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飞雪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希望能够为你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一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此这篇哲学论文已以达到任务了。

可最让我吸引的,并不历来被人歌之颂之的四大境界,而是他道出了中国圣人‘即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因忧忧民,所以选择入世;因官场黑暗,世间污浊,所以无奈的出世。我虽没有古时李白、陶渊明那些圣人般有才有德,也并没有存活在那时的乱世,古我也是有‘即入世而又出世’的影子的。

其实生活,当班干亦是进官场,隐于教室的一角亦是古人的隐居之行。实因不满‘官僚’的无能,不忍目睹‘平民’的无奈,更是气愤于一群无耻之徒搅乱人间,所以我怀着满腔热血,抱着远大志向,跨进了‘官场’,选择了‘入世’。

为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为何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他累了,面对天下污浊,他这位‘清洁工’也愈感无力,一个坚强的侠客,终究也是会摊软在战场上的,不是身体损伤,而是心死了。‘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究’,他开始如屈原般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很是无奈。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动不了冰山一角。且那又是何等寂寞呢!

心,终是累了。

他终究如同李白登高望四海,看清了‘荣华东流去,万物皆波澜’,人间是是非非何尝有平静之时。

李白纵情适性,写下‘且乐生前一杯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亦有他的淡泊、平和和从容。哎!都是看透了人间世事,都焉然选择了出世。

‘同是天崖沦落人’,我又怎么会没有同等感受呢。可我终究是不同于他们的世代的人,可我终究不甘埋没,终想一展才学,一显其能,可我终是虚荣之人,爱上了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和优越感。我也自认为人应经历过‘入世’的磨炼,才会有更好的提升。

人生立志高远,何畏阻碍重重?

所以,我在累,在苦也只是隐居一会,过过悠闲的日子,走出世后亦也放不下,依旧在外看着,终究是吸了口气又入世了。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二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说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及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影响,人的境界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想,所谓自然境界,无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境界是本能的,与习惯、习俗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觉解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连初生的小孩都具备这种境界的。

那么,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开始考虑得与失了。他会思前想后,会利益取舍。他的动机是利已的,后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说动机、行为对已有利,对人也有利,但从出发点来看,当初他行动前,他就考虑了这些因素了,人毕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当然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了。具备这种境界的人,考虑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所谓“取义不取利”也,为社会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规范,满足人们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来看天地境界。关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远见卓识,考虑的是一个团体、集体及社会之利益,是所谓的大境界。这种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目标奋斗、努力,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历练、教化,最起码对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做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利境界的人,这个应该不难,这也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标准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考虑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一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也就是要做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当然,对于一些志存高远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达到天地境界啊!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三

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这种“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四

1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敢笑天下可笑之人。

2圆滑而不世故。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说的都是真心话。

3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别人。

4自私的同时可以无私。

5抛弃爱自己的人的时候不让对方难过。

与时间和宇宙相比人甚至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们的和战争,勾心斗角,名与利对宇宙来说都没什么意义。管你生老病死,宇宙是不屑一顾的。

人所谓的意义只在人类世界里,才算是“意义”。那么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活着就是为了对的起自己的感觉,活个精神充实愉快。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生,但是,我们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死,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权利。既然宇宙是没感觉的,那么就让作为宇宙中的智慧生物来替它感觉他的美吧。既然活着,就先快乐的活吧!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变得谦虚,知足时,当你知道同为大大的宇宙中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或人时,知道我们是平等的,那些耀武扬威的人没什么可牛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时,你不会自卑,而要坚强起来,人生只要快乐足已!

人人有享受的权利。可是不同思想境界的人能享受到的自己的最高境界又有所不同。那些使你陷入永无止境的邪念,名利的欲望,就是你快乐的吞噬者,无底深渊。你只能对一种欲望贪心些,那就是一切自然给你的,你从心里向往的,可以使你消除烦恼,看清世界,使你不断进取,给你前进力量的一切享受与思考。对它贪心些有何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你所感觉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不是全部世界,也未必与现实符合。但是,这些恰恰不就是自己的一切了吗。人迷惑在其里,所以,唯心主义才产生了。

唯心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感觉是多么的重要,他构成了精神生活的世界。刚才说到,贪心些也无妨,就是让你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然,每个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不可强求,只要快乐就好,但是你要审视你寻求快乐的方式和你寻求的快乐是否是正确的。不然,别人会教育你甚至惩罚你)。

发展精神境界要从锻炼你的身心开始。人是物质的。你要使由物质组成的你的器官达到较好的状态。这样你感受和领悟外界的能力才会增强。

首先从肉体开始。要想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先磨练你肉体,使它卓越。

当然也包括你的大脑,大脑产生了你的精神,精神是你大脑的内容,而决不是你的大脑,它也是肉体的一部分。锻炼它会使你变聪明。聪明有利于你领悟精神的高境界,但是聪明不代表你的境界就高,有很多人没有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结果,使自己也仅仅是聪明而已。谈不上有智慧。比如,一些学位很高的人还跟着李师傅练功呢!

