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

时间:2023-12-28 作者:念青松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梳理和整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对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提升。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一

用十二天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是一部初中就有所耳闻的小说,只是那个时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孤独为何物,更不知道为什么是百年的孤独,直到2022年的春天,当我放下这本书让各种思绪在脑海中发酵、游荡和碰撞,好像忽然就明白了。

在讲述什么是孤独之前,有必要对本书做基本的了解,这是一个关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人在荒芜中建立起一个叫马孔多的镇子,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欣欣向荣,吉普赛人经常带来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如冰块、放大镜、炼金术、磁铁……这样的开端让人对镇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加上布恩迪亚家族勇敢的开拓精神,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家族创业的令人振奋的故事,然而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家族百年来与孤独斗争的历程。

很多人看不进去这本书,原因之一是人物的名字很相似,七代人的名字基本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排列组合(如图),让中国人读起来很迷糊。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起名呢?当我们看到这些相似的名字时,也许会在头脑中跳出一个词:重复。

想象这样一种场景,你在一条未知的路上行走,刚开始充满好奇,开拓进取,不停的往前走,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于是你一直走一直走,忽然你回到了原点……你以为自己走错了路,于是重新出发,依然满怀期待,一直走一直走,谁知又回到了原点……你不放弃,要再走一次,还是回到了原点……就这样走了很多次,最后都回到了原点,你会是什么感觉?会是一种愤怒和无力吧。

这种重复带来的无力感好比一个人被囚禁在牢里,他哪儿也去不了,最后诞生出另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孤独。当你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你认识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但结局都是相似的,你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就像杨绛所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第一代人阿尔卡蒂奥看到了人生的重复,就像书中所说:他花了六个小时观察各种事物,试图找出一分一毫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期待发现某种变化能证明时间的流逝。星期五,他在谁都还没有起床时又去观察外界的状况,最后彻底确认了仍是星期一。

第二代人布恩迪亚上校参与革命32次,全部失败,他发现世界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最后对革命感到了厌倦,于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雕刻小金鱼,直到生命的结束。小女儿阿玛兰妲年轻时对爱情充满渴望,嫉妒、放纵、克制、懊悔,年老时则独自织衣服,似乎永远也织不完。养女丽贝卡的老年生活更让人震撼,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破败荒芜的屋子里,就像是一个活人的坟墓。

第三代人没多少故事,似乎只是家族生命的繁衍。

第四代人显现出与第二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五代人显现出与第一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六代人显现出与第一代人之前相似的生活。

到了第七代,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孩子,一起又回到原点。

百年孤独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面对重复的无力感,第一代人为此而崩溃,最后在树下死去。第二代人用重复对抗重复,就像上校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停的刻小金鱼。第六代人想打破家族的重复,破译了羊皮卷上的神秘预言,谁知家族的一切都是注定的。

持续百年的孤独直到整个家族的生命终止才暂停了下来,小说的结尾说:这座镜子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作者马尔克斯为何会说这样的家族不会第二次出现?我不清楚作家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因为任何家族只要活着就会孤独,然后在重复中消亡,最后从世人记忆中抹去。这样的话,即使有n个家族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但只在人的记忆中出现一次,没有第二次。

也许,孤独是无止境的,人应该学会健忘。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二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三

马尔克斯因这本书获得“二十世纪文学标杆”,是名副其实的。通过叙述布恩迪亚家族从发迹、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七代家族成员的生活和感情历程,同时也影射着19世纪殖民扩张中南美洲的历史进程。绝妙的是,这本小说的命名——百年孤独,不知多少人仅凭这四个字便拿起了这本书,因为这四个字直接戳中了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感觉——孤独,这是人性的底色,非褒义也非贬义,就是一种无法逃避、抑或是不自觉的依赖。

读完一遍,感觉这本书和《红楼梦》有点相似,更让人觉得马尔克斯的伟大。都有一个推进家族发展但终究徒劳一场的女性:乌尔苏拉vs.贾母;都有男性角色对左右家族命运一筹莫展后的无奈和遁隐:奥雷里亚诺做小金鱼vs.贾敬修道;都有着情欲纠缠交错的畸形恋情。历史的洪流当初怎么将好运投递给一个新兴家族,将其推向光辉灿烂的顶峰,也会以种种方式将一个家族推向覆灭。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以这条客观规律为主线,这本书中一代代的人物性格,可以理解为对第一代家族创始人性格的衍生和放大,在生活、生意、战争、爱情、欲望、求知等几条线索上演绎着家族性格中内敛和奔放的对抗,对抗中的无奈,无奈之下的孤独。

