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文锋

阅读是一种寻找灵感和赋予作品独特意义的过程,而读后感是将这些思考和感受转化为文字的方式。读后感范文中有些观点可能会引起你的共鸣,也有些观点可能与你的看法有所出入。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一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二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讲述他如何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治疗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弗兰克尔博士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乐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秃秃的身体,并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但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他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是那样的快乐美好。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太遥远,那么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笔下武汉商学院2014级一个叫白玛的学生,顺便翻翻他2016年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诠释了希望这一词,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有一种冲动,一种想要飞去武汉拥抱他的冲动。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选择乐观的活下去,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同时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我想,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三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四

随着阅读经历的逐渐丰富,看到书上前辈们的鼓舞更让我大受感动。也更加能体会冒险精神的厚度,对人生的意义!阅读这本建筑大师的著作,也让我更多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安藤先生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对艺术美的追求让我大为赞赏。

安藤先生总是不忘鼓励年轻人大胆去实验,去畅想!他认为努力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尽管是一句人人脱口都能说出的道理,但是想到安藤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建筑事业,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便大受感动。

阅读这位见识丰富的大师的随笔,仿佛在与他面对面谈话,我相信这也是文人特有的气质,最好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脱口而出的谈话语言。从书中的语句也能看出他的执着和坚韧的工作态度。他的经历也让我觉得人应该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建筑师的视角去思考社会和周边的人文环境是一件很独特有趣的事,也让我在这个角度上思考中国社会,对人才的单一化培养!缺乏个性追求,想必很难出现像日本那样世界一流的大师。

日本社会总能在受到重创后觉醒,复苏。很大一个原因是日本社会的名人颇有人文关怀,对相关事宜都格外积极我还觉悟了一个道理,艺术的没有边界,不管是科学家,文学家,导演,建筑师,他们都有相似的艺术追求。拥有超越工作本生的力量。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五

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在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生俱来。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六

我们活着,我们存在着,从来都是理所当然,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存在,是否有何特定事业或者使命等着“我”,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活下去,而不知追寻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博士以自己在集中营亲身体会为基础,通过三年之久集中营中的遭遇,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受难的意义、超级意义,向我们阐述了生活是什么,如何活的问题。

虽然我从未经历过魔鬼般的集中营,但在作者的叙述中我能真切感受到活下去真的很艰难。在集中营中,人不仅受到身体和思想上的严重压迫,甚至压迫至处于最最原始的状态,要知道一个习惯于丰富的知识生活且思想敏锐的人,这会是怎么样一个巨大的痛苦。极度的营养不良,让对事物的渴望都变成了奢求,甚至作者曾经听见一位囚徒朋友的呻吟加上四肢的乱动,很明显囚徒朋友在做噩梦,当作者想要去将这个可怜的家伙唤醒的时候,才意识到,这远比不上集中营的现实,与让他回到更加恐怖的.现实相比,倒不如不唤醒他,这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惨境。对于活下去,谁都没有把握,或许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考虑是否能够活下来。

其实,作者是相当强壮的;当然,我所说的只是指强大的内心。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身体不太强健的囚徒比强健的人更可能在集中营中生存下去。当饥饿、严寒、虚弱、疼痛等各种恶魔死死缠住作者的同时,还要被人严厉的斥责着去干重重的活时,人随时都有可能当场倒毙,作者却用对妻子的思念来带动心中一丝丝力量;作者看见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微笑的时候,这就是动力,动力的源泉;作者想要好好活下去,一边等到时候回去或者说能瞥见妻子给自己写的信,一点点惊喜就能满足作者小小的心愿,产生惊奇的力量,虽然可能永远也见不着妻子本人了,可是至少这样能够“活下去”。

这一真理就是,爱是人可以立志追求的、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人的拯救是通过爱或者被爱来实现,在世上不再拥有东西的人,只要我们拥有短暂时间来思念我们的爱人,就可以理解幸福。爱远远超越被爱者的肉体存在。在我们精神存在和内心自我中,可以发现最深刻的意义,至于它是否实际存在,是否还活着,都不再重要。我想作者一定是这么想的,才会成功熬过那段黑色光阴。

