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MJ笔神

写读后感是一种艺术,它不仅需要对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还需要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一

作者在书中写到,“教育儿童,空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产生的困惑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解决起来艰难得多,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显得无能和无奈。但是我想,只要理念提升了,方法总会有的,技巧总会有的,艺术总会有的。教育的智慧和快乐总会伴随着困惑,让我们只有快乐而没有困惑吧!”

有时候可能性深深地潜伏在现实中,让我们焦头烂额,都难以发现。如果发现不了可能性,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魔术师,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首先选用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这貌似也是我最青睐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多数,言语总是那么苍白。

比如,孩子作业长期不完成,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地沟通失败,如此看来,这就是空谈。所以常常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面对一些一点就通的儿童来说,语言也是具备一定的力量的。但是教育事业里,终会有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疑难杂症,比如有的孩子就是长期不做作业,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听讲,任你千般说万般劝,都不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荡起半点涟漪。这时,就要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创造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上学期新接手的班级里,三班有个小盛,二班有个小欣,这两个女生是我未完成作业记录本(黑名单)上的常客。为此,我多次和她们进行语言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不得不说,有时候空谈的确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几近感到绝望和无奈。但是当文字落在了纸上,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分别给她们写了大约2封手写信,她们的改变立竿见影。

本学期,我为两人分别安排了一个小助手任务,她们不仅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而且几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她们两人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笃定教育的确能够改变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这一点和作者在书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教育实践中已有不少的事例证明,教育是可以改变事实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这么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发现或者创造儿童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答案,但是这个过程或许就能让可能性得以显现和实现。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二

从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历时10年之久,关注这课改10年,我发现最大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过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现在能常常看见的新景象。新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准确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做到从儿童立场出发呢?在此,笔者从三年级的一堂想象作文教学竞赛课的指导说起,谈一谈三年级的想象作文的指导。

一、儿童缺什么,给予铺垫,逾越障碍。

这次参加全市想象作文教学大赛三年级组的题目是这样的:

“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

这篇习作是以“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为开头,要求学生接在这个开头后面续编一个小故事。续编故事时要根据开头提供的线索――“小猫不见了,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续编情节的发展和猫妈妈的活动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谈起“想象性作文的指导”时说,儿童的想象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扼要地说,激起儿童想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需要的推动”;二是“直接的印象”。也就是说,儿童的想象是在热烈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后,产生一种需要的推动和直接的印象。这种情绪势必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相当强烈的兴奋中心,这种兴奋就引起儿童的想象活动。

在这堂课中,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老师启发性的导语下,对所要想象的事物――猫,产生“需要的推动”――喜欢上猫,进而才能让他们对小猫的遭遇形成关注,引起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但是,障碍出现了――猫对于生活在市区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对有的孩子甚至是陌生的。因为,这些孩子平时跟猫很少接触。所以说,眼前的这群孩子缺少对猫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还需帮助孩子丰富对猫的“直接的印象”。

怎么从孩子缺少什么出发,帮助他们逾越这个障碍呢?比赛时,这位任教的老师巧妙地采用了课前谈话的形式,他问孩子:你们喜欢猫吗?你们当中有谁养过猫?随后老师为孩子们放映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小猫活动的各种图片,有小猫头顶荷叶在树下纳凉的;有小猫头戴一顶大红花的;有两只小猫撑着洋伞坐在长椅上共度美好时光的……课堂上,放着这些幻灯片,配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卡通片音乐,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笑声频频,无不被图中小猫的可爱滑稽样所吸引,在这样自然无痕的铺垫中,孩子们对小猫的关注和好感悄然形成。

李吉林老师常说:“备课,你得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上。()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去想,你就会变得有主意,有灵感。”新课标首先提出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这位老师正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他首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了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缺少什么,根据这个基础给予铺垫,这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轻松逾越了障碍。

二、儿童爱什么,顺其天性,促其乐学。

光获得了“直接的印象”还不够,还要产生“需要的推动”,即设计一种有效的方式激发起儿童的想象,才能让儿童乐想会说。这使我想到平时看的其他一些课,在教学时善于从儿童“爱什么”着手,顺从儿童的天性进行设计的课堂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群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得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想象开去。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这节想象作文课的主要角色和故事。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猫的故事:有一个猫妈妈(贴剪贴画)生了个小猫,你们看:猫妈妈的小宝宝多可爱啊!小猫一身的黄毛,还有美丽的斑纹,就像个小老虎。猫妈妈给它取了个名儿叫――虎虎。(贴虎虎)。