领跑者的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之王”,他带领20多户人家从无到有缔造了马孔多。从他对科学疯狂的好奇和实验,就能看出身体里流淌着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的血液,对财富的欲望驱使他钻研炼金术,在吉普赛人将外界新鲜玩意儿带到马孔多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为自己的好奇心买单,但乐观进取的开拓精神丝毫不减。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止贤内助乌尔苏拉对她的提醒,在他带领村民尝试走出马孔多失败后,乌尔苏拉以死反对他的“不务正业”时,“他一直凝视着孩子们,直到双眼湿润。他用手背擦干眼睛,深深地叹息一声,接受了现实。”探索科学、财富、新世界的领跑者,就这样被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拉扯到日常生活中,在实验室里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间歇,他能感到心里一种按压下去的精神在马孔多的袅袅炊烟炊烟和湍湍河流里显得孑然而又乏力。这种感觉表面上是乌尔苏拉压给他,实际上来自于他意识到被科学发展抛在了时代的队尾,他的才能与时代的步伐脱节了。他能从一个简单的罗盘和观星记录就推断出地球是圆的,足以证明他的聪明,然而他接触到这些的时机太晚了,滞后于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两三百年,这加剧了他的无奈和失落。这份孤独,与林则徐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时的感觉,或能找到共鸣。

建立城镇后,外来势力逐次登场,里正、教会、内战军队,让老何塞倾注心血的马孔多渐渐失控、旁落、糟践,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改变马孔多的厄运,只是比别人提前感受到了绝望。因此他比马孔多其他任何人更早、更多地承担着忧虑和歇斯底里,直到从众人的“正常”中脱颖而出——“他疯了”。一个历史进程对一个小城镇所有的摧残,都被他一眼望穿,跳过了殖民者处心积虑、潜移默化式的演变,一下子让他怎么能承受得住,不疯才是不正常的。

2.信仰加持的孤独。

乌尔苏拉,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创始人老何塞的妻子,她总是在家族命运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发光发热,即便是迟暮之年也是孜孜不怠。她前半生仿佛没有孤独,因为她没时间感受这些,从创建马孔多的那天起,要承担老何塞丢给她一人的家务劳作,后来的小动物糖果生意她也是尽心尽力,在晚上睡觉前还不忘检查是否有小动物没有用蓖麻油点上的眼珠。她身上有一股劲,如同家族的引擎,有她在家族就有向前推进的动力,就有收入的来源、就会有人打扫院落、收拾虫子不受侵扰,有她在家族子嗣们就不能胡作非为、不能在马孔多制造独裁恐怖。然而,上帝给她的这股劲终究要收回去的,当她逐渐向衰老低头时,一辈子该感觉到的孤独才像雪崩一样扑面而来,在弥留之际她重新认识着家族的每一个面孔,宽恕着每一个灵魂,但还是保留着一份对生命不公的愤怒。

“乌尔苏拉又不禁自问是否应当索性躺进坟墓让人埋土,并毫无顾忌地质询上帝是否真的认为人心如铁足以经受这许多痛苦的折磨。她问了又问,愈加惶惑,并感到无可抑制的强烈欲望涌上心头,想要像外乡人一样破口大骂,想要让自己最终能放任片刻,那是她渴求已久却又反复拖延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她不再逆来顺受,而要痛骂一场,把整整一个世纪忍气吞声压在心底的无数污言秽语一吐为快。”

她付出的一切,最终也没有换来晚辈们对她晚年该有的照顾,甚至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如果说老何塞的孤独是源自内心的失落,乌尔苏拉晚年的孤独则是对终身信念的疑惑,她迷失在自己一生奉行的信仰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中,彷徨不堪。一方面来自她对家族的热爱和晚年被冷落的反差,另一方面来自她对上帝的忠贞和家族承受苦难的不公,一刻得不到答案,她便多承受一刻的孤独。

3.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与生俱来并且超凡。

奥雷里亚诺上校,二代轴心人物,在母亲腹中便会哭泣,乌尔苏拉觉得这个孩子以后注定是不懂得爱与被爱的。与生俱来的内向、孤僻,继承了老何塞的远见卓识,对自己的追求多了几分沉稳冷静。从马孔多为正义带领村民起义开始,戎马半生,16次战争均以失利告终。当他感觉到被人利用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翻滚,便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志,战争的血腥已经让他对生死麻木。当他准备以自决了结一切时,却被医生设计的小诡计拣了一条命回来,最终将自己沉浸在做小金鱼的工艺中回避现实和回忆。

如果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可以继承的,那么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叠加着和老何塞一样的无奈感,老何塞屡次想要走出马孔多但最终放弃,奥雷里亚诺带领马孔多的人民出战,结果屡屡受挫最终被人利用还加以土匪的罪名,于是他第一个感觉到战争的虚无。战争的麻木让他可以剥离普通人的孤独感,他被拥戴过、被批判过,没有什么失落和疑惑是能让他感到孤独的。反过来,孤独是他内心唯一的避难所,他专注于周而复始的小金鱼制作和消融,那是一份连自己都忘掉的专注,直到临死的一天。

