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 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雁落霞最新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 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优秀8篇)

诚信是一个人的品性和人格的象征,也是社会风气的体现。如何在网络时代中维护诚信的价值?这是需要我们学会防范和理性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视频和音频资源,希望能给大家以视听的启迪和启发。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一

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的得以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歌曲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等四大类型。在我们那到一个音乐教育教材时,首先要确定它是属于哪个类型。如果是歌曲,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项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容音色的感受力,如果是韵律活动,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及表演力……总之,不管是哪个类型,教都需要考虑到幼儿对音乐感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到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学唱一首歌曲或学一个韵律表演,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听听。唱唱、跳跳,而是在多方面接受熏陶和教育,幼儿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成长着。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我们已有的认识程度。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心情,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的接触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的丰富、充实。音乐可以带给人快乐,并将幼儿引发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的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愉快,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的得以健康成长。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权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全面、健康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这主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优势,它能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

第一,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当前幼儿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这些内容都是美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第二,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染。列宁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油然而生,竞激动地称之为人间奇迹。又如我国高慷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后能使人全身血液沸腾,产生奋进的激情,爱国的情感。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萎靡不振,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时期正是幼儿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阶段。随着幼儿社会交往不断扩大,情感体验社会越来越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使其懂得对美好的喜爱和对丑恶的憎恨,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如幼儿学习《小海军》时,他们能够自豪地举臂当炮筒,雄赳赳地踏着步。当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他们便会横眉立目边用手指地边使劲跺脚,以示心中的愤恨和打败敌人的决心。可见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鉴别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幼儿听觉能力得到加强与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学会唱歌、跳舞,才能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幼儿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第四,音乐教育影响着

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鸭子嬉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强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五,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下进行的,这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但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乐于参加,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别差异即个性不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如领唱、领奏、当小指挥、小鼓手,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使幼儿之间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处事的应变能力。

第六,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当然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止是以上这些。它还可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

认识了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再在工作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真地选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要“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且不可整齐划一。3、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的指导。

总之,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使音乐教育成为幼儿比较喜欢的启蒙教育。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二

音乐教育学科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委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另一位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基本原则的老师,当众指责一幼儿“左”嗓子,唱歌难听,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愿唱歌了。还有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真调查了解到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针对某一孩子由于音域偏低,在集体唱歌时音域与其他小朋友不合,有些较高的音唱不准,于是老师为他安排单独唱歌的机会,有些较高适合他的音域的调,为他定调唱歌,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

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的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自我中心,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各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的科学价值。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三

音乐是流淌的小溪,它能荡涤心灵、陶冶情操,能为生活增添情趣、注入活力。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就是音乐能力。研究表明,音乐能力并非一种特殊的天赋,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音乐实践活动,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途径促进幼儿音乐能力。

0岁~1岁半――音乐能力的萌芽期

研究发现,新生儿能够感知各种声音。6个月左右,孩子开始能够使用自己咿咿呀呀的“语言”回应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而且随着身体动作的发展能够自己尝试制造出一些声音。如孩子无意中碰到了系有铃铛的绳子后,铃铛发出了悦耳的声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乐此不疲地不断拉绳子,嘴里还会一唱一和地发出声音。12个月时,能够随着节奏明显的音乐手舞足蹈,并且会反复模仿自己感兴趣的声音。18个月时,孩子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和节奏活动,即咿呀学唱期。

教育提示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家长可以布置充满悦耳声音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1.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环境,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声音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和小汤匙敲打碗口,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孩子区分辨别;在与孩子讲话的时候,可以模仿不同的声音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感悟能力。

2.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

受周围各种声音的刺激,孩子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模仿或回应听到的声音。这种语言可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肢体的动作。此时,家长应敏感地把握孩子的反应,并模仿孩子的“语言”,给孩子以鼓励,为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感悟奠定基础。

1岁半~3岁――音乐能力迅速发展时期

2岁幼儿对节奏明显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由于自身活动能力增强以及语言理解力的发展,他们会使用身边的玩具或者器皿自己“制造”乐器,如敲打玩具、碗盘等。2岁~3岁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幼儿“复制”歌曲能力较强的阶段,他们会模仿熟悉的或者喜欢的旋律,还会跟随音乐“翩翩起舞”。

