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是在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写作形式。小编找到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本书中,杜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他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把理论与实际成功贯穿起来。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

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在学生时代时就对此深感不满。大学毕业后,杜威曾先后担任大大小小的中学、大学的教师,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终于在57岁时著成了这部经典——《民主主义与教育》。概括说来,他在本书中讨论的是两大课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合拍。

本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一部分还说明了民主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即“教育无目的论”。第三部分是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做出新的解释。

杜威在书中阐述的几个概念和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便是对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定义。杜威认为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其次,优良社会应当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要知道,在专制国家中,利益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人们共享的利益是不平等的,这势会使特权阶级和受奴役阶级之前缺乏融洽的关系和相同的思想,双方的关系会陷入一种畸形的状态。而在民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对比不会如此悬殊,人们便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阶级斗争上。他们的胸襟会更加开阔,思想也会愈发彰显活力,如此以来,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民主主义教育正是建立在民主社会之上的。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中,教育绝非是由少数人垄断的,它是要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的。这与柏拉图希求通过教育建立政治和文化的金字塔是大相径庭的。总之,在杜威眼中,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无比优越的。

第二个是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思考。杜威认为人类和一般动物不同,使社会性动物,而社会的组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处,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缺乏这种赖以互相维系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共处一室,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要想养成共同的心理因素,则需要人们之间进行联系和交通,而教育正是有效的联系和交通的渠道。何为教育?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这需要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为何如此呢?因为教育是要要使群体中未成熟成员具有社会群体流行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而这些显然不是物质,不可以在空间中简单地搬动和转运。当然,信仰和抱负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是不能机械地在物质上取出或者插入的。那该怎么办呢?如何能让年轻人吸收老年人的观点,使年轻人拥有和老年人共同的志趣呢?答案是: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的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杜威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观点我们至今仍很受用。环境的重要性确实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说身教重于言行呢?因为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组成了环境中的一部分,该环境会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他们会对此做出某些反应。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想让孩子们爱看书,不必成天宣扬读书的重要性,只需时不时地在自习课上安静地坐在讲台边看书。我的高中历史老师正是这样做的,给了我不小的影响。学校也当如此,选择社会环境中最优秀的东西,全部自己使用,努力强化他们的力量。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建立一个简化的环境。因为每一个社会都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的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我们的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社会中的丑恶的东西,并将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社会的部分传递下去和保存起来。当一个国家的教育超前于社会现实,那么其一定是欣欣向荣的。这一点可以与杜威“从做中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观点仍沿用至今。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试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呢?。

第三个令我感受颇多的是杜威在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中所论述的观点,这是围绕教学法而展开的。杜威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乐事,儿童管理也不再是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心理生活的研究表明,探索、操作工具和材料、建造、表现欢乐情绪等先天的倾向,具有基本的价值。如果这些本能所激起的种种练习是正规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便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课程形成是需要有主动的作业,这种主动的作业与我们现在的作业不同在于它是符合儿童兴趣,注重整体性,与社会情境相联系的。这体现出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和民主的思想。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这一做法在当今的教学中仍然盛行,回想我们在小学、初中时所接受的教育,那时候的课堂大多是有趣的。英语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唱英文歌、会让我们扮演书中的角色;数学课上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剪出等边三角形、画出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游戏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行动有意义。做游戏的人们并非仅仅做一件什么事(纯粹身体的活动);他们正在去试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要取得一个什么结果,这种态度包含激发他们目前反应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且做出了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游戏就变成了工作。谈到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儿童在校外的时候总是在游戏,但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这是因为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杜威说“如果工作中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们当今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他在论民主社会时所提到的要消灭阶级对立和民族矛盾,强调社会成员共享福利以及破除国家界限是值得推敲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的理论等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界定的。总而言之,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也存在可议的论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多联系实际,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二

—————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这些活动本身对我没有意义,对我有意义的是活动的结果,这样的目的就是外部的目的。

