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笔砚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一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本章节9个课时,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确定。

一、教学基本思路及过程。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借助小黑板)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等参差不齐等。

三、教法、学法。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

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判断指数函数。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知识,,指数函数是函数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若能将其与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着去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则一定能从中发现指数函数的本质,所以对已经熟悉掌握函数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并不是太难。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学习,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从特殊向一般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但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有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活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研究心的函数,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做出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四)巩固与练习例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四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ky=,k0)。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解:y=x(20/2-x)=x(10-x)=-x2+10x(0。

解:y=100(1+x)2。

=100(x2+2x+1)。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2)s=3-2t2。

(3)y=(x+3)2-x2(4)s=10r2。

(5)y=22+2x(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五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六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

(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a版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为我们在高中学习函数的概念,这一内容进行了铺垫,而函数的概念又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科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琴方面,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目前学生处于高一阶段,在中学已经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问题,为重新定义函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并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

教学。

内容,及学生学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进步作用,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难点为函数符号fx的含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我们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领导发现练习巩固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动手尝试,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再创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下面我将着重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例如,正方形的周长也要与边长x的对应关系是l=4x,而且对于每一个x都有唯一的l与之对应,所以l是x的函数,这个函数与y=4x相同吗?又如你能用已有的知识判断y=x与y=x/x^2是否相同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概念,此部分我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初中所学知识引入课题,由熟悉到陌生,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接下来,引导探求以书上的四个实例高速列车时间与路程关系,电器维修工人工作天数与工资的关系,时间与空气质量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这四个实力为例,让同学们探究其对应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范围,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第三部分,归纳。

总结。

形成知识,让学生总结第一到第四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特征,由此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设计意图为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共同点,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精神,第四部分变式训练巩固知识,思考反比例,函数y=k/x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请用函数定义描述这个函数,这是为了通过变式使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能更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五部分,深化知识习题训练,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布置三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做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第一题,第二题为基础题,第三题为选做题,习题训练复习巩固很重要,树立夯实基础目标,坚持事求是,脚踏实地。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八

在职人才引进:

业务定义。

在职人才引进申报:符合当在职人才引进申报政策的人员,可办理在职人才引进申报。具体参看当政策。

政策依据:

深圳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深府办函[2013]37号)《深圳市人才引进综合评价指标及分值表》(深人社规〔2013〕5号)。

在职人才引进的条件:

(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且人才引进积分分值达到100分的,可以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1.年龄在18周岁以上,48周岁以下;

2.身体健康;

3.已在我市办理居住证和缴纳社保;

4.符合《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

5.未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及活动,无刑事犯罪记录。

(二)符合上款基本条件的第2、4、5项,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直接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1.两院院士;

6.取得《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且年龄不超过48周岁的留学回国人员。

(三)根据我市户籍迁入规定,以下人员申请人才引进年龄上限可放宽:

本款第2至5项所规定人员,须在最近连续3个纳税内具备与申请事由相适应的身份资格;纳税额超过以上规定纳税额一倍以上的,其年龄可放宽至55周岁。

(四)市政府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及其配偶、获得特殊奖项或表彰人员、投资纳税人员、随军家属、机关事业单位或驻深单位人员等引进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九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2)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二、教法分析。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教学流程。

1、课题引入。

(可将金字塔,帐篷的图片以及不同棱锥的模型依次出示给学生)。

将现实生活的实例抽象成数学模型,获得新的几何体――棱锥。(板书课题)。

2、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棱锥的本质特征?(学生观察模型,提示学生可以从底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加以描述)。

结论:(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2)其余各面是三角形且有一个公共顶点。

由满足(1)、(2)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设计意图:由观察具体事物,经过积极思维,归纳、抽象出事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标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1:提供一张表格,把上次运动会得分前10的情况填入表格,我报名次,学生提供分数。

名次(得分)。

情景3: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图略)。

提问(1):这三个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几个变化的量?(两个)。

提问(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将如何?(它的值也随之唯一确定)。

提问(3):这样的关系在初中称之为什么?(函数)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在创设本课开头情境1、2的时候,我并没有运用书中的前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改成提供给学生一张运动会成绩统计单。是为了创设和学生或者生活相近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第二个例子我改成一道简单的速度与时间问题,是因为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还不是很熟悉。同时这两个例子并没有改变课本用三个实例分别代表三种表示函数方法的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导分析,探求特征。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此问,为引导学生改变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这里也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的体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引。

提问(4):观察上述三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两个集合,具体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5):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对应)。

及时给出单值对应的定义,并尝试用输入值,输出值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对应。

提问(6):现在你能从集合角度说说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引出函数的概念。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上述一系列问题,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探求定义,提出注意。

提问(7):你觉得这个定义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剖析概念,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便于理解记忆。

4、例题剖析,强化概念。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单值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2)y=x-1;(3);[设计意图]首先对求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方法引导,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通过(2)(3)两道题,强调只有对应法则与定义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相同的函数。而与函数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进一步理解函数符号的本质内涵。

例3、试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5、巩固练习,运用概念。

书本练习p24:1,2,3,4。

6、课堂小结,提升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将对学生形成的知识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

1、我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2、为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也可将某些问题改成判断题。

4。本节课的起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理想的教学情景。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一

说教材分析: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函数概念及性质,掌握了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作为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指数函数既是函数近代定义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为今后研究其他函数提供了方法和模式,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数函数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说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高中对函数、指数的运算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用“描点法”描绘出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已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学生对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正确作出其图象,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中介值)比较大小。

说过程与方法:

(2)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说教学难点:

说教法研究:

本节课准备由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指数函数的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

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分析可知,函数的关系式分别是与。

这就需要对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二、数学建构:

1]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问题4:为什么规定?

