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JQ文豪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情况报告常常被用来记录和分析项目进展、市场动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阅读下面这些情况报告,你将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技巧,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宝贵经验和指导。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一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二

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扶贫开发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仅是扶贫开发部门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近期,我们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作出了一些思考。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就业工作得到了各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有力促进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20xx年元至11月,我县城镇新增就业513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65人,帮助城镇困难就业对象上岗就业320人,农村贫困家庭就业援助835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强化了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每年,以政府发文的方式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相关单位,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政府督查室定期组织检查,下发督查通报,对工作开展不力、完成任务进度缓慢的,予以通报批评。扶贫开发部门实行了月报表制度,一月一调度,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中进行了就一轮就业政策的宣传,使辖区内每个失业人员都清楚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认定标准和可享受的扶持政策,做到就业援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组织了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四送活动为主题的专项援助行动,针对就业困难对象的实际需求,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活动,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月招聘制度。20xx年,在楚江、蒙泉、三圣等乡镇举办现场招聘会11场,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让数千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现了与岗位的顺利对接。

4、落实了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重点是“雨露计划”培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20xx年,共兑现各项补贴资金1060万元,6000余名下岗再就业人员从中受益。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积极协调税务等部门实行税费减免,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就业容量,稳定就业岗位。

目前在我县,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已不明显。但困难群体就业难,“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经过调研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不够的现象,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把促进就业摆在民生之本的高度来看待;从就业困难群体来看,大部分就业观念陈旧,存在依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脏、苦、累工作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从用人单位来看,一些企业招用人员时,没有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合理确定招聘条件,要求高学历、设置年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2、主观期望与就业待遇的矛盾。据调查,我县在超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工作的工资水平一般在600-800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这样的工资水平与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期望值相差过大,缺乏吸引力。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某些条款存在误读甚至有意规避,用工不规范,拖欠、克扣工资,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是造成职工流动性过大,下岗再就业人员难以稳定就业的原因之一。

3、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矛盾。大部分就业困难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就业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一些企业岗位要求较高,要求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使得就业困难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出现了有剩余人员缺就业岗位、有就业岗位缺适用人才的“两缺”结构性矛盾。

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事关和谐石门的建设。一定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全面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严格落实《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县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平等就业。

1、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工作。促进就业是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对于维护我县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要充分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乡镇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领导责任,从经费上加大投入,从人员上重点考虑,夯实工作平台,打牢工作基础。各相关部门领导要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切实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相关职能部门、新闻媒体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适度转变用人观念,适当放宽招工条件;引导就业困难人员正确转变择业观念,自觉调整就业期望,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摆正心态,自立自强;要大力宣传一批再就业典型,挖掘一些鲜活事例,树立一些可学可追的榜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氛围。

3、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市场所需、培训对路”的要求,将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人员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都纳入培训范畴,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培训计划实施,扩大扶贫培训范围,实现城乡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的全覆盖。着眼于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眼于企业用人要求,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充实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融资问题;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减轻就业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实现稳定就业;通过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让就业困难对象真正学得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

5、着重开展就业援助行动。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坚持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以及城乡退伍士兵为就业援助重点,实行台帐式“动态消零”管理。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五个一批”的办法来解决,即:稳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向机关事业单位下达任务,帮扶一批;动员企业捐助岗位,吸纳一批;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和社区服务平台的作用,市场就业一批;加大信货扶持力度,自谋职业一批。通过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6、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工作设施,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提供就(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实施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其确定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定位,尽快实现就业。通过定期分析和发布就业岗位,努力疏通就业岗位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三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调控,做好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运行呈现新景象。我县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突出抓好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狠抓企业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保持了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33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6亿元,同比增长14.19%;实现利税12.13亿元,同比增长24.53%。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我县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是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实行规划先行,牵头制订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策划了一批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并成功申报了我县氟化工产业基地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有计划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提高整体协作力。鼓励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增资扩产、集群发展,成功引进中国建材集团以14.85亿元收购宝华山水泥板块,中化集团将新上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等深加工项目。三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组织南方万年青水泥和赣兴水泥等企业淘汰机立窑等落后生产线。

(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积极跟踪服务重大项目,通过项目调研和召开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南方水泥水泥二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顺利投产,三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兴拨叉技改项目一期年产新能源汽车变速齿轮600万件、压铸件6000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已竣工;百丈泉退城入园项目、威保运动新厂区项目已投产;山村油脂药用茶油、锐利电子等项目已顺利开工,力争20xx年上半年投产;鑫福科技钼深加项目工、钨粉及钨制品深加工项目、国泰特种化工项目、钛合金轻质材料项目等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规划设计和报批报建中。这些项目将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后劲支撑。

(四)信息化工作得到新推进。经我局努力争取,并得到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信息中心于今年9月份正式划归工信局管理,信息化职能得到进一步理顺和提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大力促进两化融合,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等中心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下发了《县20xx年信息化工作要点》(兴府办字[20xx]77号),积极抓好网站建设,提升建站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务网络可靠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提速、提质、提效跨越式发展。

(五)服务企业得到新突破。一是加强企业调研工作,把握服务重点。全县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和现场调度会,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把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服务工作重中之重。制订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大力做好争资争项工作,积极跑部进厅,为企业争取立项审批、用地指标和资源配置,全年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32万元。三是成立了“县企业和企业家协会”,为全县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搭建了一座政企沟通的桥梁,为企业和企业家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是企业和企业家交际、体现自我价值的一张名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产业集聚不强。目前我县工业涉及行业较多,产业特色不很鲜明,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层次较低。

(二)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受到用地、资金、招工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招商兴工,抑制了工业项目的落地。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较慢,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不强。

(三)运行质量持续下滑。20xx年以来,由于部分产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运行成本刚性上升,同时,因市场需求不足,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氟化工、水泥等行业运行艰难,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目前r22、无水氢氟酸的价位仅为8200元/吨和715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7.4%和10.63%,公司每月亏损近200万元。

三、20xx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工作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建设瑞兴于试验区契机,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着力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作目标:力争至20xx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税1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县新增规模企业8家。

(二)工作措施。

围绕上述要求,20xx年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运行监测协调,确保工业平稳运行。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机制、经济运行管理调节协调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等机制,高质高效服务企业,推动工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抓好全年各项工业经济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工作,细化每月目标任务,力争全县工业增速保持17%,保证各项目标按年初制定方案和时间进度平稳推进。三是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协调,及时跟踪处理影响企业运行的苗头性问题,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多产多销。

2、抓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扶优扶强,培植产业集群,充分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大开发两大机遇,以规划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和至泉州出海通道为契机,扎实做好调区扩区工作,着力建设以军工产业园、机电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主的“两园”、“两基地”,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群,加速形成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深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抓企业协调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主业规模,紧紧围绕主业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大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规下企业尽快成长为规上企业,不断壮大规上企业队伍。

4、抓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快速发展平台。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促进企业有序聚集,推动园区经济板块化、跨越式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城区的发展定位。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夯实承载平台,打造高起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生态园区平台,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人气兴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

5、抓工业项目推进,增强持续增长后劲。一是积极扶持中化集团新上聚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等项目,整体搬迁三美化工,加大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建成高标准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推动南方水泥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达标达产和三期开工建设,加速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益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三是着力推进百丈泉退城进园项目达产达标,加快国兴拨叉技改扩建、山村油脂药用茶油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四是强力推动中国兵器集团钨及钨制品深加工、国泰特种化工和鑫福科技钼矿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

6、抓发展环境优化,助推工业跨越发展。大力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发[20xx]1号)文件精神,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在企业准入、手续简化、税费减免、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支持,严肃处理影响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切实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四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502.5mm,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2000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的农村政权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20__年,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57.32万)占了全市的75.65%;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5%。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46户、910口人。20__年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合集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__年秋到20__年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候适应,20__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五定”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吕梁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全市75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县、乡、村、户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20__——20__年,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__——20__年,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五

一是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以来,全县在不断提升发展烟、茶、畜、菌、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核桃、蓝莓、牡丹、药材、桑蚕、葛根、蜂蜜、水产养殖等生态绿色的新型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产业品类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经各产业局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烟叶稳定在6万亩左右,茶叶总面积达到14.2万亩,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核桃面积达到45万亩,蓝莓基地达到5000亩,牡丹产业示范基地1.2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全县统一布局下,各乡镇依据自己的优势,念“山水经、走特色路”。龙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菜乡镇”、店垭镇成为“茶乡镇”、歇马、两峪、马良成为“烟乡镇”,其它各个乡镇也结合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二是多集连播,产业发展形成接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体思路,演好连续剧,唱响主题歌。以烟叶产业发展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规模种植、科学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多年发展,烟叶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迈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之路,20xx-20xx年,全县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覆盖农户3400余户,烟农收入高峰值20xx年达到1.8亿元,提供各级税收达5000余万元。我县茶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来,规模发展到了14.2万亩,网络农户5860户。既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20xx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了茶叶、核桃、生猪、食用菌“四个大县”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发展成果,使我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多轮驱动,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长期以来,通过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等多种强有力的方式,汇聚了产业发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动下指标,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自20xx年以来累计发展核桃面积突破45万亩。因利益驱动下的烟叶产业,成为部分税收严重短缺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以龙坪镇为例,为增加税收,动员群众突破性地发展烟叶高达7000余亩,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明星。荆山锦茶叶、佰帝蓝莓、南河渔业、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种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则直接托举了产业的兴起与稳定。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产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我县农业产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茶叶、蔬菜、蓝莓、药材、牡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量规模型向优质有机农业转变,启动了“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行政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转变,全县专业合作社达到593家;传统低效型向高效精品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发展,涌现了格栏坪、大畈、寨湾等一批休闲乡村。