精神的质的飞跃,往往在肉体和心理受到很大的磨练后发生。所以,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我告诉你,世上最值得你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磨练自己。肉体的磨练是为了改变你的心灵,把懦弱,自卑,自私,阴挚,懒惰,虚荣,精神的涣散。。。通通消灭。达到心灵的自由,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坎坷曲折,名誉金钱权利的诱惑,仍保持一个纯洁,宽容,的平常心。

磨练是手段。享受美好事物是目的。领悟是精神的充电器。在生活中渐渐领悟,珍惜每一次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磨练自己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大师也只是顿悟多些,顿悟之后又与常人无异了。享受容易得来,通过磨砺而来的更是另人赞许。有些人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似乎没享受到什么甚至还失去了很多,我前面说过人的感受很重要,其实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帮助人,他喜欢这种感觉,他还是享受到了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得到了看别人幸福的“乐”。人是社会动物,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所以,你有了精神的富足也不要忘记他人。物质上的富人可以帮助穷人,精神上的富翁也可以帮助精神的穷人。达到共同富裕,才是人民的目标啊!

人是相互作用的动物。我们都希望并感激别人的真心的而不是另有目的的帮助。既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人有很多共性------比如你所希望别人给你的也往往是别人希望你给他的。作为一个积极的乐观开朗的人,为何不先给别人帮助呢?不是已有很多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了吗。人人重视精神,若你没能里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那就给对方精神上的帮助。若是你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那么,也帮你的朋友摆脱烦恼,给予他精神成长上的支持吧!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到的大概阐述。还有其他的关于宗教,灵魂,人类意义,和推荐的几本有助于悟道的书以后再介绍。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所说的悟道可不是让你出家啊!只要是有心,“莫谓菩提远,步步是到场啊”。哪里悟道还不是一样。我倒是对出家的人不理解。若是在复杂的的尘世中悟道,内心的纯净不受影响,那才是真的悟道了,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精神力量。不过出家也有它好处,清净啊,哈哈。有利于入静,全身心的接触大自然。不过我建议那些出家的人最好在悟道之后到尘世来看看,看你的功力是否深厚啊,经不经得起考验啊。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呵呵,不要生气啊。不生气才证明你道行深啊!呵呵不好意思,开玩笑了。请原谅。要入世来普渡众生,救迷途的生灵于(心灵)苦难之中啊!

好了,讲到这里,以后再探讨!!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五

阅读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知识,阅读可以让你进步,阅读更是一种境界。

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文中的主人公保尔那坚强的意志,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筑路。即使在疾病的纠缠下仍然坚持写作。

保尔告诉我,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再加上艰苦奋斗,就一定会成功。

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文中的汤姆机智勇敢,在罪恶与恶势力的压迫下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寻找自己的生活。

在汤姆的启发下,我懂得了:善良、勇敢的人最终会获得胜利。

阅读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诗人告诉我,在失败前,我们不应该放弃,当上天堵上了我们的生存之门后,往往会给我们开启另一扇生活之窗。

阅读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让我知道了他们的友谊,更让我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可缺少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关爱,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会挺身而出。

朋友们,行动起来吧。拿起你们手中的书阅读吧,进入阅读的境界,在那里你会得到成功的经验,得到克服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方法,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寄托。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六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研读p6(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七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板书设计 (见教师用书)。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八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九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

人生的境界是一本由作家冯友兰编写出版的一本图书。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记得第一次听说季羡林先生,是因为他的这句“远离诸虚妄,随顺于众生”。当时就在感慨,这是怎样达观的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朴实普世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读完了他的《人生的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任何雕琢与修饰,似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乍一听似是人生道理,细细品味,那更是人生的哲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给我雕刻出了我在人世间的一个神。他先是让我知道要做成什么样的人,然后让我知道这一生要怎样去做事。原来人真的可以一生保持求道者的初心,虽然外表看起来是温温的,但心思坚定,敢于探索、一生做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而*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本书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朴实带有落尽尘华的纯真,在写三个小女孩和两个乞丐的故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著名学者谢冕曾赞誉季先生:“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无法和周围的人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图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这本书有着不染纤毫的纯和自然。淳朴恬淡,本*天然,绝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季羡林先生在描写压力和爱情的时候,用笔自然,写的非常真实,没有用过多丰厚的辞藻去堆叠,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真实看法。《中庸》说:“率*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吧。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时央视2006年感动*写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的尤为贴切。通过品味这本书,我体会深刻。外面的种种大风大浪,似乎从来都难以倾覆季先生笔下的生活——这并不是因为季先生对于外界的事情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因为,在与这世界喧嚣激愤的波澜壮阔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隔阂。季先生笔下的人生里带有一种“自私的淳朴”。这令他和一切“他人的生活”相分离,从而能够长长久久地安于此事,安于此处,安于此心。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到理*,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一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启发引导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二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三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四

冯友兰?xml:namespaceprefix=o/。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课文练习。

练习。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深表赞同7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心得笔记,不少于300字。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五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lw/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lw/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六

