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龙应台牵挂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飞雪最新龙应台牵挂读后感(通用6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龙应台的书《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话评价:“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虽然龙应台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笔描写人生,但在生死大问面前还是难以尽言。她的文章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长大的失落,女儿对父亲去世的悲伤,母女亲情的息息牵挂。读完她的书,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人们在成长中总是会伴随着各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细心体味你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这一篇写了儿子华安在6岁和16岁,分别因为上小学和作交换生而离开时的情景,还有父亲开车送作者去大学报到,倒车出巷口离去,和父亲去世火化时棺木飘入长廊的回忆。最后用一句话,深刻地写出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怅然无奈的情感流露笔端,通常人们仅仅伤感于离别的情绪,作者却能看得更加透彻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笔,写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这一篇讲到在耀眼的舞台灯光下和五万人的欢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着歌曲。人们都熟识她的歌曲,却并不了解她无奈的人生。而在别人尽情欢笑的同时,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加护病房里,独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欢乐也有落寞,有高兴也有悲伤,正如作者描写:“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道理。正如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总能用一两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讲述出来,而我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这样,每次读后体会都会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许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许的成长。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带给我的成长和启迪。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二

地震突袭,我们为死难者哀悼。突然的灾难也更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而生命旅途上的亲情和友情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几天读到龙应台先生一篇文章《共老》,感到抒发了心中所想,摘一些语句,送给我亲爱的妹妹,只小我一岁,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

“这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双鬓多了些白发,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里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他们想必也在感叹我的奔波忙碌。”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信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嘘寒问暖,百般牵挂;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偶尔争吵,然后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然而,又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的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雨打在铁皮筒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那一段生命初始的美好时光,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你在哪一棵树上折断了手。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钟罩。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地从叶隙落下,所以树冠虽巨大且茂密,树下的小草却茵茵依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相交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有距离,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此时此刻,很多很多记忆涌上心头。似乎从小,都是妹妹让着我的。小时候,我和妹妹身体都不太好,我看上去更瘦弱些,妈妈经常是背着我,领着妹妹,而小小的她从没埋怨过。

上初中,妹妹比我低一级。但是,她的个子已经比我高过一头。我们两人骑一辆自行车上学。一直都是妹妹带着我。那年秋天,我上初三了,秋假没放,继续上课。一个下午,天在突然间阴下来,狂风突然刮起,沙石乱飞,让人睁不开眼睛,豆大的雨点啪啪落地。然而,在这样阴暗难走的路途上,我的小妹正骑车艰难地走在路上,——父母忙着秋收,她赶十五里路,去给我送饭。那时,她有十三四岁吗?想起这些,我的泪水涌出眼角。

工作后一年夏天,我意外受伤,只好躺在家里,迷迷糊糊的睡觉。那天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妹妹坐在我的床边,正用口琴轻轻吹着一支曲子,《祝你平安》。那支曲子,像一缕淡远的花香,飘在我永远的记忆里。

妹妹从来不是善谈的,安静的她总是默默的向我们传达着她细腻的情怀。妹妹如果是一种花,一定是那种纯洁美丽又散发着馨香的。

妹妹,祝你平安。

共生,共老。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三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驱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参天大树,默默遮风挡雨……龙应台的《目送》给予我太多太多真挚的感受,时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这句话看似平凡无奇,但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却能击中你柔软的内心。我深深记得那一幕:当作者目送华安上学时,看着华安笔直的背影,却并没有回头,作者却发现这无疑是自己年少时对待父母的模样,心中不免涌现伤感。当我看到这里,不禁鼻头一酸,正当十七八岁的我,是否也和华安一样?每当与父母离别,总是忘却背后那热切的目光,我们不知道的是:或许你的一个回头、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便可安抚他们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荆棘,有些难只能自己一个人闯,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个人体会,有些关只能自己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当你真正做到这些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慢慢成长了,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请务必记得关心那些陪伴你成长的家人与朋友们。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他的缘分在目送着对方离去,你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写在书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读者最难以忘却的一句话。我轻轻将书本放回书架上,想等到自己为人父母时再次翻阅这本书,我相信我将会更加喜爱这本书,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简单的话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由笔直的背影变为佝偻的背影,当他目送着不舍你离去时,他的背影将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四

记得年初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本书的介绍,但是当初并没有特别的留意。而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缘在网上读到了选自书中的那篇点题的文章《目送》,便被里面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于是便把这本龙应台的《目送》淘了回来。而这几天利用陪儿子练跆拳道的机会读了读。