问题5: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阅读材料(“放射性碳法”测定古物的年代):

在动植物体内均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不在产生,且原有的会自动衰变。经过5740年(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为原来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的原始含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留量为=。

这种方法经常用来推算古物的年代。

(1)(2)。

(3)(4)。

说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y=中,的系数是1。

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如y=+k(a0且a1,kz);

问题6: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都研究哪些性质?一般如何去研究?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问题7: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列表,描点,作图。

探究活动1:用列表描点法作出,的图像(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观察、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哪些共同的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并总结此时指数函数的性质(底数大于1):

(1)定义域?r。

(2)值域?函数的值域为。

(3)过哪个定点?恒过点,即。

(4)单调性?时,为上的增函数。

(5)何时函数值大于1?小于1?当时,;当时,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发现,再总结当底数小于1时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并作比较。

问题9:到现在,你能自制一份表格,比较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图象和性质吗?

(学生完成表格的设计,教师适当引导)。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二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棱锥以及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3)德育、美育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把本节的教法确定为: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三

导数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在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中并没有引进极限概念,而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直至建立起导数的数学模型。而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教材中所选取的实例是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笔者以为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与其用切线来引入导数,还不如将之视为导数知识的.几何解释,因此教学处理时采用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受、解析式抽象三种方式实现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渡。

教学时需关注:一是逻辑主线是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程序展开;二是学生极限思想的形成,需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三是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能复述导数的概念,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值逼近计算的方法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并在归纳抽象的过程中建构导数的概念,尝试几何解释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发现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感受数学研究方法,并在使用手持技术过程中改善学习方法,即初步形成向技术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数值逼近法生成建构导数概念及导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储备包括平均变化率、直线的斜率、物理中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解析几何中的切线等,而所要用到的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等也已具备,特别地实验班的学生均能熟练操作图形计算器,也多次经历过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对“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的学习程序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开展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四

(2)过程与方法:在定积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教学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定积分的定义,计算定积分的“四步曲”,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

最热指数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模板15篇)篇十五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2)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可将金字塔,帐篷的图片以及不同棱锥的模型依次出示给学生)。

将现实生活的实例抽象成数学模型,获得新的几何体――棱锥。(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棱锥的本质特征?(学生观察模型,提示学生可以从底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加以描述)。

结论:(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2)其余各面是三角形且有一个公共顶点。

由满足(1)、(2)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设计意图:由观察具体事物,经过积极思维,归纳、抽象出事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棱锥的顶点。

――棱锥的侧棱。

――棱锥的底面。

棱锥的高――――。

观察图1:依次逐个介绍棱锥各个部分。

名称及表示法。表示法:棱锥s-abcde。

或棱锥s-ac。与棱柱相似,棱锥可以按。

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n棱锥。

(设计意图:从简处理棱锥的表示法,

分类等,为后面重点解决正棱锥的性质问。

题节省时间。)。

由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一种。

特殊的棱锥――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

通过对比正棱柱的定义,让学生描述正棱锥。

(拿出各式各样的棱锥模型让学生辨认)。

讨论: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对吗?联想正棱柱的定义,棱柱补充几点后才是正棱柱?

结论: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射影是底面中心。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观察、联想、类比、猜想、发现的方法引出正棱锥的定义比课本直接给出显得自然,学生好接受)。

正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下多边形中心,这是正棱锥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正棱锥的其他性质。下面以正五棱锥为例,请同学们说出其侧棱,各侧面有何性质?(将图2出示给学生)。

结论:各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为什么?

(学生口答证明)(略)。

如果我们把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叫做正棱锥。

的斜高,请在图2中作出两条斜高。(学生作出。)(略)。

结论:两条斜高相等。为什么?(学生回答)。

想一想:正棱锥的斜高与高有什么关系?

结论:斜高大于高,为什么?(可启发学生联系。

垂线段,斜线段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

小结:对于一般棱锥其侧面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棱锥的高是指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垂足可以在底面多边形内,也可以在底面多边形外,我们刚才所得到的性质都是对正棱锥而言的。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领会类比、观察、猜想等合情合理得到正棱锥的性质之一并加以证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心得体会医患关系(模板22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不足和进步。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未来的热情和渴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

    最新黄河颂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经历了某个事件、完成了某个任务、学习了某门课程等之后,对所取得的经验、感悟、收获等进行总结和体会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下面是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心得体

    最新秋季运动会的加油稿(通用19篇)

    运动会是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重要途径,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其中发光发热。最后,希望大家在撰写运动会总结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一篇既真实又具有

    最新事故体会心得(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的记录。请大家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近期,在生活中或者是工

    优质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3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反思,从而为将来的行动提供指导和借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实用政治学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更加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认为开卷考就不用看政治书了。有的同

    专业法人及股权变更协议书(模板18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合作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合同协议参考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甲方:(转让人)乙方:(受

    专业食品研发讲座心得体会范文(2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或所做事物的理解与把握。小编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促进大家的思考和提高。

    2023年学校调节协议书(模板14篇)

    在学校中,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做好准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学校总结的范文,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甲方:乙方:为保证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

    最热国家发展的心得范文(19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帮助。以下是一些读者留言中分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观看国家发展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