如今人们都想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勇敢地活了下去或者获得什么、得到什么。为此若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生活在等着我,我爱的人或爱我的人在等着我的归来;这些受难、这些苦痛,我要让他们用尖锐的刀子把价值刻在我的身上,把这当作一场梦,只是时间持续了久了一点而已,不断给予自己精神动力,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帮助我们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秘诀。

就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一样,他曾经在《人与永恒》里说过: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属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本来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爱,如今生命的意义问题是无解的,爱的好处使人对这个问题不求甚解而已。

所以无论是劫后重生的伟大的弗兰克尔博士,还是活在当代的我们,或许生命的意义重在变化着,但从未停止存在过。根据作者的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一件实事;

(2)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

(3)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甚至通过真、善、美,通过爱。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七

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八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得这本书是当年从勇哥那接手的,断断续续的快看了2年了吧,书中很多东西都已淡忘,但希望就这几天晚上读的感触、体会写下来。

因为自己高中选的是物生,所以书中作者提到的针对大脑细胞的研究的基础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其实看着书,一度感觉如果当初自己大学选择了生物专业,也去搞个研究,会不会也得个诺贝尔奖,这可能就是如今不得志少年的yy吧。书中提到,当作者到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时,接待他的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对你的了解不一定比你夫人少,我们已关注了你十几年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写在书的背后的一段文字“信念与决心,好奇与进取,狂喜与艰辛,幽默与智慧贯彻他科学探索生涯的始终”。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做任何事其,都需要这些,成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其中的付出又有多少人乐于接受呢。发现自己这1年来,做事拖拖拉拉,能拖的尽量拖,晚上玩游戏看视频,早上睡懒觉,就这样,还想着自己的生活有所好转,幸福不会自己你找上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作出相应的付出。

还好最近也知道了这个,开始慢慢做着改变,晚上10点左右上床,早上6点跑步,我相信自己会慢慢的改变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说到这,又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段话,“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要坚持”。虽然只有2个字,但这2个字所代表的,希望自己能体会。

书中还提到过,当初作者想直接研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但一个前辈告诫他,做东西应该从小的做起,后来他着手从神经细胞开始研究,终有所成。希望自己也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可能有时自己会觉得自己都25了,还来得及吗。其实学习不分先后,读书学习解惑,更好的提升自己。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九

尊敬的叶阿姨:

您好!

我是丽霞,我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是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鼓励,我一定会将您的恩情常记于心。

因为有了您的帮助,我爸爸妈妈的负担减轻了许多,老师常说:“没有人一定要对你好,但是若有人对你好了,你就得有所回报,人贵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您的。

自从上次一别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您。上次去看您,没带什么好东西,只有一点小特产,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希望您不要嫌弃。

这个学期,义工叔叔阿姨来了,可是我却没有看到您的身影。我知道,您的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来看我。可是,我多么希望您能来看我啊!

虽然您没有来看我,可是,你却委托义工叔叔阿姨给我带来了许多东西,我真的很感动。我与您素不相识,而您却把我当作女儿一样来关心照顾,不仅每个学期给我寄来学费,还给我买衣服,说到这里,我不禁流泪了。谢谢您,亲爱的叶阿姨!

我是一个山区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家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个乳臭未干的妹妹,我又在读书,妈妈也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外出赚钱,这个6口之家全靠我爸爸打零工维持生计。若不是您的帮助,说不定我早已经辍学了,谢谢您,叶阿姨,是您给了我学习的机会,真的很感谢您!

叶阿姨,在我忧伤的日子里,是您拨开了我心头的乌云,给我带来明媚的阳光;在我开心的日子里,有您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喜悦。谢谢您!

放心吧,叶阿姨,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像您一样的爱心人士。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此致

敬礼!