以前也读过很多龙应台的文字,感觉她的文字针砭时事,鞭辟入里,是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例如《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其辛辣讽刺的文笔让人佩服。而近年的作品,如这本《目送》确是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温柔纤细,深情动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似是和一个熟识多年的老友慢慢地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本集子精选了龙应台最近几年写的73篇短文,每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款款深情,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自己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人生。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同样有着丰富感情、激烈内心的长者。在这里,是充满爱意的平凡生活。她16岁的儿子赴美国读书,送儿子上飞机前,期待他在过关前回头一瞥,然而儿子的背影却倏忽消失,没有回头,一次也没有;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看着父亲的棺木像一只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她只能用深深的凝望来记住对父亲最后一次的送别。两次目送,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照进了人的内心深处,也道出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忽然我觉得我多么像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而以前因为年轻,因为自尊,或者是因为无知,没有回头去看看,而是用背影告诉妈妈不必追。而现在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但是却已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这也让我想起了上学时读的朱自清的《背影》,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但是却蕴含着同样的深情。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命无论如何辉煌跃动,都只是大地之气而已。老父亲出生在南岳衡山脚下,稚气未脱的16岁之时‘懵懂’入伍,历经战火硝烟,漂泊入台。”年逾五十的龙应台陪父亲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道不完的离别,说不尽的忧伤,她可是那个让父亲用难掩骄傲的神情介绍给老战友的女儿啊。

“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两层。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我把新西兰带回来的绵羊油倒在手心上,轻轻揉搓这双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在这篇《胭脂》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让我更深的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擦口红,涂指甲,化妆似乎就像是母女间的小游戏,直到天长地久,只要还是母女,会一直玩下去的游戏。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这篇《为谁》,也让我想起我的妈妈。记忆中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而我们兄妹三个还都上学,也没有帮妈妈做过什么,我想那些年妈妈这个ceo当的一定十分艰难吧!

当越来越沉浸于这些生活细节所带来的酸楚和浓情时,慢慢会发现身为子女与父母双重身份的作者其实就是自己。年轻时,是那个背影的主人,跃跃欲飞,无所记挂,即便远行前知道身后有一双闪烁的眼睛,也时常会因脚步太匆忙而无暇送去期待的“回头一瞥”。而若干年后,也会成为那个向背影寄送目光的人。目送儿子离家去闯荡。

沉浸在这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文字里,体会着这人世间的亲情,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心路路程。其实,人生本来就是旅程。而我们的旅程正如作者在《山路》所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文字虽是凄切,却因没有了彷徨,显得更加坚强。因为,生命本就如此!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五

好多年没有拿起一本这样精致的,写尽了作者的深邃、忧伤和美丽的生死笔记,这个夏末,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扉页上“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一句,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人到不惑,至于父母姐弟的亲情本已是极其浓烈醇厚的时节,偏偏我又是有些敏感于情感的人,于是,这本书我也读的尤其的心苦。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作者用尽了温柔婉转,写尽了人生的深沉幽微。读每篇,我都觉得是一次修炼。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地叙说,罩着淡淡的忧伤,这也更符合于作者人到中年的`意境了。我也跟着走进这忧伤,更深切地思念我的每一位亲人,身边的,异地的,过世的。想说的很多,还是先来谈谈《共老》这一篇吧。

第一次读《共老》,直到中篇我还在疑惑:那三个立在树下,静静的凝视野鹦鹉啄食杨桃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如此的情深,又是如此的轻浅飘浮,决不是文学里通常手法描述的友情、爱情、恋情。接着,作者用三个“如果我们是……”,和三个“我们不会跟……一样”,告诉我:他们是兄弟姊妹,更告诉我什么是兄弟姊妹。不需要殷勤探问,不需要常相厮守,也不需要同船共渡,“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为了父母才聚首,也不必促膝,也不必谈心,“一切已经了然在心”,把这份亲情的默契、淡然描绘得如此直白、透彻。下一个段落,又是峰回路转:“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亲情里浓浓的血脉,又在字里行间铺洒开来。“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文章戛然而止,余下的是你无尽的思量。

中秋节的下午,我们一大家子驱车到苏沪交界的定山湖郊游。傍晚时分,我与姐姐在湖边促膝而坐,没有谈心,甚至没有交谈,只是静静的坐着看落日,用相机记录对夕阳、湖面的印记。晚上一起翻看相片,发现各自有几张最为成功的,居然取景、构图大致相同,我想:原本血脉是相连的,因而心也是相通的,对美的认知也有诸多共性。