外部的目的和内部的目的在指导具体活动时的区别是什么?外部的目的是静止的、固定的,不能根据根据实际情境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从事的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活动本身没有意义。而内部的目的,则是灵活的,所从事的活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一个手段在我们还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还是举上面的例子,作为丝带绣工厂的工人,完成任务对我来说,是外部的目的,厂长要求我绣每一幅图案,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我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和程序。我所从事的丝带绣活动仅仅是为了实现我拿到工资的一个手段而已。内部的目的就不一样了,在绣“丝带绣”这一活动前,我自己有一个计划安排,比如说先绣茎,再绣叶,然后再绣花,最后绣旁边点缀的饰物。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自己计划好在哪里起针在哪里落针,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上的立体感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绣的过程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的计划,比如说绣叶子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与叶子相同的饰物,为了减少换线的麻烦我可以直接把饰物绣上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说,在我绣茎的时候,完成绣叶子的任务是我的目的,叶子要在茎的基础上绣上去,我从事的每一针都是完成绣叶子这一活动的手段,一旦我绣完了茎,之前作为目的的“绣叶子”则变成了“绣花”的手段。如此以往„.通过目的和手段可以说明,我从事的每一个活动对我自身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为了绣“丝带绣”而绣,享受的是绣的过程。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三

标签:随笔。

教育。

教育即生长。

“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所以,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它包含相互依赖的意思。

学生的“可塑性”我们常常会理解为原先不会某样技能或知识,通过学校教育而使学生掌握了这项技能或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橡皮泥或蜡的可塑性。

不是说我们教导学生什么样的技能或知识,学生就必须被动的接受。而是更像“柔韧的弹性”,或者比弹性更加深刻,“它更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一种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未来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或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是某项技能或知识本身。

教育中的民主思想。

杜威总结了前人对教育的一些理解,比如柏拉图,他“深信,如果每个人都从事适合其天赋的活动,那么个人就会觉得幸福快乐,社会的组织就会完善;他又深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发现个体独特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但是他却认为人只存在三种能力或力量。而教育的检测和删选作用仅仅是表明一个人属于三个阶级中哪一个阶级。18世纪启蒙时期以卢梭为主的个体主义,与柏拉图思想却大不相同,提出每个个体的自然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提出了一种包括全人类的社会概念,并把个体作为社会进步的单位,但是这一派哲学缺乏发展其理想的机构”,最终难以实现。19世纪以康德为主的的国家唯心主义,“把民族国家作为实现其理想的机构,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是在实施中又把社会目的的概念缩减至属于同一政治单元的成员,并重新使个体从属于机构(国家)的思想。”

别论了。所以在社会财富有限的前提下,我们也只能尽量去平衡这里面的很多矛盾。

我曾想过一个问题,这几年,整个中国房价飞涨,城市化建设也搞得非常红火,看看宁波,在短短7-8年时间里,城市的面积变大了多少倍。有多少高楼拔地而起,有多少农民工生活在这些工地上。但是城市化进程最终会到头,这个时候,那些生活在工地上的农民工兄弟还能回到地里么?而且此刻的农民工说不定已不能称为“农民工”了。

是解决现在这许多矛盾的唯一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少数官员要做的,对于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教师。未来社会和谐的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学生的认识与否。教育的目的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会说我们的目的是高考,但实际上这个想法会极大地误导我们的学生,乃至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要谈什么是学习的目的,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目的”、什么样的目的是好的、要完成目的应该怎么做等等。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习活动以方向。有了目的的行动就是理智的行动。“理智的行动意味着预见未来的可能性,拥有行动实施的计划,认识到实施计划的手段以及有关的障碍”。当然如何采取正确的步骤来实现目的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的。

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四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五

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如果在课程内容上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继承了我国传统中育人以德的方式,那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灵魂是不是也能找回呢?以下就是我搜集资料的阶段。(精神层面指教育精神,文化育人,育人以文化:传统的就是儒家的教育“爱”。知识层面指教学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教育灵魂“智”。)教育不应该被工具化,应该找回教育的内涵。

国外是怎样做的给出结论/意见建议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课程状况。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课程实施、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有的研究者直接着眼于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缺失的。还有一部分研究者着眼于国学经典的教材编写与研究。经过总结,主要的文章有以下几种。

