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雨中梧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

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准确、全面和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帮助他们做出决策和行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报告范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引导。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一

我县以金属钨为主的硬质合金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废旧合金回收,合金刀具经销、再生合金生产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在硬质合金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销钼、钒、钛、镍、铌等稀有金属,并相继建设了金都、城大、世龙、上大、嘉兴等一些生产企业,与各大钢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目前钨及其它稀有金属产品的销售收入40亿元,是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二、存在问题。

1、我县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废钨料购销集散地,年经销量近万吨,而本县再生利用量只有3000多吨,大部分废料被外地利用,急需提升废钨再生利用规模。

2、我县硬质合金生产企业都是年产一、二百吨的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技术附加值不高,在低端市场竞争,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中高端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甚至有个别冒牌营销行为,在业内对产品存有偏见,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近几年,等地相继建设了废钨回收加工基地,大部分原料来自,对我县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5、产业链条分工不细,聚集效应差,特色优势放大效果不明显,在产业链条各关键节点需要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加大支撑能力。

三、下步措施。

1、明确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废旧合金及其它稀有金属集散市场的优势,走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发展之路。巩固壮大回收市场,确保资源聚集地位;提升再生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做大循环经济规模;健全产业链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全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2、成立钨业协会。以钨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主题,立足,面向全国,打造没有矿山的战略金属生产基地。成立钨业协会,近期以及周边南宫、故城等从事合金生产加工、购销流通、制品交易等企业,组成行业组织、抱团经营、优势互补、沟通交流、自律自强。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二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xxx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外围“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三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成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但历史的年轮并没有磨灭“两论”的理论光辉。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毛泽东于此时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在《实践论》完成一个月后,1937年8月,毛泽东又完成了《矛盾论》。《矛盾论》同样是一篇为了提高革命队伍里干部战士的认识能力的哲学论著。就凭这两篇文章间隔时间之短,篇幅之长,我们不难想象,延安窑洞里,一盏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的奋笔疾书、殚心竭虑。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所以被称为“土八路”、“泥腿子”,除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之外,恐怕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干部战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人,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某些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的严重教条主义,夸夸其谈,盲目照搬马列主义,却不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误导了中国革命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肤之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革命同志明白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见,他对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知识是很重视的,所以他才会常常出现在“抗大”的讲台上进行各种演讲,旨在提高大家的马列主义认识水平和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存在问题的能力,统一全党的思想,让革命事业尽量少走弯路,少遭损失。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语道破了矛盾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没有矛盾,世界就将是静止的,甚至是死寂的。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世界才会充满生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才会不断地进化或进步,历史也才能向先进的方向向前推进。

但矛盾着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同时又有同一性。

《韩非子•难一》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鬻盾与矛者”的楚国人嘲笑了几千年。笑则笑亦,但故事的蕴涵则发人深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矛”的存在,“盾”才会越来越坚固;反过来,有了“盾”的存在,“矛”也才会越来越越锋利,因为它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期战胜对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但同时,矛盾并不仅仅只有斗争性,还有同一性,彼此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矛”和“盾”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没有“矛”,“盾”的坚固性就无以得到检验。反之亦然,没有“盾”,“矛”也将失去穿刺的方向。虽然它们长相迥异,但却是一对“连体儿”,也即矛盾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相反相成”这个成语来论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他说:“‘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但在这个共同的“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矛”更锋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盾”更坚固,可以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为例,清楚地论证了矛盾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1927年党内的机会主义,就不会有大革命的失败。但当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进步并比原来成熟了。但是随后,党内有又因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并而走向冒险主义,革命就再次遭到严重挫折。但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并战胜了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所以,无论是其曾经的失败还是今天的胜利,都是由自己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辅力”的作用。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即改造中国的,并不是为了马列主义理论本身。

矛盾不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不同于“巴黎公社”,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只能在借鉴马列主义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来完成。“郑人买履”看似执着,其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而一根筋的盲目乐观以至于冒险,更是“揠苗助长”,必然要让中国革命遭受损失。所以,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中国革命的绊脚石。

《矛盾论》诞生在那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疑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指出革命的成功不仅要有信心,也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对日作战中,更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唯有把自己之“矛”磨得寒光闪闪,才能最终刺穿各式各样的“盾”。

答案是肯定的。

“矛盾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常态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矛盾了,只是矛盾的方式发生了转化,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了。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一样在继续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所以,《矛盾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可能更加有现实意义了。随着矛盾的改变,随着矛盾内外因的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肯定也要随之改变。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只要保持了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步履铿锵,捷报频传!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四

正如我日记中所记录的那样,我进入的是公司的业务部,而业务部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自从我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几乎就没有在办公室内呆过一整天就可以看出——无休止的奔波于商圈与公司之间,是一种社交角度的忙碌。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中,我有幸跟随业务部经理王蕾一起,辅助他的工作。公司主营贷款业务有:

1、农业小额贷款:提供与种植、养殖业以及高效科技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贷款服务。

2、个体工商户贷款:满足个体工商户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需要。

3、中小企业贷款: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4、个人消费贷款:面向有固定工作或稳定收入来源的客户,旨在解决上班一族在急需现金周转、投资、子女上学、家居装修、购买大件电器、筹备婚礼等情况下的现金需求。

5、创业贷款:为农村青年、农民及大学生等创业提供资金帮助。公司坚持诚信创新,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效益,为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三月份刚好是年后的第一个月,一般按往年经验业绩向好,我们所受理的业务中,有4起是中小型企业的企业贷款审核,其中两起贷款成功办理,共计贷款260余万元;有5起个人住房贷款审核,其中3起贷款成功办理,共计50余万元;有7起个人消费贷款审核,其中5起贷款成功办理,共计万元,其余的贷款共计余万元,发放贷款总额余万元。

跟随王哥的实习中,针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审核,因为企业贷款最为高风险业务,公司产生坏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贷款。在日常工作中,我看到,业务部从上至下每一个员工,对于企业贷款都保持着警惕的态度,在接到企业贷款时,都会从基础进行清查,一旦发现不利因素,便立即停止贷款审查,取消贷款资格。从手续上使企业贷款不再畅通无阻。具体审查时,公司对申请贷款企业要进行资产评估,涉及到总资产、总负债、资产负债率等各项考察项目。我们都亲自对贷款企业的生产部门(包括员工精神面貌、生产线完善与否、生产线是否持续生产等)、市场部门(包括市场销售状况、xx市产业份额占有情况、产品消费者满意情况等)和财务部(年度、季度及最新三个月的报表,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利润表、企业损益表等)等部门进行相应的检查与资料审核,对于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做出审核,最终做出初步审核意见,随后提交我公司风控部进行风险评测、审批意见及风险防范措施设计,所有通过风控部、总经理等部门审核通过最终决定发放贷款之后,我们业务部负责最后的贷款手续办理和贷后定期复查工作。针对个人贷款,我公司主要是进行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因为这两项业务的信贷风险是所有信贷业务中最低的,所以用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吸引更多的贷款业务,实现创利。再从具体操作方式上看,在利率下调基础上,银行通过贷款中特定的条例,和保险公司合作,对所贷资金进行投保,这样既保证了所贷资金的安全性,又在和保险公司合作中得到利润,作为纯粹企业意义上来说是很好的盈利方式。当然,在具体规则的制定上,都是有利于公司利润的增长,并对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还分别做了关于实际贷款金额、最高贷款金额、首付金额、贷款年限、抵押资产内容、抵押方式、资产评估等方面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又为贷款提供了安全性保障,使公司的坏帐率达到最小。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还是比较小的,利润的多少,仅仅取决于贷款数额的多少。只要根据市场特点制定相对应较低的利率水平,公司是可以从个人信贷上取得固定利润的,这两项贷款业务是可以实现资产增值的。因此,业务部的忙碌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个部门也是最能锻炼人的部门,能很快的帮助一个人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涵养!

