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说教学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翰墨最新马说教学设计(优质8篇)

环保无小事,关乎人类未来。在创作环保标语时要注意利用合理的符号、色彩等元素,给人以视觉冲击。这里收集了一些优秀的环保标语样本,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马说教学设计篇一

《晚春》是选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是韩愈诗歌颇富奇趣的精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要让学生透彻理解这首诗,就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从整首诗来说,诗人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比,前两句写“百般红紫”有才思,后两句写“杨花榆荚”不“知”春天即将过去而奋发有为、飘香吐艳,却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在比较中,在“百般红紫”们看来,这些“漫天飞舞”的杨树榆荚们是无所作为,这是矛盾的一面。然而,在矛盾中却又得到统一,即都在为留住春天而努力着。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描写中抒情,营造氛围,寄情于景。在此,择其主要的表述。一是象征手法。晚春时节,那些“百般红紫”知道春“不久归”而“斗芳菲”,即使那些“无才思”的杨树榆荚也“作飞雪”,即使它们之间有所分歧,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留住春天美好的`时光,留住自己美好的生命。这实际上是诗人在暗示人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是拟人手法。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予以人格化。这样,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而且产生言近旨远,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在理解写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的情况下,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争取能当堂成诵。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学法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多读多悟。

3、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一)激趣导入,唤起对春天的期待

1、请同学们说说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2、类似于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韩愈,去领略他笔下的春天,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二)展示课题与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作者简介,提问“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

2、背景介绍

(学生齐读背景介绍,点明时节与作者作诗的年龄及仕途情况)

3、朗读诗歌

(四)疏通诗意

1、抓关键词:草树、不久归、斗、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提问学生)

2、自由讨论,准确的翻译诗句。

(五)赏析课文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六)感悟诗志

1、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七)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八)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九)巩固练习

(十)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马说教学设计篇二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

古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

马说教学设计篇三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1)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马说教学设计篇四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学设计篇五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韩愈《马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马说教学设计篇六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教学设计篇七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杂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诗人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个人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文档为doc格式

马说教学设计篇八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员工考核表工作总结(大全15篇)

    政务是指政府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和事务。以下是一些关于税务合规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员工考核表工作总结篇一时间就像流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

    东京奥运会的日记(大全11篇)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如何实现理想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东京奥

    2023年检讨书正确格式(汇总7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爱国标语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爱国标语范例,供大家欣赏。检讨书正确格式篇一尊敬的老

    2023年处暑唯美句子(优质8篇)

    岗位职责不仅仅是明确工作内容,还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关系等方面的规定。做好岗位职责是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和顺利完成的前提,我们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了解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数学教学计划新(优秀15篇)

    学习计划可以带给我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规划计划实践的案例和教训,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警示。

    大学毕业晚会主持稿开场白台词(汇总15篇)

    范文是对某一类作品进行统一整理归纳的一种模板式写作。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范本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和吸收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接下来是一些备受称赞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

    酒店实习个人总结和不足(大全10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自我提升、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必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酒店实习个人总结和

    最新文艺晚会主持人主持词结束语 文艺晚会主持人主持词(通用8篇)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民族团结在历史上的典型事件和勇敢人

    2023年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反思优缺点(优质8篇)

    即兴是一种真实而独特的表演方式,能够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艺术体验和感受。如何在即兴表演时克服紧张和压力?下面是一些即兴表演的视频,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乐趣和启发

    最新法制在我心安全伴我行演讲稿(优秀8篇)

    诚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荐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英语学习教材,让你轻松入门。法制在我心安全伴我行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