1.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选文中,在培养目标中,都能体现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视。但是有学者认为,学校应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在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书院制度,传统的书院精神也不存在了。而书院体制有与传授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作用。

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国学经典,但是仍然缺乏良好的教材。有很多教材的内容虽然选自经典,但是失去了其完整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种种原因,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起到其作用,有很多地方都是僵化死板的,甚至给传统文化僵硬地穿上现代的外衣而不考虑其适切性,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有意味。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空白,即使有,也失去了其在行为方式上的意义。有学者对礼仪教育进行了分类,有日常行为类,如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规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礼仪。

2.对传统文化教育本身的研究或者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3.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对比,其中最多的就是台湾、日本、韩国,还有一些研究者专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

首先是教材对比。在教材对比研究中,主要对我国的语文教材和其他地区的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对比最多的就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对比,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相比于台湾地区,大陆的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很少的。在对语文的教育上,台湾地区会设置几门不同的课程,包括国文、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等,而且在课程内容上,台湾地区的教材包含更多的文言文。

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对比,这方面的对比一般是对比对日常礼仪的教授。我国可能是缺乏对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的教授,但是有其他地区,例如韩国,就会开设礼仪体验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教授,在组织礼仪活动中进行教授。

最后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以解释学或人种学对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传承方式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在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成效。(5)。

小结:总的来说,从观念上,人们对传统化的重视不够,包括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自身。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人们更注重考试而不是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即使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修养到的又有多少呢?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文化可育人,文化也可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文化育人,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不要使教育工具化。

关于教育灵魂。

在做研究之前,应该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该分以下六个步骤:1.尽量使研究的问题确定。应该确定最具体的研究问题,以便于确定关键词。2.关键词的确定应明确,最好检索几个和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而不是只检索一个关键词。

3.文献可以分为普通文献、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普通文献指索引、年鉴等,还有国家和学校编订的文献整理性的杂志,综合展示研究状况,确定好关键词以后应从普通文献中查看研究问题的基本状况,确定搜索范围。主要文献指平时我们查看的文献,如着作、期刊等,次要文献指教材类文献,如百科全书等。确定好关键词后应先查找普通文献,在检索次要文献。

4.检索文献并按照不同的关键词将文献进行整理。

5.按照一定的方法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引言、主体部分、自己研究的突破地方、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可以分类,也可以按首字母拼音顺序。

教育中的民主。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而民主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这是民主政府成功的保证。“共同参与的事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人各种能力的解放”和个人兴趣的扩展,这在实际上冲击了阶级、种族,先进和落后等等一系列不平等因素,这是社会前进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特征。因此,民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和一种政策,教育必须面向各个阶级的需要,面向全体人员,并由国家组织实施。

此外,在教育管理中,也需要民主。杜威认为,?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四、具体教育因素——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与民主。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所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代表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在今后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中,不管是在教育管理上,还是在学校对个人的教育中,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都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他天才式的民主教育构想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好教育学,打好扎实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进行关于教育的思考,我们的学习才能发挥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六

杜威对教育作为什么的几种观点在书中进行批判性的解释,这几种观点有“教育作为预备”,“教育作为官能的训练”,“教育作为展开”,“教育作为塑造”,“教育作为复演”。这几种观点既有哲学预设上的缺陷,也有对人的事实性存在的忽视。作者尝试对其进行自己的浅层解析。

“教育作为预备”。教育作为预备,其哲学预设是说教育是指向美好的未来;现在是不理想的,现在是手段,是达到将来目的的途径,这是目的与内容的割裂。这样势必忽视当下生活的内容,当下的环境,意义;忽视当下的个人存在。这样也就牺牲了现在的生活内涵。可是未来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遥远的。这样的未来可能会使人失去信心,失去当下的乐趣,今天是明天的阶梯,但今天在他来说是空洞的,被忽视的,他是远视的,但远方仅仅是想象的样子。何况即使“未来”有所显现,他还是不敢肯定这是未来的样子吗?他怀疑,犹豫,飘浮不定。