四是多龙引流,市场拓展千帆竞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是农业良性发展的规则。多年来,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烟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农”,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除此之外,通过外向带动,产品出口的销售模式,保康茶叶依托武汉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国门。以龙坪镇为代表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依靠新型物流业走出了产品内销的销售模式。还有城区、集镇周边村集体、农户依据市场需求,小规模填空式发展产业,像葛粉、橡子粉、设施蔬菜产业的兴起等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行业规范。龙坪镇20xx年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9家,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朱砂村菜农刘远升个人领办远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辣椒、四季豆90亩,年收入达108万元,网络菜农192户,面积8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龙坪镇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182户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资源“透墒”浇田。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为辅助,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共同筑起全县产业发展的新基础。据县林业局提供的情况,20xx年,我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核桃富县”的战略目标,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核桃产业发展资金6亿元,全县共调运核桃种苗20xx多万株,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茶叶自20xx年以来,就累计投入30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就拿出860万元投入到该产业。烟叶产业自20xx年以来,积极抢抓以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防灾减灾设施为内容的“八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的累计投入高达3亿元。蓝莓果业作为我县新型产业,以佰帝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先后也累计投入高达4千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广大积极跟进产业发展农户的自我投入,xx期间,据有关数据显示,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给我县产业发展的根系下了一场“透墒雨”。

然而,无需讳言的是,我县产业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领导产业”和“招商产业”的冲击,使我县产业呈现“多、杂、乱”。“张三书记叫栽桑,李四书记要种茶,王五书记来了让我们拨。”群众谚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无绪和反复。同时,为了配套招商项目发展的产业,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乡镇副书记戏谑自己是“七子书记”,分管“茶叶子、烟叶子、桑叶子、菜叶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猪娃子”。

二是乡镇政府的“纠结”心态和村支两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肠梗阻”。乡镇无产业不行,产业太多也不行。上级指示不听不行,照办了让农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腾更不行。在调研中,部分镇村两级干部及部分政协委员都说到“发展产业千万别听政府的”。有部分村支书更是哀叹自己是这一方的“罪人”,把乡亲们害苦了。凡此种种,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三是“多龙治水”与各自为阵,影响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烟叶有专业公司作后盾外,其它各个产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以茶叶为例,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29家,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规模的只有6家,年销售收入4.8亿元。同期,谷城仅汉江刘氏一家茶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元,宜昌仅采花毛尖一个品牌就达到16亿元。省、市专家都对保康的茶叶品质赞赏有加,然而茶叶销售却陷入“有市无价、有量无品”的低效发展洼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农民现状,无法生产脱贫致富的“大补丸”和使用统一“处方”。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员结构和素质、生产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别,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产品品质以及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脱贫,而远在龙坪的朱砂村则要以1亩的西红柿丰产高价才能实现增收。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县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县锁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730户,贫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县还有54个重点贫困村要脱贫出列,19820户51912人贫困人口要脱贫销号。其中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共计16300户42500人,从数据看全县脱贫主体有82.2%都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从调研组走访的两个乡镇、四个贫困村、近二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五个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与政策不明的反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既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发出的动员令。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脱贫主体有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无法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各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处于讨论阶段,各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时间已至3月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不起等待,错过时节将影响本年的增收脱贫。

二是攻坚在即与观望彷徨的反差。经调研了解,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对本乡镇重点贫困村、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研究,没有做好对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准备,缺乏研究、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研中有乡镇干部表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户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是形势逼人与束手无策的反差。村支两委作为攻坚的“排头兵”,作为直面贫困户的“马前卒”,是“前线”更是“火线”。据统计,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1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县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6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无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某村支部书记提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油桐、油茶、茶叶、杜仲项目,八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袋料、养殖、蔬菜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村支两委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如何选准村集体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如何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村支两委尤其是村支书夜夜不眠,身陷焦虑。还有村干部甚至基于多年来产业发展的失败陷入盲目状态,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

四是愿望强烈与“五字挠心”的反差。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在全县一般贫困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1413户、4168人,因缺劳力致贫的654户、1768人,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582户、1711人,另外还有因缺水、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等原因,这些贫困户要想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唯有选准产业,发展产业。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贫困户普遍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受资金、技术、智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制约,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及时引导,有效带动。

五是龙头不壮与农户分散的反差。除烟叶外,全县可以说是没有龙头,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坊。据经管办统计,截止20xx年12月,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97家,专业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员14113个,但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只有95家,专业合作社只有250家。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是共同的特征。全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亏损、萎缩乃至跑路的情况,都说明龙头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市场调整和“洗牌”。然而,离开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孤单地让贫困农户发展脱贫产业,也是无源之水。因此,精准扶贫离不开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与和帮扶。但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远离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业、农场和合作社从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时不我待,立即出台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拖。在调研中,部分村支书感叹自己村的规划是20xx年整体脱贫,如果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只能让会计年底“连夜脱贫”。通过与部分贫困村组贫困户座谈及相关产业局的测算,建议出台如下表对17个方面产业的单项政策扶持:

政策犹如生命线,更是精准扶贫的指挥棒,建议尽快将政策公诸于众,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让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拿上“指南针”,及时投身于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场上。

(二)铆紧链条,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接。借鉴烟叶产业闭合产业链的成功做法,解决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产前投入、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问题。一是扶强龙头,让产业扶贫“引擎”轰鸣。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产业扶贫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就脱贫而扶贫。要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进、资源整合、股份重组或者整体买断等多种形式,每个产业确定1-2个龙头,进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权置换、电商平台创建,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独大”,强化龙头企业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依托龙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服务。二是定单生产,让产业扶贫方向明确。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销售。产业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为加工者和销售者,要让贫困户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其他一切都依托订单,让龙头、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承担。公司或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乃至销售,让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杜绝以往农户的产业“种在田里、晒在坡里、烂在家里、伤在心里”的发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让产业扶贫“油门”大开。据金融办介绍,县政府以财政资金20xx万元的注入,来撬动农商行放大七倍即1.4亿元的金融扶贫放贷,这是创新精准扶贫的重大利好,从目前全县16300户42500人需产业扶贫的现状,结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对产业扶贫1-2万元的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放贷的规模,是适度趋紧了些,但好在政府还有扩大注入的趋向。我们认为,如果1.4亿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产业扶贫25%的利益回报率来看,将会产生1.75亿元的巨大收益,将一举使贫困户脱贫。四是严格管控,使产业扶贫“制动”有力。产业扶贫的政策即资金到底应流向何处,调研组争论最多。一方面相关部门担心扶持款到了贫困户手中没有用于产业发展,可能还了账,买了药,喝了酒,吸了烟;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因此建议:一种方案是有志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扶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按订单销售,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产业链。另一种方案是贫困户以村为单位集中申贷,资金由镇、村两级组建资金监管小组,以贫困户签订的订单为准,由监管小组向银行提出冻结或者解冻申请。这两种方案共同的特点是确保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效益。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在电视、报纸、电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级、省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奠定基础。

(三)修强内功,坚持产业扶贫“五结合”。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才是真正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扶贫产业的长短结合。即要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保康实际、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现在保康要提倡“两亩致富园(茶园、果园),山上高效经济林”的脱贫新思路,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二要坚持扶贫产业的公私结合。既要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更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要坚持扶贫产业的主辅结合。“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四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志”“智”结合。“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五要坚持产业扶贫的“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四)响鼓重锤,层层传导产业扶贫的责任与压力。县级指挥部要精准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县级作为精准扶贫的总指挥,要让八大办公室和十一大战区高效运转,精准确定政策,明确作战线路,进行阶段督办,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指挥部发挥作用。各乡镇战区指挥部要精准发力。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各乡镇要组织本级干部、村支两委、企业主和农场主、合作社认真研究产业扶贫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产业订单的签订以及产业扶贫成果的销售等具体、细化的对策和措施,坚决杜绝“三个一”,即“开一个会、发一个文、签一个单”的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工作队要驻下来、专下来、留下来与贫困户研究产业。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要适时督促贫困户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引导贫困户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贫困户要精准实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必须通过贫困户来实施,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杠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热情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要通过村支两委的督导和工作队的监督促使贫困户戒懒、戒赌、戒奢,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来戒愚,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产业上,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真正在保康谱写一曲创新创业的主题歌。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六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七

