()立方米。

120分=()时。

21时=()日。

二、列式计算。

(1)24/17减去2/3与1/4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差是/()。

(2)一个数比1/4与1/5的差大1.5,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3)0.6与7/15的差比1.3少多少?

列式:答案。

答:少()/()。

(4)9/2减去3/8与1/4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差是()/()。

(5)有一个数,比2/3与8/15的和少1/3,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6)4/7减去2/21的差,加上2/3与3/7的差,和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和是()/()。

(7)一个数加上3.25与19/7的和,等于53/4,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三、解决问题。

列式:答案。

答:第三段长()/()米。

列式:答案。

答:还剩()/()没有打。

列式:答案。

答:上半月比下半月多完成()/()。

列式:答案。

答:这堆煤共有()/()吨。

列式:答案。

答:还剩()/()没有修。

列式:3答案。

答:这段公路长()/()米。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八

分析学习目标是教学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晰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2)分析教材;

(3)分析学情。

1、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分析教材。

复数的引入实现了中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次扩充.但是,复数它完全没有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逻辑连续性.实际的需要使实数具有某种实在感.可是,复数的情形却不一样,是纯理论的创造。

3、分析学情。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扩充到实数,也已清楚各种数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但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对数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缺乏整体认识与理性思考,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对方程解的问题会默认为在实数集中进行,缺乏严谨的思维习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回忆数系的扩充过程,观察所列举的复数能简述复数的定义,并能说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通过小组讨论能将复数归类,并能用语言或图形表达复数的分类,会解决含有字母的复数的分类问题。

(3)通过比较给出的两个复数能归纳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并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的题目。

1、通过课堂检测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例1课堂检测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例2课堂检测3检测目标3的达成。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过课堂效率。同时能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课时,复数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及后继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复数的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2象x=-1这样的方程没有实数解在学生心目中已成定论,负数不能开平方是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虚数单位i的引入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心理上的排斥。故虚数单位i的引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设置问题串,引领学生追溯历史,提炼数系扩充的原则;通过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数学理论自然诞生在学生的思想中。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基于这一理论,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向各位专家作详细说明:

1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串:

问题2你能用包含关系将这些数集“串”起来吗?(n?z?q?r)。

问题3“?”能换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为引入虚数单位“i”埋下伏笔,引入课题。

2建构理论。

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问题5那么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些运算总能实施了吗?

由此,追问:

问题6需要添加什么样的数呢?

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与虚数单位i有关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对i的认识,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每一步的迈出是多么的艰辛!

引入i后,给出问题串:

问题7添加的新数仅仅是i吗?

问题8你还能写出其他含有i的数吗?

问题9你能写出一个形式,把刚才所写出来的数都包含在内吗?

由此,追问:a?bi(a,b?r)一定是虚数吗?

问题10实数集与扩充后的复数集是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复数的分类,进一步深化复数的概念。

3检测反馈。

(1)4(2)2-3i(3)-6i(4)0(5)1i(6)2?2。

并追问:对于复数z1?a?bi,z2?c?di(a,b,c,d?r),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相等呢?从而为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点表示复数提供了可能.并设置了:

4回顾反思(学生的疑问和收获)。

抛出问题:实数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所有的复数也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提炼,深化内容,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过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复数的后续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从概念产生的背景到概念的建立、辨析再到概念的应用,层层深入,最后完成评价检测目标的达成。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此外,复数的概念,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虚数单位i的概念非常抽象,又与学生原有知识冲突,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从而理解复数的概念?学生能否将复数分类并能准确表示?评价方案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如果这些学习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以上是我对数系的扩充的第一课时的构思与设计,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读写练习。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地读写大数。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5、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教学难点:

大数中有关“0”的读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大数的读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个月,我们的十一届全运会也在山东胜利闭幕了,关于全运会你们了解吗?”

学生:不了解。

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全运会的一些知识吧!”

出示:消息1:(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赛事,主赛区设在济南市,山东省其他16个地市均设有分赛区,共有10900多名运动员参加33个大项、362个小项的比赛。)让学生读一读。

继续出示消息2:(济南奥体中心位于省城东部新城区,总占地面积八十一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三十五万平方米),让学生写一写。

师:“大数的读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板书:大数的读写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这节课,你们就跟随老师一起去游览我们的数学园博园,首先我们一起进入基础园”

出示练习题:

1、逐个出示卡片,读数,并说一说读法。

53945710100010090003。

194832180095004080006。

指名学生读一读,然后交流读数。特别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小黑板出示)。

(1)、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图书馆有图书一百万四十零五十册,写作: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交流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写数时的方法。

3、做个小医生。

(1)40053000读作:四零零五万三千。

(2)七十万零五写作:70005。

(3)850050读作:八十五万五十。

师:“在读数和写数时要特别注意0,游玩了基础园,让我们进入实践园吧。

1、玩转盘。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想玩吗?