第二种境界就高了一层。他从赚到第一笔钱、找到这个“1”开始,就持续不断添“0”,添到3个5个、8个10个。简单来说,人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这个“1”,第二个环节就是添上“0”。这个道理很朴实,这两种人做买卖都行,添不上“0”或添上3个5个都足以安身立命了。还有一种能人境界,可能就是大将军境界了。他一旦找到“1”,似乎能添上无数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能人经济。但是,尽管这种人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却常常受不了意外打击,很可能突然垮掉。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的冲击,对他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科龙集团、德隆集团、三株口服液等大企业都是如此。这些商业奇才从做小商贩开始,添了很多个“0”,可是后来就骑虎难下了,他们的大业也很难传承下去。比如王安电脑,王安搞到40多个亿,儿子接过来,不是很快就完了吗?他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添了若干个“0”,但他和儿子都能上不能下,回归不了原点了。这是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他有一段历史性的书写,有一个自己的历史舞台,尽管他只能写上一笔,演上一阵。第三种境界的人就出神入化了。他们从“1”开始,添上若干个“0”,仍然可以返璞归真,过普通人的生活。钱对他而言是身外之物。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后,散掉资财,隐姓埋名到齐国做买卖;10年后富可敌国,再次散掉,到了别处,再过10年,又是富可敌国,仍然散掉。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最后和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踪。这才是“进可兴国、退可富家”的大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再一个张良,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树立起了人生的“1”,又添上了名垂千古的“0”,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只比刘邦地位低点。张良最后去了哪儿?入山修道了。他谢绝封赏,选择了自由,就回归到“1”上了。现在的张家界就是张良的封地。范蠡和张良的境界就是哲人的境界,他们是最安全最了不起的人。你根本无法估量他们身上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这种财富还不是你能模仿的,是他的境界到这儿了。他不但能在“1”后面添上很多的“0”,还能潇潇洒洒地从很多的“0”后面回到原来的“1”。这就是哲人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自古以来,多少人从“1”开始,没有添上一个“0”;多少人在“1”后面添了若干“0”,最后越走越远,回不来了,甚至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往往开始了不着边际的幻想。拿破仑登上阿尔卑斯山顶,以为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结果兵败滑铁卢;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起初廉洁勤政,受到万民拥戴,后来就完全飘飘然,毫无准备地被哄下台处决了;毛泽东“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很伟大,但是后来的所作所为就荒.唐了;项羽成势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简直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实际上他仅仅统率800壮士起事时有这个力量吗?他已经失去常识,忘了自己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了,所以不是天亡他,是他迷失本性,只能自取灭亡,饮恨乌江。很多人就是这样,建功立业,添了很多个“0”却再也回不来,至死回不来了。

我想,人们讲富贵如浮云,非得荣辱如浮云才厉害呢。不被利牵住,还不能被名累着。你拉洋车卖菜、给人当小工时能忍受屈辱,当上伟人之后反而不能忍受了吗?如果你始终知道你还是那个你,这种境界才是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这一辈子只守住了一个“1”,没有添上0。我父亲今年85岁了,每天还在捡垃圾。无论你是多么大的人物,你尊重他或者否定他,他都无所谓,一笑了之。他决不会因为你尊敬他,就高兴,侮辱他就恼,他根本不在乎这些。

我常常想,我将来一定要回归到这个“1”。我在这么做,也在这么想。我是悟道参禅,不是参禅悟道,现在还在不断体悟。你看我的衣食住行,都非常随意。哪怕在监狱里,我也没有失去自己。不能说做到百毒不侵,确实心里已看透了这些东西。看不透这些,人生只有痛苦,无穷无尽。只要明白,我还是我,我就是我,以前所经受的苦难,再经受一遍又何妨?人不能因为财富的增大和身份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否则就找不到北了。比如我身高1米72,随着年岁的增长只会变得更矮,还会更高大吗?这样想,就守住自己的“1”了,荣辱平淡,幸福在于自己,过去的就过去了。

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专业17篇)篇十七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心得体会(专业21篇)

    通过对自己的工作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我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写演讲稿的题目(模板17篇)

    在现代社会,演讲稿范文是各类演讲比赛和活动中必备的素材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即将要进行演讲的你一些灵感和信心。

    小学礼仪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餐饮服务员的个人总结范文(21篇)

    总结范文能够促使我们时刻保持进步的心态,不断追求自己的成长和提升。借鉴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在xx饭店工作差不多三年了吧,

    被诈骗的心得(优秀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辨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经历。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心得体会的见解。

    理性与信仰心得体会(优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成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这里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

    区域销售代理协议(优质15篇)

    代理也可以在法律领域中充当当事人的代理人,进行诉讼或其他法律事务的代理。代理是一种行为代替他人进行某种活动或达成特定目标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繁琐的事务。那

    订购服装合同协议书大全(21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双方要保持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避免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等不公平行为。在下面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对你编写合同提供一些思路。

    保护环境倡议书到(通用21篇)

    范文范本是通过整理和总结具体案例的方式来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的运用,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该知识或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

    创新团课感想范文(17篇)

    良好的作文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范本是经过精选和编辑的,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团课是加强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