“从年轻时代起,他第一次让自己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仿佛回到了吉普赛人到来时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神奇下午。”

4.美人儿蕾梅黛丝不孤独。

美人儿蕾梅黛丝是第四代的长女,有着漂亮的容颜,和令男人无法忘却的气味。她超脱凡尘如圣女,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个布袋,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白床单随着漫天黄花飞雨升天了。之所以说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不孤独的人,是因为她本质上不属于这个家族,甚至不属于人类。她天真烂漫,没有一丝邪念,即便是对屋顶偷窥她洗澡的人,也善意地提醒小心掉下来,而不是考虑自己被别人偷看的窘迫。她的结局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的物化,化为满天飞舞的黄花瓣随风而逝。

从她身上,我猜测马尔克斯或许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就没有孤独了,因为孤独本身就是个体的感受,这可能是这本书对布恩迪亚家族式孤独的一个活口,但显得那么缥缈虚无,非现实所能接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尔克斯是想用这种方式,更进一步地关闭小说人物们逃离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出口,现实世界中摆脱不开的,认了吧!

5.狂欢驱走不了寂寞,人潮退去后狼藉的街道更空荡。

奥雷里亚诺第二,第四代次子,与情人厮混,因畜养的牲畜繁殖惊人聚敛了财富,喜欢狂欢和餮食。南美洲的狂欢节是一大特色,期间人们纵情于喧闹和美酒佳肴,是一种传统。从第一代马孔多人就是,乌尔苏拉买来自动钢琴让老何塞鼓捣坏了,“然而,那二十一位当年深入山林西行寻找大海的无畏勇士的后人,执著地绕过错乱乐声的暗礁,翩翩起舞直到天明。”可见,狂欢派对玩得并不是音乐而是氛围,激情被喧闹点燃再传染开,短暂、奔赴、狂野的,这是纵情酒色的奥雷里亚诺第二喜欢的,但这些不持久的快乐如划过长夜的流星,留下的只有漫长而深邃的寂寥。

“让一让,母牛们,生命短暂啊!”

这是奥雷里亚诺第二在狂欢派对的口头禅,最终也成为他葬礼上朋友们恶搞的致辞写在了棺材盖上。随着精力的衰退,他后来逐渐对狂欢失去了激情,任何喧闹的聚会和歌舞宴饮也填满不了他内心的空虚。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大雨,卷走了他所有的牲畜和财富,他和情人又回到了走街串巷推销彩票的窘境。和情人的激情消失殆尽后,彼此逐渐成为了朋友般的陪伴和依赖,他仿佛才刚开始体验人间真挚的感情,却又更觉得空虚难以填补,最终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6.排除孤独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第二代阿玛兰妲,终身未嫁,贞洁一生。曾经和丽贝卡同时喜欢上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在丽贝卡退出后,皮埃特罗因追求她被拒绝最终殉情。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直到死去也没解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寂寞的驱使下与侄儿暧昧,荒诞的经历让她警醒,最终在无法摆脱的孤寂中足不出户,开始为自己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阿玛兰妲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她在不该爱的时候爱得那么深,在该爱的时候却把自己藏起来,乌尔苏拉最后说她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或许是温柔到了极点就表现出来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爱情。

畸形的开端,必然如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预言,会在畸形的结尾中收场,随着一场暴风雨将一切卷走,如同“白茫茫一片真安静”的结局。存在即合理,首先被时代选择的应该是正确的,否则在被抛弃的进程中置身其中的生命会有坠落失重的孤独和飘零感,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如果马孔多足够强大,不受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摆布,即便是孤独存在,也是一种桀骜不驯的坚持。但是,没有那份支撑孤独的强大,孤独就成了折磨人的毒气,不论是否出卖倔强,最后灵魂都会被扔到孤寂的角落,被时间耗尽。

不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纵使历史长河荡涤着多少喧嚣和寂寞,也要有一颗敢于面对孤独的心,化孤独为力量,砥砺前行。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四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xx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五

在这一天,我随着马尔克斯最后那句“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合上厚厚的这本《百年孤独》。

书买来很久了,一直没下决心看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因为一是我骨子里并不是很喜欢读外国小说,二是早听说这里面人物众多,名字重叠,光看这个书名也觉得甚是厚重。

但我仍在4月的某天打开了他,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大概了解了一下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一遍读下来,便不会如此顺畅。

简单的说《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用一个家族的命运,告诉世人: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在变老的路上,与其抗拒孤独,不如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或许才能回归生命真正的意义。

虽然该书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人物情节刻画细致深刻,但我仍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去深切歌讼这本书,特别不赞同青少年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

