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春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10-06 作者:灵魂曲最新红楼春读后感(模板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春读后感篇一

关于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大庆五十五中初三(6)班汪秀琦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碎而醒,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一梦,凄美感人,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悲剧,谱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浩歌,只听那歌中唱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林黛玉的执着,薛宝钗的开朗,史湘云的率真曾是那样的美好,而殊不知,红楼一梦,终是破碎,只因木石结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没有错,她爱得执着,爱得勇敢,爱得单纯。你看她,举手投足间萦绕着一种孤傲,一种风流,你听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泪,源于爱,始于情,每一滴单纯都没有一丝杂质,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在她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泪尽人亡。她奋力一挣,挥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她香消玉殒了,却拥有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活着的煎熬孤寂倒不如这一死来得潇洒。生与死,隔断了婚姻,却斩不断情缘。

别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金陵十二钗之一,而她生来就叫做宝钗,钗中之宝,而可惜的是她等来了婚姻,却没有等来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春读后感篇二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讲的都是豪气干云的人物,孙悟空,宋江,诸葛亮,一个比一个智慧,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个比一个骁勇善战。

我喜欢黛玉,她能够为自己的幸福而去争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只是黛玉错了,在这个年代,岂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吗?黛玉太过于清高了。以至于不去交人情,弄到一副落花而亡的结局。而宝钗则与黛玉那“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与之相反,所以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多与宝姐姐一块儿,这点也促成宝钗在众姐妹中交情甚好。再者,黛玉虽“心较比干多一窍”,可黛玉表现太露,不比宝钗端庄沉稳,在贾母眼中留下了一个典范妻子的表率。

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潇湘妃子”黛玉,又怎会没有难言之隐呢?父母已双亡,在这偌大的府邸之中,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啊。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啊!

红楼梦真的很不错,我推荐大家也读一下。

寒假红楼梦读后感(四):600字

红楼春读后感篇三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美的名字,其他的不是玉就是钗,不是云就叫春,都比较俗气,单单这个可字,就让人想起可人,可爱,可亲等等,透露一种讨人喜欢的意思。卿字也不错,香港有本电影叫卿本佳人,这四个字出自二十四史里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知识渊博的曹雪芹自然不会不知道,说明能用这个卿字的人,必须是美人才对。当然曹雪芹是不是对人物的结局另外有深意那就不可知了。许多谐音红学家对这个名字做了很多联想,如情可轻,情可倾,情可禽,秦克清等等,叫人浮想联翩,但动机值得怀疑。

秦可卿不但名字取的好,人也长的好。对秦可卿的外貌作者都是通过侧面来介绍,集中在第五回。首先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秦可卿的曲子是“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可见秦是长的很美的,而且是擅弄风情,属于那种比较性感迷人的哪一类。其次是第五回借贾母之口说素知那秦氏是极妥当的人,因他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通过第三方,而且是德高望重的贾母的官方发布,给人强烈的印象。第三是介绍秦可卿父亲时说他有个抱养的女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至于怎么个风流,书中就一直不再提起,再出场时,秦可卿已经病了,而且病入膏肓。最后通过对秦可卿房间的摆设,通过她生活中的侧面来反映她的情趣。第五回秦可卿接待安排宝玉到她房间里睡觉,通过宝玉的角度可以看出秦可卿的性感,妩媚。刚到房间便闻到一股细细的香甜,宝玉便眼饧骨软,入房就看到墙上挂着海棠春睡图,然后看到的是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西施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先不说,叔叔到侄媳妇房间里睡觉是不是合乎伦理,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一个长相一般,或生活邋遢的妇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房间摆设的。

秦可卿的人际关系好。一是她自己说,王熙凤去看望病重的秦可卿,她强笑道:……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不用说,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从无不和我好的。二是通过别人说,贾母认为秦可卿行事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秦可卿死后,作者写道:。。。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素日的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秦可卿以一个营缮司抱养女的身份嫁入贾家,能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可见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隐忍负重,取得大家的信任,同时她又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察言观色,尽可能的照顾大家的情绪,上上下下都很喜欢她。

虽然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机会非常少,但凭着这三好,足以看出曹雪芹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有点象钱钟书眼中的唐晓芙,秦可卿也足以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了。