通过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准确的说是见习,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更实用的东西,比课本上的知识显得鲜活很多也实用很多,但通过见到这些从前都不可能见过的贷款公司业务部的工作任务之后,使我更加想要学更多的理论知识来扩充我的知识面,使将来在用到的时候能很随意的拿出结合实践很好的运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特别感谢我的直接领导王蕾,作为业务部经理,王哥耐心的带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市场上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业务运营方式,特别是业务部的日常工作,另外感谢贵公司给我实习机会,让我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我们身边的金融,突然觉得“金融学”并是不我们在课本上所看到的空洞和学术,希望以后的工作生涯依然能够与金融相关,感受其的丰富内涵和特别的精彩!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五

隐私与信息虽然密切相连,但在总体上是还存在有明显的区别。单独的个人信息如一个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在正常使用时不会对个人构成侵犯。但隐私信息就不一样,即使是正常的社会交往,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向外界透露的秘密。因此,将二者进行区分保护是必要的。

隐私与信息区分保护的“三分法”。隐私和信息在某些部分存在关联,如有些隐私要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践中为解决公民的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区分问题,用“三分法”来区分隐私与信息还是比较可行的。“三分法”分为纯粹的个人隐私、隐私性信息、纯粹的个人信息。纯粹的个人隐私,即民法上规定的隐私权的内容,是指与个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与个人尊严和自由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侵害,会给受害人造成物质和精神的损害,特别是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无法弥补的。纯粹的个人隐私具体又可以分为空间隐私权和私生活秘密2个部分。隐私性信息,实际上是隐私与纯粹的个人信息交叉的部分,主要包括自然人的医疗信息资料、银行存款信息和其他财产性信息等,这些信息与个人尊严密切相连,与隐私的关联性也比较高,对这些信息的保护更接近于隐私权保护。纯粹的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血型、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

隐私权与隐私性信息不具有财产性和支配性,《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则正面列举了这些权利。这引申出一个问题,隐私权和隐私性信息是否具有财产性和支配性?对此,王利明教授认为“隐私权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尊严之上的人格权,虽然可以被利用,但其财产价值并非十分突出,即一是隐私权无财产价值,二是隐私权无积极支配性,仅能在被侵害时防御”。

从本质上看,隐私权或隐私性信息属于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一部分,而人格权不具有财产性和可支配性。因此,从逻辑上应该赞成王利明教授的观点:隐私权和隐私性信息不应该具有财产性和可支配性。我国的人格权包括包含了隐私权,但个人信息权并未在人格权中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民法总则》中提到了,但《民法总则》的规定显然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还需加强立法,用以完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3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法总则》110条和111条明显地把隐私和信息做了不同的规定,110条把隐私权利化,规定为一种民事权利加以保护。而对个人信息只是从行为上进行规制,违反行为及违反民事法律。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存在交叉关系,不能把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完全割裂。因为,广义上个人信息中与隐私权信息重合的部分已拥有其权利化的保护方式,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受到侵害时,可通过隐私权获得保护,这也为个人信息行为规制模式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

《民法总则》用不同的条文将隐私权与自然人信息做出区分,因此正确区分信息与隐私具有重大意义。从受到侵害后的救济措施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比如对信息受到侵害可申请相关机关予以更正的权利,而隐私受到侵害就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尽管必须承认隐私与信息有时难以区分,但在我国立法保护模式的区分下,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根据具体个案进行区分,从而确定请求权基础和救济措施,实现对自然人民事权利更好的保护。《民法总则》对隐私和自然人信息保护分别采取权利化模式和行为规制模式。行为规制是通过对行为进行规定如信息收集、加工、使用行为及禁止买卖等,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律支撑。

4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重构。

现今,法律对自然人信息保护范围的界定比较模糊。虽然有刑法、行政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做了规定,但都不统一,这为司法实践操作带来了难度。同时,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执法力度也不是很强,致使违法行为人没有顾忌。有些法规将个人信息保护与社会诚信体系相连,但是由于目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致使法律效力减弱,约束力不强。

现阶段应当加强立法,首先,应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范围,提升对个人信息侵害的违法成本和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强化主体责任,对信息搜集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使用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公民信息和不按规定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要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后,提升行业自律管理,在有法律规定的同时,还要加强行业的管理。规范各行业中不规范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加强对个人信息数据的维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从而使公民个人信息得到双重保护。

5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新的民事权利必然会被民事法律所规定,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不受侵害。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六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而言,毛主席思想与著作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燧石,经由历史与岁月的验证,在经久不衰的同时散发着灿烂光辉,指引历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毛主席思想之中《矛盾论》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而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毛主席在《矛盾论》里已经讲清楚了。

《矛盾论》乃是毛主席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作,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由此不难窥见,《矛盾论》本身便是中国革命道路当中的一大著作,而其中关于革命道路的总结以及哲学思想更是精粹。

《矛盾论》从目录划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抗在矛盾当中的地位”“结论”。

针对与各个部分,毛主席作出了一应阐述,其中包含着一应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而言的重要作用。首先两种宇宙观是指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辩证法的见解,所形成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实通俗理解的话,便是对待事物的内因与外因。

“形而上学”认定事物的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简而言之便是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外部的变化形成了社会的发展之类。

如西方社会当中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个人思想等,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也能够找到相同的对应。因此认定事物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外部原因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变化。

通俗来看可以这样理解,一片庄稼的收成有赖于天时地利,而“形而上学”所考虑的便是天时地利,他们认为天时地利的改变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是外部原因催动了事物的变化。

那么毛主席看来唯物辩证法又是怎样一种世界观?便是与上述外因所对应的内因。其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在于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且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同时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就了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诞生。

而在毛主席所列举的例子当中亦有这样一番表述:

“1927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内部产生了机会主义。当这种机会主义不复存在,中国革命得以重新发展。后来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打击,是因冒险主义的诞生。当这种冒险主义被清算,革命事业就重新发展。”

经由上述不难窥见,毛主席眼中两度失败皆有内部原因,而这些内因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源,相较之下资产阶级的打压只是外因。

透过其中我们所能够通俗理解到的便是,任何政党、国家、组织或个人,想要不为侵略打压,首先需要完善自己一应的内在矛盾,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强大与自我完善,方才能够避免为外因所干扰。

而对此毛主席的原话则是“一个政党想要引导革命胜利,必须依靠于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以及组织内部的巩固。”因此,毛主席所指出的“由内而外”无论对于彼时中国革命又或今后中国发展道路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指导性思想,且我们普通人亦能够从毛主席思想之中受益匪浅。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中包含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矛盾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那么什么是矛盾?数学之中的正与负、力学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

每个人面临同一事物之时,总要有所抉择而其中不同的思想便是矛盾,正是通过解决矛盾方才有思想上的进步。那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存在矛盾才是正常现象,唯有通过提出并解决矛盾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

建立在矛盾必然存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矛盾那么毫无疑问事物的消亡在所难免,此外掩盖矛盾同样会因此矛盾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因此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来看待,任何国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这些是构成国家存在的根本。

当现有矛盾解决之时,亦必将有新的矛盾诞生,毕竟矛盾是必定存在的,但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当中,却是令国家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程,继而愈发强大。通俗可以这样理解,贫富差距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而存在,那么贫富差距能够完全消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毕竟知识与思想同样也是变相的财富,想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意味着所有人不再拥有思想。因此即便解决了现有的贫富差距或进行财产统一分配,亦必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衍生出新的贫富差距。

如果说矛盾的普遍性代表着万事万物皆有矛盾,那么矛盾的特殊性便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矛盾皆不相同。如阶级斗争矛盾,物理学、力学、化学当中的矛盾等。