从20__年到20__年的五年间,我县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不包括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760.8万元。这些资金按照项目文件中的用途进行分类:第一,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也就是实施了“整村推进”贫困村面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264万元。第二。用于柑橘产业化建设184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广大农户基地建设、124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第三,46万元用于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大户。第四,46.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户。第五,68.9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大户。第六,14万元用于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第七,40.5万元用于药材产业化建设。第八,18万元用于桑蚕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九,48万元用于山羊及其它。另外还有31.1万元用于商业其它非产业化扶贫方面。

到20__年底,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6家被评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魔芋加工企业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鹏程茧丝绸有限公司、恒兴公司是我县各特色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对产业的带动性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贫困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到20__年底,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拥有会(社)员1922人,可以带动农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催化产生了全县的蔬菜龙头企业——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同时也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刚刚验收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野三关大湖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县直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广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只是带领本村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其它六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周边六个村的农户也自愿加入到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也摆脱了贫困。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地方政权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机融合的典范,不仅经济有了飞跃发展,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镇魏家村村民杨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头规模的养猪场一个、年产20__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并且还在八个行政村组建了“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7户。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实行“供饲料、供仔猪、供技术”的三供措施,有效带动了官渡口生猪产业的发展。

五年间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760.8万元,按照使用效果进行分类。第一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明显并起到了产业化扶贫作用效果的资金投入有:1.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万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万元;3.双敏饲料有限公司7.5万元;4.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万元;5.鹏程蚕丝绸有限公司18万元。以上五项合计61万元,占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8.02%。第二类,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化建设资金264万元(平均每个村3万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坝村的产业化扶贫效果明显以外,其余的村产业化扶贫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额度小,为了达到其它验收标准而没有用于发展生产或者说产业化建设上面,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总的扶贫效果很好。第三类,用于柑橘产业带基地建设的60万元,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效果。第四类,用于科技示范、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124万元(两个企业),目前产业龙头没有形成,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资金使用情况不详。第五,剩余的344.8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占五年来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45.32%,没有发现业主的申请文件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立项的文件,没有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督办的记录,没有发现项目竣工验收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项目效益的只字片言;县扶贫办具体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扶贫股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项目的来龙去脉,现在只能在档案中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和下拨资金的通知文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产业化扶贫可以概括为:上级重视,农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显著。但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极端混乱。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战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化扶贫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最主要和最复杂的是涉及到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圆满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产业化扶贫任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化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本质上得到提升,改变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的现状,从而实现富裕文明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化扶贫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不仅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而且只会更加贫穷和落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共识与合力。只要万众一心并齐心协力,产业化扶贫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广大贫困农民都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小农意识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还是很普遍,从而导致产业化扶贫所需要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化扶贫的最终结果肯定会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这个巨大利益和好处还没有实施之前广大群众的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了解除群众的观望怀疑,我们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设置现实的利益引导机制。这个现实的利益引导驱使机制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无偿的财政资金扶持,让农民没有风险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更大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相应的产业也就会自然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龙头企业的经济风险,而且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东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使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产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化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采用统一的方法模式。对于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并结合市场发展前景,汇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扶贫资源的可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不仅能够对广大农民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到规划产业建设之中。真正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完全可以使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起到“引窝蛋”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还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还可以防范套取和贪污扶贫款现象的发生。

第四,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打开山门招引八方商客,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别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我们之所以仍然还很贫穷就是因为对外开放不够、融入市场不够。产业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市场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外开放?怎样融入市场?尽管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涉及到众多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条件可以做很多有益于对外开放融入市场的工作。县乡所有扶贫干部都配置有电脑,利用互联网络将我们产业化扶贫的具体项目进行广泛的发布,帮助项目单位寻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场。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客商拥有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寻求优势互补、实行互利共赢不仅只是我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壮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为产业化扶贫项目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是我们达不到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的产业化扶贫。

第五,依靠科技,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和限制了大宗农产品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和遵从这一客观现实。但是客观公正的大自然同样也赐予了我们众多别具特色的农业品种。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这些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为产业,并且形成现实有效的经济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钱,而值钱的没有批量”。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现状高度准确的表述,前者属于产业链条不健全,而后者属于产业还未起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化扶贫中的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产业化扶贫政策和项目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只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最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并且选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我们应该坚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大宗农产品。

第六,增加产业化扶贫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务。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凡是产业化扶贫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项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贫资金,而凡是准备依靠扶贫资金搞的所谓产业化扶贫项目没有一个有起色;事实上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但是,所有产业化扶贫项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这些公共投入对于项目业主一般都是不愿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大的投入,因为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会形成有形资产,也不会有直接的收益。目前产业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也不例外。这些公共投入包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规划产业的对外宣传和广告、相关必要的技术和信息、生产经营人员的技能培训、奖励和激励基金、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必要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诸方面。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化扶贫会起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搞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缺少资金。只要高度负责的对产业化扶贫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缺少资金说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进行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广大民众普遍缺乏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并且有奉献精神的众多领头人。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一种全民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化扶贫需要创业文化的引导,要实现最充分更广泛的产业化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追求。要把这种强烈愿望和顽强追求精神熔铸成为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求实效”的产业化扶贫之魂。凡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经济繁荣的背后,创业文化在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这种创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氛围,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我们的创业文化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寻求突破、求得生存、争取繁荣的强烈欲望——这些浸透人心的观念,有助于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财富之果。扶贫开发创业文化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贫困地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稳定可靠的来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战略联盟网络体系的科学方法。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比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发现、培养和启用农村能人。农村确实存在一批能人,他们认识问题深刻,事情看得比较长远,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新生事物反应敏锐,对种植(养殖)技术熟悉有的甚至还很精通,对市场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闯荡市场多年;在当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显得比较富裕,这些就是农村能人的标志。我们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得到这批农村能人的支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使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设置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要有利于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要广泛宣传产业化扶贫政策,教育广大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产业化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而只是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走向广阔市场的道路。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学有所成并且在发达地区打拼和训练有素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贫困地区的创业大军,而这一批学有所成并且训练有素的学生就是这支创业大军的代表和先锋。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广大莘莘学子的这种情怀甚至更浓。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激起他们更加浓厚的思乡情怀,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并且义无反顾地回来建设家乡。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乡产业化扶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们对产业化扶贫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即使人不能回来的心也要招回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在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金等方面对产业化扶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巴东产业化扶贫的现状不仅不能激发这种热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严重违反项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正常项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计躲避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最终没有扶贫效果。针对如此现状,只要稍微具备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暗箱操纵者有故意贪污扶贫款的主观企图;从巨额扶贫资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结果来看,掌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暗箱操纵者有贪污扶贫款或者伙同项目业主贪污扶贫款的重大嫌疑。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无权对此定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产业化扶贫带来了阴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问题而不查处,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和支持,势必仿效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人们不仿效也很难形成对产业化扶贫的高度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效益,为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主持下对调查期存在疑问的扶贫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八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1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计划安排,20xx年2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调研组赴xxx县xxx村进村入户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与镇村干部和扶贫专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2月28日又赴谯城区群康药业产业扶贫基地、济人药业扶贫基地、齐庄生态农庄、牛集镇蒋楼村产业扶贫基地、魏岗镇贫困户代养羊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谯城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综合三县一区产业扶贫总体情况,调研组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好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返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拓宽思路,多部门参与产业扶贫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产业扶贫方面形成以市农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有特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特、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2017年新建成1949个光伏电站并如期并网;全市约40万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亩苗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落实栽植苗木25.68万亩。130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56125户贫困户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村均产业扶贫项目6.53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户均2.68个。建成扶贫工厂29家、扶贫基地86家,吸纳贫困劳动者411人。

(二)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三级政府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种养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财政扶贫及其他资金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资产、土地入股,确保多渠道增收。设立林业产业扶贫生态林补助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脱贫。科学选择模式,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推广利辛县贫困户自种、自有、自贷、自用经验做法。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推动“两中心一站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

(三)创新举措,特色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依托光伏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扶贫项目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如蒙城县黎明村,种植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海拔低经常遭受水涝之苦,收成不好,收益不高。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之后,及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过去的“一麦一玉米”,改为“一麦一稻”,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鼓励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西甜瓜和蔬菜种植。魏岗镇大陈村针对多数贫困户受场地、技术、家庭情况等因素限制无法养羊的现状,引导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羊交由专业家庭农场代养,有效减少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降低了养殖场的成本,达到了合作共赢、共享收益的目的。

考核内容。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同志抓落实,班子成员具体实施,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同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召开督查调度推进会,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一)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是部分人员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村认为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贫困户认为不能很快得到收益,不愿发展产业扶贫。二是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但受限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层次较低,造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二)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户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到位,虽然开展了帮扶工作,但只是给予了物质帮助,在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上做的还不够。

(四)各项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融合拓展。尽管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例如,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主要为农民购买产品提供服务,与贫困村特色种养业等结合不够;乡村旅游产业不成熟,虽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但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还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依然较弱。