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他让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独颓废的日子,让我想起少年时曾经呆过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镇,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热闹地陪伴在身边而今已很久不见面不联系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书真实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旅程,孤独和颓废至始至终充斥了整个生命。每个人的宿命都如书中的羊皮卷一样早早被写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奋斗,抗争,期望得到改变,可时光之轴又悄悄地将一切旋转还原。就如同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无论第一代怎样开疆拓土,向先进科技靠拢,无论后面几代怎样不屈反抗或纵情声色,最终仍逃不去的是无人能解的孤独,荒诞无聊的晚年,宿命的轮回。正如书中那三袋巨额金币一样,莫名其妙的得到,却又离奇消散,果真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当然,看完书之后,也是有收获的。你也许会明白,曾经得到的东西最后极大可能会回到起点;你也许会有所改变,从一开始畏惧孤独到享受孤独。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态从容才能与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变自己的心态。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六

每样事情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

初次看这本书时,立即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浮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七

刚看完时觉得跟以前看过的《活着》有点相似之处,写着家族的衰落。

这本书的人名重复率很高,假如不去记下的话,可能很容易忘记往前面去翻找。在这七代人重复的名字中,都带有着相似独特的性格。所以在书中乌尔苏拉说后代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

而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会消失,“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关于研究羊皮卷这一线索持续了七代人,看到最后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多次提到的冰块与家族第一人的梦境所联系,百年的马孔多从繁荣走向衰弱,也印证了羊皮卷的预言,马孔多是一座“镜子之城”,在世界上消失。我想了想,镜子在外人看来反射的是外面的世界,而不能看到镜子里面的世界。所以“镜子之城”永远无法被世人所知,以至于被遗忘。

书的开头写了吉卜赛人将外界的新发明带进不发达的马孔多,这更像是在反映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用新事物改变旧事物,随后导致社会的变迁。在这百年里,我们也看到战争,殖民,种植园,宗教的影子,还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各种奇闻异事。这些事件让人有想读下去的冲动。

另外,“孤独”在每个角色的晚年生活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自愿孤独”,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可能是旁人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孤独。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八

与书相遇,其实同与人相遇一样。人们常愿:“对的时间,碰见对的人”。是因为过往滚滚将你我塑造为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过往的时光,都不会是对方所期盼的人。

读书亦然。用一颗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从中得到共鸣,得到启迪,得到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超然友谊。十五岁让你热泪盈眶的薄本,二十二岁再读未必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隐隐为过往的眼泪而面红。而十七岁那年随意捧起却觉无趣,随之束之高阁的书,却在岁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击着你的心灵。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独》,是在高中。关关新购之后,泡脚时吐槽里面人物重复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甚至还有什么第一第二的,弄得我们忍不住发笑。在单调的高三生活里,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这个长长的名字甚至成为了我们一个不明意味的笑话。偶尔从口里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总是能乐不可支。于是抱着一种寻乐的心态,我过些时日便将它借了过来。依稀记得它黑红的封面,书脊因摩挲而略微发白。大抵是因为那时每天读闲书的时间有限,每次翻开,望着书里的名字,总要花一番功夫去试图接续人物关系。没过一周,这种艰难而痛苦的尝试,就以我的全盘失败而告终,除如同浆糊一般留着几个拗口的难以辨别的名字以外,并未感受到半点文学吸引。只觉得像是回到了小学不知几年级被父亲要求着初读红楼梦的日子,浑浑噩噩,味同嚼蜡,难熬非常。

放弃前,我特地关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从此,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百年孤独》就此成为了一种难言的痛苦回忆,心中甚至生起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愿再捧起。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硬要说,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于是三四天前倔强的下回了《百年孤独》。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纸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这样开始了重读。

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天,前面的剧情多少有些印象,读起来虽然顺畅,但又有些枯燥。我甚至又开始担心这次重读能否遂愿,似乎熟悉的混淆感又隐隐浮现了起来。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忘记了纷繁复杂的关系网,抛开了那拗口而重复的名字,渐渐地,夸张而狂野的魔幻现实面罩被揭开,我惊觉其背后是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代不同的悲剧,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不变的孤独。

羊皮卷,银匠间,小金鱼,裹尸布。无休无止的情爱与私通,交织着无休无止的怨恨与猜忌。那小小一间银匠间,那薄薄几卷羊皮纸,又留下过多少孤寂灵魂的指印。偌大一个家族,从未有过理解与共通,每个人唯有难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终生萦绕的孤独。是孤独招致了悲剧,而悲剧又招致了孤独。

或许悲剧在他们自己看来,不觉是悲剧。或许孤独者本身,鲜觉孤独。但终会有一天,若孤独的世界出现一个缺口,被压抑的情感便会如火山般喷涌,孤独会吞噬你,会让你加倍加倍地试图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让你奋不顾身,忘却伦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尝愁滋味,为作新词强赋愁。

孤独也是。尽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再回首,又会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会为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发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涩到的孤独,远比过往所有都来的更多。渐渐意识到,没人会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没人会陪你跨过荆棘险滩,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独,家人会支持你,朋友会鼓励你,但都不曾了解你,正如你也不曾了解谁。热闹的欢聚背后,可能是一颗颗孤寂而渴望共鸣的心。孤独是我们的起点,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归宿。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愿我们找到自己的知音。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九

