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梦幻泡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

教案模板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一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一共有3个例题,期中教材的处理是例1为第一课时,例2和例3为第二课时。熊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例1和例2两个新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授新。我认为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验算和口算方面的知识,对此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正好也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熊老师这样处理教材也是比较合适的。下面就熊老师的课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1、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在熊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奖品,学生用心的思考,答对了或做对了题就好比获得了一份奖品的喜悦。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即使是层出不穷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也不会使学生有疲倦感。自始至终学生都能精神饱满,紧跟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动,所以孩子们有高频率的课堂练习机会。师生在课堂上相处轻松而又愉快。

2、情境导入,简单、直接,充满乐趣。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位老师和多少位同学,这种来自身边的鲜活例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他们想:“老师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不同的疑问和猜测充满了学生的头脑。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再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从一环节导入另一环节贴切、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3、题目设计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熊老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具匠心,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能力。不但有各种丰富的题型,鲜明的层次,而且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习题连一连将可以运用运算定律的式子连起来,很多同学开始不加思索的说:45+63与63+54可以连起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45与54不相等。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学生能自然领悟其中的道理,为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得好,课无完课,每个老师对同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个人发表一下不同成熟的看法:本堂课需学习的内容多,练习容量也比较大,但是缺乏训练透彻的重难点内容。由《加法交换律》过度到《加法结合律》这一新内容似乎衔接比较牵强,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二

今天有幸聆听了太平实验小学徐东珍老师所上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整节课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徐老师大胆地尝试改变教材,创意性地展开了课堂教学。徐老师抛开了教材例题的束缚,直接从一组简单的算式开始展开今天的教学。这组算式由易到难,1+2=3,1+2+3=6,1+2+3+4=10,1+2+3+4+5+6+7+8+9=45,这组算式不仅复习了原来的运算顺序,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产生简便算法的需求,这时就引出需要改变加数的位置,从而抛出问题:这样的改变可以吗?接下来就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之旅。这样创造性的改编教材,使本节课的研究更直接,目的更鲜明,直奔主题,不需要受外界实际情况的干扰,纯粹就是研究加数位置、运算顺序的变化。但是,缺乏了数学的来龙去脉,学生体会不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就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徐老师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前面的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否成立?当学生举出了一系列的等式后,徐老师让学生加以比较,这些等式都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由此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内涵是:运算符号不变两个加数不变和不变,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老师让学生用前面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在举例验证过程中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由此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内涵是:三个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的是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加以比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的理解。像这样抓住核心问题导学,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很明显地采用了“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种探究规律的常用思想方法的指导,要是能把它板书在黑板一侧,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就会起到一个引领借鉴的作用,可能效果会更好。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三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四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是安排在四下上这个内容,在现在的苏教国标版教材也是安排在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属于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旧教材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3、能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从新旧教材的目标比较以及例题设计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

1.旧教材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如能口头表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去表示,并会运用于验算。新教材的目标设定不仅仅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及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符号感)的渗透。目标的设定是使各项目标与具体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旧教材的目标体现不出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学法,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与教学中。

韩玲老师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韩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五

前几天,听了郁斌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颇有一些收获和想法。郁斌老师在教学本课时,能很好地堆教材进行整合和创新,让课堂学习内容更能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能让孩子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符合高效课堂的理念。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课始,郁斌老师就为孩子们讲述了“朝三暮四”的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孩子在故事中引发猜想,从而感受此类算式的特征,从而能很好地投入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二、“学生主体”――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郁斌老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小组学习单――让小组合作更高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郁斌老师慎重设计了两套小组合作学习菜单,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进行小组交流。任务明确,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如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时候,先让学生计算老师给的几组题目,看看能否用等号连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是的特征,讨论交流:数的位置有没有变化,运算顺序有没有变化等,交流有所发现后再自己举例验证,最后用符号表示!孩子在具体的学程指导下,能很好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得很好。

