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树叶的旅行含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笔尘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树叶的旅行含反思(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篇一

活动目标:

1、具体情景认识“上”和“下”的方位

2、发挥想象,运用方位词描述树叶的行踪。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8、9页,上面画着故事情景《小狗散步》和《树叶的旅行》。

2、每个幼儿一片树叶。

活动过程:

一、树叶看到了什么

1、请幼儿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8页,有顺序地阅读画面,并听教师讲故事:小狗住在树下,它走出大门,走过桥下,去看好朋友小猫。小狗爬上山坡,去看好朋友太阳。小狗跑下台阶,去看好朋友蚂蚁。小狗穿过森林,去看望好朋友松鼠。最后,小狗跑过小路回到树下。

2、请幼儿阅读《小狗散步》说出小狗散步的地点,引导幼儿知道上下的位置关系。

3、请幼儿翻到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9页。树叶飘到美丽的鲜花上,跟花朵说悄悄话。飘到风车上,风车转了起来。树叶飘到小朋友身上,闻到了小朋友身上的气味。最后,树叶飘到滑梯上,“哧溜”一下滑到地上。它想呆在滑梯下,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快活的'小朋友。

4、教师让幼儿边看《树叶的旅行》,边提问树叶到了哪里。

二、树叶想去哪里

2、请幼儿取出书中的“树叶粘纸”粘到相应的地方。然后,用语言表达小树叶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三、树叶去旅行

1、请幼儿手持一片落叶,到户外模仿树叶飘舞的动作。

2、尽情飘舞后,引导幼儿把树叶放到想去的地方,说“树叶飘到了什么上或什么下”然后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

教学反思:

活动中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和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孩子一同发现观察、经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篇二

1.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

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b的面积

(单位面积)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

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

2.生活中的应用: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2.方法:(1)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

3.思想:(1)特殊—一般—特殊;

(2)数形结合思想.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

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初一数学去括号教案

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篇三

活动设计:

最近这几天,孩子们都很兴奋,因为下周六我们就要去秋游了。孩子们除了讨论上海什么地方好玩,还不时商量着要准备带的东西,阳阳说:“昨天晚上,妈妈带我上超市买了饮料。”凝儿说:“我妈妈还给我买了双新跑鞋,,我秋游去要穿的。”雷雷也插上一句:“我还要带上我的玩具坦克车。”“出去玩,不好带玩具的。”雯雯提出反对。“行的'!”“不行!”……对呀!出去玩到底能不能带玩具呢?出去玩到底该带什么东西呢?带着孩子们产生的这些问题,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引导孩子通过探索、讨论、交流、思考等,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强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自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旅行前的准备物品,丰富日常生活经验。

2、学习整理物品,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3、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发表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小背包、小零食、晕车药、塑料袋等等

2、幻灯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幻灯片,提出问题:

师:照片上的人要到哪里去?他们的背包里会带些什么东西?

2、操作、交流旅行前的准备工作

(1)师:下周六旅游去你准备带什么?

(2)幼儿自主选择物品

(3)分享、交流

3、交流、学习统计喜欢的旅游景点(延伸活动)

(1)了解最喜欢、最想去的景点。

(2)收集、统计最热门的景点。

活动反思: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预设了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旅游去所要带的东西,让孩子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但由于在活动中没有让孩子事先对这些物品进行了解,把材料进行归类。也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选择的东西都比较单一(如:吃的东西),从而产生不了冲突和问题。当孩子的回答不太理想时,我的回应策略又不能及时跟上,或操之过急,未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确实,预设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目标较易落实,老师把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不可预测的问题。本案例中,幼儿就对教师预设的材料不感兴趣,而此时如果老师还守着预设的计划不放,就会形成预设活动与幼儿兴趣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准确判断幼儿的突发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要改变原定计划。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将孩子们选择的物品进行统计,使孩子能很明了地看出带得最多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东西没人带?……使活动真正追随孩子的需要,拓展孩子的思维。因此老师在活动中要灵活处理预设与突发事件,既要有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要变硬性计划为弹性计划。

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篇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幼儿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2、知识的准备:学习正确运用数量词如:一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我收到一封写给我们中四班小朋友的信,你们猜猜这封信是谁寄来的?,信里说什么了?(教师出示信)

2、教师给幼儿念信,提问:小猫请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我们该为小猫带些什么呢?(礼物)

二、超市购物,为小猫送礼物

1、超市购物。交代注意事项:购买礼物的时候,小朋友要看清楚商品的价钱,该用多少钱去买。

2、小朋友排队结账,“售货员”要注意看幼儿付的`款对不对。

三、参加生日派对

1、放音乐《开火车》,幼儿排成一队模仿开火车去参加生日派对。要求数字1当火车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给小猫送礼物。每个幼儿说一句“小猫,祝你生日快乐,我送你一”

4、庆祝生日,共享美味,分享快乐全体幼儿为小猫共唱《生日快乐》歌,庆祝生日,吃生日蛋糕,分享小猫节日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幼儿的表现大部分都很好,也能照着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只是有些孩子过于兴奋,课堂秩序有点混乱。我想造成秩序混乱的原因一方面应该是上课前没有给孩子说清上课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太合理。

幼儿园小船的旅行教案反思中班篇五

【教学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问题。

2、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16×4=

b)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探索算法。

1。摆小棒,探索算理。

2。回报摆的.结果。

3。试着算一算。

4。讨论计算方法。

a)口算:

16×4=

先用10×4=40,再用6×4=24,最后用40+24=64

b)竖式计算:

16×4=64(元

16

×24

64

答:需要64元。

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进上来的数可以不写。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果我们班同学去游乐场,可以玩什么游戏,需要多少元?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

2、完成试一试。

3、讨论练一练第3题。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8×2+1818×3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