出示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开展游戏。一个人转动,另一个人记下数字,多转几次,组成一个多位数。然后读一读。两人交换继续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师:“糟了,老师来到这里想找一位多年的好友,可是把她的电话号码忘记了,你们能帮老师猜一猜吗?”

出示已知条件:(1)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

(2)最高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6,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助老师猜出电话号码,老师谢谢你们。”

3、设计会员卡。

师:“现在很多商家都开展了会员制,只要拥有店里的会员卡,就会有很大的折扣,瞧,老师这里就有很多。你们发现了吗,每张卡上都有一个号码,今天,老师想让大家为我们的数学园博园也设计一张会员卡,好吗?”

出示设计要求:

姓名填写自己的名字,卡号要求是一个八位数,并只能读出两个0。

设计完先小组展示,读一读。然后全班展示。特别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0的位置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张。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最后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出色,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园吧”

4、设置密码。

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密码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想自己设计几组密码吗?那大家赶快行动吧!

出示设计条件:

用5、7、8和三个0设计六位数的密码。

(1)只读一个0的密码。

(2)只读两个0的密码。

(3)不读0的密码。

《三》归纳小结。

《四》自主检测。

进入《收获园》,让学生自主检测一下吧。

收获园。

姓名:等级:

一、读出下面各数。

700890读作:

1870000读作:

50050500读作:

二、写出下面各数。

1、山东省的面积约十五万平方千米。写作:

2、某乡镇年财政收入为四百零三万零五十元。写作:

3、一个数由3个百万,5个万和7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三、找一找,连一连。

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读出三个0一个0也不读。

2080604208600428600042864000。

四、用三个“5”和四个“0”组数并读出来。

(1)一个零都不读的七位数。

(2)只读一个零的七位数。

(3)读两个零的七位数。

做完后,同桌互相评价,最后统计学生的检测结果。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一

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认知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同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认知,同学将具备配置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同学们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同学们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认知内容。此外,基于同学们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二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互为”这个关键词,所以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如:倒着说游戏,出示的汉字、练习题、倒影图片等,都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投入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自主探究法。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儿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再创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到方法,品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通过学生先计算、观察、归纳、总结,从而引出倒数的意义。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先自己举例说一说,再联系生活对“互为”进行理解,形成共识。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次自主交流活动:如“议一议”小数有无倒数,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1、游戏组织教学,渗透“倒数”。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对数字、甚至数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但事实上,数学课应该是融于生活的,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授新课时,我与同学一起做“倒着说”的游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从汉字的结构特点,杏-呆,吴-吞之间变化规律,导出数学中的“数”也存在“倒”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倒数。

3、观察思考,探索发现。通过学生计算、观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倒数的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并通过课件演示,自主交流,总结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在利用习题巩固新知时,我通过“填一填”、“说一说”、“找一找”等有层次、有梯度、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个体参与率,充分体现了课堂练习的量、度、序。

5、全课小结、自主回顾。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回顾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展示图片,总结全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倒影”,既增强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又感受了现实中的“倒着的现象”。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三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的最后一课大家一起来齐读课题(倒数)

我们从小就与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关于倒数这个名称听起来很有意思。那么关于倒数你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呢?(学生回答)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倒数的神秘面纱。(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几个算式。不着急做,想要从算式背后挖掘更多的信息,先来看活动要求。

认真计算各题,再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开始算一算吧。

我看大家都已经很快的算好了,我们一起来对对答案吧。

看来同学们写的都很棒,那么通过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呢?(算式都等于1)

这些等于1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老师要为你们的积极动脑思考点个赞。在数学中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可以式分数、整数或小数,只要它们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在填表格之前我们先想一下,要求另一条边的长,实际在求什么呢?我们一起填一填吧。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填的呢