当然,秦可卿还有许多让人感兴趣的地方。

首先,秦可卿是怎么死的。可以肯定的是“淫丧天香楼”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红楼梦中的“死封龙禁尉”。看过八七版电视红楼梦或对红楼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认同秦可卿是吊死在天香楼上。第五回中秦可卿判词前面的那幅画是,一座高楼,有一个美人悬梁自尽。而在描述秦可卿的曲子的第一句是:画梁春尽落香尘。第五回中的判词,唱曲,画册是曹雪芹对红楼梦所有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概括的总纲,高度概括了每个人物最后的命运和性格长相特点,是总领全局的,后面的所有回目都是对第这些总纲的展开。其他所有人物的归宿都没有跳出这个总纲,所以秦可卿的死也不例外,另外,贾母的丫头鸳鸯吊死的时候迷幻之中遇到秦可卿传授她上吊的方法也可以印证。而病死则是作者后期受他人的影响而做的修改,但修改的不彻底,留下了许多痕迹。不管是吊死还是病死,都是因为她和公公的事情败露,羞愧而死。因为宁国府的焦大一次在酒后就大声囔囔,养小叔子养小叔子,扒灰的扒灰,而在贾府私塾中金荣也曾对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说了许多不干不净话。由此可以看出,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关系从老到小都已经知道了。

其次,秦可卿到底是不是荒淫。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封建伦理认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书中我们看不出秦可卿有多么风流淫荡,而一个淫荡的人也不可能在贾府立足,更不可能被以贾母,王熙凤为代表的老封建所接收,所以秦可卿的淫更多是被逼无奈的被淫,“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得到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因为宁国府的贾珍所迫。贾珍在宁国府是说一不二无恶不作的实际掌权者,他可以让下人当着大家的面,朝他儿子脸上吐吐沫,可见贾蓉的地位很低,而霸占漂亮儿媳妇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秦可卿死后为什么那么荣光,就是因为秦可卿在贾珍心目的地位决定的。而秦可卿的两个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宝珠愿作义女从此出家再不愿意回贾府,都是因为,她们深知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而害怕报复的无奈选择。

第三秦可卿到底是什么出生,作家刘心武考证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之女,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隐藏在贾府的一个政治间谍,最后被贾元春在皇帝面前告密而揭露,大作家讲的有理有据。但凡沾上政治的边都很乏味,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秦可卿只是普通的营缮司秦业的养女。秦业就是情孽,所以儿子叫秦钟(情种),儿女也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恨,冰雪聪明的秦可卿身上其实是红楼中所有人物的一个化身,她身上的情是围绕这部小说的又一线索,她的结局是贾府的一个缩影,不然秦可卿预言贾府最后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筵必散的结局怎么都一一得到了印证呢!

作者:蔡国忠

公众号:南湖文学

梦境红楼-《红楼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红楼春读后感篇四

学《红楼梦》品“红楼情”

想不到的红楼事,剪不断的红楼情。

记得当初看完了《红楼梦》后,我就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我自知文化不高,不敢玷污文学。真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没想到是以这种形式。

对于《红楼梦》重拍,我一直就不接受,可是个人意愿无法改变导演行动。虽然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一直保持沉默;直到看见那些负面新闻一连接一连地出现,各种言论也尘嚣而上。我坚决反对用这种不严肃的形式重拍《红楼梦》,还没有开拍,就已经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女选秀。这些美女在银幕上不断地出现,裸露在全球观众的眼球里,还有什么内涵可言?每人也展示了自己的节目,但我从她们的脸上看到的只是喜怒哀乐,并不是那种发自内在的气质或品德之类的东西,在她们身上我找不到某种特别的神韵。我还是大胆地宣传,《红楼梦》已被当初的演员演到极致了,没有人能代替,再重演只不过是丑化文化。红楼已成梦!往日的所有已在我们脑海里成为永恒不可磨灭的记忆。如果新《红楼梦》真播出后,我想观众更多的是带着看闹剧的眼光和心态去看新版红楼,对里面的人物评头论足,那么谁会关注曹先生所写代表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完全是一场浮躁走的秀罢了。结束吧,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

有人说:“曹雪芹给了林黛玉灵魂,陈晓旭给了林黛玉血肉。”也许吧!正是这一场红楼选秀,才真表现出陈晓旭是独一无二的“林妹妹”!所见闺英阁秀,皆未有稍及上晓玉者。真想抵制那些无知的人,告诫她们只是在当一个‘时代’的小丑,她们在把经典当娱乐再把娱乐当经济。红楼梦本就应该随着林妹妹的仙逝,冷月葬花魂般地成为记忆!“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娱乐界对《红》的一举一动正牵制我们的神经,红楼是一部经典文学,可他们不惜重资在瑰丽的名著上炒作文章。经典是不可颠覆,艺术是有灵魂的.,作秀怎么能也攀上“艺术”两个字了?我们应珍惜存量不多的文化精品,不要糟蹋了文学,不要轻视文化,这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在这商业利益泛滥的中国,不觉警惕:要保护中国文化,真的很难了。像《红楼梦》重拍只会将中国的艺术变成一种庸俗的商业行为。他们的行为根本与普及红学、发掘名著没有关系。