四、“分层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郁斌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让孩子说说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对知识的最直观的运用。第二层次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填空,充满了开放性,有的孩子可以在一条算式中同时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层次,通过同桌比赛,感受运算律可以使得计算变的更简便吗,让孩子感受了加法运算律的运用价值!第四层次就是智力冲浪,把孩子的思维推向了本课的高潮。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纵观整节课,给听课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郁老师这节课,很实在、没有花架子。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六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整合教材现有的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徐老师从数学本真出发,从学生觉得最简单的算式出发,以1+2、1+2+3、1+2+3+4这样的算式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进行运算,从而引出学生的旧知,便于知识间的迁移。然后再以1+2+3+4+5+6+7+8+9这样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通过改变加数位置、有的学生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这时徐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改变可以吗?使学生有了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

本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紧紧地围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关键点进行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探究,徐老师选取了一个最简单的算式:1+2和2+1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徐老师先利用吸钉让学生摆一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1+2和2+1都表示把两个圆片和一个圆片合起来,结果都是三个圆片。此时追问:1+2和2+1两个算式到底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又一次感受到:“加数位置变了,但和没变。”接下来徐老师让学生再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通过观察这样的等式,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有了前面的加法交换律的探究方式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的有模有样。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明确第一个是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第二个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最后结果不变。让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掌握的更牢固。

在完成练习九的第3题时,徐老师让学生对88+45+12和45+(88+12)这组题进行了分析:哪里变了?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什么没变?从而让学生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区分开来:一个是加数位置变了,一个是运算顺序变了,相同点是和都没变。

总的来说,徐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规律的发现是否过于片面。徐老师只用几个数比较小的算式,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规律,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是否可以多涉及一些,比如:小数加法、分数加法、数目大一点的整数加法等。

2.在规律总结时,徐老师都是引导学生通过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来总结规律,并没有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加以归纳,没有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些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徐老师的课上得精彩、生动,朴实无华,富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活而不乱,学生掌握知识也很牢固。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七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八

有幸去太平实验小学听了徐冬珍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徐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以“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这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经学生为主的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知识是一条暗线,而且渗透数学思想比教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学生将终身受用。

本节课老师注重对学生归纳思想的培养。新授环节探索1+2表示的意思和2+1表示的意思?思考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可以用等式连接?这样的等式你还会写吗?以此为基础,通过举证归纳引出加法交换律。

同时本节课鼓励学生自己运用符号化的思想来描述数学发现。学生思维开阔:用字母a+b=b+a;符号+=+;文字代+替=替+代表示加法交换律。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本节课共设计了4组习题。

第二组:两组算式的对比初步感受方法的运用后能使计算方法的简单。

第三组:纠错练习,让学生防微杜渐,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用中的注意点和范围。

第四组:进行延伸拓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课中,学生只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轻率得出结论,而且学生给出的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问: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吗?通过大量的举例带着学生验证,从而得出规律,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们思维的严谨,而且也更加科学。

2.

教师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关注较多,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学生都有所提升,但在得出结论方面,除了揭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本质特征外是否还应上升到理论角度。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九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

听了赵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感觉赵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干脆利落,引导孩子到位,关注孩子及时,整堂课对于乘法交换律的讲解很到位,利用旧知加法的交换律来引入,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利用“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对于乘法交换律,学生已经了解的很透彻。

而对于乘法结合律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3)在乘法结合律上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课后习题处理的不到位,有些仓促;

(4)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该是在我们的运算之中,孩子自己体会到应用了这两个运算律会让计算变得简单,而不是老师把这种简单的思想灌输给孩子,这个设计理念应该贯穿在课堂之中。

二磨:

听了赵老师的课,感觉赵老师的个性、讲课风格特别适合中年级的孩子特点,给人感觉也很舒服。

首先,对于这节课,赵老师有三个方面做得很好。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而赵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又添加了猜想、验证和得结论的环节。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之后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举例验证,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新知。这个环节在交换律的探知上很好,但是结合律的上面运用不是很好,应该在加以改正。

三磨:

听了赵老师的讲课,觉得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的课堂常规,感觉赵老师确实在孩子的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之所以这样这堂课知识的讲授才可以利用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进展的比较顺利。