三、

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扶贫机制。各种扶贫政策都是外在因素,只有破除贫困户“坐、等、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将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促进贫困户物质脱贫。要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提升贫困户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教育,加大培训,提高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大“内提外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势,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镇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的大产业格局。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盲目跟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对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指导乡镇和村进行产业模式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集市场、人才、需求为一体的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贫困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完善配套基础施设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扩大光伏发电扶贫覆盖面,提高光伏扶贫实效。支持贫困村推行林药套种,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订单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挖掘电商扶贫潜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种形态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力流转。继续推进“四带一自”模式,鼓励贫困群众签订合同、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降低风险,持续受益。

(五)完善产业奖补程序,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产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2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赴安乡、津市、石门、澧县、桃源5个县市10个乡镇12个村,就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每到一地,通过查看扶贫产业基地、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乡政府工作汇报等形式,深入了解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情况,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近年来,全市在产业扶贫工作上转变思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扶贫产业稳步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断”:

利用优美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全村133户439人全部脱贫,成为了全省乡村旅游脱贫的样板示范村。

22、帮扶模式不断创新。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全市形成了多种可学可推的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一是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石门土鸡”养殖产业项目由湘佳牧业公司牵头,吸纳财政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3991万元在贫困村建场办基地,29个贫困村年均分红4万元以上、773个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企业+村级组织+贫困户。临澧县久丰村由村集体和企业联合种植油茶2200亩,产业经营利润按贫困户28%、村集体2%、企业70%进行分配。三是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安乡县富民水稻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指导陈家嘴镇四分局村250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稻,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2246元。

33、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各区县(市)均设立了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石门县每年为每个村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临澧县去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15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89个。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到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5亿元,帮助4.8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覆盖了全市42.2%的贫困户。三是实行技术帮扶。近两年全市共组织专家在贫困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58期,参培人员2万多人。今年全市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为396个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638人,为1036个非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1247人。四是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举办“柑橘节”“蔬菜节”“龙虾节”、组织“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品牌推介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等活动,积极扩大全市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二、主要问题虽然我市在产业扶贫上力度较大、亮点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确保贫困对象长期稳定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问题是“四不”:

11、利益联结不紧。一是产业项目不优导致联结不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市场竞争力弱、赢利能力低,导致带动帮扶贫困户的能力弱、实力小。二是经营主体意愿不高导致联结不紧。现行产业扶贫政策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经营主体的帮扶积极性,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模式中,前五年经营主体无论盈亏,每年须支付投资资金或股金的8%或10%,五年之后采取股份合作帮扶方式,实行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经营主体责任大、付出多,却没有多少想头。甚至还有个别入股分红项目存在约定分红比例较高、难以维持的问题。三是利益分配单一导致联结不紧。有的地方产业扶贫实行单一的固定利息式分红方式,或者简单分发扶贫猪苗、鸡鸭苗等实物,或者只有土地流转租金,贫困户没有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难以长期稳定地获得收益。四是监督机制不全导致联结不紧。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的过程中,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村集体、贫困户的收益如何保障,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22、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地方抓产业扶贫的信心不足,认为扶贫产业培育时间长、见效慢,而且还面临产销市场、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挑战,发展扶贫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生产经营能力低,自主发展难度大,安于现状,担心发展不起来,还有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主动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

33、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部分地方扶贫产业谋划不够,存在规划参差不齐、产业同质重复、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手段较为单一。比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贫困群体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人口工作的意愿不强。

44、融合步伐不快。尽管这些年全市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做的不够,还没有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潜力挖掘不够。比如,农家乐多以餐饮经营为主,对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带动不足,对加工包装的土特产销售带动不足;农村电商多以工业品下行为主,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带动不足,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带动不足,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扶贫扶长远,长远在产业。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首要之举。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大事,但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要防止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堆砌贫困人口几乎难以受益的“盆景”式产业。二是撬动金融参与。深入推进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全过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担、财银保等金融产品健康发展。特别是鼓励商业保险进入脱贫攻坚领域,积极开展对贫困对象农业产业受灾受损保险业务,切实防止脱贫户因灾返贫、贫困户因灾收入锐减。三是抓好项目支持。加大贫困县乡村的交通、水利、光纤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产业扶贫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好、资源优势好的贫困村,要因地制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高效品牌农业。如澧县王家厂镇引进能人创办涔河庄园,融合民俗文化展示、乡村旅游立体发展,带动周边3个自然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要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扩大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22、加强利益联结。深入研究各类帮扶模式特点,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扶贫对象和帮扶主体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是加强以订单收购为主要特征的合同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托底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使贫困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如临澧县万福村依托后盾单位,采取订单式发展烟叶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二是加强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实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在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分工合作。三是加强以在企业或合作社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劳务式利益联结,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产业链条中,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

四是加强以要素入股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式利益联结,贫困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由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变为投资者,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还作为股东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利润等。

33、加强带动能力。一是稳步推进园区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股份合作、资产托管等一批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推进“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增收脱贫新模式。二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贤能人到贫困村兴业创业、发展基地。如西湖管理区引进本地能人魏仲珊创办德人牧业,建立特色牧业小镇,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市县两级都要确定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按其扶贫成效的大小,由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奖励。对违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三是抓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重点建好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提高项目带动效应。

44、加强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其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加强培训引导,鼓励支持其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形成1个以上产业增收。二是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到产业扶贫政策中来,帮助其实现自力更生。对已脱贫的原贫困户,要继续给予产业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是支持基层组织特别是贫困村村支两委,积极开展“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以产业扶贫的显著成效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九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化扶贫。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

为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准确掌握全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有效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本人通过现场了解、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现状。东青镇地处县城以西13公里,辖22个村(社区),130个村民小组,7165户,20422人,其中农业人口18361人,幅员面积6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27亩。全镇以传统粮油、核桃、花生种植和畜禽养殖为骨干产业,20xx年农民人均纯纯收入7435元。按照精准识别相关要求,20xx年6月,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组织村(社区)组筛选识别出全镇贫困户788户,2574人,贫困发生率14。65%。其中贫困村5个,贫困户197户,660人。按贫困户属性分,低保户占21。4%,其它户占78。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占83。64%,因学致贫占3。43%,因缺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条件差致贫占12。93%。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就医难、增收难在5个贫困村和其他非贫困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致贫原因。通过调研分析,个人认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虽普遍购买了医疗、农业、小额人身意外伤害等政策性保险,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占贫困户户数的80%以上;二是劳力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让其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更是困难;三是产业弱。作为传统的旱山乡镇,东青镇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为主,增收致富门路窄,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长期以来,由于镇本级财力有限,对各贫困村基础和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少,已远不能满足各村发展需要;五是基础差。5个贫困村均是离场镇较远的偏远村,坡陡沟深,不但自然条件差,水、电、路、村级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滞后,群众生产、出行时有不便,严重影响致富奔康的工作进度。

(三)减贫成效。20xx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先后培育家庭农场8户、专合社7户、业主大户30户,加快了发展产业,致富奔康的.步伐。借力市县帮扶部门的真帮实扶,在完成东明、高峰两村76户、238人脱贫解困的同时,今年1—8月重点实施东林、东台两个贫困村的涉农整合扶贫项目和各户的产业脱贫内容,脱贫人口新增84户269人。由县人大办公室帮扶的东林村硬化3。2公里村组道路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万元。由市扶贫移民局帮扶的东台村村委会改造和1。5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初验,投入资金30万元。由市住建局帮扶的志愿村已完成500亩核桃产业园的新植和村级活动室的主体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0万元。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全镇范围内以现场展示、先进促后进等方式,加快各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进度,确保全年脱贫173户541人的既定目标能顺利完成。

(一)思想和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疲倦厌战的情绪和观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中存在。一是认识片面。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的老路,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项目、投资金,前期寄予希望值过高,看到规划的项目并非大干快上、资金也并非动辄千万,就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非贫困村的村组干部认为项目都集中在贫困村,本村只有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相关内容,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沉下心来思考借力扶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三是自立意识不强。

看到各级对扶贫工作日益重视,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各级的帮扶理所应当,过多强调自己的困难,以缺劳力、身体差、年龄大为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甚至还有按脱贫规划种养一季,拿到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就不干的应付式想法。

(二)贫困户识别不精准。20xx年6月,各村(社区)虽按程序评议出贫困户,因对后续配套政策不了解、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预计不足,导致部分村(社区)出现对象识别不精准的情况。一是有打平均的想法。各户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单独评哪一户都难以服众,于是由各户推选一户来承头,有项目和资金安排时,各户都平均参与分配;二是有公益集资的想法。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不同的是有资金安排时,由承头的户拿出国家项目资金,用于组集体内修水、筑路等公益事业;三是有还情报恩的想法。调研中发现镇内有2个村在贫困户评议过程中,在村民提名环节把关不严,把给村组捐资修路的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在家的父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针对以上三种情况,今年8月在全县开展“五个一批”统计时,我镇按申请、评议、公示的步骤集中调整了贫困户享受对象13户,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

