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温柔雨最新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篇一

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编著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卡西莫多的钟声一样,震撼着几代读者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生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埃斯梅拉达着丁迷。于是他命令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长得十分丑陋,又有多种残疾)他的义子,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子埃斯梅拉达,并捉住卡西莫多,他把卡西莫多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谢埃斯梅拉达,并且非常爱慕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在后面悄悄的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埃斯梅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刊架下救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埃斯梅拉达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埃斯梅拉达交给了法国国王的军队,姑娘被绞死了。

卡西莫多愤怒将他的义父,大恩人推下钟楼,并找到埃斯梅拉达的尸体和她死在了一块儿。

一打开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性格展现在眼前。美丽纯真的埃斯梅拉达;相貌十分丑陋,但内心十分高尚的卡西莫多;阴沉虚伪、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巴黎圣母院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

美与丑是相互并存的,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有了丑才会更显现出美的存在,美不可能十全十美,丑也未必没有一处闪光点,美与丑只是相对而言诉,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有心灵上,内在的美。外表丑的东西,也许它的内心才是最美的,况且有时?候,最美的东西往往是最丑的,最丑的东西却是最美的,美与丑,不像真与假地,对与错那样昭然若揭,经谓分明。“丑到极致便是最美。”

人间的真善美,并不是那光秃秃的虚荣的外表和假意的真诚,而是一点一滴对它的执着和追求。雨果的这篇著名小说向人们报露了黑暗社会的本质。

在真实社会中,那些外表似正人君子的人太多了,可是内心也像外表一样纯洁、美丽的人屈指可数。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虚伪的外表所蒙骗,时间长了,你会对它的好与坏,美与丑渐渐变得模糊,所以,看一个人,要看透他的心灵深处。

看了外国名著心得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1.外国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2.1000字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3.世界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4.有关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000字

5.世界名著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6.读经典名著及心得体会

7.名著读书心得1200字左右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篇二

这本《托尔斯泰传》与其他任何一本传记都不同,它是一本心灵的专记。我原本是想读一本真正的传记,对于书中那些深奥的句子,我曾经想把它投入阴暗的箱子里,永不去翻开它。可我终于还是把它读完了。

言归正传,正如书中说的,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托尔斯泰在事业巅峰时,在“彻底的幸福”时,突然的'开始了他的思想史。他,开始了对虚无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托尔斯泰就这样那样深的命题开始了那样深的思考,并且他也几乎战胜了虚无、死亡,理解了生命、人类。

托尔斯泰在闪动的灯光下写下(如果我活着),就这样,一天一天,他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飞翔永恒。

托尔斯泰在会客厅中,在书桌前,在运动场上,战胜了虚无。他从没有让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于写作的肌肉,还是身体上用作运动的肌肉,甚至是嘴边用来交谈的肌肉。他从没有虚无过,因为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

因为托尔斯泰那透彻的观察力,生命都亲和于他。他能猜出一只猎犬接近野鸭时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种马在起跑时的想法。

在这位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类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他能写出一位妇女在怀孕时的真实感受,也能写出伊万·伊里奇快死时的恐惧。还能写出一个少年第一次骑马的感觉。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与精神的恶魔搏斗的勇士,与思想的圣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丽的文字让我延前啊出现了这样一个托尔斯泰。

他是一个强壮、精神抖擞的老人。他经常运动,并保持了一颗接受新鲜事物的心。他面孔轮廓粗犷,如同任何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任何一个乡村贵族,任何一个军_,任何一个猎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谎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胡子,他的面容就是一个普通的_汉子。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艺术家却是一丝不苟的。他会因为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让印刷工人重新印刷。只为了完美无瑕的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具备一种特质:完全真实。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文坛的大师,成为了一切人类中最有人性的人。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篇三

随风即逝的,只是那些活在过去的人飘的封面上,我看到了她猫一般的笑容。猫一般的性格,使这个年轻的女子在战乱的时代里,成为一代佳人。南北战争,这场大规模的内战使得贵族公子与小姐们失去了安定的生活,在这场影响巨大的战乱中,我看到了斯嘉丽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第一次读《飘》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的是玫兰妮这位善良、可爱的女子。比起斯佳丽的某些残忍及贪婪,她是完美的。虽没有斯佳丽精明的猫一般的头脑,但是我相信在那时候玫兰妮就是堪称完美的女子;热爱生活、有道德、有修养,无非比那些养尊处优的、毫无思想的贵族小姐更胜一筹。第二次读《飘》在数年之后,玫兰妮的完美形象在我心目中渐渐地被斯佳丽取代,褐色背景下的她的笑似乎在刹那间摄取了我魂,令我目眩神迷,这是无比真实的感受。在她的笑里,我仿佛读出了什么,在她美丽的绿色眼睛中,我看到了她独特的性格,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我看到了人性。

那是在家园变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勇于承担的一种精神,即使她只是个二十出头的从小便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那不是她的责任;那是在面对重大变故,父母去世,战争的硝烟与废墟时坚持、刚毅与乐观的精神,是的“tomorrowisanotherday”当失去了真正了解自己、真正爱自己的瑞特的时候,还不断安慰自己,为自己打气;那是人处于绝境,面临破产时通过自救来继续生存的精神,虽然我在她这场规模庞大的自救活动中看到了她的贪婪、自私与残忍,但是相比那些束手就擒的,没有勇气面对时代变故的公子小姐们,她的贪婪与虚荣,我们都应该理解。