文档为doc格式。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

一组未拍摄图像的旅行者,和一组看到吸引的景象便会拍摄的旅行者,哪一组对于所看之物记忆更加牢固呢?这正是由美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者招募了297名测试者参观博物馆,其中一组带上了拍摄设备,要求至少拍摄十张照片,而另外一组被要求不带任何东西,包括拍摄设备。当两组被试者参观完毕,均要在电脑上进行图片选择测试,要求他们选出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排除未看到的。两组被试者在进行参观前并未知晓要进行此项测试。研究者原本以为不拍摄而专注于用眼睛、“用心”观看的旅行者记忆会更加牢固,但结果出人意料,拍摄照片组成员在未回顾设备内照片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出比未拍摄照片组成员更多的视觉信息,在统计结果上高出6.68%。研究者得出结论,拍照以及找出哪些事物值得拍摄的行为加固了我们头脑中的记忆[1]。

在旅行的途中,或参观展览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意识地用手机的拍照功能记录下眼前所见的“记忆”。虽然拍摄的一刻占据了人们用视觉直接感知观看内容的时间,但却不能认为这项行为干扰了人们的记忆。

然而拍摄图像对于记忆的帮助远不及此。对于拍摄照片组来说,经过时间的流逝,他们有更多的客观维度来帮助某种程度上的再现及塑造记忆,而对于未拍摄照片组来说,记忆成为逐渐离开远去之物,成为难以恢复之遗忘的记忆。

一、记忆的投映质料。

苏格拉底认为凭借任何工具如文字,记录记忆都是对记忆的一种污染。真理只能栖居在内在言说即直觉和灵魂的回忆中,而不能栖居在文字这种不可靠的摹写中[2]。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主观维度的记忆。当记忆产生时,记忆主体将声、画、感集合,储留在意识之中。随着新记忆的不断加入,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开始生效,不可避免地遗忘某些信息。新加入的记忆和处于遗忘中的记忆在生物的大脑中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处于时间中的状态或事件,进入记忆主体意识中始于原印象,进而成为连续统一样的滞留。“印象意识流畅地向一再更新的滞留意识过渡……我们始终具有一个属于起始点的滞留系列。”[3]每个滞留并不是原本的翻版,而是基于时下进行的连续的变异。在“原生回忆”完结之后,便会出现胡塞尔认为的“次生回忆”。次生回忆会根据原生回忆进行必要的修正,“过去是被回忆的过去、被当下化的过去,但是却不是被当下真正拥有的过去,不是被感知的、原生被给予的和被直观的过去。[3]”次生回忆是感知伴随想象而生,却不单纯是感知或是想象,而是两者相互杂糅的产物。但无论是感知还是想象,均缺少了客观维度的记忆技术作为记忆的代具,基于原生回忆和次生回忆的“第三记忆”不仅可以修正记忆偏差,同时获得常新的意义。基于技术是人的代具,斯蒂格勒认为第三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意识的代具,这种代具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技术,可以是文字、录音等,但影像在斯蒂格勒体系中的位置高于其他记录技术。

自拍本质上是一种记录技术,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摄影,自拍能够被拍摄者掌控、调整,能够记录拍摄主体相貌及所处的事件、环境,用自拍这种摄影中重要类别之一将真实保留,是记忆的投映质料,是一种客观维度的记忆。“现代社会已经拥有了一种特殊的通向过去的技术,即以影像为中心的记忆技术。而影像本身,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过去的一个绝对的入口。[4]”伴随着手机拍摄功能的普及,自拍也成为个人记忆的物质载体,借由自拍图像,人们不断重溯失落的自我和仪式。

二、自拍践者访谈。

自拍实践者怎样记录记忆?自拍带给自拍者哪些真实的体验?研究者选取了经常自拍并实践记录记忆者进行访谈,除了第二位被访对象以外,均是自拍实践的积极参与者,而第二位被访对象也讨论到自拍的意义,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自拍实践。