教育提示

1.引导幼儿区分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不同质地、不同敲击物、不同敲打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如风铃和拨浪鼓的不同声音,用筷子敲打碗口和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等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声音的不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

最初,可以让幼儿随着乐曲自由表现,如点点头或者跺跺脚等等。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要求幼儿只在重音的地方拍手或跺脚等,以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和对节奏的把握程度。

3.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家长要乐于做孩子的观众,乐于倾听孩子对某一段音乐的讲解,及时肯定哪怕是很粗糙的表演。另外,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表演,这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榜样,“悄悄地”丰富孩子表达音乐理解的语言,还可以增加趣味,鼓励孩子大胆表现。

3岁~6岁――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幼儿能够熟练地根据音乐节拍做动作,也可以完整地唱简单的幼儿歌曲。4岁左右的幼儿既能够独立演奏,又能够合作演奏。而且经过音乐训练之后,还能分清各种乐器的音色。如在同一首乐曲中,能够区分出钢琴、小号、三角铁等。5岁~6岁时,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随着节拍唱歌,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创歌曲。这一时期,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显著增强。如能够区分不同类型、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能够使用学过的词汇描绘感受到的乐曲。

教育提示

1.布置充满音乐特点的房间

例如,可以在地板上画上放大的五线谱图,家长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一起认识五线谱,并利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活动。也可以在房间的某一角落悬挂不同的器物,和孩子即兴创造一首打击乐。

2.发展孩子对音色、音高的分辨能力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对音色、音高的分辨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宜的乐器或者乐曲,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辨别音色时,可以先听单一乐器配乐的曲子,辨认单一乐器的声音,然后再听几种乐器合奏的乐曲。

3.鼓励孩子创造性的表现

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孩子自己填词的歌曲,看到孩子对同一首乐曲会有不同的动作表现,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创造性的表现,家长应该鼓励并参与到孩子的这种表现和想像活动中。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四

导读:音乐教育是眉宇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歌曲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等四大类型。在我们那到一个音乐教育教材时,首先要确定它是属于哪个类型。如果是歌曲,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项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容音色的感受力,如果是韵律活动,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及表演力……总之,不管是哪个类型,教都需要考虑到幼儿对音乐感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到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学唱一首歌曲或学一个韵律表演,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听听。唱唱、跳跳,而是在多方面接受熏陶和教育,幼儿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成长着。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我们已有的.认识程度。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心情,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的接触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的丰富、充实。音乐可以带给人快乐,并将幼儿引发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和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注意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觉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市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研究表明,让幼儿学一种乐器,对开发幼儿一般的认识能力大有益处。有人指出,凡学乐器的儿童,上小学后动作灵敏、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良。这说明学习操作乐器的技能与一般认知心理的发展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与脑的发展相联系,乐器的操作很可能更有助于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莫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的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愉快,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的得以健康成长。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权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全面、健康地发展。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五

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最基础的艺术活动,是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是一种美学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做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

在音乐对儿童的影响方面,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们认为,节奏有序、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引起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和谐律动,既能调节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和功能,又能对大脑的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调节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它能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情绪,如自由的摆动、奔跑或跳跃等动作,在音乐的节奏中,唤起幼儿天生的本能,建立身心的和谐感与动作的协调性,使听觉更加敏锐、感情更臻细腻,使幼儿更加活泼健康成长。

同时,通过音乐的熏陶,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塑造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音乐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功能。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学到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音乐的教育方式和效果,寓教于“乐”。也许我们会觉得教幼儿唱歌学音乐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应该习惯的把音乐的各种活动建立在固有的原始模式上面,要打破“示范—模仿”的教育模式,做到教与学的融合。

要善于利用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结合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规律,寓教于“乐”,在音乐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借助动作、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充分体验音乐、增强感受,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种类的选择和活动时段的选择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欢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的特点和一日生活常规的内容安排选择相应的音乐。特别是在音乐活动的选材上既要遵循幼儿音乐心理发展特点及幼儿智力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幼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迎合幼儿的兴趣爱好。从歌曲的歌词、节奏、体裁和风格各个方面都要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生活,体现童乐和童趣。

