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影墨最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模板8篇)

决议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决议撰写时需要注意清晰简洁的表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图。接下来将分享一些关于决议制定和执行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一

二、本单元学习演讲辞,而悼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同学们,如果让你为马克思写一篇悼词,应包括哪些内容呢?【课件4:开头:逝世情况;主体:主要贡献,逝者人格;结尾:表达哀思】下面我们就按这个结构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试读,师范读,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适当的停顿。让声音带有情感。

四、开头平谈的语言里却饱含了无比的痛惜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板书4:贡献】【课件6: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句暗示了我们什么信息呢?】明确:作用:承上启下;信息: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损失。

六、第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明确:由科学(思想)过渡到革命实践。

十、拓展【课件10:以“马克思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

2014.11.26县教学能手讲课专用

张继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二

述哀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发现参加

颂德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教案点评: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唐海波

教学目的:

1掌握全文论辩结构。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分析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寻找承递性语句,来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难点:语言艺术。

分析第三段句子成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那么作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什么心情来发表演讲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悼念――评价――悼念

2了解文体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职务和享年等。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并做简要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第一部分(1―2)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3――7)理论上发现了剩余价值的规律科学家

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评说马克思伟大贡献

实践上:革命实践活动革命家

影响:敌人恨他,人民爱他

第三部分(8――9)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语言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1)高度的概括性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十分丰富,实践活动的范围恨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强。如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对于他的实践活动写的是宣传、组织两方面。

(2)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方面论述的。

让学生找出两个过渡段和每一段的过渡句。

(3)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4)找出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有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多种。

比喻、层递、讳饰

二、分析第三段(长句子)

三、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它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3做课后练习三,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四、讨论第六段:它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的贡献,应把它归于哪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邮箱:wangyouhe@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五

一.学习目标:

1.在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表达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宽广胸怀和崇高人格。

二.相关知识点拨:

1.本文紧紧围绕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这一中心,采用“总提分述”的手法,逻辑严密(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

论述的特点: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

2.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对马克思的追忆和评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3.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4.演讲稿:作为应用文体,由于所面对的是听众,所以演讲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观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用材料阐明观点。

(3)思路要清楚。分几个部分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有恰当的考虑和安排。

(4)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讲话,既是悼词又是讲演辞。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

四.重、难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1-2)重大损失--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3-7)伟大功绩

(8-9)巨大影响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2.分析第三节“正像达尔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所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我们所理解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远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3.议论文应做到“三性”。

除了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之外,还应有浓烈的抒情性。

(1)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句,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见书后练习)

答:“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深化和升华,“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顺序不可颠倒。

4.用形象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明白易懂。

(1)“繁芜丛杂”

(2)“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主题思想。

答:这篇悼词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热情赞颂了他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和千百万无产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的真挚感情。

马克思的一生,是崇高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对人类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朋友,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对逝者表示哀悼之情外,如何介绍马克思生前的活动,评价他的伟大贡献,鼓舞人们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恩格斯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深沉、悲痛而又不失自持,极力颂扬而又不加雕饰,说服力强,感人至深。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六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3、通过本文,学习马克思为全人类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探究和做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预习】1、题目、作者

2、解决生字词

3、读过这篇文章,写写你的心得

4、从课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分析

5、质疑(2-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曾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正是这样一位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概括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一段,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墓碑。多媒体显示学生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小组意见)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老师引导)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再读一次。(肯定学生朗读的效果)

明确:a、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b、首先马克思是思想家,用“停止思想”较为准确,而“去世”太一般化了。

2、分析第二部分(多媒体显示学生的)

(1)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是哪一句?(快速阅读,同学合作)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

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这两个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找出马克思的巨大影响:

明确: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2、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七

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了解马克思吗?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

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解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生思考、回答: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死者的品德。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字--哀、功、德。

(开头:述其哀主体:赞其功结尾:颂其德)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扣紧这三个字。

(出示学习目标:1.品语言,体会“哀。2.理思路,概括“功”。3.明主旨,感悟“德”。)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来划分结构。

(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结构的划分。学生回答,在第二段的归属上,出现争议。)

生1:我认为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一部分,这是在表达哀悼之情。

生2:我觉得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二部分,这是在赞扬马克思的功劳。

师:请齐读第二段,再思考。(生齐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自己的意见?

