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GZ才子最新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篇一

1我从不曾想,会有人写这么一本书,不仅故事能让人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力感,就连封面的文案设计都是这样,读来让人觉得冷冽的文字,“爱情和梦想一样困住了我们一生”。可是我还是用了周末的并不太晴好的天气的下午,读完了这本《我们连孤独都不曾拥有》。我早已不知道要读下去这本书的初衷,或许像是简书作者南有南风说的那样,“淡淡的忧伤,却让我更能走下去。怀疑自己的时候就多看几遍,然后整装上阵”;或许正如封面角落处几不可见的文案写的那样,“但愿余生你能爱你自己”;又或许我只是想去了解,那个写:“穷尽一生的苦痛,换回晚年的短暂安乐,这不是我要的人生。老了就老了,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子。2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北方的夏末,天气却依旧燥热地很。卧室的空调从早上到下午不停地运转,我鼻炎的老毛病又犯了。隔壁卧室里,呦呦正在午睡,我小心翼翼地将鼻涕吸进吸出,思绪却飞得很远。前几日却正是高中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从来不曾想,原来时光的无情真的如同匕首一般锋利,说划过就划过,而且那种痛,却也并不是挫骨钝肉,忍一忍就过去的痛。它似乎如附骨之疽,竟属切肤之痛。我们的“往日如常”,却真如七毛书中所写,“所有人都在走着、赶着,为了打上一个不迟到的卡,我也跟在里面”。

“那个上班点,像是生活唯一的目的,桎梏着所有乘客”。我们中的很多人,年少的时候,或许总许过这样或那样的誓言,“我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迷茫的,惶惶然已经将近30岁,我们却并没有活成我们想要活成的样子。这并不能仅仅说是一种无奈,或是一种放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妥协。是我们深埋于心的‘情怀’和起床面对现实之间的妥协。3是的,我以前也曾经想成为一个很‘有趣’的人,后来也曾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我也曾飞机换乘火车,火车转乘大巴,大巴转乘轮渡,将近50多个小时,我曾以为那样的时光,我可以从容地写下许多文字,淡淡地将心中的想法在漫长的旅途里打出来。可是,也会遇到突降的暴雨,迟到的航班,然后顶着40度的高烧,换乘下一趟火车。火车上却是人满为患,连走道里都不曾插下去一直多余的脚。我想,即使再下去十年,我依然忘不了那种弥漫和混合着各种难以言说的车厢里的味道。再然后火车转乘大巴,20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深夜醒来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大巴早已停在一处不知名的高速下的狭窄偏僻小道,身旁寥寥落落的几个人,在没有灯光的车厢里更是难以看清。突然觉得本是满身疲倦,高烧不退,昏昏欲睡的身体,突然打了个激灵。满满的困意顿时消散不见,你将身旁的背包又往怀里拽了拽,虽然背包里并没有多少钱。但那可能是你接下来去赶赴的下一个城市,或在寻到一份工作,或在考试赶回去之前的所有家当。那个时候,我会突然觉得,即使就那般死去,也不能丢了这个背包。那一路我也曾无数想想,假如半夜突然有人闯进车厢,我是先大叫,还是先奋力踹他一脚。那一路,我换了无数个座位,最后选择在靠近后车门的铺位上,就那般侧坐着坐了一夜。4但是,我还是幸运的。我没有因为那次高烧就烧坏了脑子,那一路专挑偏僻小道行驶的大巴最后也并没有劫匪上来,我还是赶上了一次考试和一次招聘。其后的无数时光,我总想,生活并不是你用多大的力才能走下去的,你到了那个地步,到了那个不走就无路可走的地步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我们的需求是多么的简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再也不把写东西作为我人生最大的理想,虽然那个时候,我也刚刚不过25岁,但是我知道,没有人走过你的路,是不会有人理解你流过的泪的。所以,虽然之后断断续续还是坚持着写些东西,但是从来不会再去主动示人。到最后,我才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可以妥协,但有些东西,可能注定便不会放弃。但是,我还是幸运的。或许也是25岁的那一年,刚刚离开校园的我,因为公司工作的需要,一个人到了南方的小城。或许,这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去那个叫‘阳江’的地方,但是,那些阳江的日子却是如浓墨重笔地在我人生中刻下了一些印记。那两三个月的时光中,我每晚都会将空荡荡的一层楼上的门给使劲锁住,然后反复检查,才去睡觉;安静到可怕的深夜,我会突然起床,烧上一壶热水,泡上一包泡面,只看着热气在空气中氤氲;楼下便是酒吧,每次听到酒吧的歌曲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可怕的感觉,从心底升起。七毛在文章里说“真的是再没有什么比在人群中感到孤独更可怕了”。但是,我还是幸运的。幸运有同事的照顾,幸运有同时弟弟的相约,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广东话是那么的好听。饿的时候,口袋里还有钱能叫上一份白切鸡,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5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叫做《行走世间,全是妖怪》的文章。读七毛的《我们连孤独都不曾拥有》的时候,突然想起写那篇文章的初衷来。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和我们还能在写字楼里吹着空调,偶尔有时间能读两本书,写一些东西相比,那些我们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邻居,小学同学,初中同学,也并不是他们少了努力,才会去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我从来不曾想过,那个和我一般柔弱的他,能扛起一百斤的重物,能在工地上拽动绷直的钢筋,会在夏末打工回来的间隙,将几分地的玉米,一个人掰下推回家里,然后运到屋顶去晒。或许,如果没有那一场事故,生活本来可以是另外的样子。只是,或许命运从来都是不公的。我那个年长我几岁的邻居,本可以一路平顺从名牌大学毕业,可是上天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得了重病。时光把我们划地生疼的时候,他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年纪。只是,世间的苦,也只有世间人来承担。该过的日子还是要过,当背负的东西超过了你的负荷,便只能一直往前走。所以,年少时那个有着最灿烂笑容的女孩,虽然名牌大学毕业,有报送研究生的名额,但是却因为要照顾家人,却选择了家乡的小城,一份并不怎么稳定,薪水我并不能匹配她才华的工作。但是,她依然还是会写出风采的文章,依然遇到对的人,结婚生子。6这是一本太苦的书,也带着许多看似无可救药的绝望。但是,生活从来都是自己过的。那些看似无可救药的绝望,往往并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挺一挺,或许,就过去了。我们总会横冲直撞,失魂落魄,却也总会不言孤独,归于生活。

