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影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下面是一些读者们的感受和思考,你会发现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篇二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人游历过无数风景。而旅游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发一张图片,写一条说说,只需寥寥几笔就足以证明自己到过这个地方。然而这些人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愉悦身心。真正在旅途中用思考以获取无价的精神财富的人确是少之甚少。王安石曾于游褒禅山时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中思而有所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足以证明“游而思”是多么重要。

贯古博今,人们在游览时若将尽收眼底的.景物赋予人的思考,那便显得尤为珍贵。苏轼在《定**》中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借大自然的风雨来抒发自己超越世俗的旷达胸襟。辛弃疾于京口北固亭怀古,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相较于古之圣人的抒情,今之文人常常在路途中探寻历史。余秋雨在文化的苦旅中不断摸索着,为的是紧随历史的步伐,去寻找那文物背后的丰功伟绩或是辉煌时刻。史学家步入著名旅游胜地来揭开其背后神秘的面纱;建筑家走进故宫博物院去以寻找宏伟建筑背后的秘密;考古家踏进沙漠中的楼兰古城以追溯她消失的原因。由此可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印证了于游中思考要比单纯的游玩更能给人带来财富。

雄伟壮阔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远近闻名;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四海,。所以,于游中思考,不仅能为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平添一份色彩,更让自己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提升。

一路向前,且游且思!

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篇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论语》的首章,讲的是学习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长本领和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两样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两点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顺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评价此章时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话讲学习。孔子告诉大家,该怎样对待这些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呢?要经常温习,经常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学有所获,有了收获,内心里就会感到很高兴。说——通“悦”,是指内心里愉悦、高兴。人学习知识有了收获,当然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了。学有所获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时温习,时常实践练习,如果实实在在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有学不会的东西吗?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交往。孔子认为,怎样对待朋友呢?他说,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乐——就是表现在脸上的喜悦,对朋友要笑脸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兴,不做作不虚伪。假如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气不恼怒,能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了。你看,对朋友真心的笑脸相迎,对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气,能如此对待别人,人缘一定不差。与任何人的交往,不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吗?这是与人相处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觉运用这个“道”,你在人群中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处处碰壁。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们对学习和交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习某些知识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时习”,你真的按时复习它、时常在实践中练习巩固,一定能学会,学会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就不会有烦恼了,这的确是一件悦于心的事情。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会学习,会交往。此章就是教我们学习与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切要“时习”!一定行之有效。

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篇四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学而读后感(实用17篇)篇五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这一点,是我读“学而”一章最大的收获。

至于其中的句子,给我感慨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谓是妇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着名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学而”一章,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讲的那么完全。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揣摩。自己在读的时候,感觉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唤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对孔子由衷地产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时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对这篇读后感做一个结尾,就用子贡朗诵的那首诗来总结吧:人生在世,追寻做人的道理,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