通过音乐的手段,恰到好处地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以促进儿童在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例如,午睡前,可以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如《摇篮曲》等,配合一些指导性的肢体语言,慢慢引导幼儿进入安静的状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速转入角色;倘若放一些活跃激扬的音乐,那就适得其反了。

体操时,可放一些激昂奔放的歌曲,如《小苹果》等,因为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心情通常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时幼儿就会喜欢活跃的、欢快的音律,这样的音乐能够激起幼儿大脑里的`活跃细胞,充分调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幼儿排队行走的时候我们可以加入节奏性强的音乐《排队歌》,配上一些节奏口令或者肢体语言,在不断重复而又强化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相应投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理解并感受了音乐的表现内容,使他们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秩序”或“纪律”的概念。总之,利用音乐进行教学,在选择音乐内容和活动时段上,既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征和接受效果,又要考虑音乐教材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把音乐教育与常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常规教育“艺术化”。我们要整合资源,结合实际,借助音乐中的旋律,运用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把音乐语言和生活常规教育结合在一起,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就说幼儿的进餐问题,以前每到该吃饭的时候,有些幼儿总会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饭说话、边吃饭边玩玩具、挑食、乱吐食物、坐姿不正等。为了改掉幼儿这些用膳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试着选择播放舒缓、慢节奏的轻音乐,并在音乐中加入一两句简单的进餐小儿歌。相信孩子们都很喜欢听,进餐的时候也比较专心了,很少出现挑食和剩饭的了。当幼儿倾听音乐的时候告诉他们看看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并对一些小朋友适当给予鼓励,这样一来,既促进了他们的食欲,也规范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膳食常规也得以培养及巩固。

总之,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唤起幼儿心灵天然的好奇心和禀性。而寓教于“乐”又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它像春风化雨,点点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要把幼儿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紧密联系起来,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使得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六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艳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

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个小动物等,这些简单的物品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同样,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从音乐中领略到大自然的流水淙淙、鸟语花香、野蜂飞舞、万马奔腾等美妙动人的场景。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正是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

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深,其移风易俗。帮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可见,他充分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以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非常自觉地赞扬拾金不昧的美德。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气重

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请家庭教师。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具有敏锐感觉,对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让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的朦胧期缩短,学语期提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人的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每当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所以他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

正为因为此,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人蓬勃发展。事实上,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的。古人云:诗、乐、舞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许多作曲家都强调音乐与身体或手势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了的手势、一种由身体所执行的运动或方向。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甚至认为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吸收。他认为一个人在听音乐时必须看演奏者演奏。确实,听音乐会的录音要比亲临现场观看演出给人心灵的震撼差得多。幼儿当然会把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他们觉得如不伴以某种身体运动是唱不出歌来的。奥地利的音乐教育家提出具有体态律动配合的音乐教学法,体现了音乐与运动的密切联系。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从有关运动的经验开始”。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呈现出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例如,现在许多运动项目:自由体操、花样滑冰和游泳等已经与音乐完美结合,儿童体广播操更是离不开音乐。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七

1.福禄贝尔

学前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是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从福禄贝尔开始,学前教育理论从普通的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他在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2.杜威

杜威的教育理论虽没有直接论述学前教育的内容,但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却是不能小觑的。主要在于他确立了“儿童中心论”

3.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2)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

(3)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4)教育应该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5)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

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儿童的自我成长的能力

(2)儿童成长具有敏感期,强调感官训练

(3)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二)国内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

1.陶行知

2.张雪门

3.陈鹤琴

更多国内外学前教育思想及代表人物详见教材。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论文篇八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委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另一位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基本原则的老师,当众指责一幼儿“左”嗓子,唱歌难听,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愿唱歌了。还有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真调查了解到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针对某一孩子由于音域偏低,在集体唱歌时音域与其他小朋友不合,有些较高的音唱不准,于是老师为他安排单独唱歌的机会,有些较高适合他的音域的调,为他定调唱歌,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

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的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自我中心,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各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的科学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