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杂病论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MJ笔神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杂病论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寒论读后感篇一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考《千金翼方》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竞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金匮玉函经》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论》中"以行其经尽故也"一句,在《千金翼方》和《金匮玉函经》均作"其经竟故也"。

历代医家对于这段文字的解释有较大的分歧,主要在"经"、"传"二字的解释上,有人认为"经"即"六经"的"经","传"即"传经"之"传",如朱肱、郭雍、成无己,也有认为此"经"非"六经",此"传"非"传经"之传,如方有执、程应旄、柯琴等。

由于解释上的差异,导致对原文理解的不同。

因此,准确阐释"经"、"传"二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伤寒论》原文398条中,经字凡16见,分散于11条经文中。

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自宋代朱肱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谬称三阴三阳后,六经之说遗害至今,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诸多曲解谬说,均与这"经"字有关。

细读第8条原文,再结合《伤寒论》的其它条文以及《千金翼方》和《金匮玉函经》的文字来分析,我认为本段文字中的"经"字,并非"六经"的"经",在《伤寒论》11条经文中,第30条、124条的"经"应是指经络,67和160条指经脉,而8、103、105、114、123、217、384条的中"过经"、"到经"、"经尽"等术语,若用"经络"或"经脉"来解释则解释不通。

第8条所讲之"经"究竟是指什么?考"经"字,亦有"经过"、"过程"、"经历"之意。

通常伤寒病以七日为一过程,称为一"经",第一个七日过了则称"经竟"或"经尽",如果伤寒病未愈,进入下一个病程,则称为"再经"。"欲作再经"的"欲作"是将要发作之意,钱天来云:"谓之欲作,盖将作未作之时也",也就是说疾病将要发作而暂未发作,或将要变化而暂未变化。

原著第8条,因七天已过,邪气渐消,正气渐复,头痛等症状自动消除。

乃"经竟"或"经尽"之故,如果7日以后,邪气不衰,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则疾病将会继续下去,即"欲作再经"之意,"再经"即为第二个病程也。"使经不传"是使病程不再继续。

关于"传"字,整部《伤寒论》没有一条条文有"传经"之语,第4、5条也只提一"传"字,但这一"传"字也不是"传经"之意,《素问·水热穴论》云:"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王冰注:"传为转","转"即"转变""变化"之意,柯韵伯云:"本论传字之义,各告不同,必牵强为传经则谬"。

第4、5条连起来是说明伤寒病的病位、病程、病势变化的`情况,大意是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而发生病变,脉若静者,为不传,若二、三日后,未见阳明少阳的证候,亦为不传,说明伤寒病情无变化,仅限于太阳的病变。

若第一日,就出现"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说明伤寒病情有变化。

故这一"传"应作"变化"解。

原著8条也只说"传",《伤寒论》其他条文也表明,仲景论及伤寒类疾病三阴三阳体系中的演变,并未"传经"表示,而是用"属""转属",如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目中干燥,因转属阳明。"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等,这些条文将伤寒病的发展变化说得很明白,并无传经之说。

因此,第8条中的"传"亦非"传经"之"传",应作"延续","继续"解,综上所述,我认为《伤寒论》第8条原文中的"经"应作"病程"解,而"传"应作"延续"解。

则本条大意为:太阳病,头痛,到第七日,通常会自愈,这是伤寒病演变过程终结的缘故。

如果这一病变过程仍在继续,也就是说,太阳发生病变,头痛等表现七日以后,仍未自愈,则可针"足阳明经的穴位",就可使伤寒病的演变过程不往下继续演变。

正确理解这段原文,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预防太阳病转变为阳明病的原则和方法,就是在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为什么太阳病欲作再经时,针足阳明,可使经不传呢?我们知道,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以三阳三阴的概念将人体的形体、经络、脏腑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划分为六大综合性体系,并用以表示伤寒类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位、病时、病程、病势、病因、病机等内容。

而每个体系发生病变时,也都有其特定的证候,任何一个体系发生病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都可影响其他体系而引起另一体系的病变。

例如太阳是其中一个体系。

当这一体系发生病变时,称太阳病,若太阳病失治或误治,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可使病变累及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及厥阴等体系。

从《伤寒论》可知,伤寒类疾病的演变过程通常是由太阳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阳明体系而引起阳明病,如《伤寒论》第181条云:"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但也可以由太阳病影响少阳体系及三阴体系而引起相应体系的病变。

太阳体系主表,阳明体系属里属腑(胃肠道),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首先是太阳受病,故皮肤汗腺毛孔收缩,出现太阳病证候,同时胃肠道亦受影响(粘膜血管收缩,血流下降),影响胃肠功能(调节功能及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环境,若胃肠有积滞,则太阳病很快发展到阳明体系,而引起阳明病,阳明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密切,《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病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条所说的"胃家"应是胃肠道的统称,如《灵枢·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胃家实"应是指胃肠道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通过肠道的屏障(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肠道的屏障功能可以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繁殖,减少内毒素的产生,也能有效地阻止肠腔中产生的内毒素进入体内。