针对不同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决计不能将解决另一矛盾的经验进行生搬硬套,教条式的套用在另一矛盾当中。那么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经由历史当中所发生的矛盾解决,不难窥见许许多多的经验成分,但是这些经验显然是无法完全借鉴的。

一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初所团结的对象只是工人阶级,因为从俄国革命所借鉴到的便是如此,而中国内部的实质矛盾不仅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更包括着农民阶级在内的多个被剥削阶级,直到毛主席提出团结农民等一应被剥削阶级之后,方才确定了矛盾核心。

因此毛主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并非教条式的框架,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毛主席彼时作出《矛盾论》的初衷,便是批评党内的教条式主义者。

此外,对待任何矛盾更要实事求是的作出具体观察,客观分析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矛盾往往是两者相对立的,如果只了解其中一者便断章取义,那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在战争当中,双方无疑可以作为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那么如果仅仅只了解自身实力,而对对方一无所知又或知之甚少,那么显然是要吃大亏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取得胜利便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部署等一应状况。

那么引申到所有矛盾当中,想要解决矛盾必然要对双方皆作出了解之后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其间也可理解为法庭断案,一定要双方陈述举证之后才能合规合矩的做出分析,取得相应的客观结果。

依旧建立在上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础之上,任何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具有可变性。此外围绕着事物的矛盾同样是多重的,但是其中必然有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存在,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或可成为主要矛盾。

以此为例,当国家面临外地入侵之时,其中的主要矛盾显然是在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那么此时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等便是次要矛盾。那么当外敌没有直接侵入,而是支持国家内部某一阶级之时,那么主要矛盾便转化为内部的阶级矛盾。

由此不难窥见,当多重矛盾并存之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会随着矛盾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在面临矛盾之时务必迅速找到其中的主要矛盾予以解决,方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困难与顺利之间。社会主义革命之初,其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困难,而顺利显然是次要方面。不过正因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一步步将顺利转化为主要方面,最终塑就了革命的成功。

任何矛盾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一如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阴阳的互为对应,孤阳不生孤阴不存。而诸如生与死、福与祸、战争与和平等,矛盾的两方面皆是对立且互相依存的,没有死亡这个概念便没有生存概念。

至于矛盾的统一性,则是当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的过程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而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对立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也就是说,矛盾的对立性决定了双方互相排斥斗争,然而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存在统一性的,此时的矛盾两方面能够互相联结且互相转化。那么在矛盾当中对抗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其间可以这样理解,对与错分别作为矛盾的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存,当错误并不明显之时往往不足以形成对抗之势,当错误不断发展之时也就与正确互相对抗。而其中错误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这样来看,一切原本是相对稳定的,而“错误发展”这一条件显然激化了矛盾也就导致了对抗的形成。

而对此毛主席则提出,面对国家内部的错误,首先要树立起面对错误思想坚决斗争的态度,但同时要给错误思想改正的机会,否则一味地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抗争。

资产阶级。

那么纵观上述之中《矛盾论》的一应论点,毫无疑问贯彻着中国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存在着重要的方向与引导作用。

其间关于矛盾的一应剖析,令我们面对矛盾之时能够更加透彻的去发现并解决矛盾,并且在此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与成长,无论对于国家又或个人而言《矛盾论》以及毛主席的重要思想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即便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同样是璀璨的精华瑰宝。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七

摘要:本调研报告对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生源、办学经费、师资、办学特色四个方面的困境,综合得出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包容理解、职能部门重视不足、民办高校自身存在问题是制约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严格规范办学、民办高校要坚持内涵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调研报告。

一、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2022年底),已经拥有民办高等院校13所(不含独立学院),占全省高等院校总数的,在校生人数达万人,占云南高等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见表)。从数据上看,云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云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这是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云南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值得深思:

二是云南民办高校大多数以专科职业教育为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院校较少。目前云南的1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和云南工商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其他学校均为专科院校。

三是云南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有投资主体,作为投资方,都在追求投资回报,这无疑会影响学校办学的公益性。

二、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中的困境。

1.生源减少。

随着适龄人口的逐年减少,我国学龄人口规模2022年达到巅峰值万,之后逐年下降,预计到2022年,我国学龄人口将下降到最低位万人,仅相当于2022年的一半。在云南省,大學适龄人口数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22年到2030年20年间将减少万人。生源的减少,最先受影响就是处于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有统计数据表明,从2022年开始,云南省内只有少数民办高校能完成招生计划,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处于招生不足的“饥饿”状态,这对于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生源即财源的民办高校来讲,是对学校发展的致命影响。

2.办学经费不足。

通过笔者调研,云南省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主要依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发展,这种“以学养学”的模式经费来源单一,遇到生源逐年下降的问题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这也是导致云南大部分民办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以云南省发展最好的民办高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来看,通过调研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务处可知,学院90%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政府资助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只能用于学生的奖励,不能用做其他。

3.师资问题。

(1)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

云南省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性大,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民办高校的很多在职教师,都是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态,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只是一个跳板或平台,等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便辞职,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借助民办高校提升一下自己的职称,等职称评上去了便离职。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兼职教师数量大、比重过高,且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以云南省13所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平均比来算,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近31%。兼职教师虽然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兼职教师由于聘任程序不合理,管理上无法可依,同时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有效管理难度也大;二是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即返聘的公办学校退休教师和招收的刚毕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主体,真正教学经验丰富、发挥骨干作用的中年教师偏少;三是民办高校自主培养的专职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不高的问题。

4.办学缺乏特色。

通过对云南几家民办高校的走访发现,云南民办高校很多都缺乏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同质化问题普遍。主要表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第二,师资缺乏特色。目前,云南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返聘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手教师偏多,高、精、尖教师极少的问题。第三,校企合作问题重重。民办高校一直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特色之处,事实上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问题非常之多。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八

豆制品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江南江北,城市村庄,家家户户,豆制品是人们不成短少的普通化保健食物。豆制品知名由来已久,因为水质甜美,加上选用优质当地黄豆,人工研磨,做出来的豆腐也相当细嫩、雪白,有韧劲,滋味纯粹,比起普通市售的豆腐,乡豆腐更能品味到豆腐的真味和回喷鼻。当前全乡有30多家大巨细小的豆制品加工户,一年四时都有豆制品生产,把戏由本来单一的鲜豆腐发展到柴熏干豆腐、霉豆腐、豆豉等。虽然,豆制品的发展获得了必然的成效,然则产能不足及产物单一、为提高产能招致产物质量下降、生产企业偏小及技能力气单薄、原资料供给不足、运营理念掉队、品牌知名度不高制约了豆制品的发展。要促进乡豆制品的久远及扩展发展,笔者以为要坚持依照“准确定位、资本整合、工艺创新、文明提拔”的发展思绪,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定位,打造乡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财产定位:当时,乡党委县政府根据本身特点曾经将茶叶基地建立作为调整农业财产构造最首要的办法来抓,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然则茶叶基地的建立合适在山地资本较丰厚的地址进行,集镇上生活着近四分之一的人没有合适的山地,资本匮乏,农田稀少,无论是发展工业照样农业都有其先天分的不足。关于这一局部人我们就必需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进行指导,率领他们脱贫致富。而的特征就在于豆制品,本地人都有一门做豆制品的好手艺,不断传承至今,明显,做大豆制品财产无疑是人最有益和实际的选择。

市场定位:从市场前景来看,离县城30分钟、常德1个小时和长沙2个半小时的车程,快捷的交通为豆制品销售供应了宽广的空间。

二、整合伙源,夯实豆制品加工财产基本。

一根筷子轻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时。当前,乡从事豆制品加工的个别户不少于三十户,还有一家规划较小的加工企业,而他们都是小打小闹,在市场上没有有用的竞争力。要想发展、要想在市场平分得一杯羹,就必需将松懈的个别结合一同,一致对外。