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法来进行信息收集。(如表1所示)以上五位被访者大部分与研究者有较长的朋友关系,其余在进行访谈前均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熟悉,保证收集到的信息真实、丰富。访谈方法为电话访谈和单独一对一面谈,访谈时间从30分钟至60分钟不等,在征得采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全程录音,随后研究者对录音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三、自拍图像在真实中建构记忆。

(一)幸存的记忆。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次日和今日是一样的,对于衰老一事也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切都处于流动之中,不断地产生和消亡。“永恒的记忆”本身是一种谬论,所有的记忆在产生后的下一秒即通往遗忘,脑海中的印象并不能承载所有的事情和细节。自拍照片是流动着的生命中的制动,是最有效的驻颜术,是事件发生的凭证。当历史已经淡去的时候,给记忆幸存的能力。

29岁的美甲师许程悦在谈到自拍的时候,把它当做一件寻常之事,她认为今天的普通民众,只要手机有拍照功能,便会自拍。“比如说出去玩,或者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就自拍。或者是有什么特别一点的事的时候,然后也是自拍一下,然后记录一下,就跟日记似的。记录一下不同时期的样子,然后呢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高中男生吴雨林基本上不会在独处的时候自拍,但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自拍。“就是为了纪念啊,就是比如说我们家小区花开了,然后我妈特别想下楼照相,然后我就会跟她下去照一两张,算是留一种纪念,跟家人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我们都会自拍,因为请别人来拍不方便,也会尴尬。”我们已经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到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图像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从前的日记,手机相册成为了人们的日记本。

(二)建构的.记忆。

“无论呈现在图像中的事物是何等的无可非议,它都不是事实本身。在这方凝固的小小黑白影像中,很多事物被过滤掉了,有些东西清晰得不自然,或重要得夸张。物体和图像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们看上去相同。”[5]拍摄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切片,将切片保存下来的过程,这是事物在成为图像时必经的改变。图像本身不能预设前因,更不能预示后果,只是脱离了语境的拍摄者的诠释。自拍图像受自拍者控制,在成为储存的图像之前经过了对事实的三次建构。

第一次建构即自拍过程中自拍设备的介入。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对事物进行改变。因为预设了自拍的纪念功能(如果并没有展示功能的话),人们举起手机,对准自己和朋友,此种行为使被摄者意识到拍摄行为,而加强了表演的性质。这种表演包括对背景的选取、对物品的摆放和主体人物的妆容及表情,即使照片的观众只有拍摄者本人,以上表演也是情境之下的产物,是经过个人组织安排之后的建构。

第二次建构即主观思考后的内容筛选,这也是摄影的本质。可以看到自拍照片并不是人物和事件本身,只是关于人和物的数字序列像素。因自拍照片是空间切片,不能容纳所有客观真实,相纸或手机边框切割了环境。同时拍摄过程加入了拍摄者的主观意识,如思考、选择,且这种主观意识有时以不自知的方式灌注进影像空间。

第三次建构即成像后的图像处理手段。直到第二次建构,仍旧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再现事实,但第三次建构颠覆了传统自拍照的意义,赋予自拍成像更多社会意义。茗茗是一名在校大三学生,对身边的各类事件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访谈中,她谈及了很多对他人自拍照的负面印象,认为自拍照几乎都是修饰过的自己,已经超出了自拍原本的意义。茗茗在充分认同自拍具有相通记忆的功能之后,还提及“想要留作纪念,记录自己的容貌,那你也得真实啊,现在普遍修图都是挺过的,你看美图秀秀,它那个专门的修图功能,你会发现其实记录不了真实。我有的时候也会修图,但太过的都不会发出去。”美图软件可以帮助自拍者擦掉脸上的瑕疵,并加上增加效果的滤镜,将自拍内容进行打磨和重新创造。自拍照从自拍主体到环境、事件,均可以被重新诠释,有了不同的意义内涵,等待被唤醒。