(三)规划与意愿有差别。前期在制定帮扶规划时,虽也入户了解群众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种养殖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但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帮扶规划与贫困户的意愿还有一些差别。如在制定东林村一贫困户的帮扶规划时,最初计划帮助其一年养殖黑猪八头。调研过程中,贫困户反映养殖黑猪是她的意愿,但是八头黑猪超出了她的养殖能力,她认为可以分两年来完成这一帮扶规划。

(四)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是项目资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集中于今年计划要脱贫的村,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还没有具体的资金和项目安排,难以满足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帮扶的需求;二是帮扶单位整合资金难度大。虽然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挂点联系,但帮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帮扶单位人财物都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投入,更难以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帮扶工作推进存在困难。

(五)政策支持不配套。一是脱贫标准不明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此前脱贫的贫困户仅以略高于人均2736元纯收入的标准制定了脱贫规划,但20xx—20xx年拟脱贫的村和贫困户分别应达到那些标准,市县各级一直未能进行明确;二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时限不明晰。截止目前,各级和各帮扶单位对全镇的贫困村,特别是列入今年要脱贫的贫困村工作普遍较为重视,制定专项扶贫规划、落实各类项目资金,对面广量大的非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支持也从单一的产业脱贫资金,到农房建设、光伏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逐步配套完善,但各户以村为单位具体在那一年脱贫,时限不明晰;三是贫困户动态管理进出不畅。受贫困户资料系统全省统一管理的制约,面对情况的不断变化,在年度时间内各村贫困户条件改善的及时验收摘帽、因病因灾返贫的及时得到帮扶救助的动态管理制度未形成,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举家外出贫困户如何实现产业扶贫资金报账政策未出台。全镇788户贫困户中,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比例高达13。2%。其他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产业脱贫规划,并分步实施。而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虽也定有脱贫规划,由于长期未在家,前期规划的种养殖产业脱贫项目未能实施,对这一共性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在制定贫困村脱贫年度、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度等环节缺乏沟通衔接,导致乡镇接受任务较为被动;二是未充分尊重基层项目规划意见。镇村两级在规划对贫困村整合的涉农项目时重点向水、路等基础设施倾斜,方案上报后,个别县级部门在未征询乡镇意见的情况下,大幅修改项目规划内容,造成项目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和尺度。以关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资金的两个数据为例: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是之前宣传的100万还是现在规划的上千万?贫困户产业扶贫的资金3000元是验收合格由扶贫专项资金打卡到户还是通过小额信贷自行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在政策文件未明确前,不宜提前宣传,导致说法不一、解读众多、引发猜想。四是缺乏有力的考核追责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驻村工作队的组建、第一书记的选派、涉农项目的整合、“七进村、八到户”所涉及单位的规划等各环节都还存在着工作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以涉农项目的整合为例,已列为年内脱贫村规划的项目,相关部门就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间项目已规划实施完,没有指标没有资金为由敷衍塞责。

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已经发出决战全面小康动员令,吹响了全力精准扶贫冲锋号。通过调研,个人认为要完成好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经济发展任务,确保县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工作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镇村组各级干部要克服疲倦、厌战的思想。其次,贫困群众要摈弃观望、等靠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绝非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是当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项全局性任务,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xx年率先脱贫实现小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广大干群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四)产业扶贫需要进一步巩固。积极引进专合社、业主大户,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注重示范引导,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五)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鉴于贫困户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农业种养技术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家的贫困户进行种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能力。

(六)资金用途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于举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残孕等贫困户,要用3000元补助资金发展产业难以实施,仅靠3000元脱贫也不现实,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家庭情况来安排3000元补助资金的用途,不局限于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补贴,比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报销学费、为贫困户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等,既能增加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的劲头,又能减少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几率。

(七)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一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502.5mm,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的农村政权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57.32万)占了全市的75.65%;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5%。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46户、910口人。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秋到20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候适应,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五定”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吕梁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全市75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县、乡、村、户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二

按照县委“1+1”好支部共建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月日,派出调研组,深入村,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深入调研,综合采取当面座谈交流的方式,与村党支部、村“两委”和村民进行广泛交流,确保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村共有贫困户户人,其中因病致贫户人,因残致贫户人,因年老体弱,缺乏技术和劳动力致贫的户人。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入均能达到3800元以上,属于享受政策脱贫。

村的贫困户,均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落实了扶贫政策,其中危房改造户,扶贫特惠保险户(一户因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未参保);与联合开展金融扶贫务工的户(每户20xx元/年);享受五保金的户,低保金的户,享受20xx年县乡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户,享受养老保险的户,享受老兵补贴的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户,享受贫困学生资助金的户,无学龄期儿童辍学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从村贫困户整体状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普遍较少。有户没有耕地,户人均耕地不足3分,只有户人均耕地在1亩以上,种植收入和粮食补贴在收入中占比较低。这是因为村位于城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村西村北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大部分被征用买断,无法产生持续性收益。

2、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较弱。户贫困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只有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大,需要政府兜底。

3、家庭开支较大。贫困户的收入虽然都在贫困线以上,但是因为疾病、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占比极大且会持续增长,对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政策非常依赖。

三、建议及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贫困户中的健康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增加收入。

2、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空窗期。

3、部分贫困户因子女成年、毕业等原因,即将被取消低保。通过走访座谈,感觉他们对国家的低保政策还是理解支持的,但是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比较大,一旦被取消低保,相应的大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也要相应地取消或降低,建议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保留部分医疗救助政策。

4、户贫困户中,有户独自生活且年龄超过60岁,有户两口共同生活的年龄都在70岁左右。对于这种独居老人,建议共建支部、帮扶单位、村“两委”都要定期进行走访,帮助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多陪伴,多给老人心理上的慰藉。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三

一、背景与概况整村推进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同和镇利道村是十二五期间xx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批贫困村,该村位于北部山区同和镇的东面,依山傍水,距离乡镇行政中心7公里,全村有22个自然屯,1138户4203人,行政辖区面积11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64.35亩(旱地1966.35亩,水田1398亩),林地面积8380亩,其他用地5445.9亩,人均耕地0.729亩。领取低保救助金415人,五保户36人,扶贫对象1767人。底人均纯收入4678元,比上年度3055元增加了545元,增幅达17.8%。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两年来,利道村村两委干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多部门协力扶贫,群众积极参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民主管理,树新风,整体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利道村共修建村屯道路13条13.81公里,4座桥梁603延米,投入财政资金619.3万元,解决了全村群众交通运输难和山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投入17万元改造水利灌溉设施,解决了42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保证了粮食的稳定增产。

(二)特色产业发展良好,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支撑一是结合本村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高产木薯2500多亩,沙糖桔375亩,林木种植杉树苗800多亩,种植4500棵名贵树苗。特色产业慢慢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二是养殖业形势喜人。积极扶持村里的2个生态养殖场,养殖母猪138头,年出栏肉猪1000多头;养殖鱼场1个,年产3500多尾鲜活鱼;投资20多万元新建养殖竹鼠场1个;组织养殖三黄鸡4.92万羽,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通过整合资金,正确引导,贫困村群众增强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利道村投入资金134.92万元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一是继续完善村委办公用房、办公设备、计生服务设施以及其他设施等。二是对校舍进行维修改造,解决了贫困村子女上学难和师生住宿难的问题。三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45岁的劳动力287人,使贫困群众掌握1-2门科学种养技术,为致富打下了基础。四是新建1所村级卫生室,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五是新建1所敬老院,保障五保户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六是建成旺社屯文化活动中心,解决了村民闲暇时间的学习活动,同时让群众学到很多种养知识,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七是改造危房户39户,使人民安居乐业。到20底,利道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4320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089人,占应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80%。社会事业综合发展,大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以解决贫困人口生计和建设五保新村为突破口,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五保新村的建成,为五保老人提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场所。文化娱乐中心的建成,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村两委干部认清形势,利用作为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有利时机,认真规划,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几年来共组织群众筹资5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组织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纵深发展。

三、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有效落实整村推进工作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挂点贫困村,并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成立相关挂村工作队,村级也相应成立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组织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培育贫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利道村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整体推进,群众参与,合理规划。遵循村民广泛参与,贫困户优先受益,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对本村村情、产业结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根据实际,从促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科技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讨论在整村推进中应选择的项目,并对所选项目从必要性、可行性、长效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最后确定项目,制定出既能带动贫困户增收,又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促进该村全面进步的思路和措施,同时还兼顾了扶贫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扶贫开发规划。

(三)抓住工作重点,促进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发展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帮助农民在产业调整和项目选择上找准切入点,抓重点,积极探索和寻找一条符合村情、民情、户情的脱贫致富新途径。

1.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利道村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为“生态养殖场”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组织养殖三黄鸡,种植沙糖桔、高产木薯、鸡骨草和篙竹,靠山吃山,发动群众种植杉木和松木等等。