看来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2和0.4这一题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整数和小数我们在求倒数的时候除了把它改成分数来求倒数之外,还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来求它的倒数。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用1除以一个分数来求它的倒数呢?其实也是可以的,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现在表格已经填完了,大家觉得还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对了,我们发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现在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如果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那我们可以把这个的分数的分子分母互换位置,是带分数的可以先化成假分数再互换。如果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可以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互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如果是求整数的倒数,那么整数n的倒数就是n分之一。别忘了1的倒数是它本身。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数,我们都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来求出它的倒数。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观察长图形,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比1大,那么另一条边就比1小,也就是说如果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比1大,另一个倒数就比1小。长方形的一条边越来越长,那另一条边就越来越短。也就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数越来越大,那么另一个数就会越来越小。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其中一个数变得非常大,那么它的倒数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呢?那会不会有一个数它的倒数就是0呢?0有没有倒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但是0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如果面积是1的长方形的一条边是0了,那么也不能成为一个长方形了。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

我们快点把这个结论补充到里面吧。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倒数了,也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道练习题来检验一下吧。

刚才有同学在解方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按照我们原来解方程的办法,我们在求解的时候,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也就是1除以三分之二,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分数除法,但是我们用倒数的知识也很快的得出了答案。是不是很神奇。倒数是不是真的和分数除法有关系呢?相信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

本节课的最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们这节课围绕着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展开了非常充实的讨论,而且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和规律,相信大家都很有收获。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是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班学生经过5年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况能力,喜欢在合作中探究数学问题,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但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正负数是四年级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用正负数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因而在遇到可以用正负数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不能及时运用这一知识来解决问题。

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

1、知识与技能。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及学生喜欢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课堂中开展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收获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张记录单,实物——挂面、课件。

教学过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必须终身学习,因此我将以学生的成就感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学习能力。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我选择这个游戏就是因为学位学生对这个游戏很熟悉,比较感兴趣。我立足在设计这个表格上,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到正确的记录方式,所以我在表格设计上力求简单,并且学生还要能够快速科学的用正负数来记录。所以我直接设计为得分,学生一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想办法用数来表示,他们可以根据经验找到用正负数来表示。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实例的练习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符合我们新课标理念,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第一个练习,为什么使用挂面实物,而不是味精,因为现在的食品袋上已经没有这样的记录方式了,其实这袋面是08年过期的,主要是想让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现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我为什么在第一层次练习的时候就肯定用抵消的方法更容易计算,更加的简便与科学。主要是让差一点的学生在后面用抵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练习的机会。

第2个练习,教材75页试一试第二题,太空游戏时间表。也主要通过时事世博会来引入,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第3个练习,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中如何计算温差入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2.。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对于《正负数一》这一节课的设计与想法,其中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五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部分知识主要为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因此学习好本节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拟订如下知识目标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建立倒数、互为倒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掌握求一个数,尤其是一个分数或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3、教学时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精讲精练、讲练有机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从以下七个方面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渗透互为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老师的朋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们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练习口算设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口算题

观察这几道口算题有什么相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积是1,

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板书课题:

三、自学尝试,理解意义

根据本课知识,我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学,从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自学。

(3)课件出示: (1)满足什么样条件的两个数才能叫做互为倒数?

(2)自己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1、然后让学生按照“读、思、划”三步认真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

结合例子说明:3/8 和8/3 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2、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3、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

(4)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5)课件出示,总结倒数的定义

创设情境提问,激励求知,掌握方法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手拉手

(6)课件出示

练习后,质疑“为什么三分之二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这是精心设计的,创设三分之二没有倒数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7)挑战尝试

1、 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 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不能用=表示。

(8)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求整数、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9)课件出示: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五、鉴别比较提问,弄清特例

(10)再次课件出示练习

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从而总结出:

(11)课件出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的结论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1和0这两个特殊数的倒数。 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六、巩固练习

(12)课件出示,

我是科学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七、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学习中发展。

活动小结:一堂课有个好的结尾,不但能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强烈渴望。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张分数卡片,拿有互为倒数的分数的两个人就是好朋友。这样,既巩固复习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走出教室。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六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24页《倒数》。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的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自然数等)的倒数的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说教法:

倒数的学习适合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说学法:

1、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本课的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的学习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

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教学设计依据“一线四环,以练为线”的教学模式思路进行设计,即:训练发现—训练探索-训练达标-训练发展。应用该模式突出数学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贯彻了“没有训练就没有技能”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体现了该模式的基本特点,强化训练意识,精心设计了训练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保证训练的实效,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自不待言,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积习,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3、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学科特点。数学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熟练使用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技能非训练不能掌握之。所以,以练为主,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真正体现。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训练发现。