(三)唤醒的记忆。

自拍照是生命的碎壳,是记忆的客观物质载体,但却无法保存意义,在其中意义被悬置。众所周知,记忆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区分有生命体和无生命物质的重要区别,那么,客观的记录技术又是如何激发记忆,唤醒记忆的?是如何“保存并传递物质世界所不知晓的能量的一种形式”[6]的呢?两者之间需要一种“记忆痕迹”来唤醒。

不像其他四位自拍者自拍的那么频繁,巩静自拍的情况相对较少。她自拍的目的基本上不是为了记录容貌上的改变,而是记录特殊意义的时刻。比如她翻及手机中仅有的几张自拍照来介绍当时的情况。“这张是我自拍的,是的时候,就是我对我自己当时的状态特别满意,看那个时间点是我刚刚博士入学的时候。当时我对我自己未来的道路特别期待。我觉得我想把@个记录下来,就把它拍下来。”在翻手机找某些照片的时候,巩静可能会翻看自拍照。“有时候感觉失落就看看当时的自己,觉得也是一种激励。其实我能从中再一次感觉到当时的自己,想想那时候比较开心的状态,觉得算种鼓励吧。”

瓦尔堡和阿甘本在客观物质激起旧时感受时都使用了意象――“宁芙”来表达。宁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仙子,她们不是人,没有人的所具有的灵魂,她们不是动物,因为她们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她们也不是神,并不能永生。宁芙唯一获得救赎的方式是,“倘若她们与男性交媾,并与之产出孩子,那么她们就能获得一个灵魂。[7]”如此,宁芙便成为真正的人类。

借由阿甘本的阐述,宁芙便是图像化的记忆。它无法通过自身获得拯救,必须要经由记忆主体来获得意义。一旦记忆的物质呈现与记忆主体交织,进而产出游离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悬置的、激起记忆主体感受的微观能量,如同宁芙与人类的孩子。

克罗齐曾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也就没有一个基于自拍的回忆不是与此刻相联的。人们面对过去的任一时刻,都是基于主体在此时此刻的重建。

从根本上来看,过去是虚拟的。“这些影像一旦进入我们,便不停地变换和生长。[7]”被唤起的记忆一旦生成,会和当前的语境高度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此处言说的语境不仅包括自拍照片再次浏览和观看的叙事语境,同时也包括观者的价值观及对自拍的反应。语境的不同使得记忆抵达的状态产生差异,但都无法切实回到原始鲜活的生命,最终状态都是当下的回忆。由此,记忆获得了再生的能力。

对于当下的记忆还有一层不能忽视的意义,是自拍照呈现的物态介质。不同的物态介质也会加入进当下的记忆中,如自拍究竟是在数码介质上还是在感光纸上观看,自拍照的周边环境也加入意义的再生产,同时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四、结语。

在几个世纪以前,自画像者通过自我描绘,不断地对自我观看和探索,仿若画下了自我的内心世界。几个世纪以后,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拍来留下岁月的气息。“图像……都源自缅怀思念。[8]”自拍是图像记忆中重要的分支,与其余图像不同的是,自拍照具有更强的主观性、私人性,并且同自像一样,可以记录、留存自我审视后的身体,成为记忆的重要组成。

自拍照通过建构后的图像,以及当下的语境,再次唤起失落的记忆。以此,记忆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它的轮廓逐渐清晰,色彩逐渐显现,带着往昔的气息,重新置入进我们的生命。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一