2.围绕“千场培训促发展”活动,主动送培训下乡,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扶贫先扶智,针对农村种养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结合产业发展,组织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使贫困农户掌握1-2门科学种养技术,并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骨干培训,通过骨干带动本村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抓好基础设施道路建设,促进各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利道村地处山区,道路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群众出行的一块心病。村两委在解决农民稳定温饱问题的同时,下大力气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农民有一个持续增收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两年来,在交通、财政、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该村22个自然屯已修建硬化了19条村屯道路,直接受益人口4000多人。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四

按照市食药局联扶办的统一安排,7月16-18日,市局机关第七扶贫小组一行六人赴榆中县哈岘乡纪尔村驻村扶贫调研三天,扶贫小组本着实事求是、精准立项、靶向扶贫、量力帮扶的原则,就开辟“食药示范林”建设、特色中草药种植和榨油厂帮扶等三个项目开展了实地走访调研,形成如下初步建议性调研报告,以资局党组扶贫时酌情参考。

一、“食药示范林”项目。

开辟“食药示范林”项目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为食药部门“著书立传”,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北山旱区实践“种草种树、绿化山沟、发展畜牧、治贫致富”的目标,积小成为大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经现场调研,位于原纪尔村小学,现纪尔村委会南侧的阳湾子疙瘩是一片多年无人耕种的荒山,部分山地已经改造为小梯田,野草相对茂密,适合种植杨树、榆树和荆棘类植物,经过种树专家调研估计,经过3-5年的项目实施,有85%的估算,可以建设成草树茂密的“食药示范林”。

“食药示范林”的建设,一则可以绿化纪尔村区环境;二则可以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村民植树造林;三则可以展示食药部门扶贫攻坚的愚公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励新老食药职工心系“纪尔”百姓,服务社会大众。

项目所需资金和劳动力可以通过企业赞助、企业自愿包片、干部职工责任到组的形式持续解决。

二、特色中药种植项目。

特色中药种植项目在榆中北山地区已经尝试多年,如兰州旭康药业公司赞助市卫生局扶贫点的党参种植项目以及当地村民自发种植的干草、百合等,但总体上项目附加值低,投资者收益小或亏损。经过这次调研,乡、村干部和部分种植中草药的村民对此项目的总体看法是,项目是个好项目,但需要在总体设计、合作方式、管理方法和具体运行模式上梳理规整、创新适用。具体要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力型中药生产企业直接牵头,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中草药,以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种植区的管理需要乡、村政府参与,劳动用工需要乡、村政府协调保证;三是种植何种中草药品种,由投资企业根据天时、地理和行情综合裁决,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保证种植收益率;四是种苗的培育、鉴定、选择、种植需要技术支持;五是不宜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原因是农户太少并且当地具备劳动力的村民由于诸多原因流动大,无法保证劳动力;六是食药部门的`综合组织力。

综上所述,如能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该项目可以研究上马;如不能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该项目暂缓上马。

三、榨油厂帮扶需求。

纪尔村文书魏烈山认为,在本乡、村能够开办几个小型特色品种加工厂,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项目。他本人的榨油厂已经实际存在多年,年生产能力35吨,随着食品监管工作的加强,证照问题、产品检验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工厂的生存,希望食药部门发挥自身技术能力和现有资源,为其工厂提供帮扶。食药部门也可以考虑在本乡、村积极调研,选择一位有能力的带头人开办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在生产、销售和管理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五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十二五》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18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7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之一。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全乡国土面积xx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20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1xx5户,总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498人,占总人口的57%。全乡耕地面积xx450亩,其中水田2792亩,旱地1065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在全乡4368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占83.5%。20xx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xx5元,排全市77个乡镇的第77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到20xx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10400余亩,泡核桃2.2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7.5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到稳定解决。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20xx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如: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此次对26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对26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xx8700元,人均xx16元;净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总收入最高农户10000元左右,人均20xx元;最低20xx元,人均500元。净收入最高的农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粮粗粮,若按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8头,最少的1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16头,最少的2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20xx年底,共种植核桃490亩,人均4.3亩,茶叶371亩,人均3.25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7.5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1xx人中,有17人上过初中,占xx.9%,中专1人,占0.8%,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2—3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xx人中,有3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20xx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32400亩,人均7.42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基础不牢固。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

(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

(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现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十一五”近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15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5分、10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分、10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5至10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一抓基础教育。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提升。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六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由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带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部门同志参加的调研组,于20**年7月18日-22日,赴宁夏、甘肃两省区进行了扶贫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宁夏中宁、同心,甘肃靖远、会宁等县,实地考察了扶贫项目,走访了贫困农户,并分别与两省区及部分市、县领导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甘宁两省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绩,也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感受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充满信心,对中央加大扶贫力度充满期待。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宁两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宁夏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工作重点,结合当地实际,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

(一)实施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20以来,xx区以1026个重点贫困村为单元,先后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均投入100万元左右,实施了基本农田建设、村级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有力地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15年底,宁夏已完成516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甘肃省全省规划了8790个重点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2236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甘肃省采取了整流域治理推进、整片带开发推进等实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和经验。

(二)强化产业建设,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近几年来,宁夏自治区出台了《全面推进宁xx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三个促进产业发展的文件,重点组织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殖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宁xx区黄牛改良工程”、“小额信贷财政担保工程”,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5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中有30%来自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在xx县预旺镇两个贫困村建设的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采用地膜覆盖、节水点灌、补灌等措施,发展马铃薯、瓜类等经济作物,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均得到大幅度提高,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0元。甘肃省每年集中44%左右的扶贫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林果、蔬菜等五大扶贫产业,使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60%左右。今年,甘肃省还把科技扶贫作为现代农业推动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518”科技扶贫工程,把整村推进项目与科技推广项目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入户,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三)加强技术培训,着力增强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十五”以来,宁夏采用“农民点菜、服务团搭灶、专家掌勺”的订单培训方式,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基本达到每户农民中有1个劳动力掌握1-2门种植、养殖实用技术或营销技能。以“阳光工程”、“雨露工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培训就业工程”为依托,与市县签订“劳务输出责任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产业格局。2015年,宁夏西海固地区劳务输出总量近60万人次,其中稳定输出35万人,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5%。甘肃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定为农村发展的一大产业。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3000-40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输转培训。二是今年开始实施了“两后生”技能培训计划,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通过中长期培训,使其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今年计划培训“两后生”7313人。三是组织省外劳务移民。截到今年6月底,已向省外移民1.87万人,占计划的80%。

(四)加快移民搬迁,着力解决不适合居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专门成立了红寺堡开发区。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安置了从南部山区7个重点县搬出的贫困农民近20万人。移民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500元,增加到2015年的1983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些重点县也积极开展县内自愿移民。调研组所到xx县,在固海扩灌区大力实施移民工程,今年将安置移民1.5万人。

(五)加强措施协调,着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行业、区域支农政策,优先考虑贫困地区,支持扶贫开发。如退耕还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饮解困工程、中小学“两免一补”、少生快富工程等政策优先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积极整合其他支农资金,推进扶贫开发。宁夏按照“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支持力度。如:扶贫扬黄工程、东山坡引水工程建设等。去年宁夏在南部山区9县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共整合资金近6000万元。2015年,甘肃省安排整村推进资金3.6亿元,通过协调,整合相关部门资金达1亿元。三是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福建省对口帮扶贫xx区来,从福建向宁夏单向援助,发展到“互学互助、对口协作”,逐步形成了社会各界多层面、全方位、宽领域的协作局面;甘宁两省区各级妇联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宣传和服务优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增强妇联干部和广大妇女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努力解决妇女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通过募捐活动,建春蕾小学;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及劳务培训班,帮助妇女发展生产或转移就业;积极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为近30万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组织实施了妇女小额循环贷款扶贫项目,积极开展以项目带动、资金滚动、农户连带发展为内涵的连环脱贫活动等等。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甘宁两省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贫困人口规模继续减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2015年,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9.6%下降到7.5%,下降了个2.1百分点,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7.9%。xx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3.6%下降到2.1%,下降了11.5个百分点,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4.5%。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贫困地区兴建了一大批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工程,部分地区逐步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三是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在甘宁贫困地区,马铃薯、草畜、中药材、果品和瓜菜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四是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贫困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过去那种因教育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有了一定的缓解。

二、当前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基本形势。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甘宁两省区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贫困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人们精神面貌良好,广大干群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但是两省区也都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甘宁两省区,乃至全国的情况来看,当前扶贫开发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主要是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宏观调控中,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地加强农业薄弱环节,连续出台了新世纪以来3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使公共财政阳光不断照耀到农村,这些都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去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再次明确了新时期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方向。

从挑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群体规模依然较大,贫困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发展差距呈扩大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底,甘肃宁夏两省区贫困人口规模分别是499.2万人(绝对贫困154.9万人,低收入344.3万人)和33万人(绝对贫困8.9万人,低收入24.1万人),而两省区建档立卡结果分别达到了753.63万人(绝对贫困225.89万人,低收入527.74万人)和133.5万人(绝对贫困70.6万人,低收入62.9万人)。两省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而且两省区贫困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也在扩大。2015年到2015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3.44扩大到1:4.18;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2.85扩大到1:3.33。