其次,赵老师的课堂对于知识的讲解,遵从了学生数学学习知识的过程,整堂课对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研究是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整堂课不仅仅交给了孩子知识,而且交给了孩子学习数学新知的一种方法。

再次,在这堂课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课堂的`授课环节前松后紧,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前面乘法交换律的处理上,耗费的时间多了一点。

最后,这堂课处理的还有一点就是做的练习比较少,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就是孩子学习的新知,但是没有体会到新知利用的必要性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简便。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一

1、“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本节课一侧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2、“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蔡老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填写完整,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将三个加数相加,可以怎么来交换加数的位置,通过三位学生的计算比赛,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交换律而且引导出了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并将两种定律结合,使知识进一步提升。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二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片断一:

师:谈话: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炼比赛了,冬锻炼比赛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训练呢。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三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四

加法结合律是在前面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并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予以了强调:位置交换。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三个等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学语言简练,问题指向性强。在发现加法结合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计算的顺序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辨析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2.教学过程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从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到全课总结,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

1.要仔细揣摩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思考新教材为什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去审视本节课的教学。

2.对于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读,还是要回归正确的语言表述上,与文字题相对应,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对于步骤多一步认为不简便,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指出问题的所在。

4.对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要理解教材为什么先用符号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图,还是要在读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五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六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模板17篇)篇十七

这是实习老师讲的第一节课,课后我让她写了写本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就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下面是王雪飞老师的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堂课,也是自己实习以来讲的第一堂课。这一堂课让我在各方面对孩子们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首先,在课堂上,孩子们始终能够跟着老师的步伐,认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与总结,并且得出的结果还是令人惊喜的。孩子跳脱的个性并没有因是实习老师讲课而过度展现,学习态度还是十分认真的。

但是,认真的学习态度并没有完美体现在对待老师的提问上,部分孩子还是不太乐于通过举手回答问题来展现自己,整堂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基本上是固定的。当然,这除了与孩子自身性格相关外,也与老师的引导激励有关,在对孩子们们进行鼓励引导之后,举手情况还是会有所改善。

再者,通过这堂课,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发现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讲课时,发觉孩子们在课下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是有预习的,但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被束缚,在主题引入环节根据已有条件提问题时,孩子们能够不拘泥于课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表达式的提出上,先不论正确与否,更是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而且,对于这种需要发散思维的.问题孩子们明显兴趣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并不是十分到位,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明显前松后紧,时间没有用在关键。对于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有些招架吃力。而且,自己对于教案的掌握也并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对课堂氛围的带动也明显不足。总之,虽说这堂课总体感觉不至太差但与预想还是有差距的。

王雪飞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实习老师,讲课很大方,面带微笑,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讲课,教案不熟,重难点把握的不好,所以时间分配有些前松后紧。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老师有些招架不住,也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小问题,毕竟她对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系统不是很了解,出现点问题也属于正常想象。

相关范文推荐

    纪检监察干部教育整顿心得体会(专业1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规律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写心得

    写作教学培训的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参与者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这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及流程(通用20篇)

    规章制度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交往和合作环境。规章制度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管理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安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小结大全(20篇)

    幼儿园教案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制定出能够促进幼儿学习的教学计划。在分享这些幼儿园教案范文之前,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个幼儿都有自己

    离婚委托书离婚委托书委托亲人(专业19篇)

    多读范文范本有助于扩大我们的写作范围和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指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受委托人:余xx律师,江苏xx律师事务所律师

    违反考勤纪律检讨书(优质12篇)

    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自我悔过的书面材料,它能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寻求进步。如果你正准备写一份检讨书,那么以下的范文对你可能会有所帮助。尊敬的x老师:我在课堂上

    违反财务制度检讨书(优秀22篇)

    写一份检讨书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检讨书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学科组教研计划(通用17篇)

    教研是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我觉得我们应该进行一次教研活动了呢。这些教研总结范文包含了不同学科、

    幼儿园秋季园务工作计划(实用18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落实需要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编写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

    给老公的检讨书(精选13篇)

    通过撰写检讨书,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在写自己的检讨书之前,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构思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