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

时间:2023-12-20 作者:笔砚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过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反思和总结,对书籍内容进行个人评价和思考的一种形式。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书籍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值得一读。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一

很多年前在长沙读书,喜欢那里重口味的美食,体重也到达过人生的巅峰。后来回了北方,虽然口味依然不算淡,但辣椒却吃的很少了。有次朋友问起我长沙的臭豆腐和北方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说长沙的臭豆腐估计吃的是意境吧——阴冷的雨夜,上了一整晚的自习,回寝室的路上,卖臭豆腐的老爷爷支着摊子,亮着橘黄的灯,香辣扑鼻的汤汁淋到炸透了的豆腐上,放一块到嘴里,让人倏忽间清醒和温暖起来,有了继续往前走的能量。

扶霞的这本《鱼翅与花椒》在我读来不太算是美食书,很像用食物串联起来的回忆录,吃食只是具象的物体,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对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态度。看的出来,作者对成都的感情特别深,以至于读她写的成都美食,我却在不自觉地想长沙的好吃的,反而是看她写的关于湖南菜谱的创作,完全没有感同身受。

译者说,遭受挫折时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是呀,有食物享受的日子,何其珍贵,愿我们都能珍惜。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二

临时改了这本书,两天时间读完。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外国人写的纪实作品,越来越喜欢这种风格。简单、客观、真实,读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一直以来的梦想,可以在自己身体允许、财务自由的时候,在中国的每一个小镇居住半年以上,能真正看到每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就那样每天出入当地的菜市场,在大街小巷毫无目的地自由穿梭。

也想起了那次在厦门和朋友自由行,误入一家小区楼下的小门店,已经过了午饭的点,没有灶火,竟然吃到了很符合自己口味的饭菜:土豆丝,清淡的排骨汤以及小碗米饭。没有在外面吃饭后常有的口渴,没有对肉汤油腻的反感,至今记忆犹新。

有些人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挑战自己的口味,有的人可能永远只追随一种。

我属于前者,就像作者一样,眼睛一闭,至少想要尝尝这个味道,但这是三十岁之前的经历。我生活在贫困的西北山区,饮食习惯应该和书中提到的刘复兴的家乡类似。在离开家乡读大学之前,我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会做蒜薹炒肉,会做一大盆羊肉胡萝卜馅来包饺子,其余时间,我们吃的基本上都是面食和土豆的多种变化。所以刚上大学,我竟然疯狂地迷上了一种叫米线的小吃,再配上一碗凉皮,两块钱就可以解决一餐,几乎整个学期都没有在学校的食堂吃过饭。后来听同宿舍的同学说想吃肉,就去熟肉店买一两块鸡胗吃,我到如今还是没有去尝试那个东西的味道。但是15块一条的烤鲶鱼让我开始爱上了吃鱼吃肉,虽然很奢侈,但是很贪恋那个味道。后来回了山西,自己租房子住后,还自己学着做了红烧肉、咖喱牛肉给弟弟吃,找对象的时候也会刻意不想找同乡,理由是实在不想天天吃面配烩菜,喝稀饭。

我的老公和我竟然是高中一个学校同一级的校友。我们认识三个月就领了结婚证,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根本无暇顾及什么饮食爱好。这一直是个梗。

到底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生活被他影响了还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素食?就像作者也会在体验了饕餮大餐之后想要回归生活的本质一样。总之,我爱人就像刘复兴一样坚守,从我认识他的时候就是喜欢喝稀饭吃蒸土豆,或者一碗面就够了,到现在,我们结婚十年,无论我怎么引导、怎么奚落,他没有任何变化。稀饭里必加苦菜,甚至吃个方便面也不加任何调料包,只加苦菜,每次吃都还要大声称赞人间美味。

因为我的儿子有一个完全迥异的口味。他不喝一口稀饭,甚至不怎么爱吃面,除了意大利面。他可以在大早晨吃下整块牛排,一次可以吃8个可乐鸡翅,他喜欢榴莲、牛油果我们见都没见过的水果的味道,看见美食纪录片上经常加各种奶酪更是垂涎三尺。疫情期间,我学会了红烧牛肉、炖牛尾汤、咖喱鸡块、烤鸭、各种面包、蛋糕、冰淇淋,我在做这些的时候完全不尝味道,因为我现在也基本咽不下任何肉食,以前不敢吃面的人可以吃下一大碗油泼面了。