“教育作为官能的训练”。官能的训练首先是要相信有这些“官”(内在的),通过训练使其形成这种相应的期待的“能”(外显的)。这是一种二元的分-裂。这样的官能是机械的,是有一定的指向,而不是多样的指向。这种指向是说一定的刺激就是为了一定的反应来回应。这是预先设定好了的刺激-反应。这种刺激是没有被人理解的,没有意义的“物的外壳”。这样这种官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只能做出曾经有过相应训练的相似情境的机械反应,这个情境对他来说是没有真正理解的,可以说是他的“假环境”。这样的人是呆板的,僵化的。

“教育作为展开”。展开的是人已有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隐藏着的,是需要“导”出来的.。但这种展开不是随意的,而是已经有一个展开的“形式结果”的,这与“教育作为预备”有点相似。正是因为有所预备,还是有个遥远的目标,但“展开说”把遥远的未来进行切割,分成几个小片段,这样就有了近景的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一切是无意义的,只有这个结果的呈现才是目的。就像欣赏一朵盛开的花,我们要看的不是“含苞欲放”,渐渐展开的那个过程,而是完全展开的“大花”。但它承认了人本来有的东西,相信它们有“展”的可能,但是展开不仅仅是靠外力的“导”,还有自己的自我展开。如果没有这个意愿,恐怕一切力量还是压迫,强制。

“教育作为塑造”。塑造已经假设了可以对人进行“捏”,“造”。一切外界的影响都是可以的,而且是有力量的,可以转变人的,是完全忽视人的内在的一切内涵的,除了低级(没有价值判断)的本能。塑造也是有可能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评价标准是“塑造说”的,形成的可能是没有自己的,自己意义的,自己的灵魂的物。

“教育作为复演”。“复演”可以理解为重现的话,那这个观点就有点机械了。复演的是过去的材料,过去的生活。这样也就会像“预备说”一样失去当下的生活。但是在这里,似乎应该理解为这样的复演是“材料”与当下不联系,没有关照当下的人、环境。其实环境会自然的留下过去的内容,包含过去的色彩,但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现在的环境,是未来的中介。即使要“复演”也应该是为了寻找走出当下生活中出现的困境而“追溯”。

“教育作为经验的改造”。杜威很强调环境,这个环境是指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互动的环境,是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定意义的环境。环境是教育的中介,那么经验的改造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经验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或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环境而发生的。一方面是增加了经验的意义,是量的增加。因为环境中出现了新的意义被“我”内化了,形成了自己的意义;另一方面改造经验,改造那些常规性的,习惯性的经验。这其实是扩大经验的视野,是广度的开阔。这样说来,经验是否就是个体有意识的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是生活处处都追问意义的话,可能会失去生活的某些随意的东西,轻松的东西。

这几种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其缺陷,不能一概而论。能否可以看作是对遗传,环境,人的不同理解的结果而产生的不同主张。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七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八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习活动以方向。

其次,如何确定良好的目的。“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既有情况的产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绝对不会是高考。当然要想确定一个好的目的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一个预见,这种预见决不是空想,而是应当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将学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这盆花顺利开花便是我们的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这盆花开花的话,就要经常的给它浇水,晒晒太阳,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长虫了就要除虫等等。总之我们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要做的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动与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如果我们不管天气等因素,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来让花顺利开花,我想大多数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九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个人的思维与方法:信心与自信的区别,信心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一往无前的态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虚心,保持一种孩子般天真的态度,专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一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消极的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现象提出的。“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饶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要求尊重儿童而不是放纵儿童。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2.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学校的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之富于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部分,经验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因素皆涵盖在内。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二

面对教育家的著作,细细研读,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谛。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汲取大师的教育智慧,从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价值、教育哲学、知识论、道德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研读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念。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01。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教育现在的教育也正体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1.教师与幼儿人格的平等性――儿童观。

《纲要》、《指南》中指出,教师与幼儿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看似,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杜威那个时代却是与“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激烈对决与革命。

