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梦幻泡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作文的典型样本,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阅读以下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作品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一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更著名的'则是他告别官场、做了真正的隐士。《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别官场的宣言,欧阳修评论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平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政权。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辞官归隐,历史留下了陶渊明,文人墨客多了一种人生选择。但是,纵观历史,真正选择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之后鲜有所闻,这使后人只能“高山仰止”,不能“景行行止”。所以,元人评价:“古今闻人,例善于辞,而克行之者鲜。践其所言,能始终而不易者,其惟渊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归去来兮辞》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不惟入仕为官一途。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二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平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平,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三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时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平淡语言。

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段话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觉悟到以往的过失已无法挽回,知道将来的'美好还来得及补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渊明彻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渊明28岁才做官,40岁告别官场,实际只有13年时间,但他在《归园田居》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时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实,陶渊明年轻时是很想为官从政的,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谋生无术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济苍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陶渊明也着实做过几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岁。《晋书》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意思是,他那时家贫,到江州任祭酒一职,属于州府的普通办事员,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

据说,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属秘书类的差事,他没去就辞谢了。第二次入仕是36岁左右,他到荆州府桓玄门下做属吏,而桓玄当时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伺机篡夺东晋政权。陶渊明不愿与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亲去世,归家居丧,辞别了官职。第三次入仕是40岁那年,陶渊明远赴京口在刘裕那里做过建威参军和镇军参军,也是一种文职小官。对于东晋而言,刘裕与桓玄一样都是篡国谋逆者,陶渊明不满刘裕,很快就辞了职。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当了81天县令,又一次挂印而去,写就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宣言彻底告别仕宦生涯。这一年他41岁。陶渊明辞官隐退的表层原因,按《归去来兮辞》的说法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按萧统《陶渊明传》的说法是“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这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后人对此有疑问,认为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不到印证。然而,这倒比较符合陶渊明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深层原因,却需从陶渊明自身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找。

其一是由于陶渊明的个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品质,与仕宦生活的诸多羁绊不能相容,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谈玄说理、不拘形役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的人格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他辞官隐退奠定了思想基础,发挥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现实,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与南北朝初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一生遭遇乱世,这不仅是他无法改变的历史现实,而且也为宏图大志的实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综合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种种因素,终于酿成了陶渊明辞官退隐的结局。这对陶渊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杯苦酒,而历史地看,却是一杯精神美酒,为我们酿造了“隐逸诗宗”的美好诗篇和士大夫超凡脱俗、清高自洁的光辉形象。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四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五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迳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六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启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我家贫穷,靠种地不够养家糊口,幼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我实在没有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豁然有所动念,只是一时没有门路求得。适逢多事之秋,诸侯以施爱于人为美德,叔父因我贫苦而举荐我,于是我被任命在彭泽这个小县做县令。当时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中的收获,足够用来酿酒,所以我才请求做彭泽县令。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自己做作得来。挨饿受冻虽然痛苦,但违背本心却更加痛苦。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此文章题为《归去来兮》。时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八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习,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博爱怀仁而心安,开拓分发则业成,天下为公则国安。如此,则天下幸甚,中华幸甚。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九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以平易朴素、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雕琢痕迹。文中骈散相间,将双声与叠韵巧妙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音节铿锵,具有和谐感。更令人百读不厌的是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蓄的隽永深挚的情感。

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操。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就是以物移情,语意双关的妙句。“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这两句既是写实境,也是写心境。托意深远,表现又极为自然。其佳处正如叶梦得所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描写自己在夕阳下抚摸孤松流连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阳西下,树林阴翳,似乎是当时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则表明自己在迟暮之年仍将保持高尚的节操。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说这两句是“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由此,也可见出陶渊明的身世之痛。

陶渊明也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人生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十三年来误入仕途的悔恨、自责与自省。他把当官视为“迷途”,而认为辞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既是对自己“以心为形役”的追悔,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这表明作者具有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又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断绝与上层社会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可见其高洁志趣。还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句吐露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喟,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嗟叹,对于乐享余生的宽慰。再如“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两句表达了他既不追求富贵,也不期待寻访仙境,而只希望过着逍遥自在的平常生活的愿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虽然流露了苟安避世的老庄思想,但从中也可看出他已不再犹豫,下决心归老田园的坚定态度。

总之,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的过程和思想变化,反映了他对仕宦生涯的厌弃和摆脱官场束缚的喜悦,可以说这是陶渊明最后告别上层社会的宣言书。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也表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情怀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作者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深挚隽永。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序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文学赏析。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评点。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一

误几回,那更乱红悲咽。

——题记。

月未歇,照着离别夜,更持青灯看花,一曲独奏冷月牙,。软语华章,素写离人赋,头枕青花,牵挂水木年华。

箜篌弹尽悲欢离合,星引月残,独断共生,也无人惜从教坠,扰了谁的眠,流年似水,虚度着一生,使得夜浓残酒浸软了剑气,被风偷走的相思捻成花,偷袭一个梦,围攻一个人。月出时,人静后,无限思念可沉舟。

对面无言相视久,且道风流依旧,约在晚霞落后聚西楼,共赏孤行残月,月如钩,千古愁,说不休,沧桑变换海横流,才到残叶暮雨知足秋,感叹红尘年少,少白头,温情相待,才能鉴往如来,清风舞明月,山梦落花间,独晓一卷梵经下。

独然屹立月下,形影相吊,飞云冉冉蘅皋路,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一夜鱼龙舞,风满袖。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看,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逃,若荣相仿引牛津,相对望贫。

