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志摩的诗读后感 徐志摩传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文锋2023年志摩的诗读后感 徐志摩传读后感(优秀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位作家,徐志摩的作品洋溢着饱满的鲜活感。无论是诗歌中的温柔,还是散文中的幽思,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个追求美与自由的诗人形象。一首《再别康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勾起了多少人的惆帐。那清丽的语言、和谐的节奏。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带来的审美体验岂是一个“美”字便可以概括的?他对于诗歌理论的创建,对于“三美”的实践,直接开启了人们对于形式的关注与研究。徐志摩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然而这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这位不羁的天才却命运多舛,情路坎坷。他的执着与热情如烈焰般燃烧了不少女子的心,他也如飞蛾扑火般为了一直追求的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执著与痴迷,成就了天地间最大的悲哀。

然而,他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爱情的向往却给予了别人伤害。对父母,他不但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还屡次因情事而惹怒父母。最后更是让父亲在痛失爱子时还背上骂名;对前妻,他有的只是冷漠与无情,堕胎时的自私、离婚时的急迫,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理智;对儿子,他更是没有尽到教养的义务。父亲因他而老泪纵横,幼仪因他而一生不幸,陆小曼因他而受尽指责,林徽因与凌叔华还因为“八宝箱”而陷入了一场拉锯战……人可以去追求自已的幸福,但倘若这种追求造成了某些人的大不幸,那么我们便会认为这种追求是一种自私。因此,当我们仰望作为诗人的徐志摩时,会沉浸在他所建造的美的王国,沉醉其间,感慨不已;而当我们俯视作为男人的徐志摩时,我们不免会对他的自私愤懑不已。这也许就是他一直以来都毁誉参半的一个原因吧。

佛家说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盛苦。纵观徐志摩的一生,这八苦他都一一品尝过。不忍再对这位愁苦而又无奈的诗人再做批评,只想通过他的`文字触摸到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因此,带着矛盾的态度,我写下了这本徐志摩诗传,将他短暂的一生与作品相结合,从女性视角来梳理他作品中情感的脉络,力图描摹出他内心世界的爱与恨之泪、冰与火之歌。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二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

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三

以前只知道冯慧的小说写得好,尤其擅长写中篇。最近读了她的新著《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以后,才知道,她的散文也写得不错。而且还从文学界,翻山越岭,来到学术界,写起了学术散文,或叫文化散文。这个散文也写得好。与她的小说相比,要分出高下很难,只能说各有千秋。

先说这种文体。在文学研究的圈子内,要说为某作家、诗人作传,常见的有“传”和“评传”之说,也有叫“传论”的。那都是沿用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为作家、诗人作的“列传”。内容不外是传主的生平、行状,德行、事功等等。传主的文学创作,虽然也编织在内,而且是主要经络,但却是服从于传主的人生经历,是为写出传主的人生和文学贡献服务的,所谓树碑立传是也。冯慧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大体也是这样的写法,但不同的是,她的着眼点似乎不在“传”述、评说徐志摩的全部人生历史和文学创作,而是他作为诗人的一个侧影。更进一步说,是这个侧影中最传神的那一部分。了解徐志摩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最传神的部分,自然是指他的浪漫的情史,和与这部浪漫的情史密不可分的同样浪漫的情诗。冯慧写的就是徐志摩的情史和情诗。写的方法,则是融诗入史,或融史入诗,既让人从徐氏的情史,见出相关情诗的“本事”,又让人通过徐氏的情诗,体验其丰富复杂的情史,以诗证史,以史证诗,通过这种诗史互证的写法,写出这个堪称一代“情圣”的诗人的一生。

我这样说,似乎又把冯慧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书,当作学术论著来议论。事实上,学术论著也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我之所以把冯慧的这种写法,叫做学术散文或文化散文,是因为她不是用抽象概括和说理论证的方法,而是用散文笔记或随谈杂感的写法,将自己对徐志摩的人生和创作,尤其是他的情史和情诗的观感与思考,信手拈出,娓娓道来,如对故人,如叙家常,让人有一种品茗聊天,围炉闲话的亲切随和之感。冯慧的小说文字,本可以“清新、俊逸”称之,在这本书里,又多了几份恬淡和雅致,这样的文字,配上这样的写作对象,自然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起来竟有诗一般的情致和韵味。如果说“诗传”这种体例,是以诗“传”人的话,那么,冯慧写的这部《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则可以说是一部诗化了的诗人传记。

说冯慧的这部《诗传》,是一部诗化了的诗人传记,不光是指它有诗一样的文字,还指作者有诗一样的情怀。这种诗一样的情怀,主要表现在,她对传主和与之有关的几个女性的观察,不是用世俗的眼光,而是持“纯情”的立场。如果说徐志摩本人是一首诗,而且是一首感情浓烈的情诗,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无疑需要他的全部情感乃至生命作材料。这样,他生命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作为他的爱恋对象,或作为他的人生伴侣,自然也成了锻造这诗情的材料。既然是锻造,也就必然有去粗取精、去伪成真,去除世俗的杂质,提炼人间的纯情的意思。这意思,在徐志摩,是与世俗抗争,追求男女间的那一点纯情;在写徐志摩的冯慧,则是悬置世俗的考量,只认男女间的那一点纯情。正因为如此,在常人看来,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也许太过以自我为中心,或太过自私,不顾及别人的看法和家人的感受,也难免有强人所难和所谓薄情寡义之处,但只要他认定了自己的所爱,就会豁出命去,拚个众叛亲离、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那怕是最后落得穷愁潦倒,声名扫地,也毫无怨言,却是世间难觅的至情至性。