1、欣赏倒影,渗透倒数特点。

2、揭示课题。

3、在训练中发现倒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训练探索。

1、自主学习。

2、展示成果。

3、交流小结。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训练达标。

1、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线。

2、判断对错。

3、比较大小。

4、猜一猜、算一算。

5、找规律。

六、课堂小结、强调重点、训练发展。

1、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师小结,强调重点。

3、布置作业。

4、课后拓展。

板书展示了倒数的意义和特点,简介明了,突出重难点。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七

本节课魏老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本节课魏老师采用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果,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魏老师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2摄氏度)和北京(零下2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2℃、—12℃比较谁低,谁高”

“2℃、20℃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试上时,认识正负数后魏老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所以这堂课他先得用天气温度中的0的问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0是温度的分界点,为学生由形象到抽象认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铺垫。再通过海拔高度中海平面的问题,巩固0与正负数的区别。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他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本节是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分数除法的第一节。 教材所占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石。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女生有34名,男生有29名。学生的智力水平来看,一部分学生是很聪明的,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在平时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成绩优秀,能够达到或经常达到满分或优秀。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力也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开小差、做作业速度慢、偷工减料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爱依赖老师或家长、学习的兴致不高、自信心不足等。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八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试一试”写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境----猜想---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立足“基本”,注重“过程”,不仅使他们“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以课本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为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倒数。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分数乘法中,你觉得应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3、出示口算题(课本24页算一算)

(二)观察思考、感知倒数。

1、观察上面的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2、继续观察算式中的两个数,你发出了什么特点?

总结: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即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 互为倒数。 3

3、让学生说出黑板上另几组数中谁是谁的倒数,谁和谁互为倒数?(指名汇报)

强调:在倒数的意义中,特别注意“互为”这两个字,即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35 4 1 0 42

(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整数的倒数要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写出它的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理解倒数。

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1的倒数是( ) 8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510

9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00的倒数是( ) 4

第二关: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过起来

37251 13626100

13598 100 399

619926 782559

第三关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 143143× × = 1,所以 、、互为倒数。( ) 232232

(3)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343× = 1 ,所以是倒数。 ( ) 434

9(5)9的倒数是 。 ( ) 1(4)

(6)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四)、拓展探究、深化倒数。

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2 0.2 1.75 5

巩固练习:

2第四关: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3 的倒数是( ) 4

0.3 的倒数是( )

2.25 的倒数是( )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516 ×=1 8×、、、、、、 685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 的倒数是1

0的倒数是0

五、说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按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及倒数的求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出现了以下问题:1、教学环节设计上对倒数的意义入求法上没有分开,导致学生意义与求法混淆。2、提问方式不对,对学生引导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发言不积极。3、对学生全面关注度不够,再加上数学术语表述不清,使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十九

1、教材简析:。

《平均数》是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十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

2、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再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利于突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研究的具体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次,你能套中几个?

他们谁套的准些?学生任意猜一猜。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观察三年级第一小组男、女同学套圈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学生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及理由。故意设疑: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学生根据平均数判断。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是在丰富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经历研究的具体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是: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发挥教材的导向功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二、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一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教材首先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买东西、量长度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其中的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教材编排比较小数的大小与小数加减计算,也是为了加强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小数,不给小数下定义,不揭示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法则,都是联系实际情境和现实问题的体验积累。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100~101页教学小数的意义,第102~103页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04~105页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107页单元练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小数作出解释,学会运用小数来描述有关的现象。

2.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了解可以用小数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教学方式多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得到发扬)。

本节课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同学交流比较,对生活中有用的信息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进行探索,获得知识。在本节课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适合学生情感体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本节课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和发挥评价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尽可能使师生、生生间的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一节和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新授课,例如买东西,找零钱,测量等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言语去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去收集对学习有用的信息。在探索知识时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说教学程序。

我分为四步骤来教学:激趣导入新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你们喜欢游公园、逛超市吗?那你们喜欢买什么物品呢?今天老师陪你们一起逛超市,好吗?(播放课件)。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并说说它的价格。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都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和小数交个朋友,一起来学习、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并且为今天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我又分为三步骤来教学:教学例1;教学例2;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1、教学例1。

这部分我主要运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提问,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思考“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上,然后告诉学生呢感,这两个分数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并指导学生练习这两个小数的读写方法。

2、教学例2。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我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如“能不能想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先想2角是多少元,再想1元2角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这个基础上再想3元5角是多少元。