加速实体整合:以若见豆制品厂为龙头,注册成立“沅陵县乡豆制品协作社”。将一切从事豆制品加工的个别户和企业结合起来,以一致的质量规范、加工工艺、市场营销、价钱进行治理,并对外进行宣传,一个实体对外。

加速品牌整合:坚持豆制品品牌认识,增强品牌建立,以乡县政府的名义全体打造一个当地特征的品牌,指导广阔豆制品生产的从业人员坚持和增强品牌认识,推进豆制品加工在品牌建立上有所作为。别的,县政府一致注册“”豆制品集体商标。一致豆制品外形设计、包装,做到集中治理,有偿运用。

增强质量监视:由于豆制品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无序生产、无标生产,既不方便于县政府对整个豆腐行业食物质量的节制,也致使豆制品质量差别很大,良莠不齐。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扩展呈现了求过于供的情况进而呈现了产物质量下降,这时分就有需要以协作社的名义成立一个质量检测机构。坚持质量治理系统,保证一种质量、一个规范、一个光彩、一样品尝。还坚持相关渠道,保证对豆制品的质量能及时监控,并坚持告发准则,对告发后经查实的,奖励告发人员,并对违规企业和小我进行处分、限日整改。以保证特征产物优势转化为财产优势,做大做强。

三、创新工艺,提拔豆制品财产竞争力。

发展源于创新。豆制品历经几百年发展,共同的质量不时提高,靠的是工艺的娴熟、经历的积聚。但技能含量不够,科技投入不足,劳开工具改良不快是不争的现实,致使于产物发展、市场据有率一直迈不开步子,占不到地位,人一直还在回味着长期以来残留在嘴边白豆腐的口胃,无法顺应现代人不时追求口感和质量。所以,豆制品财产发展必需要做好“创新”这篇文章。

推进生产创新:豆制品的生产,当前依托的是个别作坊,靠的是过硬手工,凭的是传统技能。要求发展,必需注入科技元素。一方面,要引进技能,与兴旺地域豆制品加工企业技能人才结缘,坚持本人研发机构或固定专家步队;另一方面,要不时地改良和引进生产机械和技能,经过变革和引进提高生产才能和生产质量。

推进包装创新:豆制品做不大缘由之一就是不足包装和容器外型设计的新型性。所以,首先在包装设计上要新型,要顺应分歧消费人群需求,突出当地文明传统特征,突出礼物、超市、餐厅分歧消费群体和营销场所的需求。其次是经过产物容器外型设计知足消费者审美观,并以此补偿产物不足。

四、文明带动,提拔豆制品饮食文明底蕴。

文明是事物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动力。特殊是商品经济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明和商品文明的培养。乡是千年古驿站,历代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商户樵夫发明过一个又一个奇观和童话,乡无疑有着深沉的历史沉淀和文明内在,这块地盘上世代繁衍的豆制品必定与随同其发展的历史文明有着必定联络。因而,人要依托这种必定联络的历史和文明,追求豆制品长效持续发展之路。

发掘文明:豆制品文明缺掉的首要缘由是发掘不够、思想不够。要想构成共同文明,需求一批文明人和有心人到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去查找,到憨厚宽厚的人物和民俗中去发掘,既要把它作为一项文明工程,更要作为一豪富民工程。

整治文明:拷贝一些历史风情,联络一些历史故事,决不是豆制品文明的悉数,还有丰厚和发展的进程。要结合豆制品的质量、品牌,结合市场和消费群体精神需求等等,进一步整治和提炼出具有特征的豆制品文明。

宣传文明:有了共同的豆文明,就要经过必然的渠道去传达,让人们知晓、懂得和消化,否则这种文明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片言只语的文字游戏。乡县政府要积极编制有关豆制品文明的宣传材料,并经过文学、戏剧、专题片、专版等文学艺术方式,抓住各类时机,在各类场所对社会各界进行普遍的宣传。

五、宣传促销,扩展豆制品财产市场份额。

促销是产物进入市场、谋取市场份额、赚取商品利润的方法和手段。豆制品既然有了深的文明底蕴,有了好的包装品牌和价廉质优的产物,就要思索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心思,否则“好酒也怕小路深”。

找准市场:豆制品还处在手工作坊生产期间,规划小、产量低,有个按部就班的进程,还没有占据大市场的才能。所以市场只能定位在湖南的中西部地域。

逐渐推进:要依据本身的生产才能、经济实力,依照发展规划,步步为营,步步推进。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方面要发扬广告宣传效果。在县城夺目处和高速公路旁竖起平面广告牌,在省、市、县电视台和报刊杂志发布媒体广告和专题片、专特刊。另一方面要应用各类关系让豆制品进当地超市,上省、市级城市餐桌,坚持本人的销售收集。还,积极参与各类展销会、推行会、品味会,参与评级、评选、评优,扩展产物影响,提拔产物形象。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九

摘要:

浙江经济一直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和特色,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基本在75%左右,企业数量达到82%。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凸显、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外需的下滑,浙江传统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浙江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家转型、深化“两化融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等待探索。

关键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浙江。

一、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

(一)提升块状经济,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特色。据统计,全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但大多传统块状经济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能耗高、污染多、附加值低,存在比较明显的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少的低端化锁定倾向,尤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

为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浙江作出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决策,规划建设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品牌建设、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等措施,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建设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初步探索出了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价值链整合提升型等转型升级的路径。2022年产业集群示范区研发投入达到280亿元,比2022年增长23%;技术改造投入833亿元,比2022年增长29%;实现新产品产值3131亿元,比2022年增长33%。在支持龙头企业带动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工业平均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91亿元,同比增长32%。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

浙江主要从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和企业三大领域,实施两化融合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在产业集群层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产品设计、质量检测、行业数据库共享等服务;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在重点行业层面,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推广,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总结推广印染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成功经验,推进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的两化融合,建设一批两化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评语:即毛泽东后来所说的“一分为二”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评语: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

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评语:但是温度太高了鸡蛋就熟了,温度太低了就冻成冰疙瘩了。而且鸡蛋还不能磕碰。有些动物偷鸡蛋......要想人工孵出小鸡来,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很多因素。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评语:在实数范围里,不仅有正和负,还有零。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评语:核辐射有三种射线:阿发、贝塔、伽玛射线。电有阴阳之分,光无阴阳之分。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评语:毛泽东所说的事物的“全面性”也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人们常说硬币有两个面,就不符合事实,我认为,硬币就有三个面,不仅有上面下面,还有一个侧面,一角硬币侧面是光面,一元硬币侧面光面上有“rmb”字母,一分硬币侧面是锯齿状。再说,魔方就有六个面,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就有72个面。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合作,或者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著复杂的情况。

当著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零零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著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用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当著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内的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结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著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著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著,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社会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随著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著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权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著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著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之间的情况的变化。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则将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则被打倒了。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困难地位,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在南方各省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著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著。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著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研究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著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著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原来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著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著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著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著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著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立又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著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著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因为它的固有的阶级性和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著赞成抗日。矛盾著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著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著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著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在阶级斗争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著同一性。

一切矛盾著的东西,互相联系著,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著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他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之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著,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著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时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不断地是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西”。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著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著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著,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一

书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会在我们的心头荡漾,有人说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有人说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而在在我心中,书的含义不仅如此,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漫长而愉快的读书旅程中,沿途的风景就是我阅读旅行中的点点收获。而在茫茫书海中,《老人与海》这本书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它给了我无数的鼓舞、启迪和动力,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就如同我生命中的灯塔,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文章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有一天,他载着小船去往深海,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由于鱼的体型太大,把老渔夫的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最终被老渔夫杀死绑在船边准备回岸。但不幸,老渔夫在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鲨鱼的多次袭击,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毅的与数只鲨鱼搏斗,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和鱼骨。