《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他们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打击与痛苦。可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仔细想想,生命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自己快乐,或者是为了别人快乐?还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能够舒适地活着?我们一无所有来到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些东西看上去属于我们,可是实际上,它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你不能永远地拥有一样东西。这样想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点无聊。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里每日受尽苦难,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许下一秒就会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的俘虏,我又能坚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静下来开始思考活着的原因时,似乎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强烈的本能。生活这么艰难,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痛苦地活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自己身陷集中营的惨痛体验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观察总结。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我着实佩服作者超然的视角和冷静的头脑。处在那样艰难的一个环境中,连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却依然能够立足内心,以专业的态度去记录每一个要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想像一下书中描写的场景:在冰天雪地中,穿着不能称作鞋的“鞋”,双脚长满了冻疮,饥寒交迫,还要忍受狱头的打骂做繁重的工作。这个时候,俘虏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在晚饭时间多得几颗豆子,怎样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熬过冬天,怎样避免被换到陌生残暴的狱头手下„„这个时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现实和卑微,毫无雄心壮志可言。然而他们除了小心翼翼地计划着如何活得更久一点,还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作者会游离于当前的环境,在心里和挚爱的妻子聊天。我想那个时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说:“能够运用想像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1、创造和工作;2、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3、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不过不论如何,意义疗法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实际的治疗中,将各种疗法根据病人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去帮助人们追寻他们生命的意义。这一点值得让人尊敬和学习,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义吧。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二

对大部分人来说,让他们互相靠拢的并非观点的一致,而是精神上的契合。

(摘自《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对单纯以精神的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来说,对我的阅读来说,也是如此。

《追寻逝去的时光》共七卷二百万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它也是一部纯粹考验耐力不具备可读性的小说。

我却甘之如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第二卷——在一天的浮躁生活之后,陪着祺祺的作业时间,临睡的安静时刻。

令他晕头转向,摸不着北?有些评论家认为普鲁斯特此举是为了挽救记忆,对于作为阅读者的我来说,这更是一种现世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沉淀,有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了,当时不以其为然,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影响力。

可是也许在很久以后的某些瞬间、在某种情况下那个场景突然浮现了,带给你的是新鲜的快乐或加倍的痛苦,甚至它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你的选择。

普鲁斯特就是如此这般地深入到过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探寻其中所深藏的意义。

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意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感受和认识却是一个老男人,穿越时空、洞明世事、挞伐人性,在这种叙述中,时间不存在了或者说时间被永恒地凝固在了那一刻。

普鲁斯特从一块玛德莱娜小点心寻回了逝去的时光,这也是被公认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的写作主旨,其实,普鲁斯特对时间的哲学思索不仅限于寻回逝去的时光,它还包括了对现在的时间、对此刻的探寻。

有如小说的人物一样,当我在贡布雷把身子埋在遮阳柳条椅里读小说,关注着那些人物的生活那会儿,我曾为他们无法摆脱时间的摆布而伤心过。

从道理上说,我们知道地球在转动,可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这转动。

我们行走时,脚下的地面看上去根本没在动,让人尽可放心。

在生活中,时间也正是如此。

小说家为了让读者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非得把时针拨的飞快,叫人在十分钟里过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

在这一页的开头,某人还是个充满憧憬的恋人,可到了下一页的末尾,我们看到他已是八十老翁,在一座养老院的院子里步履蹒跚地散步,往事已不记得,人家的问话也不答理了。

由着作者以漠然(因而更残忍)的口吻在书末告诉读者:“他离开乡间的次数愈来愈少,就在这儿终老了……”

现在的时间被工作、家务、女儿分割的零零碎碎,因此我的阅读通常是见缝插针式的,最近开始看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周克希翻译。

精致的印刷,译文感觉也很舒服。

突然间电话响了;我在睡前等着女儿找书来要我讲故事时也拿起它,“我”在往盖尔芒特家那边散步时想象着和一个农家女的邂逅,突然间女儿来了。

这本书前半本的阅读基本上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这样的阅读过程经常使我感觉处于一种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状态。

这正如开篇时普鲁斯特在早上醒来时或晚上睡觉时的.一种似醒非醒在现实与梦的世界之间的来回游走。

都能带来持续的快乐,比如,每周六因为女仆去购物,他们的午餐要提前一小时,碰到个不解内情的客人看到他们十一点钟就吃午饭而显得惊愕不已,事后他们讲起这事会笑得眼泪都流出来。