我一直不了解张纪中先生为什么要重拍红楼,是想攀比?可能你并不知道初衷会演泽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也许你有更多我不想知道的想法,但我只是知道有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超越的。放眼观看,真真是劳民伤财。但现在娱乐界“绯闻”已成为一种经济,炒作越厉害收入越多,像某个网络红人所讲的:“骂吧,骂得越厉害,证明我越红。”。艺术是有灵魂的,要全心演泽它很难,如果今天的新闻是真的,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玷污。才貌双全的人廖廖几,要演红楼梦中人至少她是个——品德高尚者。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这些人的步伐。这种现象似一个时代艺术的变更,渐渐趋向另一种申美观,好像有人特别用心将名著用超女的形式来演播。

红楼春读后感篇五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志军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红楼春读后感篇六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红楼春读后感篇七

彳亍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捡拾起不慎触落一地的人物碎片,黛玉的傲,宝玉的暖,宝钗的精……如缕缕清香,让我读你千遍不厌倦。

初读喜欢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初入贾府,黛玉仍小,多少有些寄人篱下之感。这也怨不得黛玉:父母双亡,打击甚大。可黛玉的文采却不可不服,不管是蟹宴上的妙语连珠,还是小雪初落时的语出惊人,又抑或是漫步大观园时的偶然所感,无不令贾府的上上下下为之叹服。让我记忆尤深的,是黛玉的焚稿。“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服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黛玉对紫娟的一席话,已让读者泪目。“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焚烧的不再是稿,而是黛玉对封建社会的看清,以及对宝玉的死心塌地。彼时,黛玉仰卧在床,唇色发白,气息已断。傲了一辈子的黛玉啊!却在咽气的那一刻,神色苍白无力。

后来喜欢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黛二人初见时的欢喜,似小鹿乱撞,怦然心动;“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但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是宝玉摔“通灵宝玉”时的一席言语。那“通灵宝玉”可是女娲补天时多下来的一块石啊!宝玉出生时口含着它,却因黛玉没有,而毅然摔地。宝玉,在众人眼中或许是个花花公子,却不然。宝玉,会在雨夜,给黛玉送去雨具,自己冒雨回房也不留神;宝玉,会心存善良,在蕊官感到迷茫委屈时,悉心开导。通读红楼,我发现曾经的“怡红公子”已然蜕变:由不识抬举,变得知规懂礼;由口出狂言,变得绅士儒雅。却只因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宝玉娶了宝钗,最终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真不是宝玉花心啊,而是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又读喜欢宝钗。“这药引啊,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这,是宝钗的“冷香丸”的配方。宝钗其实也生来体弱多病,只是自己的倔强,让世人看不出。初读红楼,是不爱宝钗的,总认为宝钗太过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可后来才发现,宝钗原来也是那么才华横溢。吟诗诵诗,与黛玉不分上下;住所蘅芜院,选处幽静,远离世喧。其实,宝钗和宝玉天生一对。那一天,宝玉看望宝钗,将自己的玉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看毕,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拿来瞧,却真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钗的亡,让人怜爱,她被自己哥哥薛蟠的妻子夏金桂抛尸雪地,身躯难寻。精打细算着的宝钗,怕是没想到自己会沦落到如此一番处境罢!

现在认识王夫人。“王氏集团”的幕后总操纵就是她了。为何称之为“王氏集团”?因为以王夫人为首的一群人,都妄想凭群众之力与贾母抗衡。王夫人表面上的温柔儒雅,善解人意再也掩不住她内心的心狠手辣。贾母之死,让她的阴谋终得以成功——宝钗,就这么嫁给了宝玉。正是王夫人,一手搅乱了宝黛的真挚情深。

正是这些风格多样的人物与一波三折的故事造就了《红楼梦》的成就。“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总虚化。”《枉凝眉》中的一句,用来概括红楼故事再恰当不过了。

读你千遍不厌倦!《红楼梦》,我的红楼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漫谈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实用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

    2023年垓下歌读后感(优秀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

    2023年写课外书读后感(大全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

    品读经典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最新读后感青春的力量(实用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

    2023年雾都孤儿读后感 读后感新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

    最新疯狂销售读后感(优质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

    最新小孩读书心得(模板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幸福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幸

    航海者的故事 怪医杜立特航海记读后感(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