2.猫妈妈可疼爱她的小虎虎了。

4.是啊,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出示: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省略号变红)。

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爱好读童话,课堂上老师利用故事情境的形式开头,将文题融进了一个有情有境的故事里。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跟随着猫妈妈在焦急地寻找着小猫。就这样,孩子们想象情节、创作故事的劲儿就被激发起来了。加上老师一直注意鼓励大家“想得不同,想得远,想得有意思”,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发言。

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倘若能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喜好,顺其天性进行设计,往往能便于儿童走近故事的角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儿童才能更好地去想,最终实现有话可说。

三、儿童要达到什么,为之添翼,展翅能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帮助儿童打开思路,帮他们扇动起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想得“不拘形式”,教师巧妙的引导很重要。

“猫妈妈一边跑,一边喊,它首先会来到哪儿呢?刚才有小朋友说到猫妈妈可能会去小河边找,好,我们就假设猫妈妈先急匆匆地来到小河边找小猫。猫妈妈来到小河边,它多么希望能看到它的孩子啊,可是猫妈妈却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中,老师相机指导孩子想象猫妈妈寻找小猫虎虎会遇到谁,会有什么样的对话、什么样的神情。在这样具体的指导之下,孩子们就渐渐地能将猫妈妈寻找虎虎的情景说得生动,说得具体了。结合我平时所看的想象作文指导的相关课例可以得出,教师若从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根据儿童要达到的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之“添翼”,可以扇动起儿童想象的翅膀,帮助儿童展翅飞翔。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大胆表达,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想象作文课,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乐于想象,善于表达,最终,我们还是要将目标落实到教会孩子怎么将想的材料说好。我以为本文所举课例中的任教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样的指导课上下来,孩子们很显然是会说能写了。由此,老师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最终的目标得回到儿童,得注重儿童一堂课下来的真正收获,而不能浅表地追求美的形式、热闹的气氛。我们的课堂要能让孩子获得发展,这才是最为根本和实在的。

从儿童立场出发,是10年课改的新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老师教学中最为可贵的精神。

作者简介: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三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四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成尚荣老先生的《儿童立场》这本书。初读之后,我的脑海里闪过无数的问题,如:儿童立场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做才能站在儿童立场上?长大的我们还能再拥有儿童的心吗?反复思考,我想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走近儿童,更要走进儿童。

“走近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在行为上向儿童靠近。反思自己六年的教学生涯,渐渐地忘却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整日被不计其数的表格压榨,被不理解的家长误解,不自觉地将儿童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读了成老的作品,我被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事。”是的,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事教育的我们不能脱离了孩子。走近儿童,靠近儿童,蹲下身子,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儿童,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发现他们为什么而笑,为什么而伤心,为什么而失落……这样才有益于我们去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站在儿童立场去思考问题。

还记得去年的校文举杯比赛,我教学三年级《搭船的鸟》一课,课堂上我问了一个我认为很简单的常识问题:“外祖父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谁?”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四五十个小朋友,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爸爸、舅舅、爷爷……惹得听课的老师哈哈大笑,而把上课的我弄得哭笑不得。课后反思,正是我备课时没有认真备学生才导致这种结果,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却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角度出发。所以,从那以后,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备学生。

“走进儿童”就是用心去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虚情假意的讨好和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的心中有杆秤。我们不能做愚昧的教育者,就像成老所认为的,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六年前,我第一次走上教师的岗位,第一次当班主任,我还是个充满爱心的女孩,有幸认识了一个身体残疾的孩子。记得第一天安排座位时,很多学生都远离他,甚至嘲笑他。对年轻的我来说,我真的无法接受,我停止了安排座位,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而那个男孩从此便爱上我的语文课,而我也更加地关注他,下雨天,鞋子湿了,让他换新鞋;课上回答问题,全班给予掌声。是他,让我感受到教师是一份温暖的事业。

成老的这本书再次敲醒了我,永葆初心很难,但不要忘记:所有的大人都经历过童年,我们自己曾是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充满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辛,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五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文档为doc格式。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六

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的,儿童的想法是天真活泼的,作为成年人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已经感受不到这种天真烂漫,身为教师,我们天天接触的就是儿童,和儿童打交道就是我们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他们的世界里去,用他们的思维去看待他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走近他们的心里。因此,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就如教育家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所讲的一样,教师不应当忘掉自己的童年体验,而应该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样就会改进如今的教育行为。

