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

时间:2023-12-26 作者:笔舞

读后感是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他人进行分享,同时也可以对所读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们的思考。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读后感的思路和思考方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一

唐玄宗开元(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其二。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二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李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难怪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会在你渴的时候给你一杯水,当你摔倒时,他们就会来拉你一把,当你被难题困扰时,他们就会来提示你一下,帮助你解决,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五

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六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七

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八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李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难怪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九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

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边。

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

即将送他的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了,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在相见。所以李白很悲痛和依依不舍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换作我,我也会这样的,因为即将要送交情很深的朋友走了,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热泪盈旷,更何况一般人呢。

来提示你一下,帮助你解决,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一

阳春三月里,孟浩然在黄鹤楼中告别了李白,向扬州出发。

孟浩然坐着小船,很快就消失在蓝天和白云之间,只看见长江水慢慢地流向东边,孟浩然的影子没有了,但李白还在眺望,因为他舍不得让朋友走。故写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中,我感觉到了李白和孟浩然深深的友情,他们谁都舍不得离开谁。我和朋友们的友谊也很深,大家分别的时候也会很难过,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二

唐玄宗开元(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着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三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孤帆远影碧空尽”意境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乘舟远行,望着自己的好友乘舟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背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六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八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十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通用22篇)篇二十二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上了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相关范文推荐

    检测所工作总结大全(20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以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工作过程和成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方法,下面是一些典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时间荏苒,岁月穿梭

    酒的广告策划方案(优质15篇)

    策划方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资源限制和目标要求,确保项目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

    数学必修的高中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紧接着是几份值得借鉴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例文范文(21篇)

    教案是教师为备课和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它对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教案范文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春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8篇)

    六年级教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的六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实践要求:1、经历有

    教育转化工作总结(汇总23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评估。请大家参考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总结。后进生的特点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以供参考。根据《国土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教案(实用23篇)

    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六年级教案示例,供教师们参考优秀的教学方法。1.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

    秋季班主任工作任务计划(精选19篇)

    工作计划书是在工作中为了达成目标而编制的详细计划和安排,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书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以

    国培中学教师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这几天我认真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