(两位学生发言,意见仍未能统一。)

师:大家的看法都有理有据。其实在段落的划分上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比较倾向于把第二段归于课文主体“赞其功”部分。为什么呢?等到学完这部分,大家就会明白了。

四、文本探究

(一)品语言,体会“哀”

师:现在,让思想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安葬马克思的那个日子,设身处地感受恩格斯痛失亲密战友的心情。马克思、恩格斯相识于巴黎,40年间,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携手,一起面对生活艰辛,一起经历政治风雨,不离不弃。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一段。

(生自由朗读后,师范读,将学生带入凝重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再朗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

生答师点拨明确:

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

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用了“讳饰”的手法。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师:简洁、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恩格斯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二)理思路,概括“功”

师: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来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思考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生自读、思考、回答、梳理,很快概括出马克思的各项贡献)

生:我觉得作者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一些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四段开头有“不仅如此”,第五段中有“该是”、“即使”、“但是”等关联词,第六段有“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些词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马克思一项项贡献。

师:找得很准。大家来齐读这些句子,要特别关注加点的词语。

(树立有声语言标志:第3段:马克思发现了……第4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5段该是很够了,但是……而且……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正是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这是演讲辞的特点决定的。想要听众听得懂,听得全,就需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听众理解思路。这样演讲辞才能有条理性、整体感。

师:现在,我们再次将马克思的贡献梳理一下,归一归类。

(生思考、归为“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

师:我们来研究刚才有争议那个问题--为什么第二段归于第二部分比较好?

(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生:第二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说的正是“行动”和“思想”这两个方面的贡献。

(生思考、交流)

生1:革命家。因为文中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生2:因为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对,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作为革命家堪称顶峰的贡献,也能有力证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但是刚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生3:第六段告诉我们,“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思想研究都是为革命做准备。所以恩格斯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分析很透彻!特别是他找到了第六段中这句话,很关键。恩格斯这样说,正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更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体部分,不仅有总有分,而且,从理论到实践,从科学家的马克思到革命家的马克思,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三)明主旨,感受“德”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八段,大家思考该段歌颂了马克思什么样的品格。

(生读。师作诵读指导。强调需要重读的“最遭忌恨”“最受污蔑”“竞相”“毫不在意”“蛛丝”“私敌”等词语。生再齐读)

师:这一段歌颂了马克思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生思考讨论。)

生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表现了马克思“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师:“无畏”一词,很有概括力。(板书:无畏)

生2:他是最遭嫉恨最受污蔑的人。从“最”感受到马克思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字能从他受敌人嫉恨污蔑可以知道,他是深受革命战友爱戴的人。

师:从“最”字推知马克思的影响力,很好。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推论,最遭敌人嫉恨最敌人受污蔑,可知马克思是最受战友爱戴的人。

生3:他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不是为自己活着,他是无私的、光明磊落的。

师:很好!抓住“无私”,准确、精练。(板书:无私)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一代伟人去了,在这篇悼词的结尾,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请跟我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但是与一般悼词不同的是,恩格斯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将”字。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恩格斯用这个字是经过斟酌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论还没有认可,所以恩格斯加上“将”字,表明是对未来的预见,为了突出一种信心。

师:预见、信心,这两个词高度概括。具体讲是什么样的信心呢?

生:必胜的信心。

师:对。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五、小结

师:回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还知道演讲辞要“树立有声语言标志”,增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与伦比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毛泽东)

六、拓展

师: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龄,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无题》)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他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课后准备一分钟演讲辞,题目就是“伟人从少年走来”。

侯晓旭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公开课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八

二、本单元学习演讲辞,而悼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同学们,如果让你为马克思写一篇悼词,应包括哪些内容呢?【课件4:开头:逝世情况;主体:主要贡献,逝者人格;结尾:表达哀思】下面我们就按这个结构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试读,师范读,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适当的停顿。让声音带有情感。

四、开头平谈的语言里却饱含了无比的痛惜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板书4:贡献】【课件6: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句暗示了我们什么信息呢?】明确:作用:承上启下;信息: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损失。

六、第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明确:由科学(思想)过渡到革命实践。

十、拓展【课件10:以“马克思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

.11.26县教学能手讲课专用

张继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