2.教师角色的定位――支架幼儿的发展。

基于儿童学习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支持、合作者。教师真正的价值是在幼儿感兴趣、发生问题时,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架。正如杜威所倡导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可见,伟大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其理。

3.尊重、理解、接纳是教育者的态度。

杜威倡导“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与当今中国学前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主,正是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延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不仅符合幼儿学习方式,而且真正的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当今的老师不会像杜威那个时代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会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权威的意识似乎根深蒂固,在转化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挂念转化为行为。

民主主义在学校,幼儿园中处处体现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运用杜威的教育理论,伴随我们在幼儿园中,发现更多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体会到教育的魅力所在。

02。

幼儿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

1.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正潜移默化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建园60年老园,更应找好传承与创新融合点,彰显园所的课程特色。

2.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现实中生活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强调隐形课程的价值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从一所幼儿园的公共物质环境创设、到人文环境的营造,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01。

幼儿园教育是生活教育。

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它与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不变的、机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的。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指南》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为我们明确阐述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应与幼儿的学习方式高度吻合。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

当今,我们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强调一日生活皆教育正是源于杜威、发展于杜威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在直接操作中获得的。我们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操作中获取有意学习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内容,自然渗透于生活、游戏中,幼儿获得的也是有益于身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感悟。

1.教育的真谛---儿童的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人人都承认,可是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在倡导儿童主动发展的今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经验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是,理念与现实行为落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才能支架主动学习的儿童,通过哪些园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行为的转变,还需要园所管理者不断思考和深化。

2.教育的成功――促进主动发展。

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园,促进人的发展是核心要务。具体说人的发展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发展;二是儿童的发展。杜威认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会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手段。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必须与这种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种教育措施中,都要考虑到理智自由及各种不同的才能和兴趣所起的作用。”杜思威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不断思考,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提升;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3.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任何教育理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任何一个教育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教育思想为我所用,同时又要不断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近些年,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来自美国的高瞻课程一时间风靡中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育特色是什么?就像一阵阵风吹过,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明确园所发展方向,这样不管刮什么风,我们都有一根定海神针――园所特色发展。

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时刻牢记教育的本源,且行且珍惜。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三

在《论民主》这一本书中,科恩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定义、性质,以及实现民主的方法和条件,并且从理想和现实的两个角度,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实现民主的可能性和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其实我没有很理解这本书,可能知识贮备不够,我只能从他人的分析当中,感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科恩先把“自治”用于政治以外,认为自治就意味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然后把“自治引入政治之内,认为,民主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来参加制定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在现实经验中,民主这一终极目的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是并不阻挡人们把民主视为一种可欲的东西。科恩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从民主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实行民主政治具有悠远的历史,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民主,自国家的出现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些民主制,比如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中世纪也出现过“城市共和国”这样的民主制。当然民主作为国家的制度还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主制,用议会制代替君主制,用选举制代替世袭制,用任期制废止终身制,相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但是这种民主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就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间接民主指的是代表制民主,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一会或政府,代替自己国家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都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直接的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全民公决或全民讨论某些重大问题,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存着着部分直接民主形势。尽管如此,即使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但其实质仍然是间接民主。民主的本义是多数人的统治,即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人民只能通过自己选举的政府来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间接民主是主要的民主形式。

我认为这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会导致官员的相互庇护,作为最底层的人民只能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执行的我们的权利,我们虽然是社会政治的参与者,却不是决策者,当今社会少了一些中央领导能听取民声的渠道。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体会,有点浅显,希望老师指教。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四

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重视教育对人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教育摆脱了孤立的知识传授范围,把教育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英美学者把《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五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

