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灵魂曲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精选8篇)

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一段热忱的欢迎词,它能够拉近与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如何让欢迎词充满情感,表达我们内心最真挚的祝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精美欢迎词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一

太久没好好看东西,也太久没写东西,主要还是整个人有些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写什么。多数看到的总觉得讲都是一样的,写的总是觉得难以将内容结构化的规整。总之一切的理由,落下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天啥也没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过。

今天算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能好好让自己静下来,不过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这样为数不多时候了。好好静下心去阅读,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让虚无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绪,或许想到什么就记些什么,不给自己太多没有意义的约束才是更好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从《鱼翅与花椒》中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从一开始和其他外国人一样鄙夷中国的食物连同鄙夷中国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过尝试中国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种种,慢慢开始转变,开始更能明白中国美食的美,以及中国文化的美。这中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断的亲身实践与感受,不断的拨开遮盖的云雾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见和接受认可。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二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三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四

今天把元元《鱼翅与花椒》的读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一本美食的书,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吃货的元元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好不好吃”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手动捂脸]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看完了全书,令人倾佩。

除开美食,元元还关注到了书中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别给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启发。

在寻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还没有吃到的东西,比如不辣的重庆火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元元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元元,可以读一读她写的读后感,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对火锅还是对元元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六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七

今天把《鱼翅与花椒》看完了。很佩服这位英国姐姐,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中国的美食,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土生土长”“爱国”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

除开美食,作者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我不同的角度和启发。在寻找美食的路上,亦或是人生的道路中,有很多困惑和分歧,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我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美食,可以读一读这本轻松的小书,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容易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八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