生活更加一成不变的是因病隐居的姑妈,姑妈长年不离开她的房间,可是她却知道小镇上发生的任何一件细微到某位夫人做弥撒迟到了诸如这般的小事。

直到他遇到了奥黛特,一个交际花和小姐,斯万从被引诱而爱上她并且娶她为妻。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三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总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

生长在高山上洁白的山百合,我们只能拥有那一刹那而已。在那些山百合眼里,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必得离开。就算采下它们带下山去,我们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他们终究逃不过凋谢的命运。而那些留在高山上的百合花,却永远展示着我们无法触及的美丽。作者对百合花的渴望正如对青春美的渴望,虽然好像一直没得到,可是走着走着,回首一看,好像都已经过去了。在这之前,我们没料到我们将会有,在这之后,我们又会忘记我们曾经拥有。

作者对百合花怀着一份嫉妒的心思,因为她明白眼前的美景不会永远属于她,这让作者产生了一种必须得到的心理。她强行地将只属于高山上的百合花带离这里,但其实作者并没有真正拥有心里的百合花,它最终还是枯萎了。正如青春一样,它不会永远属于我们。但我们不想失去它,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它,留住我们生命中的美好,但最终还是徒然。它永远只属于那些快乐无忧的年纪,我们终有一天会失去它。

青春来临时,我们并不能马上感觉到。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蓦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青春。虽然我们终会失去它,但却拥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且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人身上感受到它的美丽,这就该知足了。如百合花一样,作者不能永远拥有它们,但每当回想起来的时候,他们却总是长在那有着淡淡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永远展示出一种无法触及的美丽。

我们都是青春的过客,但青春会给我们留下一段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终有某天,我们会猛然发觉:原来青春如此美好,它将永久地留在记忆深处。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四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霸”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台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美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霸”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枪,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3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霸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霸,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霸的关照,躲过3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平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3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3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已的观察,明3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霸“;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3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客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平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五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纵观全书,书中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书中没有干涩的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呐喊,打动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况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六

在集中营待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他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如星辰,却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他,当他是无足轻重的万一,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未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愿我一直能谨记,在任何境遇下,我都有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要盯着成功——你越是盯着它并把它当成靶子,你就越容易脱靶。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它一定是自然而来的,而且,只有作为一个人对于一种比他自身更大的事业的奉献的无意识的副作用,或者作为对于他人而非自己的奉献的副产品,它才能够产生。

尼采的话存在着许多的智慧: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尽情地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经获得重生;而不要像你初次那样,错误地来做今天的事。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七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政法大学简历(优秀14篇)

    个人简历不仅仅是列举个人的工作经历和学历,还应该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个人特质。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个人简历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您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

    度医院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7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对于医院的新职员来说,

    农业局个人年度考核总结(热门20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而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果你需要借鉴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不妨看看以下示例,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公共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优秀19篇)

    规章制度规定了组织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组织运作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下面的一些规章制度样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1、为了加强公司办

    出纳实习心得感悟(实用21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工作的思考和体会,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接下来是一些实习心得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在实习期间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校车管理自查报告大全(17篇)

    自查报告的撰写过程可以激发我们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的提升。以下是一些示范性的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查报告的要点和写作技巧

    开展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热门23篇)

    策划方案应该注重时间和成本的控制,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学习这些策划方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妇女节爬山活动策划书范文(23篇)

    活动策划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创新。在活动策划中,成功的案例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实践。活动简介:活动时间

    获奖教师代表的教师节发言稿(精选20篇)

    一个成功的发言稿需要具备逻辑清晰、有条不紊的写作风格,能够引导听众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行动。接下来,我们请来了一位资深演讲家的发言稿,让我们一起学习和借鉴。

    学校教研月活动方案及流程范例(优秀16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能够为参与者带来愉悦和收获,提升活动的口碑和影响力。为贯彻课程改革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