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篇二

这是读的比较久的一本书,书中的内容有很多的观点值得品味,还是先呈现下在读本书过程中,摘抄的的几个小片段。

积极期待:积极期待谈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形象。”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心理学认为——最好的教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两个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思考: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在不同阶段我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可是终究离不开“理解”二字。所谓的抱持,应该更多的是在身后去支持,以及在需要的时间去倾听,在倾听中成长也许就完成自我心理的调整。

读到此处心理还是有点波动的,在年轻之际,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成长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自己的内心种下希望的种子。若这颗种子一直受到你内心的暗示的滋润,也许它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人的世界,在相同的职业背景下,更多是心里的投入。我们在事情上的专注程度,会决定我们自身的成长。墓志铭——就是人生对自己的督促。

《道德经》“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

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一样也是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对此话的理解是,我们的心灵是通过关系表现出来的,关系是心灵的反映。心灵是内在的,关系是外在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理动机会通过外在变现出来。实际上这为我们研究人的心理指出一种简单的方法。观察一个内心动机,可以去观察一个的社交圈。即,人以内聚,物以群分。

一元关系: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这种关系在幼儿阶段特别明显,小时候我们经常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总认为自己是皇帝,可以操控世界万物。

二元关系: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当个体进入二元关系时,就逐步的摆脱“皇帝梦”,开始逐渐的感知他人的存在,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在这一阶段,主体能感知到我与你的存在,进入到“我和你的状态”。典型的案例,朋友只能跟自己关系好,是元对元的关系,不是网的结果。

三元关系:即一个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并能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在进入三元时,能够理解关系的复杂。

行动困难症

行动困难症是想法多,但是行动很难。

第一种,可参见很多企业家的重要本事之一——“画饼”。即能简单的描绘版图,但是缺乏实践的过程指导。

第二种,常见于很多的严重的拖延症,例如一个女孩说她多希望自己的会计考试能够得高分,但她就是不能投入学习。仔细聊下去,原因很直接——真去学习时,就发现掌握知识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不能做到一学就会。

这种案例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表现为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的基础掌握扎实,不愿碰触基础题型,而选择难题进行攻关复习,实际上是自己的基础的方法不够规范,很难有效落实。另一类,是所谓的学困生多数为逃避型心理的特征。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一个小故事(本书中感觉很有启发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1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玩具,要想得到这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这个实在太easy(简单了);另一种方式,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实现了。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觉得“噢,大人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会增加这个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篇三

近来,忙里偷闲,把武志红老师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抓紧阅读完了。该套丛书分两册,上册是《活出自我篇》,下册是《终身成长篇》。两册各有侧重,通过心理学理论并结合武志红老师的真实案例,同时附加了问答部分,感觉读来,真的是受益匪浅,很有收获。