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肝脏内的枯否细胞功能),能清除进入门静脉的内毒素。

若某些因素(寒冷刺激、胃肠积滞、便秘、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导致机体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免疫功能紊乱时,就可引起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改变,寄生于肠道的革兰氏阴性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蓄积在结肠内,形成内毒素池,大量的内毒素移位,经门静脉进入体循环,引起内毒素血症,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损害。

内毒素血症反过来又可使胃肠功能紊乱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致病菌繁殖大量时,导致毒性代谢产物的堆积,对机体产生相应的毒性作用。

以上表明胃肠道屏障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太阳病转化为阳明病关键。

因此,若能在病情变化尚未波及阳明,即胃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环境尚未紊乱时,即对进胃肠道进行调理,恢复胃肠道粘膜的血流,防止胃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紊乱,就可避免发展成阳明病。

针足阳明,多数医家认为针足阳明是迎头先泻其邪,而使其不传。

在选穴上,有认为针足三里,有认为针趺阳脉穴,有认为针冲阳穴。

然原文之意应是选择足阳明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刺,未提具体穴名,从阳明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考虑,我认为足阳明经上的穴位应选天枢配足三里为佳,因为阳明病的发生,乃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合,影响腑气通降,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因而通降腑气、消积导滞是预防阳明病发生的关键。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通腑导滞之功,腑以通为顺;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合治内腑,故能健脾和胃,化积导滞,又能培元固本。

二穴伍用,既可排除胃肠内积滞,调整胃肠道功能,防止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紊乱,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太阳病演变为阳明病的作用。

关于阳明病与内毒素血症关系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课题,但尚未见研究预防太阳病转阳明病的课题。

陈海龙等研究认为:阳明腑实证时存在着严重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屏障功能损伤致使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是阳明腑实证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通里攻下法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有效方法,其机理是因为保护了肠道屏障功能,阻止或有效减少了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细菌移位,从不同水平阻断炎性因子的连锁反应。

伤寒论读后感篇二

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

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最后还是要从方入手。一个方一个方的研究细心体会它的病因病机在何处,为何如此组方,为何同样的症状,却要以不同的方处之,。比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主之,为什么头痛?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风?为什么汗出?必须一一找出所以然来,头痛者因伤于风者,先犯太阳,头为诸阳之会,太阳又有巨阳之称,所以头痛。发热者,风与卫搏,风与卫皆为阳,二阳相搏,则发热。因伤于风者所以恶风矣,汗出因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桂枝下咽,阳胜则毙。

伤寒不可如读小说,。必须要在一个字上寻其不同之处。比如伤寒论中,常有反发热脉反沉细之语中的反字,这一个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应的意思,不应出现的症状现在出现了,就是不同之处,学者自续留心。比如大青龙汤证:伤寒,发热,头痛,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与麻黄汤证相比较:伤寒,头痛,发热,一身尽痛,麻黄汤主之。大青龙汤的症状其实与麻黄汤并无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黄汤中加石膏如鸡子黄大,为什么加石膏?就要从烦躁二字上寻病机了,烦躁多为阳明热症,正因为有太阳症与烦躁并见,说明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发表之寒,二清里之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病机所在,若读伤寒论每一个方,都能如此寻出病机所在,那你不是伤寒在大家,但也是学有所成了。还要注意轻重之别,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俱为发表清里之剂,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所以石膏才用鸡子黄大,而麻杏石甘汤则是表寒轻,里热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几年里,津村顺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顶峰。但自1987年不断报出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新闻后,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其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对这一事件,一些人认为这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医界人士则认为,这是没有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让年青人学习《伤寒论》,并且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错误论调。这说明,不辨方证,只是根据西医的诊断就给服小柴胡汤制剂,是造成所谓的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即所谓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其次,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粥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还要温覆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这是个发汗的好方法。我也曾单用这个方法治好我自己的感冒。那是前2个月,我那次刚开始感冒,有点鼻塞及怕冷,当时正在上班,没药吃,有点辛苦,因为怕冷,我就多喝热水,想暖暖身,喝到第三杯还是第四杯热水时,微微觉得身体发热有汗,怕冷的感觉慢慢减轻,同时无意中发觉,鼻子也没那么塞了,当时一个激灵,无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强调汗解,那如果我能让自己出汗,这感冒就应该好得了,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自己也不愿意吃苦药,心想就用热稀粥法吧,打个电话给家人,让她们煮粥给我,想了想,要求加点葱白一起煮,解表散寒嘛,中午回到家里连喝俩大碗热粥,接着盖被避风焗汗并睡觉,嘿嘿,一个中午觉,病好了。