姐姐大我两岁。总想起儿时一个场景:四岁多的姐姐,站在田头的沟渠里,极力的岔开双腿,侧弯下腰,伸手来接站在渠边的我;刚刚蹒跚而行的我也尽力的侧着腰伸出手,好让姐姐把自己接住,抱过渠。我本没有这一段的记忆,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把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父亲每每讲到这里总是眉飞色舞,他把姐弟俩的本能看作了这对儿女的天生的聪慧。前几年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一幕,我才深深的理解这一份本能。电影里一对双胞胎姐弟,方登之所以为姐姐,也许就是比方达早几分钟出生。方达的冰棍被小伙伴抢了,他本能的求助于姐姐,面对高出自己几个头的男生,小小的方登使足了劲把那小子推倒在地,拉着弟弟飞快地跑回了家。放映到这一幕,影院里传来笑声,我却笑不出来。小小的方登哪来的力气和勇气?就因为“姐姐”的头衔,注定了保护弟弟的责任,即使自己同样弱小。我的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也得到过姐姐无数的庇护: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把落水的我拉上岸,几次关键的时候给与我的经济、心理上的支撑……。这种庇护,对姐姐而言,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对于弟弟又该如何言报,只希望来世继续做兄弟姊妹,但要让我来作兄作姊。

儿子上小学之后,姐姐也总是拿我小时候的种种调皮讲于他听,说我如何的不肯做作业,说我如何的耍小聪明,说我如何的捉弄她,说我如何的和她吵架怄气,等等,那些我已经羞于印象的陈芝麻烂谷子,她总是娓娓道来,记忆犹新。这便是龙应台说的:“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是啊,每个人都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种种丑事、趣事。因为他们本就是你那段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成长之后,沿着不同的分叉,走向了树冠的不同端面,开始人生风雨中体会不同的甘苦,慢慢淡出彼此,但总有一段与生俱来的惦念、默契牵挂着。这便是同树同根,与树雨共老了。

行路至此,信与不信,亲情就在这里了,可以对时间无言,却无法对亲情无言。我更相信这亲情,更明白这亲情,我的姊妹。

龙应台牵挂读后感篇六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绵长的目送,以及转身的怅然。

从前母亲与我不习惯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么忙碌着,要么得空能坐下来陪我坐坐说说话的时候,她宁愿到邻居家去闲聊或者打牌。母亲与我也不习惯互送,从小到大外出上学她从不曾送。而她每次来武汉,我总是安排好行程告诉她怎么坐车然后自己去上班她坐车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后,这些却开始发生变化,每次离家母亲在车窗镜里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每次相聚母亲絮絮叨叨说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邻里的八卦,有时候甚至嫌她重复的啰嗦让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为是为了孩子,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她老了。

是的,母亲老了,越来越像记忆中的外婆,头发花白,每一次在离开时的村口看着我,走了很远还在身后喊,要听爸妈的话路上要小心。外婆这样送母亲离家,也这样送我们每一个做客的孙辈,年复一年。我体会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里,我们从来不回头,母亲兴许回头去说回去吧别送了的情景。如果说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那么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别离的滋味尝了透。

而怀中稚子,不曾离开半步,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连断奶和上幼儿园这两次本该初尝父母之别离滋味的时刻,我都没有机会感知。感谢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让这番滋味自觉的推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有一天我也会习惯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头也不给我m。simayi。net拥抱,任我原地惆怅。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种延续,一场轮回,于是有了这亲子间对父母恩的感知和对子女情的感触。我们或许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粗糙不精致的,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或许并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无论是为别离还是为相聚,就像隐瞒不了的咳嗽和贫穷,爱是从来掩饰不了光芒的。

春风十里,总不及你,不及你送别离时,微噙的泪光;也不及你,不及你依赖的目光里,稚嫩的期许。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汇总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

    活法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活

    最新朱自清的背影读后感(汇总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

    2023年最卑微的人 敬重卑微读后感(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最卑微的人篇一考试的卷子上

    最新平凡的你读后感(通用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平

    姐妹的读后感 向日葵姐妹读后感(优秀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最新坏邻居读后感(优秀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

    神笔马良读后感三年级(大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

    2023年边城节选课文读后感(通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

    2023年读峡谷奇观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