二是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制约生产生活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甘宁干旱带,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解决缺水的问题,这些地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依然相当困难。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很大一部分地区仍然是靠天吃饭。

三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2015年,“三西”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重点县财政自给率平均在15%左右。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就业难度大。如宁夏西海固地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就占到67.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3%。返贫率比较高,特别是因灾返贫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扶贫开发确实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是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求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今年,低保制度全面建立起来后,甘肃、宁夏两省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将全部得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将随之得到根本解决。但是,调研中,两省区一致认为,低保制度不能代替扶贫开发。低保制度仅仅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问题,农村贫困群体的发展问题仍然要靠“造血”式开发扶贫来解决。两省区希望国家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将扶贫开发的目标由解决温饱调整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上来。建议中央加大扶贫投入,延长并增加“三西”资金;明确相关部门扶贫职责和任务,整合扶贫资源;建立对口帮扶、东西协作和社会帮扶的长效机制,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五是贫困的复杂性和反贫困的艰巨性,呼唤制度性、整体性扶贫政策体系。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条件制约,也有人力资本落后的原因,既有制度性缺陷,也有机制方面、具体工作层面的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设计,对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甘肃、宁夏干旱带贫困现状及反贫困实践看,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既需要贫困地区立足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做好规划,还需要政府对贫困地区做出更多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面对新形势,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部署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一)赋予开发式扶贫新的内涵。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扶贫工作当中仍然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国际反贫困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开发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我国多年来的扶贫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排除其他扶贫手段,比如救助救济力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利促进和有利补充。因此,扶贫开发的方针不能动摇,扶贫开发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能动摇,扶贫工作的力度不能削弱。

但是,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应赋予新的理念和内涵。应由专项扶贫开发转变到综合扶贫开发的思路上来;应突出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自我反贫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应由注重点上开发转到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

(二)重新定位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过去扶贫开发主要或者侧重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当前形势看,这一目标应该调整。一方面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扶贫目标不适当调高,贫困群众脱贫也就不稳固,低保压力也会增大。因此,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要将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加快发展与缩小差距并举,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建议将扶贫开发目标从重点解决温饱转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缩小贫困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整体性差距”上来。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则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扶贫工作方式和实现形式上,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应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针对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机械地定比例、定标准,具体的支持方式和内容应由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从对甘宁两省区的调研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移民搬迁、劳动力培训都应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需要加大力度。

(四)创新扶贫机制。改革创新,既是推进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提高扶贫成效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为扶贫开发机制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一是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无论是从中央层面,还是从甘肃宁夏两省区的实际情况看,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也越来越多,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地加大。如果扶贫开发能和这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年来,甘肃、宁夏两省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机制。要实现扶贫资源的整合,一是要求贫困地区立足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编制扶贫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二是要树立“大扶贫”观念。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作战。要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黏合剂”,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下,认真研究将各种资源有效引导到贫困地区的办法。三是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点。特别是在县级开展扶贫资源整合试点。

二是研究建立重点县的进退机制。改变现在重点县一定几年不变的做法,制定考核办法,把重点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工作挂钩,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中央控制重点县总量,重点县的调整权下放给各省,由省政府确定调整的时机和对象,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三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扶贫责任的落实。在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基础上,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将财政扶贫资金分为两部分分配,一大部分资金按照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分配,以体现公平性。另一小部分资金按照绩效考核情况分配,以保护、激励各地扶贫积极性。这部分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对扶贫开发工作实绩好的多补,差的少补甚至不补。

四是完善社会帮扶机制。扶贫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支持。在这方面需要完善一些机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把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发挥妇联、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七

2019年,我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纳入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区域为契机,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及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县的大好机遇,攻坚克难,高位推进,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争资争项。

争资争项工作是解决扶贫攻坚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2019年,我办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加强与省、市办的联系沟通,争资争项工作取得大力突破。截止目前,我办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3655.505万元。

(二)整村推进(村庄整治)。

2019年,我县规划整村推进(村庄整治)项目42个,涉及全县10个乡镇29个贫困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0万元。目前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招投标,进入实施阶段,已竣工验收项目12个,拨付资金102万元。

(三)移民搬迁。

2019年,省、市下达我县移民搬迁任务1319人,全县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共计282户1319人。

(四)库区移民。

2019年度,上级批复我县库区移民项目资金879.62万元,安排项目96个。截止目前,全县96个库区移民项目已全部开工,项目开工率为100%;项目完工51个,项目完工率为53%;下拨项目资金325.85万元,资金下拨率为37%。

(五)“雨露计划”

2019年,省办下达我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215人,培训资金计划22.64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其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142人,中高级技工培训73人。

(六)产业扶贫。

我办充分利用每年省财政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做文章,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0多个,为造血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七)社会扶贫。

积极争取省民政厅定点扶贫资金120万元、卫生厅748万元、江钨集团100万元、中烟集团南昌卷烟厂8万元。另外,还通过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平台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自老促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省、市老促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届人士的热切关注。截止目前,获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助学项目支持,还接受社会捐赠款15万元。

(八)做好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的前期工作。

一是高质量的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县。

年度工作计划。

三年推进计划八年振兴发展。

工作方案。

三个文稿。

二是与县领导专程到国务院扶贫办对接汇报,并呈报了相关扶贫项目、政策的请示报告,为对接支援工作奠定的基础。

三是顺利迎接了国务院扶贫办郑文凯副主任一行来我县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下一步扶持意向。

1、资金整合力度不大,形成合力难。由于受各部门资金投入规定和工作程序所限,捆绑资金整合难,实际操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搬迁扶贫工作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移民补助标准偏低,导致搬迁移民户经济负担过重,解决集中安置区建房用地困难较大。特别是整体搬迁难,移民后扶力度小。

3、“雨露计划”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帮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扩大转移就业面,提高培训的实效。

4、“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扶贫精准度不够。产业扶贫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5、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行业扶贫的考核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1、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对接,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政策惠及。

2、加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选址、申报、审批、移民对象摸底确认等工作进度,尽早启动进城进园工程项目。

3、加大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督促力度,做好年终检查准备相关工作。

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工作目标,借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努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2019年,重点“围绕一中心,开展好七大工作”的工作思路,即以努力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为中心,确保年内消除农村贫困人口9500人,脱贫率达12%,做好以下七大工作:

(一)积极主动,加强联络沟通,做好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工作。

继续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对接,勤联络,多沟通,筑牢感情基础。将需支持的政策、帮扶的项目及时请示报告,并做好后续跟踪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政策惠及。

(二)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扎实推进帮扶到户工作。

根据省、市扶贫到户工作要求,将统计部门测算出的贫困对象69240人分解落实到乡、村,然后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告公示等程序,落实到具体农户。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建立完整的贫困户信息档案,然后因户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或漫灌式扶持与滴灌式扶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帮扶到户。

(三)加大搬迁移民扶贫,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圩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我办将结合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2019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1500人,实现进圩镇、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实解决移民就业难,致富难问题,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四)强化产业扶贫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的作用,重点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五)突出村庄环境整治,改变贫困人口居住条件。

按照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总体要求,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有效衔接,加大贫困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每个点改造整治到位,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六)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充分发挥智力扶贫效果。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9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1920人。

(七)统筹协调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一是着力实施专项扶贫,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功效,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以老促会、慈善会为平台,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扩大扶贫工作面。三是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建立“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对贫困户要实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八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抢抓扶贫开发覆盖全国范围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为全面实施好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所以要脱贫致富,必需要正视矛盾,确立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定位,突出重点,对症下药,方才抓出新成效。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确立脱贫目标,明确责任,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为民富民这个根本目的,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具体表现为:一是交通道路大大改善。农村路难行,农村交通环境差,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各级党委政府制订实施方案,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村道硬底化工程,农村交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二是教学条件日益改善。经过各级单位的帮助扶贫投入,贫困镇村的中小学教学条件日益改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提高,缩短城乡距离。三是农村的饮水安全和安居工程大为改善。政府高度关注饮水安全和安居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和安居工程问题,农村群众安全饮水和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四是五保的政策得到落实。主要为加强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积极配套相关措施,逐年提高供养标准,基本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的应保尽保,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五是种养项目全面推进。采取引、推、促、帮、带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科技服务、狠抓基地建设,念好产业扶贫“富民经”,建设一批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增强辐射能力。六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增加。利用山林、矿产、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拓展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但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1、资金给付不及时、数额不足,扶贫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的扶贫帮扶资金虽然在大幅度增加,但随着物价水平和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扶贫资金投入和脱贫致富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扶持资金少体现得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扶贫资金难以及时到位、“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同样影响着扶贫开发效果。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低保、医保额度低、规模小,解决贫困农民实际困难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2、农民增收后劲乏力。近几年,虽然大多贫困村都扶持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扶贫产业园区,但园区建设者多为具备资金实力的外来大户,这部分人成了扶贫资金的最大受益者,贫困村农民主要靠在园区务工谋取收入,产业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扶强不扶弱”的机制弊端,贫困农民增收因此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农民一旦遇上自然灾害、或者因病因学返贫现象严重。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时难以改变。绝大多数扶贫开发重点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这些条件都成为制约农村扶贫攻坚战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瓶颈;而仅仅依靠扶贫开发专项资金,难以解决全部问题。