《伤寒论》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伤寒论读后感篇三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伤寒论读后感篇四

仲景这个书,他在头一章“太阳病篇”笔墨费得相当多,全书共计112方,咱们(在太阳病篇)讲过的方大概是74个,我数一数,可见在全书占了一半还多了呢!112方嘛,这就占了74方。那么这个书对太阳病怎么说的,现在我们根据这个书上(的内容),来略略地谈一谈。

我们看看这个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看出来了,古人对疾病,或者是辨,或者是治,都根据脉和症。这个症(编者按:古人书中的证和症往往写成同一个字“症”)是症状的“症”,不是辨证的“证”。根据脉的形象,和全身的症状,而来辨证施治。题目的含义,我们看出这些来。

那么太阳病是怎么一个证候,怎么一个脉象呢?他开始就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脉是浮的,同时有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一系列的证候,就叫作太阳病,所以有给大家的注解说是太阳病的提纲。提纲这个意思就是,凡是太阳病,提纲挈领上来说它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根据这提纲的意义,也就是我们辨证的一个证候,可以说是太阳病的特征。那么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太阳病呢?这个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我们就可以确断它是太阳病。开始这一段说的是太阳病的形象,中医只是这么来看病,什么道理,我们讲完了再解释,根据这个书,咱们现在这么说。

太阳病还有两个类型,大概言之有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这个太阳病就概括了上面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中风就是)说太阳病并且另外要有脉缓——这个脉缓,它就有脉浮了,脉浮缓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的一种证候。他说太阳病有两大类型,一个就是中风。中风怎么认识,也离不开脉和证候,他说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太阳病那个证候具备,再有这个情形,这就叫作太阳中风。

那么另一个呢?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与中风不一样,中风一开始就发热,伤寒它也必发热,但不是开始就一定发热,所以他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他说这个类型叫作太阳伤寒。

两个大类型,他说太阳病有这么两个类型,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经常遇到的。

他说还有一种病,你不要拿它当作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太阳病必须要恶寒。这一种温病,温病就是表里俱热了,这个你千万不要当太阳病来治疗。所以底下接着说温病发汗后就变成风温了。里虽热,他不实啊,下之也不行,用火攻更不行,把人治死拉倒。

他这个主要不是讲治温病,那个(温病)他将它搁到阳明病里头了。那么在这他讲的是太阳病,所以他是特别提出来两个类型。所以温病现在叫作“病”,同太阳病是同等对待的(编者按:温病与太阳病均属六经病之列,地位同等)。它不像中风、伤寒,中风、伤寒不叫作“病”,叫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温病形似太阳病,而不是太阳病,所以叫温病,与太阳病是不同对待的(编者按:不能把温病认为是太阳病的范畴)。这个很重要啊,所以温病看着像表证,其实不是纯表证。

另外,太阳病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病之初作,一般热性病的初作大概都是发生太阳病,所以开始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那么病之初作,它是表证。

但表证不光是太阳病,还有一种少阴病。所以他有那么一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就是发热恶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咱们在临床上也是,遇到无热而恶寒的这种表证,它是少阴病。这讲的是太阳病,少阴病只略略解释一下,就撂下了。少阴病等我们之后讲少阴病时再说了。可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表证里头有阴、阳两种,阳性病者就是太阳病,阴性病者就是少阴病。他是明明白白在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太阳病就是表阳证,又是表证,又是阳证,是不是,这不是很清楚了嘛。

然后我们再来往下看,太阳病的发作呀,是病的起始,这个病它要传变的.。所以他也说,太阳病,尤其我们前后看,在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咱们讲的柴胡剂全是。你看看这个书都是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这是一般。也有特殊的,十多天它才传少阳也有,两三天就传少阳也有。但是最常见在四五天、五六天。它不但传半表半里,也时常直接传里,那都在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这也是一般,它由表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太阳病由表往里传,表里相传了,或者传半表半里,或者传里。这与《内经》的六经就不一样了。他的书也引用那些话,但很少。但是我们这个太阳病讲完了,总结(一下),你看到的意思还是这样的。

我们看到有少阳病传阳明,他(仲景)这个书没有看到阳明病传少阳。他用那小柴胡汤不行,服柴胡汤渴者,是属阳明也,它转属阳明了,它由少阳病可以转属阳明。在阳明(病)它没有转属少阳的,在太阳篇里也没有(提到)。那么它是表里相传,太阳病由表可以传里,也可以传半表半里。这是咱们讲的太阳病,这都是根。

伤寒论读后感篇五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臭爸爸香爸爸读后感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精选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

    2023年演讲比赛策划方案(通用8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

    2023年童话大王的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

    最新读后感反思(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2023年断舍离读后感(大全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最新北方艾青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

    最新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

    最新骆驼与祥子读后感(汇总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

    最新细雪读后感(模板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秃尾巴的阅读感悟斯塔内夫(优质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