作者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义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运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阐明教育在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其品格时的作用。第24-26章的内容是“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主要对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学上的争论进行回顾,探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认识哲学和道德哲学两方面进行总结。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个人意识、形成个人的习惯、锻炼个人的思想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教育会通过增进和改造个人的经验来使人获得成长、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学校是特殊的成长环境,是“从广义的教育中区分出一种较为正规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学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的机构(即学校)和目的明确的内容(即课程),就被设计出来了,在此机构中讲授这些内容的任务则由委派的专门人员(即教师)来完成。”二是关于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性质。杜威认为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助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三是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可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与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杜威还对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评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其实,与其说杜威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更恰当。正如美国实用主义研究学者约翰·麦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对杜威毕生所从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进行形容的话,杜威哲学就是一张苦心经营的、精心编织的蜘蛛网。杜威本人对这张网的接头、支点、轮廓和面貌等也许了如指掌,他自己能在这张网上轻盈翻飞、进出自如。但如我一样的读者在阅读、试图绘制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路线图时,难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注重价值观和哲学层面,也注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他都坚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无启示。例如,如何处理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与品性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落实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六

非常幸运地从读书群里下载了电子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然后就非常认真地读起来,刚开始读感觉有点深奥难懂,于是就读得很慢,于是慢慢也读懂、吸收了一些教育理论。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的价值”这一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懂为什么家长要送他们到学校里来读书,难道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为自己赢得一张文凭,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吗?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这里上学,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这些知识都是将来你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中能够用得着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文化素养,哪怕你将来没有考上大学,你将来从事的一些行业,比如假如你去做小生意,就需要记账,算账,这些需要数学知识,你和别人讨价还价,这些需要语言沟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上学来获得的基本实用知识。而且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也是你生活所需要的友情。所以我们不是来学校里玩的,是学习生活技能和知识的。”

我们每个人的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所经历的直接经验也是少之又少的。很多经验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比如有人参加过战争,那他获得的就是直接经验,但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没有机会去战场的人,只能从听人讲述的战争故事或者有关战争的记载来获取战争的一些间接经验。一切语言,一切符合,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用专门术语,由工具获得的经验,乃是“间接的”经验。这种经验和直接的经验对立。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从野蛮到文明,每走一步都有赖于媒介物的发明,这些媒介物拓宽了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把它和只能用符号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它具有深刻而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我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学到一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去欣赏,增强学生欣赏生活中美的能力,也是我们教育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提到的欣赏往往仅限于文艺、绘画、书法、音乐等一些知识领域。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所说的欣赏和教育事业本身同样广泛。我们养成的习惯,提升的一些欣赏美的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把现实和我们生活中的美联系起来,将来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生活中的每个受教育的人都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学会一门门课程,而且还要把这些课程综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固有的生活素养。但是作为每一科目的老师,应当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科目的价值,才能够为自己讲解这门课程做最好的辩护。比如我们教数学的老师,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具有训练的价值,使学生习惯于叙述的准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数学也具有实用的价值,它使学生掌握商业和记忆中包含的计算技能;数学也具有文化修养的价值,扩大学生处理事物最一般的关系的想象力;数学甚至还有宗教的价值,表现在它的无限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但是数学显然并不是因为赋有奇迹般的潜力即所谓价值而达到这些结果;如果书写真能达到这些结果,她才具有这些价值,而不是有了这些价值,它才有这些结果。如果这些能力没有发挥作用,不是责怪所教的科目,而是责怪学生的不用心和不服从。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任何作业、艺术或学习,如果它使自由人的身体,精神或智慧不适于优秀才能的发挥和实践,就应该被称作机械的作业、艺术或学习。”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如果我们认为大量男子或所有妇女由于他们身心的性质都是不自由的,只能给他们适于机械的技能的训练,而不问这种训练将来对他们参与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的影响,这种看法既不是思想上的混乱,也不是道德上的虚伪。当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所有为金钱而从事的职业和降低身体状况的职业,都是机械性的,因为这种职业剥夺智慧的休闲和尊严。”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说它永远正确,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如果金钱收入的职业,事实上剥夺使用智慧的条件,因而也就剥夺智慧的尊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7篇)篇十七

谈起民主,我并没有多少感同身受,甚至曾认为这只是为了权力阶层所设计的统治工具。但是拜读过罗伯特·达尔的《论民主》后,我改变了这种幼稚的想法,对“民主”一词有了更深入、更客观的理解。