儿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就必须去研究儿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快乐,有什么愿望和需求。所以,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是很烦恼还是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向你分享自己的快乐时,你是与孩子一起快乐,还是应付?当孩子有诉求时,你怎么做能让他能感受到你是他温暖的依靠和臂膀......这都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是蹲下来,俯下身去找一找自己在他们世界中的位置,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学会从他们的视角想事情、看问题。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七

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班上孩子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尤其严重,女生自觉又好学,部分男生呢,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每次走进课堂,都要做大量的心理暗示: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站在讲台上,极力地收敛自己的脾气,用最严肃的面孔,进行课堂的每一分钟。许多老师都对这个班级的常规感到头疼,我也是其中一个。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序,总会花费一定的时间。

在一次次的心灰意冷中,自我安慰。在儿童的可能性中,让我去相信,让我去期待,他们也许是会变化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实中的未来,现实中的可能性,“不可能”中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被发现的,这需要耐心。那么就让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耐心地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八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让我对“儿童立场”有了深入、立体的认知。书本读完后,被成老师的真知灼见深深吸引,反观自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改进。

刚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时,就立刻被题目所吸引。“何为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什么?怎样站在儿童立场?”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迫不及待的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成先生认为儿童立场需要我们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似乎又没有找到。

首先,到孩子身边去观察,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在刚步入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年级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存在焦虑,甚至在刚开学初会看见有个别孩子哭闹不愿上学的现象,其实细细推敲,孩子还没进校还不认识老师她为什么会哭闹,其实大多是家长的焦虑影响着孩子,你的一举一动,你的言辞都会转接给孩子,更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小学的老师可不像幼儿园里的老师那么温柔,上了小学你可是有作业的,作业多的你写不玩,甚至更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上小学了不能每天想着玩了,你可是要考试的,你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要回来了等等诸如此类,想想如果每天传递这种信号给孩子,你说他对小学生活还会充满期待吗?是呀,要想了解孩子就要走到孩子身边去。多说一些积极向上让他充满期待与好奇的话去激励他。

其次,到孩子身边去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并不断动态变化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走近他们,用心品读,细心发现,看见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支持、去助推,去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我意义上的经验。看到成先生这段话我很认同但是要想做到谈何容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要想充分了解他们谈何容易。其实身为父母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呢?你是否也有过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他做着他并不乐意的是呢?”小到玩的游戏,吃的点心,大到选学校,正是这样靠近孩子的发现,让我站在“儿童中央”,找寻到她的“发光点”,用切合孩子兴趣的方式与他的一日生活相关联,支持他们的自由探索、快乐表达。

最后,我们要到孩子身边去等待,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充满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辛,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拼音教学完之后,按我们的思路,或者说按我们教学经验来看,学的特别好的应该可以独立阅读。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在没有提前识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独立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直到自己的女儿在学完拼音之后才发现,因为没有识字量没有语感,即使拼音学得再好,如果让他独立阅读一个故事,她是有为难情绪的,后来我把故事换成儿歌和童谣,发现她就很愿意接受,再后来慢慢换成简短的童话故事,到现在已经完全独立阅读,看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成长,静待花开。

其实孩子的“小宇宙”是变化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组。我们能做的便是走到孩子身边去、走进她们,用孩子的视角看到问题,用孩子的童心感受世界,去触摸她们一个个“小宇宙”,用心发现、用爱陪伴,去感受这些小宇宙自己的变化、运转方式,并能保持一份童心去感受,去静静欣赏这里悄然浮现的闪亮星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去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九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小孩子也许在一些领域,学问不如自己的老师,但不代表着他们什么都不如老师,优秀的老师会在学生面前表现的很谦虚,敬畏自己的学生,这才是师生和伙伴之间相处该有的样子。

做一个谦虚的老师,在课堂或课下与学生沟通时,遇到没听过的信息,就多问问,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你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了解不会比你少。当你怀着敬畏的心,谦虚的态度去观察,向孩子学习,就能被孩子信赖和接受,就能拥有儿童立场。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反复写到过:“教师的智慧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敏锐;人总是要变老,但是老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说的真好,教师要有童眼、童心,必须学会做一位小孩,同所有小孩一起,站在儿童的中央,以儿童的思维和体验来诗画、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掌握如何做,往往比知道应该做什么,更重要。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

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十年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郑重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广阔的教育视野,考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行进的脚步依然不够坚定,课堂上依然“讲风”盛行,教师的“导”显得很强势。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落脚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基于学生。坚持以“学”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笔者以《水》为蓝本,探讨“导学”的策略,做到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导在必须时。

一、画面引思,有效启学。

《水》描写了作家马朝虎回忆儿时缺水生活的经历。“缺水之苦”是生活在水乡的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反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