对于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做事能坚持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但老人那种坚毅、顽强和不屈的精神才更加可贵。老人生活在一个小岛上,本就以捕鱼为生,可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老人却仍没有气馁,他知道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们也无可奈何,就只能去面对。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想现实低头。既然,我们已在生命的海洋中穿行,那不管前方是波涛巨浪还是风平浪静,我们总是要去闯一闯。因为我明白,生命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我们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勇往直前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像书中说的:“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肯定无法亲身体会老人当时的艰难生活,但生活中的事却无时无刻的在提醒我们,“坚毅、顽强、自强、不屈。”记得六年级时候,我参加了钢琴十级的考核,因为练习时间不足,练习时也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考试的结果是没有通过。听到结果,我的眼眶湿润了,先是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我并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要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我就是强者。果不其然,通过这次的打击,我更加努力的练习,轻松的通过了下一次的考核,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件事使我更加坚信,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就是强者。

人生是一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成功和失败,但成功不代表是强者,失败不代表是弱者。只要敢坦然面对生活,就证明你已向成功迈向了一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历更多的坎坷与磨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勇于面对自我,勇于面对生活。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现实低头,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就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而我们就是强者。

人生就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追求,在追求人生的道理上,一定会有许多坎坷与磨难,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们要用一颗坚毅、不屈的心去挑战它,不管现实是多么残酷,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生活,就一定能战胜一切。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就是强者。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二

总结往年研友自身复习和老师们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建议广大即将要购买辅导资料的同学,在公共课资料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怎样的政治辅导书才是有价值有效的参考资料?下面就政治公共课辅导书的选择为大家讲解:

1.考纲(推荐):很多同学认为考纲是没有必要早买的,因为每年的考纲都很晚才出,买也只能买去年的。实际上不是如此,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没有很大的变动,在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买本去年的考纲是很必要的。有人觉得几个考点没有什么好读的,那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去读。读考纲,可以提纲携领的掌握各门科目(马原、毛特、法基等等)的结构。如果可能的话,你大致背下来各个科目的大考点,对于你掌握政治的整体结构非常有用。

2.大纲解析(必备):就是在每年暑假的8月份左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如果你舍不得买考纲,最好买一本大纲解析,属于权威性的,仔细读几遍,对你基础知识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3.历年试题(必备):有人问英语、数学用历年试题就行了,政治干吗还要呢?其实,如果你做了近5年的试题,对于客观题的把握和主观题的'行文规则就会得心应手了。这样的历年试题的书很都多,你可以随便选一本,着重看一下讲解,不要只是答案就完,要有点具体的分析和扩展。也花不了多少钱,大家一定要买一本。如果没时间的话不用再做什么模拟题了,做做历年试题才对。

4.辅导书(推荐):市面上的书很多,有钱的话买一本配合一下大纲解析来读。选择的时候,最好仔细看看体例,有每章的结构图,历年试题分类解析,和练习题,这样你可以一书多用。如果报了什么辅导班,一般比较负责的辅导班的讲义也是很不错的,讲课前讲课后当作辅导书来用也可以。

5.形势与政策:如果你没有报考研辅导班,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可以买一本时事的辅导书就可以。报了辅导班就不用买了,肯定会有相应的讲义。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三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部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宣言》是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

翻开《宣言》,用心领悟着真理的力量。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出了原始社会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系统而又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作出的完整系统而又简洁凝练的表述。列宁曾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语言描述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肩负着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宣言》揭示了不可磨灭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

2018年,它离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已170年,它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我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与此同时,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联共同主办,中央编译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博物馆承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5月5日正式开幕。在参观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奋斗在各条战线岗位上的党员们,观展,学习,这是他们的特殊党日活动,很多党员在结束参观后,在第二展厅这面巨大的党旗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有人说:“党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一场精彩的人生课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传扬,我和大家分享一段马克思先生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更有人永行动践行“真理的力量”,她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志愿讲解员的69岁王世梅,在国博做志愿讲解员十二年,这一次,她专门学习并考取了讲解“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年主题展览”的讲解员资格。

“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三个月,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三个展厅占地4200多平方米,一千两百多件展品。如此规模的关于马克思及其思想历程的展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学习它那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它那实事求是,对真理的执着;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长之路。

最后,正如《宣言》结尾所述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让我们团结起来,不忘初心,感恩奋进,为中国梦努力奋斗。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四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显而易见,《共产党宣言》影响深远。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首次发表。

从那以后,《共产党宣言》开始频繁出现在无产阶级的案头上,出现在最具影响力书籍的榜单中,成为每一位共产主义者的必读读物。

《宣言》的大致内容:明确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情况并分析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给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向并批判了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开篇就明确了做出宣言的主体。随后描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被各种反动势力围剿的严峻现状,但这也表示共产主义运动应进入新的阶段了。开篇短短数句,有力的宣言了共产党人的存在,让我切实理解了《宣言》被冠以崇高地位的原因。

随后进入正文第一章迅速展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观点,这一观点也是后来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随后,《宣言》列举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过的阶级,将其大体分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并阐明这两种阶级一直处于斗争的状态,且正是他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随后《宣言》开始陈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很早就开始了,最初的斗争仅是小规模的斗争,是小部分工人仅针对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的斗争,随后有大规模的工人被资产阶级集结起来被充当同“敌人的敌人”的武器,在这过程中无产阶级越发被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联合过程中,既有曾经的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带来的教育因素使无产阶级的组织更强大坚固有力,但也有保守的、反动的甚至是流氓无产阶级破坏无产阶级的组织。总体上而言,无产阶级是越发有力的。当无产阶级被真正的组织起来,能够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能够暴力的推翻资产阶级,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成功。客观来看,资产阶级的剥削将迫使无产阶级越发联合起来,这同时也将破除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无产阶级最终的胜利是必然的。

在阐述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性质以及对立过程后,《宣言》进入第二章,开始阐明自己作为共产党人与无产者的关系:共产党人完全代表着无产者的利益,同时共产党人掌握着阶级斗争的理论原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即私有制。

接着《宣言》一一反驳了各种错误的反对意见。首先是私有财产,共产党人并不是要消灭个人的基础财产,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靠剥削所获得的财产,并改变其性质使其成为社会公有的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些曾经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将用以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所谓的对家庭关系的破坏等,是随着资产阶级被消灭,资产阶级建立在资本家对其家庭成员支配关系上虚伪的家庭关系的自然消灭;而所谓的对祖国,民族的破坏,事实上也是当剥削关系彻底消亡后社会形态自然的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

在第三章中《宣言》批判了3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在指出这些社会主义思潮的错误的同时也侧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思潮的正确方向。

最后《宣言》再次宣言了共产党人的存在,并以一句“全世界的无产者们,联合起来!”鼓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这句话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要深刻认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要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第一,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第二,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第五,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第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

再过27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五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富战斗力的革命宣言,是革命导师贡献给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遗产。《宣言》的发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宣言》既是中国革命斗争的指路明灯,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先导,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高举《宣言》的思想旗帜,践行《宣言》的时代价值,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着革命导师昭示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19世纪之交正是中国社会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前赴后继,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场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920年《宣言》在中国翻译出版,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那时起,我们党牢记《宣言》的革命宗旨,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所处的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党的建设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十分严峻地摆在党的面前。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才算先进和纯洁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就是我们找到标准和答案的最基本的依据。我们今天重温《宣言》,检视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正是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