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并不是起源我国,但是近几年随着心理医生行业的逐渐兴起,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多的高知或是社会成功人士,也逐渐开始重视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真的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跨行业,跨学科,也意味着,心理学,真的应该成为广谱学科,需要现代人每人都应该具备的心理常识和人性洞察的一门科学。同时,在阅读期间,总是能够从文字中,让我看到身边认识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围人所具有的这样那样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照自身,也发现自己也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的诸多之处,特别是涉及到与孩子的成长相处模式时,愈发感到,只有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去与孩子培养出正向,积极,有益的亲子关系,这样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才能成为一个性格健全,个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超有自信的说,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当下武志红老师的这套丛书,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正向的精神状态,即使你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罢,也未必代表你的个人感受是幸福的、丰盈的、满足的。所以,尽可能地去学习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对人性的多层面进行深度了解,才能真正摆脱长久以来的认知盲区,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活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才是这部著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两本上下册,捧在手里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感觉,同样,书里容纳的丰富文字也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营养。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至少第一遍精读,第二遍反复再去重点阅读,第三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内容真正领会、体悟到武老师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识精髓吧。

现做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潜意识就是命运-------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子的。通过外在命运,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在想象;而通过一个人的内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运。并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内在现实)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外在现实的。同样,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现实,就需要去认识并改变你的内在现实。

在内在想象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们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视觉系统在每时每刻都会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过程需要选择重要的信息来进行优化加工,注意一个而抑制其他。通俗来说,是指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选择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现实。

(2)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3)如果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让自己体验到这个预言。

(4)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过去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回忆,让自己去体验这份体验。

(5)你可以去接近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是很容易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甚至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爆发出力量来。但这份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其实本源上是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父母相信我,这内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父母给予孩子的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实际上,比积极期待号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其实,命运就是你会遇见谁:你总遇见贵人,就是好命;你总遇见“衰人”,就是运气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够成熟的人喜欢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表现不出积极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需要罢了。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领导者,则容易通过激发大家生命力的展现去达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认识或重要他人的赞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欢给予赞美的,也是因为自己在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命题:

(1)自恋,即做自己;

(2)满足别人的期待;

(3)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的期待,体验到联结的深情。

用简单的哲学语言来讲,即“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有全然的联结,那是我们彼此都可以被证明。

互动: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积极的期待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可以说,这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一个人是否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比赛(即这个人是如何感知比赛的)。

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到自我有两个。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互动: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胆地竞争,借竞争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你是谁。

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界限意识是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东西,有了明确的界限意识,一个人就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界限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

六招划出界限

1.不含敌意的坚决

2.从小事开始

3.尊重是事实,驳回情绪。

4.直击命门

5.让对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设置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结实;分数越低,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一个人就越会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自我的力量,即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自我的组织力,即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倾性------外向和内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是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和墨守成规

宜人性------是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尽责性------是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成为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过多的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就会走向成熟。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能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我说了算的空间。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有时像是敌对关系。因为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的同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那些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并真会伤害到别人,而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联结,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也就是说,关系的品质(即“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关系: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其实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在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

成熟的人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他有了时间感,有了时间概念后,生死考验就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如此一来,愿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间感也是一样的,成熟的人知道,这个空间不行,可以换个空间。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时间和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换。最终,你会形成这种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你的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变强了,而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第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其中又有三个要点: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篇四

潜意识就是命运

我们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的内在意识花了很多年去这样推动的结果。

所以,注意你常说的那些话,它们可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头脑不能建立和对方的联结,只有身体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联结。

第二章自我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鲁米。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的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它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所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

本我,是自身的愿望。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就是“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的关系。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第三章关系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我们会发现,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

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一样也是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映出你的心灵。

关系对于人的重要性,不仅是生理和安全意义上的,也有灵魂层面和哲学层面意义上的。

第四章动力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加热情这么简单。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即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即热情。

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种基本动力。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性,让关系拉进;攻击,让关系变远。活力,必须能在关系中流动。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

所以,试着表达攻击性。

原则:多使用“我的感受”这样的句式,而少说“你伤害了我”如果你说“我很愤怒”,那就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一旦说“你伤害了我”就意味着在指责对方。

第五到七章思维、身体、情感

心灵的三个内容,思维、身体和情感。

我们的心灵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

我们想爱与被爱,就是想要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就是真我与真我的联结感。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关键就是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头脑该是仆人,而非主人。

三种心灵过程中,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实体,而思维过程是镜像,是投影。我们不能停留在思维过程,仅仅在思维过程做工作,可以从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维过程开始,想办法打一口深入体验和潜意识的深井,然后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去做工作,这才能带来深度改变。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这也同时说明了冥想的重要性。