所以,如果只有儿子在家,我会按照他喜欢的方式,一份米饭加一些肉,稍微配点蔬菜,我只要吃剩下的蔬菜就可以了。如果老公也回来吃,我基本需要做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餐,我们在一个餐桌上吃饭,但基本是各吃各的,互不影响。

这本书除了让我想起我们这个小家庭奇葩的饮食爱好之外,也让我常常想起我这两年认识的几个我认为的知识分子。包括在《江城》那本书,我有一样的感受。他们都是外国人,但是他们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里的文化,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读到这样的文字,常常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愧疚。

熟悉碳钢刀片青灰的色调。我喜欢握刀在手,感觉那种踏实的轻盈;把手掌放在刀面上,贴近胸口。这把刀让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这是手艺人的工具,用途广泛、无比迷人。这把刀是专属于我的啊,需要我悉心的照料,要时时拿去磨刀石上打磨,要细细地涂油,免得生锈。

就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我甚至不清楚我为什么感动。

我看到了他们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在为我们引以自豪的经济发展而惋惜,我看到了我每天必看的老师的朋友圈,他看起来一直在骂,骂老师、骂媒体、骂各种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但他从没有放弃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太平,能够有一点点进步,我们大家可以幸福安康。我们身边大部分口口声声大喊爱过的人可能只是想怎么样投机取巧将更多的国家利益装进自己的腰包。

我说我需要看到你的信息来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因为我们本来的生活太过于封闭,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可能从来不知道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我试着去从他发表的文章当中获取一点信息不让自己被虚假缥缈的信息流淹没,也试图努力看书让自己有一点分辨力,但很无力,太匮乏了。

他们写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如何吃,如何做事,我看到了自己的愚昧。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真是个忧心忡忡的“事儿妈”。吃饭之前要用开水烫洗碗筷;大巴司机在青藏高原一片漆黑的晚上开车之前习惯喝半瓶白酒,我还要去询问阻止。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如果你想在不同的文化中来一场真正的冒险,就得丢掉过去的桎梏。你要跟那里的人们“分享食物”,这话既是现实又是比喻;而危险正是这旅程的一部分。日子长了,我对危险也很迟钝了。

对危险的迟钝、对各种化学物品添加剂的迟钝、对思想的迟钝、对自由的迟钝。

我讨厌迟钝。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三

从国外的视角来看中国,“诗”是一个观察角度。诗歌是浓缩的历史、加密的事实、化妆的真相。中国诗词也擅长此道,比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记录的是去国的悲伤。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述的是时光的一去不复返。波特在《寻人不遇》里,努力跟着诗人的足迹,去还原诗人写诗时的环境。每到一处,倒上一杯酒,敬诗人,然后一饮而尽。如果寻人不遇,就让诗人的朋友代为转达。比如波特在李白妹妹的坟前敬酒,请她向哥哥转达敬意。

“美食”是另一个观察中国角度。牛津长大,剑桥上学,伦敦工作的福霞,拥有可以讲述感受的技能。福霞把这个技能转换到描述中国的美食上,精准地描述红油、花椒、辣椒对味蕾的轰炸,顿时让整本书飘出各种美食的香味。在没有互联网的九十年代,留学生在成都,就像在沙滩上搁浅的鲸鱼。而福霞这只鲸鱼,却品尝了沙滩的美食。

无论是波特还是福霞,他们都有记录和写作的习惯,还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无论切到什么频道,都能有独特的视角与发现。知识的传递,就像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条河流。好的作者,会用适当的语言,把内心的感受翻译给对岸的读者。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四

今天把《鱼翅与花椒》看完了。很佩服这位英国姐姐,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中国的美食,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土生土长”“爱国”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

除开美食,作者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我不同的角度和启发。在寻找美食的路上,亦或是人生的道路中,有很多困惑和分歧,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我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美食,可以读一读这本轻松的小书,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容易流口水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五

作者:昕之所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吃是秉持一种吃饱即可的态度,偶尔也有一点口舌之欲,但大多数时候都不太在乎,可能在我心里,去学习,去提高才是人生正经要事,吃在这些面前得往后排。于是,在家人问我想吃什么,我都敷衍以“随便”,自己下厨的时候更是草草对付了事。