1.重回原点找一找,看看初心还在不在?《宣言》既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之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逻辑起点。《宣言》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人先锋队性质和宗旨,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方向,体现了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160多年过去了,回望初心,时事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起潮落。当年的老党大党,有的政党异化,有的党内腐化,有的党员退化,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发生严重蜕变。苏联2万名党员建党、200万名党员建国、2000万名党员垮台,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和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也有一些同志淡忘宗旨,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古人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率领全军高级将领重回古田,在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开展新的政治整训,纠正军队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回望过去,不是为寻找精神慰藉,也不是为取得的成绩骄傲自满,而是重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苦难辉煌,重温我们曾经立下的革命誓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宣言》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分子,必须始终保持定力、牢记初心。无论时事如何变幻、环境如何复杂,都永远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

2.重回原著学一学,看看底色还正不正?《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重要法宝。《宣言》培养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为天职的无产阶级。全世界共产党人尽管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但其使命和宗旨都是一致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宣言》是为共产党人打底定型的启蒙教材。有人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们理解,这种特殊材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浸润的钢筋铁骨,是经久不衰、永不褪色的意志和操守。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地下党员长期在白区工作,无论身处何种复杂环境都坚守革命气节,恪守《宣言》精神,被誉为“白皮红心”的忠诚战士。现在,一些党员与《宣言》精神已渐行渐远,对所谓的“大师”却奉若神灵,最终在“糖弹”面前败下阵来。当今社会价值多元,诱惑也很多,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是我们长期面对的政治考验。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宣言》精神洗礼,经常拿《宣言》照照镜、暖暖心、治治病,经常穿越历史时空,聆听革命导师的谆谆教诲,始终以“赶考”的心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最本真、最鲜亮的政治底色。

3.重回原理悟一悟,看看信念还牢不牢?《宣言》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得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结论,明确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我们感到,如果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那么《宣言》确立的世界观就是最富营养的“钙中钙”,有了这样的优质钙强身壮骨,我们共产党人就能抵御一切病原体的侵蚀。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说到底是精神世界坍塌,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弄懂《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把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上。现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从事的伟大事业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理想信念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无论我们国家怎样发展,无论我们个人如何成长,都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始终保持创业阶段那么一种勤俭风尚,始终保持入党之初那么一种战斗激情,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用我们的不懈奋斗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

19世纪中叶的西欧社会,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两大阶级的斗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家们迫切需要回答的历史课题。《宣言》适应时代要求,深刻分析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时代问题及时作出科学回答。《宣言》作为那个时代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字里行间充满革命性、战斗性、批判性。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也是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当前,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等诸多考验。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迫切需要我们从《宣言》中汲取政治智慧,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1.在学习《宣言》中站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完全的人民性、彻底的革命性,是《宣言》的根本特征和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宣言》作为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部党纲,完全致力于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是其人民主体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宣言》是革命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的檄文。

我们党自一大以来的党纲都秉持人民主体的政治立场,坚定地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用“松柳之喻”阐述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几十年过去了,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松柳之喻”的要求永远不会过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现在,有的同志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当“骑墙派”,不能与党和人民同舟共济,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政治立场本质上是政治价值观问题。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就是站稳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立场、党性原则的立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能态度暧昧,决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决不能被错误言行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以实际行动爱党护党、爱国强国、爱民为民。

2.在学习《宣言》中凝聚敢于亮剑的精神力量。《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些掷地有声的经典名言,如同投枪和匕首射向敌人,表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各国革命者纷纷以《宣言》作为战斗檄文,唤醒劳苦大众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我们党非常善于运用革命理论鼓舞斗争士气。革命战争年代,不仅《宣言》中的经典名言广为传诵,而且适时发出很多富有哲理的战斗口号,丰富发展了革命斗争思想。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激励广大军民推翻蒋家王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史。与之相伴,我国社会也出现了种种矛盾和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了西方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较量。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发扬“亮剑精神”,该出手时就出手,特别要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坚决捍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

3.在学习《宣言》中把握善于斗争的原则策略。《宣言》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革命事业走向胜利,必须具体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阶级状况,制定正确的斗争原则和策略,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法国、德国、瑞士、波兰等国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斗争策略,为共产党人提供了指导遵循。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斗争策略,适时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理论,成功解决了对敌斗争的主体力量问题。

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当前,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情况十分复杂,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内政外交相互交错,正确的方针原则是确保胜利的重要保障。比如,强化政治意识,强调的是维护中央权威,防止“七个有之”;政治体制改革,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防止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反腐正风,强调的是打虎拍蝇,防止损害群众正当利益;开展外交斗争,强调的是合作互利共赢,防止片面以意识形态划线,等等。这些都启示我们,在推进伟大斗争的征程中,只有立足实际、严谨科学、实事求是,我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才能够经得起斗争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宣言》以当时的西欧社会为基点,把研究的触角拓展到全世界,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以及把握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宣言》通过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和实质。当今世界在发展程度上已不同于革命导师生活的时代,但世界的发展变化正朝着他们在《宣言》中所预示的趋势展开。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当代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应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引领中国这艘巨轮成功驶向胜利的彼岸。

1.从《宣言》树立的时代视野出发,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历史方位。《宣言》深刻分析当时的无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所处的地位、环境、条件,科学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为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90多年来,我们党深刻把握《宣言》的真谛,每到重要历史关口,都深入研究时代条件,及时判断发展前进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得益于我们党审时度势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执政党的历史方位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随历史条件而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提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三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判断,准确鲜明地标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位置。在这一战略思想引领下,我们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欲向何处去,时刻调整好状态,始终朝着胜利的方向奋力前行。

2.从《宣言》揭示的客观规律出发,紧紧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历史机遇。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运用规律以赢得先机,推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19世纪上半叶,欧洲大地正酝酿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研究阶级斗争发生的机理,把握社会革命爆发的条件,适时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推动革命风暴席卷欧洲。虽然同盟最终分裂解散,但革命导师把握战略机遇的高超艺术,却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提供了很好的革命经验,直接促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正确把握历史机遇就能掌握战略主动,反之就会处处被动挨打。中国曾是一个世界强国,进入近代以后逐渐落后了,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未能抓住世界经济近代转型带来的历史机遇。如今,世界经济面临新的转型,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观世界形势,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在战略机遇期内加快自身发展,确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3.从《宣言》彰显的价值理念出发,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宣言》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一致起来,进而赋予无产阶级政党推翻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宣言》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将其付诸革命实践,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继承和发展这一原理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历史使命的激励引导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这一原理,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激励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洪流。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人世人的庄严承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把重担压在了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上,这是我们的光荣与责任。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六

政府报告是每年中国政府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通报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重要文件。作为我国政府领导层的集体决策文件,政府报告的研读对于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把握政府工作重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研读政府报告,我体会到了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部署,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政府报告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改革创新思路。在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措施,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内外部风险挑战,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例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加快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这些改革创新举措彰显了政府坚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决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

其次,政府报告突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报告中对于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目标任务的明确,使得全社会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更加有信心。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任务,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使得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关键问题。政府通过报告对这些重点工作的部署和实施计划,让人们对政府的决策有了更多的认同和理解。

再次,政府报告传达了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关切和承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政府对人民群众关切的高度重视始终体现在报告中。对于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领域,政府报告明确规划了未来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政府报告中提及了很多具体的民生工作措施,为人们的生活改善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最后,政府报告彰显了政府的开放理念和国际责任担当。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坚持以开放促进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治理,积极为实现国际公共产品作出贡献。政府报告中提到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国际合作倡议,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国际责任担当,为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总之,政府报告的研读使我对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政府的重点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体会到政府在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思考和部署,认识到政府的工作是为了全体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通过做好政府报告的研读,我将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政府的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七

研读报告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并提高我们的水平。通过研读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其他人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在进行研读报告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不少的收获。