情感是思维和身体两个主题的延伸。它也是灵魂的证明。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最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

表达恨意不仅仅是为了构建联结,同时也会让别人尊重你。就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吧。

心理学很复杂或人性很复杂。但大道至简。

最简单的,最难面对,最难活出。

最难面对的,是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最难活出的平实之物,是自体的坚韧和关系中的爱。

在《小岛书店》中,作者引用了鲁米的诗。

结尾也用作者引用的鲁米的诗。

那一天将会到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

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

林清玄有情读后感篇五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我深度拥有的一本书,欢迎大家分享。

参加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书。我想尽两年时间,一起共读共写,我称得上真正深度拥有的一本书就是《论语》吧。

把《论语》读“活”,在《论语》中“活”自己,是我坚持的两大原则和努力方向。

一个具有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从教十六年的教师,突然觉得自己没有文化。这个人,就是我。我不敢说,但是这是我心里一种真实的自我评价。

七十多岁的岳父不管与家人还是外人交流,都让我觉得特有文化,于是好奇,探寻他文化的源头。岳父乐呵呵的告诉我,自己只是在八九岁时跟着老师断断续续背了九个月的《论语》。那个时候,虽说不理解,但是背过了。

在后来就是当了团支书村支书以后,经常在几位文化水平很高的驻点干部指导下写发言稿并发言。每次写稿子,都反复几次,每次都得到各方面的指点。

于是,我对《论语》产生了兴趣。从集市小摊上花了两元钱买了一本《论语》,开始认真阅读起来。我也学以致用,从中找出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关联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思想。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也是我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觉得这些文化理念与现代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了。期间还写了一篇“豆腐块”文章——《让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上。

那个时候诵读《论语》,就是让我的教育随笔具有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着了迷一般阅读《论语》,却因为自己的理解和那些自相矛盾的注释,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一种过时的文化中做着起死回生的梦。说实在的,放弃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舍不得,它似乎与我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继续看着文中的注释呆读死记,恐怕让我觉得发疯。

20xx年暑假,我聆听了当时山东教育社总编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做一名幸福教师》。报告的主旨,就是提倡老师们在诵读像《论语》《道德经》《易传》等经典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陶老师用自身的经历和大量师生诵读经典的生动事例,阐述了经典诵读的魅力。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通过反复抄写十几遍的`方法,彻底背过了《论语》。当然我根据陶老师的建议,也诵读了很多相关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并写了大量的摘记和阅读随笔。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诵读《论语》,就是在给自己积攒精神财富。记得我的一篇阅读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发表在了《山东教育》上。

完成诵读《论语》后,我突然有一种站在文化“珠峰”之巅的感觉。那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位“老三届”博友,他告诉我:背过《论语》没有值得骄傲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那个时候,我深深的体会到,像陶继新老师那样,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论语》的好并非一件易事。

《论语》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叙事写作,几乎都离不开《论语》。20xx年1月25日,参加王维审老师组建的叙事者,坚持每天撰写一篇关于教育叙事的博文。一个月三十篇文章写下来,竟然有六七篇与《论语》有关。甚至有老师建议,让我写一个关于《论语》的系列。

我知道,写关于《论语》的系列文章并非易事。我只是一个初涉《论语》这条源远流长文化长河的人,远远没有这样的资格和素材。但是《论语》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信仰,极大改善提升着我的心智和话语模式。那些没有引用《论语》中语句的博文,也流动着《论语》文化基因。

有段时间,我觉得眼前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与《论语》可以联系上;自己任何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可以与《论语》找出一种关联。我在叙事者群,做了一次《论语别裁》读后感线上交流活动主讲。一个小时,将近万字的发言稿念下来。我真的分不清是在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是在谈阅读感悟体会——两者已经是血肉相连了!

与其说,我是在引领老师们一起阅读《论语别裁》,毋宁说是叙事者团队的老师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鼓励我在诵读经典坚持做最优秀自己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也就在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也已经水乳交融的交织在一起。

现在我经常诵读佛经的内容,随着叙事者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但是《论语》总是以各种异彩纷呈的方式,在我身心中一次次“活”过来,温暖并支撑着我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自信自律助人”,是我教育教学的座右铭。我坚持与所教的学生做真朋友,一起努力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传承一切优秀文化。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名著读后感受 名著悲惨世界读后感想(汇总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最新说说图画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稻香听后感悟(汇总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

    恐惧爆发读后感(优质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

    水浒水浒传读后感想(大全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

    2023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汇总10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

    最新秘密读后感(精选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最新调皮的日子读后感三年级(通用10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最新冰心读后感(汇总10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读后感名言的惊艳 论语名篇名言阅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