生:我看到了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着取水,他们获得一点水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庄稼地因为缺水都干裂了,农民伯伯在伤心地期盼下雨。

师:作家马朝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缺水的地方,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缺水的困难。

师:假设现在你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请你读这一自然段。

(生感情充沛地朗读)。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要让学生感受缺水的艰苦,教师的讲述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体验了缺水的滋味才能建构与文本相通的情感。课例中,教师借助缺水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淡感受。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去研究了解马朝虎从小生活的环境。

二、想象环境,有效助学。

苏轼在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的是诗画不分家。其实文章也是这样,当你醉心于某段文字里的时候,也一定是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再现画面,领悟、感受,才是有效阅读的助推器。在学习《水》的第二自然段“雨中洗澡”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洗澡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好好读一读,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生练读,师指名读。)。

生:我看到孩子们在雨中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

生:我看到他们在雨中翻跟头,玩耍嬉戏。

生:会欢呼跳跃,也会大呼小叫。

生:会尽情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抚摸。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在雨中,大人们和孩子们一样,他们也会――。

生:(齐)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也会――。

生: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师:也会―一。

生: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课文的语言,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这样既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又增强了学生主动积累和主动运用的意识。

三、矛盾发掘,有效品学。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使孩子们获得言语的智慧。例如,《水》的第五自然段就细腻地描写了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的情景,这些文字并非只是“语词的组合与排列”,它流淌着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感。有情有味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与往常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感觉学生们是不可能有的,更是写不出来。所以,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矛盾点、讨论突破矛盾点、朗读回味矛盾点三个层次,引领学生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韵,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感觉。

第一层次:发现寻找矛盾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反常的地方。如果你发现了,就在这些地方打上问号。

生: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为什么作者说成像一条小溪流,这是矛盾的呀!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不合理,人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

第二层次:讨论突破矛盾点。

师:这些矛盾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去探究吗?我建议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讨论。(生讨论,交流。)。

讨论一:水“滑过”全身。

生:我们讨论了三个“滑过”,写出了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受,也写出了水的珍贵。

生: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非常细腻,并不哆唆。

讨论二:一勺水似小溪。

生:我们讨论了作者因为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他有一条小溪一样的兴奋,这也是不矛盾的。

师:当一勺水倾注而下的时候,作者在心里仿佛对水说了些什么?在作者的心里,一勺水绝对抵得上一条小溪给他带来的舒服。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值得好好咀嚼。

第三层次:朗读回味矛盾点。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气,读的节奏要慢。

师:让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母亲的面前,静静地等待这一勺珍贵的水……。

(生配乐读)。

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审美特性,旨在引领学生探讨文本语言,获得文本的直觉意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在朗读中,领略到了作家语言的生动、形象。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会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好好地发挥“导学”功能,导在问题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西岗小学)。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一

通过对《儿童立场》全书的思考,我想,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是止于对儿童的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又止于儿童天使般的可爱也肯定是不够的,这样树立的儿童立场是理想化的、单一化的,恰如杜威批评道:“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重要的是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一步步的引领儿童,以情发声,以美育人,给我们的儿童创造一个丰盈而又不失活力的精神世界,文化使者之路可以定义为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是一条对儿童情感熏陶之路。严格的说,教师这种身份,不是比喻,甚至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在我平日的教学生涯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小学阶段是一个儿童情感特征非常鲜明突出的阶段,但儿童受到年龄与经验的限制,情感表现多为急躁和冲动,而在每一个儿童幼小脆弱的心灵中,他们其实是极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理解,而情感熏陶就是教师在尊重儿童情感的基础上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一位老师的心静静的去靠近、去温暖、去解读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正如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所说:“当教学播撒爱,感受爱,创造爱的过程,我们的心才会温暖。”两颗心的交融与碰撞,对于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来说,人文情感意识的唤醒让语文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空洞无味,而是重现了它该有的细腻与活力。试想,当老师与一个班级的儿童们一起沉浸于同一个美好的事物的感觉如何呢?笔者认为儿童们在教室里听到看到享受到的一切,都将成为一颗幼小的嫩芽埋藏在童年情感记忆的深处,将来的某一天必会如参天大树一般抵御外界的风雨与黑暗,儿童们的精神世界将丰盈而又不失活力。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符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内容,引导儿童逐步对教材的情感领悟,让儿童的情感和语文课本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有利于儿童们更好的在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本身就是语言的另一种解说,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来向儿童们传达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不断尝试的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技能,丰富儿童对于不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从不缺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的尝试生活场景的设定,激发儿童们的热情与兴趣,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二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和高度来评价孩子在我们眼中的行为,往往不能很好地用孩子视角去理解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甚至胡乱指责,结果却因为误解孩子,或者只用了错误的指导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伤害,让他们离我们渐行渐远。