同样,他所爱的那几位女性,在常人看来,也许如徐志摩一样,也有这样那样悖情悖理甚至有违新旧道德之处,但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最真挚、最热烈的爱,都倾注在徐志摩身上,刻骨铭心,无怨无悔,也堪称爱之极品。冯慧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和考量,只认这一点爱和真情,但凡她认为对他们的爱情追求来说,是合理的,她就将这合理的爱的元素,从世俗的人生中提炼出来,作为徐志摩的诗样人生的一个音符、一个乐章来书写,并不顾及专家学者和世人的评价与看法,也因此,她对徐志摩的人生,有许多独到的理解和发现,她对她笔下的所有人物,也都能做到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正因为存着这一份“了解之同情”,所以她才极力去体验书中人物的情感言动和现实处境,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处,对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活动,作细心的描摹和刻画。善于分析和解剖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因此而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对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所作的心理情感分析,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当事人直接在向你坦露心迹。我相信这不是冯慧在用小说家的笔法,而是她全身心地化入人物的心灵和情感所致。这种长于心理情感分析的手法,无疑也增加了本书的诗化效果。凡此种种,正因为冯慧用一片诗心、用一种诗化的手法,来“传”述徐志摩多情的一生,所以她才能写出徐志摩诗样的人生,才把徐志摩写成了一首诗。相信读者读了这本《诗传》,会隔着遥远的时空,真切地触摸到这个永世不灭的浪漫的诗魂。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四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文档为doc格式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五

本书采用别致的纪传体手法,围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一生,细加考究、多有新解。叙述真实而全面,史料考订颇有收获,既真切记录了徐志摩生命中的留学生涯、文学活动,还原了一个真性情的诗人,更对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情路历程秉笔直书,写尽了张幼仪的质朴而深沉的爱、陆小曼热烈而洒脱的.情,亦不讳言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漠视与残忍、对林徽因的痴狂与哀怨。

作者简介

韩石山,当代作家。1947年出生,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李健吾传》《张颔传》《寻访林徽因》《民国文人风骨》等著作三十余部。

3目录

第一卷家庭

第一章世系

第二章家庭

第二卷本传

第一章从硖石到北大

第二章到美国去

第三章来到英国

第四章真正的剑桥生活

第五章回国之初

第六章驰骋文坛

第七章创办新月社

第八章给泰戈尔当翻译

第九章与陆小曼的热恋

第十章编《晨报副刊》

第十一章结婚与南下

第十二章新月派的灵魂

第十三章泥淖与挣扎

第十四章北平,我又来了

第十五章云游:轻轻的我走了

第三卷交游

附录

著作

年表

原版后记

参考书目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六

初次了解到徐志摩,是源于一首《再别康桥》,犹记得那潇洒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次更深的认识到徐志摩,使自己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徐志摩散文》,我本来打算:在闲暇之时,读它消磨时间;在晚上失眠之时,读它催眠;找不到枕头时,拿来垫头……可谁想到,就在我每天漫不经心的读一些散文时,我渐渐的走进徐志摩,渐渐的开始崇拜他,读他的文章感觉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霖;行走在沙漠里,饥渴的旅行者发现绿洲;五岁的孩童在海滩上捡到贝壳……那份欣喜,那份快乐,让我如痴如醉的徜徉于书里,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品味墨香追寻徐志摩的痕迹,领略一代才子的风采。

他让我看到自己。“昨天我是个孩子,今天已是壮年:昨天腮边还带着圆润的笑容。今天头上已见星星的白发;光阴带走的往迹,再也不容追赎,留下在我们心头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们在这道上停步回想的时候,只能投一个虚圈的‘假使当初’,解嘲已往的一切,但已往的一切,即使有,也不能给我们利益。因为前途还是不减启程时的渺茫,我们还是不能选择自由的途径———到那天我们无形的解差喝住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权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丢一个更大的‘假使’。圆满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我不也有此感觉吗?总自己失败,撞到南墙后,独自哀叹“假使当初自己能……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一声声的悔言犹在耳际,我的心无法释怀那份酸楚,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我整理起那疲惫的行囊,踏上征程,我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将是什么,也许只是另一个“假使当初”的伏笔,但我没有选择,我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冲!

他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他说“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说我很随和,有人说我很圆滑。我时常自我反思: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我写信问知心友人,友人说“想得太多,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总替别人着想,从而埋葬自己”听到她的回答,自己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我承认自己是想多了,因为我害怕,害怕自己无意的一句话会伤害到别人。徐志摩说“一句话可以泄露你心灵的浅萍,一句话可以证明你自觉的努力,一句话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涂,一句话可以留下永久的印象。”

自从读了徐志摩的《‘话’》后,我想了很久:我就是我我要有自己的个性,我要有自己的原则———“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我无可取代!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七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八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散文集》。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徐志摩传读后感。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志摩的诗读后感篇九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后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该会是怎样的欣喜发狂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