研读报告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我们需要通过研读报告来整合自己获取的信息,并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研读报告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此外,研读报告还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灵感,并指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三段:如何进行研读报告。

研读报告并非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研读报告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并根据研究的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报告进行研读。在研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先阅读概要以确定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再逐步深入细节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下重要的观点、数据和结论,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我们还需要撰写报告并进行归档、整理。

通过研读报告,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和趋势。其次,我学习了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使我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研读报告还帮助我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锻炼了我的书写能力。

第五段:结语。

研读报告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任务,但是它也是一项十分有用的任务。通过研读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灵感和指导。我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研读报告会成为我重要的研究手段。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八

研读交流报告是研究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考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研究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研读交流报告中,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大家分享,使得参与交流的人能够从中受益,促进学术界的进步。最近参与了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的研读交流报告,深深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第二段:内容概述。

在这次研读交流报告中,主讲者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成果。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辅助诊断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并展示了一些成功案例。此外,他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参与这次研读交流报告,我收获了很多对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应用的新见解。主讲者的报告内容丰富、权威,通过详细的案例介绍,让我更加了解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医生自主判断的准确性,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第四段:对未来的思考。

这次研读交流报告让我深受启发,也对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前景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目前,虽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案例,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数据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以及质疑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替代医生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另外,我对于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深入研究与学习。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研读交流报告,我不仅加深了对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的理解,还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界的合作与进步。因此,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学习与提升自己,并为推动学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能够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领域做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十九

在我读研究报告期间,我意识到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事件和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研究报告是一种专业的文献形式,它要求作者精细泛分析和适当结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本文将总结阅读研究报告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读研究报告的重要性。

读研究报告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报告,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能了解到该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和趋势。阅读研究报告也有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某些特定领域的问题。

第三段:如何读研究报告。

阅读研究报告时,我们需要有策略地阅读。首先,我们应该阅读摘要,了解该研究报告的主题和目的,以及研究的结论。然后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正文部分,特别注意其中解释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的部分。最后我们应该总结所得到的结论,查看是否与该研究的目的相符。如果我们无法理解研究报告的某些部分,可以查看书目部分的参考书籍或技术文档。

第四段:阅读研究报告的益处。

在阅读研究报告时,我们可以学习到专业领域的相关术语和词汇。摘要和正文同样也是我们查阅资料时的重要源头。研究报告还可以帮助我们检测、验证和扩充我们之前的研究成果。此外,阅读研究报告可以提高我们对某个领域的兴趣,激发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五段:结论。

阅读研究报告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扩展知识,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专业水平。读研究报告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策略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它们。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彻底掌握读研究报告的技巧。

矛盾论研读报告(通用20篇)篇二十

今天,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党中央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作出了安排,5月上旬将召开纪念大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67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94年奋斗发展的辉煌。

94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94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人艰苦探索的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今天重温《共产党宣言》,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如何在新的征途上建立新丰碑,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代的贡献。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高举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我们党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如何让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关键要高举《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面伟大旗帜;关键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完全符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说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致富和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通过再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我收获颇多,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理论学习深度方面还有待加强,也希望通过类似阅读《共产党宣言》的读书活动来加深自己的党性修养,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寻找自身发展的支撑点,勇于实践、深入探讨,力求在党性素养和业务能力都能迈上一个新层次、新水平。

作为一名大学生,尽管学习过许多党的知识,但提起《共产党宣言》,我却是一无所知。本学期,老师推荐了这部著作,回到寝室之后,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本到手机中,虽说篇幅不是很长,但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光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读完。下方来谈些感想。

首先,这本《共产党宣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关于资产阶级的论述,可谓是一针见血。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从资料上看,《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此刻已经到达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一样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我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当时具有局限性的社会乃及世界中,《共产党宣言》大胆的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应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潜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但是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向到我们这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代替。所以,《共产党宣言》拥有了准确的世界发展分析潜力。

从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共产党宣言》的始终,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个性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另外,《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务必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她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务必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到达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最后,《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也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同时认为纲领的理论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不就是强调我们看待事物是需要观察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我们的认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创新和与时俱进。时代不断发展,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的发展自我的认识,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看待世界,创造世界。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到达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到达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完美”,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就应认清自我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就应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被当前世界形势和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为社会主义的现状而动摇。我国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未来必将是完美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务必坚守心中的理想,着手此刻,憧憬未来。正如破茧成蝶,任何完美结局的出现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也是如此。那一天尽管很遥远,但必将会到来,不管别人怎样想,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在了解其背景后重新更深刻的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绝不是照搬照抄,我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我们更明晰的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就是要科学的看待发展。

研究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将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决定着我们能否担当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关系着我们党能否继往开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是对学习的最好诠释—青年学生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发奋学习、刻苦实践、锤炼品德,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磨练意志,夯实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为将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当代优秀的前辈,作为人生的指路标。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奋斗目标。它的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了千百万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干部。传承和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部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宣言》是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

翻开《宣言》,用心领悟着真理的力量。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出了原始社会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系统而又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作出的完整系统而又简洁凝练的表述。列宁曾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语言描述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肩负着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宣言》揭示了不可磨灭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

2018年,它离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已170年,它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我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与此同时,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联共同主办,中央编译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博物馆承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5月5日正式开幕。在参观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奋斗在各条战线岗位上的党员们,观展,学习,这是他们的特殊党日活动,很多党员在结束参观后,在第二展厅这面巨大的党旗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有人说:“党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一场精彩的人生课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传扬,我和大家分享一段马克思先生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更有人永行动践行“真理的力量”,她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志愿讲解员的69岁王世梅,在国博做志愿讲解员十二年,这一次,她专门学习并考取了讲解“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年主题展览”的讲解员资格。

“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三个月,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三个展厅占地4200多平方米,一千两百多件展品。如此规模的关于马克思及其思想历程的展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学习它那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它那实事求是,对真理的执着;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长之路。

最后,正如《宣言》结尾所述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让我们团结起来,不忘初心,感恩奋进,为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大学生,尽管学习过许多党的知识,但提起《共产党宣言》,我却是一无所知。本学期,老师推荐了这部著作,回到寝室之后,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本到手机中,虽说篇幅不是很长,但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光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读完。下方来谈些感想。

首先,这本《共产党宣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关于资产阶级的论述,可谓是一针见血。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从资料上看,《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此刻已经到达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一样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我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当时具有局限性的社会乃及世界中,《共产党宣言》大胆的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应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潜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但是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向到我们这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代替。所以,《共产党宣言》拥有了准确的世界发展分析潜力。

从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共产党宣言》的始终,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个性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另外,《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务必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她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务必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到达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最后,《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也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同时认为纲领的理论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不就是强调我们看待事物是需要观察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我们的认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创新和与时俱进。时代不断发展,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的发展自我的认识,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看待世界,创造世界。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到达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到达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完美”,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就应认清自我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就应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被当前世界形势和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为社会主义的现状而动摇。我国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未来必将是完美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务必坚守心中的理想,着手此刻,憧憬未来。正如破茧成蝶,任何完美结局的出现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也是如此。那一天尽管很遥远,但必将会到来,不管别人怎样想,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在了解其背景后重新更深刻的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绝不是照搬照抄,我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我们更明晰的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就是要科学的看待发展。

研究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将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决定着我们能否担当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关系着我们党能否继往开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是对学习的最好诠释—青年学生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发奋学习、刻苦实践、锤炼品德,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磨练意志,夯实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为将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当代优秀的前辈,作为人生的指路标。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奋斗目标。它的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了千百万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干部。传承和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显而易见,《共产党宣言》影响深远。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首次发表。

