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读后感简单 孙中山传记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JQ文豪孙中山读后感简单 孙中山传记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孙中山读后感简单篇一

“和平……奋斗……救中国!”这是一位老人临终时的遗言,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竟不是自己,而是人民,他是谁?他就是——孙中山。

他是一位优秀的文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是他毕生坚持着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由此可见孙先生对人民是很重视的,我想,他被尊称为“国父”也一定不仅仅是反动派中央常务委员的决议,更多的是天下百姓的心声和对其的尊崇。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大部分都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的,少部分为他所独创,由此可见,孙先生的文学造诣也是极高,这恐怕也与他爱读书有关吧。然而他做到的是从书中汲取知识,同时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救世主!

是他创建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封建、腐败的清政府。在电影《十月围城》中,我震惊于那些革命志士的勇气和魄力,为了保护一个于自己从未谋面的人,竟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毫无怨言。在读完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之后,我明白了,他们保护的是新中国的未来,而在那时,孙先生就是新中国的未来!是他拯救了整个中国于水火之中!“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这就是一位革命伟人思想。从第一次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从辛亥革命到武昌起义,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为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着。

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我却想说“没有孙中山就没有新中国!”

孙中山读后感简单篇二

在读完《孙中山全传》之后,我了解到孙中山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我个人认为在孙中山成功之路上有五大转折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之时,想要通过上书以救时局来将他的“医国”的想法付诸实践,草拟《上李鸿章书》,谋划北上天津投书。文中一些于我们至今耳熟能详:“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然而,此次上书终究失败。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孙中山愈益忧愤,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成立了兴中会。

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强调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一大转折点。其次,于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组建本部机构。同盟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革命小团体存在的领导机构组织不健全的缺陷。

它的产生,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一次理性飞跃。遗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坚持最初的“三权分立”,而是“总理负责制”。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二大转折点。再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得知消息回国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任命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对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意义,首先,它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三大转折点。然后,伴随宋教仁被刺事件引发的“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这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最困难、最感孤独的岁月。而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孙中山得到了宋庆龄的巨大支持和鼓励。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此后的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四大转折点。最后,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42年1月召开中国革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加快了革命的步伐,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到革命的洗礼。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成功。正如孙逸仙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

我们都清楚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虽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不可不谓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说道:“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曾说“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孙中山”这三个字将烙印在我们千千万万人心中,直到永远。

孙中山读后感简单篇三

老师给了我一本名叫《孙中山的故事》的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对孙中山这个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奋斗,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中山,铭文、字德明,号逸仙,又号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的农家小院里。父亲孙达成是位涥朴的农民,哥哥是孙眉,一位华侨资本家。孙中山六岁起就帮助父亲从事农业劳动,十岁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跟随着母亲飘洋过海,在哥哥家住了五年。并在那里的学校读书,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11年10日晚,武昌的起义爆发,过了两天,又占领了汉阳、汉口,

起义取得了胜利。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深入与保皇派开展斗争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春天,他委派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东从日本返回湖南,运动会党和新军,发动萍、浏、澧起义。这次起义,获得了广大贫苦农名和矿工的支持,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万人,涉及好几县,震动了长江中游各省,危及清朝的反动统治,清廷闻讯后,急命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湖南巡抚、江西巡抚,派主力部队进行围剿。起义军虽然英勇奋战,屡次挫败敌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

孙中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中国的英雄,我们也要像孙中山一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才能更好的进入社会。孙中山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

孙中山读后感简单篇四

今晚,我看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他的一生的故事。我今天看的部分讲的是孙中山的少年时期。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劳善良。6岁开始跟他的姐姐砍柴,每年还要替有钱人牧牛,空闲的时候,帮家里做零活。在劳动中,他身体锻炼得非常结实。孙中山不仅勤劳,而且正直勇敢,一直好打抱不平。在一次外出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脱了危险,还抓住了贩卖人口的坏蛋。

孙中山不仅如此,他的记性还很好,老师教几遍的东西很快就能背诵,从来没有因为北宋不出来而在孔子像前罚跪。他渐渐感到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像老师提出意见:“老师,我每天读书,不知书中讲些什么道理,这有什么用呢?”这件事告诉我们读书是好事,但不能死读书。

以上就是我今天看的内容,下次再继续为大家讲以后的故事吧!

孙中山读后感简单篇五

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书的后面,有对孙中山一生的评论:

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回,愈挫愈烈,使他留下的遗产。

的确,孙中山先生,曾因为推翻清政府的独裁统治,而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就失败过九次;因为讨袁护国,发动过四次进攻;因为要打—倒军阀,发动了三次起义。在挫折的阻挡下,他不但没有向困难低头,而且态度更加坚决。

记得有一次,孙中山先生患了肝病,需要休养,但部队也要北上,他的亲属、战友都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却说:“我已经五十九岁了,就是死,也心安了。”其他人见中山先生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坐船走的孙中山,接受了岸上的`军人致的举枪、撇刀礼。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的,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伟大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