最早接触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在影视剧中,当时还未曾读过《百年孤独》,虽然早有耳闻,如今读完只有震撼。马尔克斯用他史诗一般的叙事架构和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跟随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之旅。

孤独并非布恩迪亚家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即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独一同入殓,永世相随。

如果说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一个悲伤的共同体。即使他们血浓于水,可纵观他们的一生,之间几乎没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尔这个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载了一些短暂的幸福时光。

孤独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到你最后都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时间变的不再重要。孤独也是一场短暂的旅行,短到当你开始享受它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铭记他人来充实自我,让每个孤独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独,那么请不要悲伤,你的孤独并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解释。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一

这是第一本让我读完后依依不舍的书。

当年,有人评价它为“睡前读物、拿过来看一会儿就能睡着”。于是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没意思。

再加上网友们说人物关系复杂,我更是怀着畏惧心理打开了这本书并一直画人物关系图。

《百年孤独》本应是我2020读完的第一本书,但是因为疫情缘故,它成了第三本。

刚开始读时,对书中的细节我不断较真:老何在栗子树下绑着,子孙也不管?家里的东西像被精灵乱动一样消失一会又在别处出现?暴雨一下就是几年?如此种种。不禁感叹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很高。

直到读完全本,仿佛从一场荒诞的梦中醒来,心里也不知从何时起竟然与书中家族产生联系,一阵不舍涌出。

书里的“发展”线与当今主旋律的“发展”二字背道而驰——往昔逐渐衰败、趋近灭亡而不会灭亡。

人类当真是不会反思、不吸取教训的物种,和动物一无二致。重复前人的错误而不自知,不论世界如何变迁,错误只是换了头面找上门来,人就照单全收。

是啊,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经历情爱总都是第一遭。也无外乎相同的爱恨戏码在书里书外重现。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二

第一次读哥伦比亚作品。刚读没几页。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定有它的'闪光点。浮光掠影也罢,仔细研读也罢。能有这许多的优秀作品可读,总是幸福的感觉。

百年孤独看的真的是艰难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边不读了,但现在总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闪光点。

百年孤独。加西来。马尔克斯用18年时间创作了这部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精细之处。

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模糊的感觉。时时交杂着幻想,宗教,神话,传说等等。人名的重复也让读起来有如云山雾罩。

全文的格调是深沉的喑哑的基调。让人深思生与死过程的繁琐。

文中人物并无鲜明的主次之分。因为每个人都是这部历史特定时刻的主角。

仅以我看后的感观,乌苏拉。伊瓜朗是这百年历史长河的见证人。她与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历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猪尾巴的家族史开始,到最后生出小猪尾巴的最后一位奥雷良诺被蚂蚁侵食。

她是位性格坚强的女性。无论在家族原始时期辛苦劳作,到家族兴盛之时的高山远瞩及至家族颓废之时仍在苦苦挣扎。她的生命是顽强漫长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辉也是那么的夺目。

她孕育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他不屈不扰的武装起义之时,始终作他坚强后盾。

在上校对战争最狂热之时的疯狂举动,又时时的想劝导他麻木敏感的神经,并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对战争厌倦时,亮出了她母亲的胸怀关心他,让他四处游走的心回归了家。

如果说男人在搅动历史,那么他们身后的女人是柔韧的联系历史。

乌苏拉的简单勤劳和菲南达的理想化贵族化持家都是在家这方寸之地。然而她们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历史的主心骨。

这本书看下来真不轻松!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三

我只读了一遍《百年孤独》,不是人们常说的乏味不想重读,而是这本书,又或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一种魔力,自开篇起就让人有一种与其他书不一样的感觉,就像一个黑洞一般吸引着你,你不断探索,却无法像往常一样理清思绪,渐渐生起说不出的感觉,我不敢再重读。

说者认真,听者可笑,一本书有什么不敢读的?也是,有些人连《午夜凶铃》都敢看,但我的不敢读却不是因为这本书有什么可怕之处。

一切恐惧源于未知。

开篇是一个人的回忆,似乎文章是从回忆开始的,似乎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过去的故事,我抱着看历史的心情继续看,读着读着,过去就变成了现在,似乎开头的话只是提提罢了。接下来便是以建立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因近亲结婚生出的长猪尾巴的被蚂蚁吞噬早夭的最后一人奥雷里亚诺的家族史。