我从一开始就相信,“少吃饭,迈高雅步子”这套对斯佳丽根本不管用,母亲艾伦的教育当然像一件不舒服的衣服套在斯佳丽的身上,即使美丽但是斯佳丽终有一日会挣脱它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爱情方面,斯佳丽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如果她当初了解阿希礼,就着她那种性格我想她不可能爱上他;如果她当初了解瑞特,那么她也不可能失去他。原来随风即逝的,是那些活在过去的人们。就如斯佳丽深爱着的阿希礼那样,他懂音乐、文学,在我脑中他就是一位拥有着贵族气质的意气风发的公子。但是他是活在过去的人,是不现实的人,就如斯佳丽给他厂子经营他都不懂一样。

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这样完美的不现实的人是站不住脚的。即使如瑞特所说“我们都是流氓,我们都是无赖。”谁能说在那个时代温文尔雅的公子们能活的比“无赖”好呢?杰拉尔德的庞大家族中,斯佳丽的两个妹妹与斯佳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斯佳丽的叛逆与不服输的精神与其他的那个时代的女子是那么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斯佳丽勇敢的活了下去,活的很好,若是她懂得了瑞特对她的爱,那么她会是一位真正的佳人。战争过去了,有人活着,活的很好,有人却逝去了,并且那么的微不足道。这就是战争,这就是这个模拟的社会,随风即逝的,只是那些活在过去的人。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篇四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国家的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事。《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他忠于刘备,虽因战败降敌,得到了赤兔马,但他依旧忠于刘备,只要一有消息便立刻出发,因而发生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他不仅忠诚,而且有情有义。为了感谢曹操当时的照顾,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条生路。《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他火烧赤壁、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这些都是常人所非想到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赵云,忠心耿耿,大敌当前,临危不惧的张飞 。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篇五

小说的主人公郝思嘉的情感一直是本书的主要线索。少年时期的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梦,因为得不到,因此这个梦一直完好地保留在她的内心,以致错失了真爱。那是一段晦涩的传说,像迷雾一般笼罩着她。然而就个人而言,在书的前半部分,希礼的态度是不明朗的,似乎一切都只是思嘉自我欺骗的一个梦,所谓一厢情愿而已。而白瑞德却是真真切切的爱着思嘉,只是骄傲如她,却看不到这份真情罢了。小说一直强调思嘉和瑞德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说他们相像。我很认同这一点,两个人都是骄傲的,以致谁也不愿先向谁倾吐真情,两人彼此伤害,却又使得一份求之不得的感情在伤害中变得更加深刻。也许没有这些伤害,谁也不会意识到原来彼此是这么的在意对方。这应了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瑞德对于邦妮的爱是令人感动的,全亚特兰大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爱,其实不然,瑞德只是把想对思嘉的爱倾注在了她的女儿身上,只可惜,邦妮的死,毁了希望,毁了奢望。梅利的死,让思嘉和希礼看清了自己的心,然而对于希礼,说什么都已太晚。如果所有的一切的都必须在死亡的洗涤下才能吸取一直遮掩着的尘雾,那么,这个世上,要上演多少出悲剧?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注定的不可挽回!一段追逐多年的梦在梅利的死中烟消云散了。

而媚兰,这个勇敢又博爱的女子,她用生命去爱自己的丈夫,她是幸福的。也许爱的确应当是无私的,多一些知足,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妒忌,平凡的人总能拥有平凡的爱,可的的确确,他们都是幸福的。

二、南方精神

埃伦和媚兰是南方精神的代表。也许她们并不美丽,并不精明,但那一抹化不开的柔情却是一种永恒的感动世界名著《飘》读后感世界名著《飘》读后感。永远的信任,永恒的爱,是她们毕生的信仰。虽然,她们都不是主人公,但却筑起了人们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万人都弃你而去的时候,那一双并不美丽的手却始终在背后支持你,为此,那一双手的主人披荆斩棘,柔弱的双肩为你擎起一片晴空,在流言四起中,那一双柔情似水的眸子映射着坚定与信任。怎能不感动呢?白瑞德说:那是一个伟大的南方女性。这种由衷的赞美是对南方精神的极其肯定。在死神来临的那一霎那,思嘉终于明了:她是这么的爱媚兰。这个柔弱的女子,赢得了全亚特兰大人的尊重,将南方精神演绎地淋漓尽致。

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归纳南方精神,似乎是太过理想化。永远地为爱着的人着想,善解人意,永远的信任,欣赏他人,爱这个世界,宽容,绝不胆怯,坚守信念,善良,无私,温婉世界。似一幅恬静温暖的画,永不褪色。战前、战后,营造出战前南方特有的性质:一种慢悠悠的生活氛围。像金色的麦浪,又像翩飞的柳絮。是一种惬意,也是一种美。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南方,孕育出只有南方才有的南方精神!

三、关于《飘》

对于《飘》,人们常把它所表现的主题归结于一句思嘉常说的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思嘉每次面临困境,让自己挺下去的法宝,这是使思嘉从一个简单的为漂亮衣服而满足的种植园女儿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坚强的女性的熔炉。然而,就个人而言,在书的上部,这句话并不是思嘉的信念,然而在书的下部的后面部分,这句话又成了思嘉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飘》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小说,而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最先完成的。而我看完这本书,发现最后几章竟令我潸然泪下,不得不说,最后几章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

梅利是伟大的,无形中赢得了所有人的爱,甚至包括了妓女贝尔,杀人犯阿奇,暴利者白瑞德,现实者郝思嘉。但她并不是书的主角,也正是因为这样,增添了书的内涵:略去了虚伪,少了庸俗。在人们为思嘉的蜕变瞠目结舌时,却又忍不住为这个柔情的女子感动。在东方的小说中,主角总会是英雄。梅利不是主角,却使《飘》的魅力更甚。

[外国名著《飘》精选读后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