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精选十二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 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 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 :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 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 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 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附板书设计 :◆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二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附板书设计:◆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三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大潮真是雄伟,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四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2004-03-16]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六

[课题]观潮 

[教案设计及授课教师]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张月华 

[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14页至117页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      (状)     正 

水战      (威)     侧 

弄潮      (技)     结 

观潮      (盛)     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七

一、           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           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           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  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  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  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  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  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  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  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  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  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 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 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八

双基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  挺拔

b.震撼  遗憾  喊叫

c.耳闻目睹  赌博  堵塞

d.容忍  万仞  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4.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

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宋] 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  )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  )

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

(四)《观潮》中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波澜壮阔、势极雄豪的景象,你还能举出几首杨万里的诗吗?

(五)作文

请将《观潮》第三段扩写成一段记述性文字,突出细节,并加以适当的景物描写,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c  5.b

(二)《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南宋

(三)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3.a.√  b.√  c.×  d.√  e.×

(四)、(五)略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

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十

[情景说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们交流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一线的课堂也不可能篇篇课文有课件、录音的准备,仅凭着两幅挂图以及课本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是在两个班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反思,通过检讨,我们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学状态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简案)一:

一、导入: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释题导入。

二、自由读课文。

三、课文中描写的主要是钱塘江潮来的情景,你最喜欢潮来前、潮来时还是潮来后?

四、学习新课文。

1、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描写的潮?为什么喜欢?

2、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可以先学潮来前的部分,也可以先学潮来时的部分,或是潮过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点:

a、潮来前:潮的位置,观潮的人多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b、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请生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注重朗读语句训练。

c、潮过后:江面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五、小结。

教学片断二:

(课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讲着,教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要说孩子们都不愿意读,有几个读的也读不出潮来的气势。)

师: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们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生1: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起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喜欢从远处看潮的情景,是吗?

生1:是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

生2: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2:这一段写得非常美。

生3:这段写潮来的样子写得很有气势。

师:从哪里看出潮很有气势?

生1: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两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两丈就是6米多。

师:那有将近三层楼高呢!

生齐:哦!

师: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见?那谁来把潮来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4: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5:不好!他没有感情!

师:那谁来读?

生6: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这位同学读出气势来了吗?

大家默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试下吗?

(孩子们很安静,但是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漠然,很显然,他们没有进入到课文里面去,问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场。)

……

课堂片断三:

(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老师本身自己的状态上,所以在另一个班重讲时,决定在细节部分稍作改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师(亲切地):大家最喜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潮?

孩子们叽叽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欢3、4自然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呢?

生1:这部分写的潮特别有气势!

生2:这部分写的潮特别具体、生动、形象。

生3:这部分的语言也很优美!

……

(孩子们找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

师(高兴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这两个自然段,咱们就先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吧。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师(微笑着):那现在大家就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边做还边配上音——“呜——哗——!呜——哗——!”)

师:浪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大!猛!

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

生2: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多,两丈是六米多,我想,能比二层楼高吧?

师(高兴地):你说得太对了!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全体学生:哇,这么高!

师(兴奋地):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师: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生2: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生3: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生4: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

师(高喊):潮——来——了——

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站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2: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

师(欣喜地):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兴奋地):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

[教学反思]

在讲《观潮》一课前没有做好硬件的准备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做好精神、状态的准备。假如我平淡地、按部就班、毫无激情地按教案讲着一个个知识点,学生们也只是浑浑噩噩地听着,做着笔记。再来要求他们激情飞扬地把课文里潮的那种壮观、那种气势读出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最后是身为老师的自己都难以把潮水的壮观、气势范读出来了!思及此,自己的缺乏情绪,仿佛有了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我的这种感觉是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教师的课和报道的启发,《游园不值》——也不是一篇容易讲出激情来的课文,而且还是古诗。可是印象中的窦老师却是激情澎湃的,那节课也是异常地成功。听她讲课会让你似乎无法不集中精力,似乎无法不受她的感染。所以,从那次起我彻底相信了“激情”是有魔力的。

何谓“激情”?字典上的解释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也有很多人给出其他的更具体的解释:1、形容振奋人的情绪、激发起人的平静心情、令人雀跃兴奋、喜悦自信、表露人对前景充满希望与渴求的美好祈盼和动力!2、令人神往去拥有,是一个有驱动力的形容词,它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将具有一泄万里的雄壮画面,这便是激情,它又具有魔力与吸引力,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爆发!

我认为作为教师,课堂上所需要的激情就是教师自己能够首先融入到课文中,用每一篇文章感动自己,在课堂上再一次重现你的感动(或是激情)用以来感染你的学生。也就是窦桂梅老师讲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有那个“精神气”,才能够让你的学生不再总是蔫蔫地,漠然地无动于衷。当我们全心投入地“欣赏”一篇文章时,每每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处,扼腕长叹!学生又怎会不融入其中呢?

当我在另一个班重讲《观潮》一课时,当我兴奋地说:“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时,孩子们听说老师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学生的交流比较丰富,但也不免全部合理清晰。为了让学生理清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我将3、4段的话打乱顺序出示在投影上,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通过思考后弄清了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顺序理清了,为了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的感觉,我别出心裁,将学生分成四排,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读第三句时,第三排加进去;最后一句,全班齐读。新颖的朗读方法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将大潮越来越近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整体激情朗读,不仅让我激情澎湃,全班同学也跟着激动起来了。

一线的课堂不可能奢求有太多硬件上的准备,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注入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是教学的激情才使我们的教学卓有成效。教学的激情,可谓艺术中的艺术,只有依靠不断地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依靠富于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表情,充满激情的情绪调动,步步深入的精辟分析,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我们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吧!让我们怀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真正进入到课本的意境,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专家点评]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的确独具匠心,整个课堂体现了四大特点:

一、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充满着饱满的激情,这种激情与潮水来势“快”、“猛”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引人入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使学生增强了读和悟的情趣。

二、别具一格地组织学生朗读。从课堂情景来看,教师不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法来使学生感染潮水涌来时奇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学生“一个组读”“二个组读”“三个组读”“全体齐读”来“连贯朗读”一层层加强潮水涌来时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势。

三、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程青老师在这堂课上把握了这个要求。比如“滚动”,以极快地手势解释;“横贯”让学生想像手牵手运动的气势;“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学生由高大的层楼想起……此时此刻,如置学生于奇景之前,深感浩浩荡荡之宏大气势。

四、 比较完美地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学科性。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课堂上师生激情奔放、相互感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住了语文的学科性、从组织朗读训练到指导词、句、段的理解。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最后一句“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犹如画龙点睛,从教学看,深化了中心思想;从效果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和基础知识。 (饶亚军)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一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部编观潮第二课时说课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二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