整篇故事,不,应是说布恩迪亚家族从理智向上,勤劳热血改变为无尽的循环,怅然与孤独。似乎改变家族命运的是偶然来此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这个神秘而智慧的人带来了外来的智慧。我想这位老人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是他将布恩迪亚家族玄幻化了,他的到来使家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件件事以匪夷所思的方向发展,似乎连线了一般。整个家族前前后后都有神话般的色彩,无论是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鬼魂的出现,美人鱼蕾梅黛丝之升天,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又或是“便盆室”,甚至最后家族鬼魂齐聚……这一个个神话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这百年的家族里,你并不感到惊奇,仿佛你看到的本就是一本神话,这本来就是一个这样的家族。这个家族自那位吉普赛老人的到来渐渐变了性质,从老祖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猪尾巴婴儿奥雷里亚诺都与常人相差甚远,这个家族是个无限的循环,一个超凡脱俗的、无尽的循环,循环的名字,循环的性格,循环的事情……这一切都看起来很自然。

文章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们大多都接触过一堆手卷,羊皮手卷。那是梅尔基亚德斯用母语梵文所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世代坚持,却一直没有破译出来的东西。到了最后谜底浮现,奥雷里亚诺·巴比伦译出了一切,站在毁灭的马孔多中,站在几乎全毁的家族祖房中,大声而清醒地,无比流畅地译出了自己家的家族史,梅尔基亚德斯百年前就已写好的布恩迪亚家族史,或是叫预言。

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基亚德斯,患了多种病症,死神都不能将他带走,即使死亡,他的灵魂还是在自己的房间内教导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嗣,他的智慧引导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他的羊皮卷和炼金术让他们在孤独中有了指引,不过我说的可能仅浮于表面,梅尔基亚德斯是个神秘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一直如此。活了一百多岁的乌尔苏拉是一个精明的女人,为了家族操劳了一辈子,就算她已老到不行,双眼俱盲,可还是迈动着年迈的步伐,在屋内不时出现,打理这个家。这个神话般的,可怜又倔强的老老祖母,玫瑰土荆芥的气味,杯中谷物在地上组成的海星,夜空中的发光的橙色飞盘预示了她的死亡,炎热的天,飞鸟的暴死,神秘怪物的出现为她的死亡平添了一抹神秘。而费尔南达,那个一心想成为女王的古板女人,也是我最厌恶的角色。细想一下,她其实跟那些俗世的人别无二致,渴望高贵,古板守旧,她嫁入布恩迪亚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大错,一个俗人注定无法在这般家族中正常生活。

孤独可能是这个家族的宿命。循环是孤独的来源,孤独使其循环。这是个无解的家族。

一切未知来自孤独。

一个孤独的家族,如肥皂泡一般在最后一刻爆裂开来,消失在时空之中。

这本书只能精读,略读会让人深陷未知之中,读到最后,一切的不解也就释然了,但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

我望向窗外,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

面对渐暗的天色与高楼,

远处的那抹深蓝和烟云,

突然感到一种……。

前所未有的怅然与孤独。

也许人生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吧,那么也就没什么不适了,人类的孤独是从出生既有的,我享受这种感觉。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四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题材,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乍一听,你肯定以为这是一本哲学书,其实不然,这是一本记录拉丁美洲动荡年代的小说,但我更倾向于将其看作寻找自我的小说。我尝试过很多次向别人介绍这本书,但很难全面概括此书要传达的思想和历史故事,因此,我放弃那些深刻的道理,忽略掉沉重的历史背景,只从寻找自我角度,简单介绍此书。

如果能忍受开篇略微无厘头的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那恭喜你发现了一本宝藏。全书围绕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展开,混杂了现实故事、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很多地方都充满玄幻色彩。马孔多小镇是一个社会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这个没有边界的小镇里。小镇经历了初代人民的辛勤劳作,见证了中期社会的奢靡无度,最后随着了无生机的建筑消散风中。马孔多从有至无,都是一个传说,没有人找得到不存在地图上的城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瓜兰是马孔多的创始人之一,作为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也是男权统治和女权统治的核心人物。当然,《百年孤独》并不着重于讨论男权社会和女权社会的优劣,但却通过两人的性格和思想深刻揭示了两种统治状态下社会发展趋势。马孔多历经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传承,其兴衰也是家族兴衰。

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与孤独为伍”的人。不论是奥雷里亚诺,还是阿尔卡蒂奥(这本书最难记住的大概是成员名字,特别是男生的名字基本就是创始人名字的排列组合……),他们一生中都有很长时间,在家中的炼金屋里度过,可能是炼制金鱼,可能是钻研吉普赛人留下的宝藏,可能是破译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孤独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奥雷里亚诺,却创造出了荒诞的将军、迷途的智者,甚至还有无尽的财富,老死在树下的曾曾祖父。或许,你会从这些人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也很容易在马孔多找到自己的位置。来去自如的杂货店老板、埋头苦干的工厂工人、“客栈”(以防屏蔽)里寻欢作乐的年轻人……马孔多的每一个人都不多余,但都有相同的结局,不过是注定被遗忘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小粒沙子,这种遗忘自然而然,这种遗忘就是“百年孤独”。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刻开始,或许是工人革命之后,或许是战争之后,马孔多陷入消亡的漩涡无法抽身,即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朝气、热情与生命力,也没能改变马孔多被虫蚁占领、被尘土淹没的命运。