3、区别分类、揭示概念。

这部分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我先让比较例1的这些分数和小数的区别,说说他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回报交流结果。接着让学生在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注意区别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最后总结揭示小数的概念。

(三)练习巩固。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小数的认识,以及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再汇报自己的想法,交流时教师应强调平均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可以引导学生想分数来过度,最后在全班校对,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思考过程,要说清楚,强调每组的分数和小数是相对应的。

四、评价总结,激励进步。

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如果100分表示满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3

5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二十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个内容“中位数”。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和“众数”一样,“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众数”和“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1、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如学生身高情况,体重情况等情况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强调学生的自身的感悟与探究。

3、新的教学观还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点呈现例1和例3,而把例2淡化作为练习处理,以突出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中位数的求法。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把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作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准备了教学课件,学生在课前统计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成了统计表。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中位数的意义。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直观演示法。通过学生站队排序,数据的排序等,让学生感受求中位数的过程。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

对于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前面所提的教学理念,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课开始,我简单复习众数的意义后,就录象出示:五年级9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提出“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这一问题,在学生通过评价比较众数和平均数都无法实现时,学生产生要用一个新的量进行描述的需要,教师顺势提出“中等个子同学的身高1.5米就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中位数“,并揭示课题。然后,教师在追问:“在这里,中位数1.5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这样安排,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中位数的意义,还能体会用中位数反映一组同学身高的便捷与合理。

有了对中位数初步的感受后,我。

过两个实例和即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实例1-体重情况统计。

教师在9个同学身高的基础上,出示这9个同学体重统计表。让学生独立找一找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通过两个问题“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找到他们的中位数的?”,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问题“中位数35,在这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这时,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问:如果再增加两个更重的同学,中位数是多少?为什么中位数发生变化了?让学生理解,因为数据个数的不同,中位数也不同。这也为后面教学一组数据有相同数据时,该怎样处理作一个铺垫。

通过实例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根据交流情况即时练习,并重点分析第二组数据中有相同的数据该怎样处理。

2、实例2、学生1分钟跳绳情况统计。

通过刚才的研究,学生可能会觉得已经知道了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师出示“8个同学1分钟跳绳下数的情况”,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尝试过程中,提问:“有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在全班的交流评价中,得出偶数个数据求中位数的方法。

有了前面的实例探究,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准备的统计数据,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中位数,交流自己统计数据中中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大量生活实例中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2023年数一数说课稿(专业21篇)篇二十一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小猫钓鱼的故事得到平均数,进而介绍“移多补少法”。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习内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男生和女生的投球情况统计图,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1、通过二道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

2、出示游泳图,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2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药节约用水。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实际问题排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判断题是说明了平均数的含义,游泳池的平均水深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3道题是计算题,帮助学生熟练平均数的算法。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职员年度工作总结(专业18篇)

    进行月工作总结可以梳理整个月份的工作台账,为下个月制定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

    最新学生的军训新闻稿(精选14篇)

    新闻报道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事件的文章,它能够引发公众对话和思考。以下是一些闪耀的新闻报道范文,它们用精湛的笔触展现了新闻的魅力和力量。为了锻炼新生意识,增强新

    最新食品安全冰箱管理制度范文(20篇)

    食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蔬菜、水果、谷物、肉类、海鲜等等。以下是一些食品知识和健康饮食指南,希望对大家的饮食健康有所帮助。1、冰箱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冷冻室的温度应经

    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热门17篇)

    教学计划的落实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

    2023年电影的合同(优秀14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起着明确权利义务、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作用。请大家在签订合同协议前,务必仔细阅读以下提供的合同模板和范文。甲方:_________住所:__

    2023年社区换届选举演讲稿(通用21篇)

    演讲稿是在特定场合向听众传达想法、观点和信息的一种书面或口头表达形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写作演讲稿的朋友

    乡村振兴工作队表态发言(汇总15篇)

    发言稿可以作为演讲者的准备材料,有助于提高演讲的流畅性和逻辑性。通过学习和模仿好的范文和演讲者,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发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区委、区政府决定选派乡

    最新网购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专业21篇)

    写报告需要注意遵守学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不得抄袭他人作品,要注明引用和参考资料。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运用它们。

    最新反商业贿赂承诺书(汇总16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

    2023年海的女儿读后感心得范文(18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触动自己心弦的某个片段或句子进行引用和解读,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书写读后感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