离人泪,相思赋,谁道闲情抛掷久,惆怅还依旧,梦为元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人间望玉钩,没于青山,人歌人哭水声中,幽兰露,如啼眼,烟花不堪剪,你的错,我的过。

饮清露,出疏桐,那堪来对白头引,风多响易沉,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飞,云仙古今同,风雨之夕,若解多情任君夸,绿杨处,怀芳心檀郎逐便飞,结同心,明月下。

平林新月人归后,不辞镜里朱颜瘦,隔着时光,模糊了红豆,月未央,人歌长,微度绣芙蓉,闲情抛掷久,玉笙寒,泪始干,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韶光夜,最是仓皇,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明月,消磨不过这离别,微吟先偷眼,断魂不过挽离歌,汉隶梅花敛迹,千年前我用汉隶写下唐诗,而今生我又开始为你填词,城未见花,年来薄似纱,明朝卖闲茶,春风一杯酒,夜雨十年灯。

白头吟离骚,相思难捱轻离别,短歌微吟不能长,忧来思,明月忘,斗酒散襟颜,难处心,念尔零落逐寒风,秋风别,拟咏怀,总为浮云蔽月,代衣冠成古丘,半落春天外,中分明月楼。

举案齐眉,岁月静好。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二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三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自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和谐,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四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迳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五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精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文(模板16篇)篇十六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饮冰室》)。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要想弄清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不能忽视《归去来兮辞》这篇重要文章。

首先,从这篇辞的写作背景来看。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等都经历转折,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经学的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该说崇尚虚无、回归自然、讲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儒学及后来兴起的佛学则退居其次。加之他“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家,从此躬耕陇亩,终身不再出世。由此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意本不仕,加之身处这样的时代,归隐是必然的选择。这篇《归去来兮辞》就是在他辞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归隐决心。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从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错了,归隐是对的,好在现在觉悟还不晚,开篇就有自责、自悔之意,点明“归去来”之旨。接着,作者对“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时矫首以遐观”等“今是”生活的描写,既是为了肯定归来之乐,更是为了从根本上否定“昨非”。全辞写思归,写归程,写至家门,写归家后的乐事,或以“松菊”自况,或抒发“自以心为形役”、“悟己往之不谏”的感慨,或直抒“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的胸臆,无一不是表达这样的思想:乐于归去,离开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乐于归来,热爱纯真自然的生活。这一主旨正是与道家清静无为相吻合。篇尾,陶渊明也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讲的是顺乎自然,“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

通观全篇,占主线的是道家物我两忘,寄情山水,乐天安命的思想。正如《古文观止》所云:“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家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其实,这一点,在陶渊明归隐后的许多诗作中均有印证,如表现远离俗世、回归自然之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饮酒》其一)表现人生虚无的感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归园田居》其四)以上这些是陶渊明所处时代使然,是以道家为主的主流思想在他身上的必然反映。作为一个出身没落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在门阀制度森严,士族阶层把持朝政的时代,他不可能有所作为。那么,既不能施展抱负,又不愿同流合污,那只有弃官归隐一条路。这时候,道家思想必然占据陶渊明心中的主导地位。

那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是不是就真的一头扎进田园,从此不问世事,一心修道呢?其实不然,在这篇辞中不时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儒家的影子。

首先来看陶渊明的“做官”经历。儒家历来讲“入世”,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人伦,重纲常,重此生,轻来世。讲求世俗的情感和关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陶的身上也打下了太多的儒家的烙印。事实上,陶渊明早年立下济世的壮志,曾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最终因实在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才决心辞官归隐,但这些经历不能不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表面上,他把曾经的做官经历比作“迷途”。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更要珍惜今后的岁月:“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种看似大彻大悟之言,实则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愤激之词,这也从侧面表现了他坚决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趣,这一点正是与儒家思想暗合的。

再看陶文中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的描写:“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而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这是一种不同于道家的“无情之情”,而是一种“有情之情”。它渗透了儒家的人际关怀和人生感受。这种“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反映了它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但他没有当时封建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些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

同样,在陶渊明以后的一些诗作中,他不仅表现了“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颂那些历史上的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赞扬那些为理想壮烈牺牲的人物:“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这些正是他不能忘怀“俗世”的有力明证。“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先师遗训”、“朝闻夕死”。如此看来,辞中所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其实正是陶渊明“壮志难酬”、“抱负难伸”的曲折反映。难怪鲁迅先生说:“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综上所述,从《归去来兮辞》及陶渊明后来的一系列诗文均可看出,陶渊明虽然受到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在自己的后半生彻底归隐,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际关怀,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儒者”。所以,还是现代美学家李泽厚的看法最为中肯:“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是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说是‘内儒而外道’”(《华夏美学》)。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佛教工作年终总结(模板20篇)

    年终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复盘和评估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以下这些年终总结范文都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总结或许能

    优秀师德与师能建设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反思,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总结。7.这次研讨会让我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见解

    优秀纪检巡察的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段时间内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得来

    最新大专护理毕业论文(通用17篇)

    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是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展示。以下是一些毕业论文写作资源和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裨益。摘要:在医学教育中,护理

    最新会计财务实习报告大全(18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学和所做的经历进行总结和整理的一种书面形式。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工作与学习经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

    实用英语数字的心得体会和方法范文(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欣赏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思考和成长,唤起我们对学习

    热门团员年底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验的提炼,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找到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思路。会团员心得体会4篇?

    最热迎新年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生(模板20篇)

    在国旗下讲话稿中,我们可以表达对国家发展的祝福和期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

    专业种植植物的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7篇)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进步,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

    最热餐饮老板感悟与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习惯性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给大家推荐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借鉴。(一)落实酒店经营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