如果问书中哪一位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必然是乌尔苏拉·伊瓜兰。她就像个永不疲倦也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推动着家族向前奔跑,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却是最有生命力的人。这股生命力是支撑马孔多的强大力量,可惜没能坚持到最后,是一种遗憾的美吧。但如果问书中哪一位人物最让我感同身受,我不会回答你,这一定是个秘密,是保持内心孤独的必要条件。

孤独的人创造了世界,最终也会孤独地走。享受孤独,或许能看见生命的另一面。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五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的《百年孤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令人眼花缭乱。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近亲结婚,乌尔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迪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迪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迪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孔多。起初布恩迪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迪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儿子,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自己。而这个带尾的儿子,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妲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像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尔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奥雷里亚诺第二和阿尔卡蒂奥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尔卡蒂奥第二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里亚诺第二则像何塞阿尔卡蒂奥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

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一样的,乌尔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迪亚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孔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尔苏拉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的生活里除了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乌尔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妲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这本书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这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迪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六

一本书,诉说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一本书,表达了一个作家内心的愤懑;一本书,控诉了一个时代血腥的历史。它,就是《百年孤独》。

初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被这本书所吸引,它似乎只是在简单地记叙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没有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家族开始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他们为了躲避亡魂而来到了一片滩涂,并在那里建立了小镇马孔多。起初小镇是美好的、单纯的:人们生活美满,村庄欣欣向荣,没有纷争,没有灾难,甚至“没有人死去”。但从第一批吉普赛人到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再忙于治理村庄,利益、暴力、征服等欲望一点点显露出来:买磁铁、买放大镜、买六分仪……。从吉普赛人和意大利人的到来,再到香蕉公司的建立,最后外来的所有都在大雨中化作一片沼泽,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人都会想到,马孔多就是一个微缩的哥伦比亚,而外来的人们就像是传来的现代文明。现实中的哥伦比亚因为外来文化,在短短70年间爆发了几十次内战,死伤数百万,对文明无疑是一场灾难。而正是不断输入的文明成果激发了人们的欲望,最后招致灾难。

我很好奇,当初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写下这些的。对外来者的愤恨?还是对本土人的不满?又或是对人生的迷茫?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欲望,是孤独的起始。

生而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那样只会是个空壳人,毕竟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如何控制好欲望、积极地利用它,是我们要用一生来学习、领悟的。但你若是被欲望所驱使、浑浑噩噩地去过这一生,那么最后回头时你便会像奥雷里亚诺家族一样两手空空、终日与孤独作伴,最后在悔恨与无力中死去。当今社会,许多人被欲望所支配着,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往往害了自己,更多的时候给无辜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欲望的主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否则后悔莫及的就是你。

最后,我想把书中的一句话送给你们: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七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杂。犹如自己一个小宇宙,谁能说得清、讲的透,唯一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孤独都是伴随每个人的。

一个家族,一个140~150年的时间跨度,却只有近十个姓名,作者高超的叙述,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敬佩。

从摘录上看,作者经历了内战,虽然对他的经历无从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叙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如进入了一次心灵之旅,而这次旅程让我觉得很累,要整理出条理来很累。但收获还是有的,就是可能肤浅些。

买此书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独,而《百年孤独》应该是一生的事,因此说孤独会始终伴随着自己。书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联系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许多。少年的孤独、青年的孤独、中年的孤独,直到老年的孤独,要想达到理想状态却被现实压着,增添了许多许多孤独感出来。那什么叫孤独?怎么排遣孤独?怎么从孤独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孤独是给自己的。

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和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报复的一个过程,还有内战的整个过程,家族中几代人的命运就相应跟着起伏变化。

人物既有家族遗传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进入,代代相传,性格也就不是两种性的,而是多种性格的混合物,也许叫多种元素的结合吧。命运就难说了,是冥冥之中的吗?一本艰涩巨大的人类思想探索的书,看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孤独,我的观点是:人要乐观。应该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人,有许许多多错误缺点,用思想去战胜困难、战胜孤独,而乐观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对艰难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还有就是勤能补拙,把思想贯彻到勤劳中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是回到古人所说的忧患意识中去了。

作者把许多哲理融入进书里去了,犹如嵌入的珍珠,闪着智慧的光芒,时不时的让我深思,特别是老年后的感悟是如此的精辟,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浅了。