4、资金投入不足,缺口大。国家财政虽然每年投入上千万扶贫资金,但与当地县市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缺口,导致一些项目无法启动,影响到贫困村农民脱贫步伐。

5、贫困村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省、市单位包扶的村,由于资金投入较多,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发展较快;县个别单位扶持的贫困村工作力度还不够大,资金投入不足,扶贫效果不够理想,导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失衡。

6、贫困群众参与的内在积极性不够高。虽然这几年政府积极开展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普遍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长期生产发展不起来,贫困户也缺乏创业的信心,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扶贫的效果。

7、产业支撑脱贫力度不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小,深度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脱贫基础不牢,导致农民收入波动较大,返贫比重较高。表现为农民自有的生产管理方式依赖于传统模式,导致农产品效益低;龙头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设备档次低,加工能力弱,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

8、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多数镇村干部的责任心都较强,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干出显著成绩。但也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不重视,工作滞后,这也是影响扶贫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尤其是对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利用各种有效形式进行学习和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一是各乡镇及市级部门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要加强扶贫条例和有关扶贫政策法规的学习,熟悉条例及有关农村扶贫政策内容,明确自身职能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加大对贫困农户致富典型的宣传教育,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致富思想。三是让全市企业树立共同富裕才算富的思想,主动回报社会,感恩社会,使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扶贫事业。在宣传形式上有针对性,采用农户看得见、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发挥宣传效果;在宣传内容上采取多部门联合印制宣传手册,把党和政府对农村、农民的惠农政策予以全面贯彻,把农村产业发展政策,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全面宣传。

2、加强管理,保障实效。进一步转化扶贫开发思路,强化扶贫开发理念,主攻招商引资;把每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和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底进行严格考核,确保了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同时,对一些由扶贫引进建成的项目,要做好巩固或者移交工作,探索一套好的管理模式,如由贫困户成立股份公司,参股经营,合作分红的模式,使之得到长期健康发展,不断发挥作用,使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稳步持续增收,有效带动贫困户致富。

3、落实资金,确保投入。职能部门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跟踪落实工作,主动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好扶贫工作,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扶贫项目及资金的投入,同时,继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的扶贫开发力度,根据县市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根据上级扶贫项目资金给予一定的配套。

4、强化监管,专款专用。对扶贫项目资金,要公开,实行项目直达,减少中间环节,做到专款、专项、专用,坚决杜绝扶贫项目资金的非建设性投入;在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扶贫部门积极配合审计把关,监察等部门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对严重违纪的,要依法从严、从快查处,绝对不能姑息养奸。

5、加强执法,确保落实。坚决将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贯彻实施好,为扶贫开发打好了法律基础,政府要继续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保证扶贫法律法规的切实执行,并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行为进行督促落实;对违法违纪问题严格查处,限期纠正,全面提高依法治理的水平,保证扶贫工作全面发展。

6、完善设施,改善条件。要始终把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来抓。要紧紧抓住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及基础设施较差村社的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已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和信息通讯不畅等问题,从根本上实现群众稳定发展的目标,打破了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使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

7、扶贫扶智,增强意识。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群众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而激活贫困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脱贫致富的意识和积极性。从“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通过做好技能技术培训培训,达到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积极推进扶贫开发整体水平。

8、配强队伍,提高素质。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需要。要切实抓好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抓好镇村两级班子建设,使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注意选派一批年富力强,有志于扶贫事业、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镇村担任领导职务,优化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让干部在服务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在提高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要求。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十九

内容: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贵州省,近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开发促脱贫、靠发展解贫困,20xx年全省4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335元增加到1258.82元,693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比例由1993年的35下降到9.47。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1994年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共计有100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八分之一,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48个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份的55。贵州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每年派出大量干部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对接,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求在全省形成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持续发展、自我积累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局面。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每年实施800万亩“高产示范工程”、600万亩“扶贫温饱工程”,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由缺粮大省向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猪、牛、羊、水稻、蔬菜、药材、特种养殖等商品基地。

思南县东华乡上寨村民组极贫户张进一家4口,人均收入不足300元。20xx年调整种养业结构,贷款3000元,购买4头母猪,实施滚动发展,今年头8个月收入17000元,到年底可突破3万元,比2年前增加25倍。他指着65头存栏猪对记者说:“养猪项目选得好,市场前景好,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好!”

目前,贵州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从1998年以来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搭建平台。

贵州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这个省关山阻隔,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五大”以来,当地加快建设北上川渝、南下广西、东接湖南、西进云南的“十字型”大通道,以省会为中心、联结各市、地、州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形成。截至20xx年底,全省高等级公路已达20xx公里,比翻了一番。过去3年,全省共实施近万公里公路改造工程,今年将改造公路5000公里,可望实现乡乡通公路的目标,通车里程将增加到3.5万公里。

继南昆铁路贵州段建成后,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和水柏铁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渝怀铁路贵州段施工顺利。株六复线和内昆铁路通车后,贵州铁路运力由4000万吨增加到11000万吨。继铜仁支线机场去年通航后,黎平、荔波、兴义、安顺等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中。

突出工作重点,抓好项目扶贫。

“十五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贵州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资金91.67亿元,共实施6427个扶贫项目,累计扶持农户达395万户次。同时,各地改变救济式扶贫的做法,突出重点,实施项目扶贫,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农民脱贫。

以来,贵州实施的西部大开发项目70安排在贫困地区,共改造250万亩中低产田,实施上万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每年扶持兴建10万个沼气池,把居住在岩洞、山顶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安置到具有开发条件的地方,截至目前,已搬迁1.1万户5.13万人。

这个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既缺土又缺水。为此,各地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坡改梯”与小型水利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坡改梯”520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57万亩,退耕还林200多万亩。

这个省针对工程性缺水严重的情况,已开工建设遵义南部灌区等一批中型水利工程,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大规模实施“渴望工程”,3年建成13.9万个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解决了330万人的饮水困难,被广大农民称为“德政工程”。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脱贫步伐。

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贵州每年要挤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和“绿证”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

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专业20篇)篇二十

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促进我县精准扶贫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xx年8月28日至9月30日,xx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xx县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苗皇、河广、通农、保乐、保林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公顷,辖有2镇7乡1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世居民族有壮、汉、苗、瑶、彝等5个,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xx县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扶贫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xx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边境繁荣和边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年6月,xx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开展了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召开县级工作动员部署会3次,召开乡镇级工作启动会10次,培训人员达5962人次。贫困村申请98个,贫困农户申请27309户,按照国定、区定任务分解,拟定59个贫困村20816户81952人为精准扶贫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一申请、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穷人”识别出来,真实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并全部完成识别和通过乡镇审核公示和县级审核公告,确保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顺利推进,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二、xx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

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三)资金紧缺,影响精准帮扶的项目实施。

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屯级公路建设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如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2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26万元。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5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30万元,但这与交通、发改等部门建设补助标准仍相差较大。四是产业开发资金有限,产业开发难于形成规模。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只是软枝油茶、水果种植和养母猪养殖,实施的项目分散,形不成大规模。如去年参加全区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软枝油茶项目申报和竞选,和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竞选中,xx县没有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项目落选,连片产业开发无法实施。五是“兴边富民”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暨“兴边富民”先行先试点建设中,共有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区内外有关部门的一些资金整合,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推进xx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

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

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

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相关范文推荐

    军训开营仪式发言稿班主任精辟(实用18篇)

    发言稿需要独具特色的开头,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让大家对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产生期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发言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在全县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大全(16篇)

    一个好的演讲稿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与听众沟通并传达自己的思想。感谢以下这些演讲稿范文的分享,每一篇都是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结晶。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是在全县深入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我长高了范文(21篇)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开始逐渐独立并展示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下面是一些关于幼儿园中班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1、了解故事内容及其意义。2、知道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制度范文(15篇)

    施工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使用安全。这里有一些施工过程记录,希望可以为您的施工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一、进场施工机械设备安装后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合

    驻村帮扶年度个人总结(汇总17篇)

    写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努力进行记录和总结的必要方式。下面是一些写作高手的个人总结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按照xx领导班子的安排,

    高二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5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文件。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工作总结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

    大班健康教案(优质18篇)

    通过大班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大班教案,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1、了解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的害处。

    应急疏散预案内容(热门21篇)

    应急预案中包含了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应急资源的调配以及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安排。应急预案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预先制定的

    植树节班会主持词(热门17篇)

    欢迎各位嘉宾和观众,今天我将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主持人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素材。感谢书记将安全文化的理念带

    电视编导工作总结(精选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个人发展的规划和调整、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反思的机会。下面是一些佳作月工作总结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总结时提供些许灵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