从那以后,《共产党宣言》开始频繁出现在无产阶级的案头上,出现在最具影响力书籍的榜单中,成为每一位共产主义者的必读读物。

《宣言》的大致内容:明确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情况并分析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给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向并批判了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开篇就明确了做出宣言的主体。随后描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被各种反动势力围剿的严峻现状,但这也表示共产主义运动应进入新的阶段了。开篇短短数句,有力的宣言了共产党人的存在,让我切实理解了《宣言》被冠以崇高地位的原因。

随后进入正文第一章迅速展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观点,这一观点也是后来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随后,《宣言》列举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过的阶级,将其大体分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并阐明这两种阶级一直处于斗争的状态,且正是他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随后《宣言》开始陈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很早就开始了,最初的斗争仅是小规模的斗争,是小部分工人仅针对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的斗争,随后有大规模的工人被资产阶级集结起来被充当同“敌人的敌人”的武器,在这过程中无产阶级越发被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联合过程中,既有曾经的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带来的教育因素使无产阶级的组织更强大坚固有力,但也有保守的、反动的甚至是流氓无产阶级破坏无产阶级的组织。总体上而言,无产阶级是越发有力的。当无产阶级被真正的组织起来,能够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能够暴力的推翻资产阶级,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成功。客观来看,资产阶级的剥削将迫使无产阶级越发联合起来,这同时也将破除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无产阶级最终的胜利是必然的。

在阐述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性质以及对立过程后,《宣言》进入第二章,开始阐明自己作为共产党人与无产者的关系:共产党人完全代表着无产者的利益,同时共产党人掌握着阶级斗争的理论原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即私有制。

接着《宣言》一一反驳了各种错误的反对意见。首先是私有财产,共产党人并不是要消灭个人的基础财产,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靠剥削所获得的财产,并改变其性质使其成为社会公有的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些曾经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将用以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所谓的对家庭关系的破坏等,是随着资产阶级被消灭,资产阶级建立在资本家对其家庭成员支配关系上虚伪的家庭关系的自然消灭;而所谓的对祖国,民族的破坏,事实上也是当剥削关系彻底消亡后社会形态自然的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

在第三章中《宣言》批判了3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在指出这些社会主义思潮的错误的同时也侧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思潮的正确方向。

最后《宣言》再次宣言了共产党人的存在,并以一句“全世界的无产者们,联合起来!”鼓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这句话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要深刻认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要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第一,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第二,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第五,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第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

再过27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她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共产党宣言》常读常新。今天我们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结合”,才能更精准、更科学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文本逻辑,把握这部经典的思想实质,体味这部经典的光辉价值。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诞生于1848年的光辉历史文献。若要将其从170多年的历史之中读出来,首先就必须要走进170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之中去。正如恩格斯所言,不了解《共产党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言文字来出版都绝对不行,不指出这一点,《共产党宣言》就几乎完全不可理解。近代欧洲社会变革动荡和尖锐对立的历史境遇,是《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写成伟大斗争宣言和政治战斗檄文的客观现实基础。“变”和“乱”的时代特征凸显了彼时的时代课题,而正是这样的时代课题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度思考和精彩回答,最终才形成了《共产党宣言》这样经典的思想篇章。若是始终游离于彼时的历史境遇之外,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无法还原到近代欧洲革命和轰轰烈烈国际共运大潮的历史语境,仅用今天的认知视角和话语体系直接对话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文本,难免在情感认同和逻辑认同上大打折扣,也无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当时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结构变革和政治领域变革的内在关联,那显然将很难走近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逻辑和思想实质。

掌握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史,就会深刻体会到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们不是“神”,他们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先天固有的,他们和我们常人一样,也有过思想的迷茫和彷徨、生活的困难和忧伤,但他们始终坚持站在大众立场追求真理,保持独立思考,批判他人的同时也自我批判。因此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但不神秘,《共产党宣言》神圣但不冷酷。《共产党宣言》因而也是有温度的思想篇章,而不是没有情感的一堆文字说教。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作史,我们也就能掌握其思想史,就能清晰地看到伟人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乃至修补完善的全过程,就能够让人深切感受到,读来令人酣畅淋漓的《共产党宣言》,其思想孕育产生的过程绝不是那么轻松随意,而是充满艰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共产党宣言》所呈现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思想艰难而华丽的转身,才能真正读懂《共产党宣言》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上一颗最闪耀的明珠,才能真正读懂“《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睿智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及为其所作的7次序言中多次表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唯物史观,终极价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比如,《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共产党宣言》1883年版序言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终极价值恰恰正是整个文本中最闪亮的两块思想精神高地,也是贯穿整个文本的思想主线和精神硬核。研读《共产党宣言》的每段文字都不能抛开这个主线和硬核去理解,否则就容易把《共产党宣言》文本割裂成碎片化的原理,消解其内部逻辑。坚持对照核心思想和终极价值理解全文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我们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是有灵魂的。从而明白,唯物史观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终极价值体现的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二者完美融合成为一个先进政党必须坚守的崇高信仰。

我们固然要走进历史研读《共产党宣言》,但绝不能沉浸历史研读《共产党宣言》。更深地走进去是为了更好地带出来,要把《共产党宣言》带进现实,照亮未来。我们不仅要通过国际共运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看到《共产党宣言》曾经的力量,更应该读懂《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之经典”的现实力量。世界虽然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沧桑变幻,《共产党宣言》里描述的经济活动、政治斗争和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形式虽然发生很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斗争发生条件与内在机理等并未发生变化。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研读《共产党宣言》,就应该结合对照《共产党宣言》文本和《共产党宣言》阐明的思想,来认真思考当今全球化如何应对、社会矛盾如何化解、社会转型如何实现、伟大斗争如何进行、党的领导如何加强、群众立场如何坚守、初心使命如何牢记等一系列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此强读强记,多学多思,《共产党宣言》必将越读越懂、越研越深、越用越活,才能真正永放思想之光芒!

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我读完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不朽的伟大著作。虽然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各种文章中看到过“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等《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但我对这些话的含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却不了解。此刻在完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礼貌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见《共产党宣言》对推动世界历史、哲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即使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这天,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全文的基础。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且向我们阐述了社会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则向解释了资产阶级必将与无产阶级发生阶级斗争的原因。马克思基于科学理性的决定使他敢于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心。

《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是对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关系的全面解释。这一部分向我们阐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的是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并且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标。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并且还要使各国无产者联合起来,加速资产阶级统治的灭亡。

而《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则有力地批判了各种“伪社会主义”,揭露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丑恶本质,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历史条件。这一部分向全体无产阶级展示了“伪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也避免了无产阶级受到其他阶级反动宣传的蛊惑,有着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共产党宣言》的第四部分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动党派的态度,证明了共产党人对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的决心,也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了革命的呐喊,鼓舞人心。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这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依然活力四射,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应当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追求更加有好处的生活,坚定信心,相信我们期盼的共产主义的明天必须会到来,相信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完美!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代我的新作为心得体会(专业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和整理,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和

    为企业职工办实事心得体会(专业19篇)

    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还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撰写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职工是企业的主力军,

    王子复仇记读后感(模板20篇)

    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展现给读者,深情、细腻,令人陶醉其中。小编整理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于是打开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发

    足球边路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篇文章的写作要求。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足

    亲仁的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在生活中,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写出更优秀的文章。无限风光在亲仁,这是一个令

    低碳生活心得体会和感想(热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是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的有关知识和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网课十讲读后感(精选23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读者对名著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成长。编导二班吴谷丰。最近

    资助管理员申请书(精选23篇)

    在编写申请书时,要根据具体要求精心设计,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不同领域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呈现了不同的风格和技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尊敬的白济汛乡政府领导:

    来纪检部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6.在这次演讲中,我发现了自己表达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意识到了提

    幻想小说心得体会(热门2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幻想,是一种让人远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