孤独不怕,用强大的精神能够享受这种孤独。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八

这个城市的夏天漫长而闷热。随手翻开同学送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次的打开,又无数次的放下,几乎没有办法连贯地读下去,只因为其中那些凶猛的孤独比闷热的天气更加令人无法呼吸。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都有着相同的孤独。同样做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自己难免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它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辛格飞快挥舞着的双手,闪闪发亮的眼睛,最终的沉默。而在他的阁楼里,醉鬼和医生却无止境的诉说着。那些话语和情绪那么的悲伤、沉重、热烈,却在说出的瞬间就完全消失,没有得到任何理解,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是的,倾诉,整本书里的人都在发疯般的渴望着倾诉。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的这样的孤独。我们的灵魂像一团火,生发出无数的想法和念头,却只能在黑暗中说给自己听,而在那种自我倾诉之后,却只有更深的孤独。从何时开始,我们变的如此的暴烈,我们的心像饥渴的猎手,四处捕猎着一双倾听的耳朵,我想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变的无比脆弱。可能只因为一点点的理解,一点点的倾听,就可以投靠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甚至,爱上他。

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着,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所能读懂的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却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和喧嚣的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疏离。

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痛,即使是一位很优秀的倾听者。毕竟,伤口在别人身上。所谓感同身受,我是不大相信的。只是身世相同者抱在一起互相哭泣诉说,究竟是还是只有自己在揭开自己的伤疤给自己看。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倾诉的契机,于是我们更加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的申明自己的主张,描述着自己的灵魂。有时,我们甚至挖空心思的去想个绝妙的标题,千回百转的用一些华丽的词句,来捕猎着读者的目光,渴望着人们的倾听。整个世界像一张喋喋不休的大嘴,无止境的倾诉着。而那些文字和话语,字里行间那些真挚的孤独和热情也许始终没有人能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倾听。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独。

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一只受伤的小猴,伤心地把自己的伤疤给朋友们看,朋友们也都很关心它,关切的问它伤口是怎么来的,并告诉它怎样处理伤口,可是后来还是死掉了,死于伤口发炎感染溃烂全身。它不停地展示伤口不顾一切地诉说痛苦,赢得朋友们的关心,而不去抚平它。溃烂是迟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别人的倾听,得到了别人的关注,那又能怎样呢?伤口终究在自己身上。怎样才能不孤独,怎样才能不受伤?或许,我们的孤独是和我们的存在一样与生俱来,这是宿命。这种感觉无论在谁身上总是能找到的。或许,我还是抱有幻想,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的心可以贴得很近,我们可以很快乐,可是孤独不会因为你爱或被爱,倾诉或者倾听减少,只是那些东西能让你有孤独减少的幻觉。

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实用19篇)篇十九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这篇文章的:几年前,张石牙的母亲因为一场罕见的暴雨,不幸在小黑河淹死。父亲张木头执意认为妻子的死是因为乡亲们的见死不救。于是,他断绝了与人们的来往,守着自己唯一的“三独”:独屋、独船、独生儿子——石牙。石牙因为父亲的缘故,被同学们冷落与侮辱,他开始怨自己的父亲了。后来,又是一场罕见的暴雨,石牙的死对头——王猛为了给生病的妈妈捕鱼被急流卷走了。石牙用父亲的独船救了王猛,自己却像母亲一样溺水死了,张木头知道后悲痛不已,而他也备受人们的尊敬。

这篇文章中,三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舍己救人、勇敢善良的石头;顽固爱子的张木头;不可一世又心地善良的王猛。

而文章的故事情节也牵动着大家的内心。在石头的母亲溺水而死,张木头决心断绝与人们的来往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张木头对妻子的爱;在张木头打伤儿子后又心急为他包扎伤口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木头的爱子情深;在王猛为给母亲捕鱼溺水,而石牙奋不顾身救他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石牙舍己救人的精神。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常新港的写作水平。

张木头的固执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也因此注定要孤独一生,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啊!

相关范文推荐

    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年度工作总结(精选18篇)

    在医院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同事一起进步。不妨来参考一下以下医院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20xx年即将

    mother英语初一大全(17篇)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语言,在求职和升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英语总结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张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小学四年级英语

    初三腊梅腊梅你好(热门17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能让读者读后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观点独到,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九年级上单元鄂教版选择孤独(精选14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对读者思想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挑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华部分,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和灵感。

    难忘的科技作品展(模板18篇)

    3.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论据支撑。这些优秀作文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和打磨而成的,具有深度和思想性。10月份,学校要组织科技节大赛。国庆长假时

    希望的春天为(汇总20篇)

    优秀作文有着清晰的结构,合理的逻辑,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认同。接下来是一篇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索。春夏秋冬这四季当

    三字经读后感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的意义和内涵,提高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作者的好奇和疑问的读后感,以及作者对读者的回应。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

    以伴我成长为题(实用18篇)

    优秀作文具有思想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选词精确、语言流畅等特点,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思想深刻、表

    真爱无价初三(热门16篇)

    作文是一种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写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

    八年级的写人我的同桌(实用21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深刻的思考,还要有真诚的情感和独特的观点。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写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的同桌,他是我们班上的数学课代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