及至生病居家休养,脱离了以前相对快速的学习工作节奏,然而长期在各种爱好之间徘徊后,有一日顿觉做什么事都索然无味,日常趣事乏善可陈。这时我才知道,我失去的不光是味觉,而是对于烟火人间的感觉。

结果去网上翻了一段原文,暗暗佩服,扶霞的原文就是这样刻木三分地叙述的。看了关于刀工的那段描述,我深夜忍不住去看了好几个刀法视频,恨不得马上买一把好菜刀和一兜土豆来练习。看到豉汁蒸凤爪这道菜谱,我更是食指大动,这是我喝早茶时必点,可惜家常却很少见,而看菜谱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心中暗许,准备自己亲自试试。还有关于美食的一些思考,包括家乡美食勾起的乡愁,人与动物的关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还有贫富差距的感叹,让我渐渐体悟到,食物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我也渐渐找回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中午精心炖了一锅土豆鸡翅,赶紧码下这段书评,去品尝人间烟火了。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六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英国人写的川菜饮食,挺有趣。1992年,从事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扶霞来到中国,本意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却在途径成都时爱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七

当你热爱,便有价值。

初看书名及封面,以为只是一本美食流水账,翻了几页之后,发现并不是。当然,书里介绍了很多四川美食,正经川菜和路边小吃,包括制作方法都介绍得极为自然,不禁感叹扶霞对于外国食物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包容度。(比绝大部分人都强)。

书中另一个很打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她作为一个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被思乡之情笼罩又与异国文化不和,成为了孤独的个体。在这种情形中,完成与自我的沟通。

一直以来,很多人按部就班地走着其他人的路,并没有真正了解或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去上学、去工作,去做“应该”的事情。

社会默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去做厨师,或是进入所谓“不匹配”的行业。而当这样的外部舆论终结,进入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反而可能最容易抛开以前的负担,走进自己的内心。真正去做想做、愿做、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生命所付诸的事情。从中感受到挚爱、生命的力量与温度,哪怕并不伟大,并不辉煌。

真的勇敢就应该迈出第一步,去真正做点什么。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八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九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

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

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

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一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二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三

太久没好好看东西,也太久没写东西,主要还是整个人有些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写什么。多数看到的总觉得讲都是一样的,写的总是觉得难以将内容结构化的规整。总之一切的理由,落下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天啥也没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过。

今天算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能好好让自己静下来,不过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这样为数不多时候了。好好静下心去阅读,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让虚无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绪,或许想到什么就记些什么,不给自己太多没有意义的约束才是更好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从《鱼翅与花椒》中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从一开始和其他外国人一样鄙夷中国的食物连同鄙夷中国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过尝试中国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种种,慢慢开始转变,开始更能明白中国美食的美,以及中国文化的美。这中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断的亲身实践与感受,不断的拨开遮盖的云雾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见和接受认可。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四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通用15篇)篇十五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

    房屋承包简单的协议书(精选17篇)

    承包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指在特定条件下,一方接受委托方的授权和资金,负责完成某项工作或提供某项服务。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承包总结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篇范文,或许会

    劳动最光荣升旗演讲稿(模板17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x(x)班的xx,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迈进五月,同学们,你们知道5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对,“五一”国际劳动节!高尔基说

    社区防范诈骗宣传活动总结(模板15篇)

    活动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为以后的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精彩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能挽回就放弃高三(优秀21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读者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曾经在《读者》上读过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一位黑

    下雨天五年级(热门21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逻辑性,还要能够在语言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这些作品无疑是写作技巧和观点的典范。秋天的雨是一个密码

    公司开业典礼的致辞(实用19篇)

    典礼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骄傲,也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典礼时刻,以下几篇范例典故将会为您带来更多的考量和启发。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餐厅燃气泄漏应急预案(优质15篇)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沟通,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应急预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为应对突发性天然气泄

    普外科实习心得版大全(14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经历进行概括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身优势和改进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xx医院在x月x

    暴风雨雪天气应急预案(汇总15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包括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急预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其中包括了各种突发情况下的防范和应对策略,希

    学生会自我介绍(实用21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传达自己的自信和魅力,为自己赢得更多认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自我介绍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老师,同学们: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