从《论民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上来看,整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民主的起源、理想的民主、现实的民主和有利与不利条件,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回答了关于民主的常见问题。毫无疑问,能将一个如此复杂深奥而具有争议的问题解析的如此透彻,更加印证了罗伯特·达尔的大师地位。

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我在此之前并没有积累太多的政治功底,对民主一词更是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我将主要从对本书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理想的民主与现实的民主划界问题。

会也有一个强大的立法机构,但他们彼此互相独立。相反,欧洲大多数国家采取了议会制,作为行政首脑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所以,民主是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但是罗伯特·达尔也提出了五项民主的标准:有效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和成年人的公民资格。这些标准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尺度,引导我们对实际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自此,我认识到自己之前对于“民主”的误解,也发现了在我们国家,民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其直接体现,只是因为国情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我设想的那种完美而不可实现的民主。

二、有利于民主的基础条件。

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三个民主的关键条件:军队和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以及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在此之中,我十分认同第三点,而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印证了第三个关键条件的正确性。只有在国家力量强大,能够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不被侵犯的情况下,我们才有享受到民主的可能,假若国家的外部环境中列强林立,国内的政治决策收到国外势力的极大干扰,公民的民主权益自然不可能指望敌对势力保障。

此外,本书的作者还提出了两个有利于民主的条件: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国家不存在文化冲突,或者说全国公民拥有共同的信仰,那么民主自然有了生长的土壤。但是在多数的大国中,往往存在多种语言、宗教、种族或民族身份,这些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对于事物的不同认知,大面积的文化冲突毫无疑问也会波及到政治层面。但是在一个其他条件都有利于民主的国家里,仍然有方法控制这些文化冲突:比如在美国的阿米什地区,阿米什人就因为种族信仰在宪法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问题上获得了特殊对待,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国家力量。

在这些有利于民主的条件中,作者“市场资本主义有利于民主”的论断与我曾经的直觉大相径庭,也让我对民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类似反例法的方式阐述了该论断的合理性:在一个非市场化的经济中,几乎所有决策均是由政府做出和控制的,在此过程中有着太多不利于民主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对此我并不否认,但是我仍然没有完全赞同作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述:市场经济中资本的不平等导致了政治资源不平等,也存在着不利于民主发展的方面,“没有一个民主国家会存在或长期存在这样一种市场资本主义:它不受政府为了改变它的负面影响而对它进行的广泛管制和干预”,但若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运行,也会严重影响到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作者的观点,其实对民主有利的是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制度管制的市场资本主义,也就是一种削弱了负面影响的市场资本主义。那么类比于削弱了负面影响的非市场经济呢?我相信也存在相应限定下的非市场经济能够有利于民主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民主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广泛。结合国情来看,中国目前并没有达到作者对于民主国家的定义,但不可否认中国也存在着我们认知下的民主,最终孰优孰劣,自然有事实见分晓。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团员个人教育评价总结(专业18篇)

    写个人总结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类

    工作总结医疗(实用15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总结有所帮助。欢迎各位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今

    赞美白衣天使的风采赞美白衣天使的句子(优秀20篇)

    一篇优秀作文不仅仅可以获得高分,更可以给作者带来成长和自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的机会。无私的天使,你用博爱的手

    幼儿园期末工作总结参考(模板14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总结,更是对幼儿园整体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有利于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下面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写作技巧

    漂亮的大自然小学(专业19篇)

    优秀作文往往以生动的描述和细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读优秀作文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句式和表达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秋天到了,秋姑娘踏着轻

    幼儿园教师的期末总结(模板15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小编精选了一些教师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幼儿园教师周工作总结(汇总14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总结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最后,希望这些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和工作有所帮助,期待大家能够有所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事件、经历或任务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身经历和成长的深刻思考。中华成语,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一个重要

    垃圾大调查报告大全(14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系统记录和总结调查结果的书面材料,它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特定领域或问题的现状和趋势,需要我们有效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信息。调查报告范文的内容包括行业调研

    初中开学英语介绍初中开学英文自我介绍(精选17篇)

    自我介绍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个人背景、姓名、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最后,希望通过以下自我介绍范文的学习和借鉴,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出色的自我介绍。各位同学: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