要想成为儿童站在儿童的中央,不妨多蹲下来和他们说说话,坐下来找找你的发现。遇到学生的失误和冒失,把自己当做孩子,找找行为背后的原因。请记住,把自己当做孩子,保持冷静,控制情绪,放宽心。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三

作为小学教师,“儿童”一次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与中心。如何站在儿童立场,为儿童思考,研究儿童,是我们的终身课题。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教育的中心是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教师应该坚守儿童视角的研究。这个研究,源于儿童,为了儿童,也要有儿童的参与。学生位于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至于如何进行儿童研究。成先生在书中用12个字来表达儿童研究的主题,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成先生说:教育的大智慧正式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到儿童去,首先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去。“儿童”原来的意义是自由。其次,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第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第四,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中去。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同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成先生还写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的立场就会萌发,生长。可能性的呼唤:儿童哲学是让儿童拥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学。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

以上这些,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哲人,应当是诗人。当然,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心怀爱。这两年,我读了不少书,但是额,每当面对儿童时,还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会继续追寻伟大的哲学家、教育人的步伐,提升自己,照亮儿童。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四

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五

“人生是一首回旋曲,童年是人生的根据地。”成尚荣说自己是一只起飞很迟的鸟,但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起点,人总在回旋中建构自己的历史,总得为自己鸣唱一曲。所以在几近古稀之年完成了《儿童立场》一书。

为什么作为教师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拥有儿童立场呢?从教育方面来说,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者,才能在儿童前行的过程中给予各种鼓励,把阳光洒满道路,让每个儿童都能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要学会共情,这些对话常常出现在成人之间,却很少发生在成人与儿童中间。儿童立场,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内心的高度放下来,当我们有意蹲下身躯和他们一样高时,当我们一起席地而观看动画片时,当我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时,当我们用心读懂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时,我们都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儿童。如成老所言: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思考,我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当我们的目光投向身边,我们会发现,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成人的眼光去猜测孩子的心思,但我们也忘了曾经我们都是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他们小小的内心宇宙中,或许有着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去了解过的部分,而那里,却有着他们认真对待的一切。拥有儿童立场,不仅是保护了孩子,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因为孩子的没关系说出口很容易,而成人面对孩子却很难说出那句对不起。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让我记忆深刻,书中说道:童心是超越年龄的。教师的智慧就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人总是要变老的,但是教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保留那一份童心。

儿童这个词,我把它理解为最初的人。其实我们教师作为成年人,应该做那个比孩子拥有更多童心的人。童心童趣,从来不是人生的累赘和被人嘲笑的污点。如果现实在未来的某天给我们当头棒喝,请你一定要保留住心中那颗最梦幻的童心。

而和儿童在一起就是永葆童心最简单的方法,更是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最佳途径。和儿童在一起是永葆童心最简单的方法,更是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最佳途径。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想要真正的理解儿童贴近儿童,我们要先懂得蹲下拥有儿童立场,而蹲下并不仅仅意味着肢体的下蹲,更是我们的心灵在慢慢接近,是尊重,是平等,是信任。愿我们都能真正发现和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设施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站在儿童的离场看问题对教学工作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写教学设计,都要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个理念来看,从学习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给学生“适宜性教育”。真正地让学生回家的预习有成效、有方向、有目的,更甚者,由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撑,将网络平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能以大数据呈现在教师的后台,教师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及时有效的去调整预案,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利用在处理“疑难问题、帮扶学困生”的这个刀刃上。因此,我们现在虽不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但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步伐不能停,课堂的翻转势在必行。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学生的有效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不断的前行,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成老说教育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其自身的成熟,因此最伟大的教育是教育与儿童的成熟相统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的立足点,就是儿童立场,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尽管每位教师的职业相同,但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却不尽相同,我们从每天的都在发生着的教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实践教育行为,都应当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持一切从儿童成长利益出发的教育立场,走进儿童中去,去发现儿童,然后再引导儿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学的成长,这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八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十九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二十

优秀作文推荐!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儿童立场读后感(优秀21篇)篇二十一

一个被学生接纳亲近的老师,拥有儿童立场的老师,一定会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会突然被学生觉察,情不自禁吐露“我也是这样的”的感慨,同时积极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参与者,比如:聊一个他们之间受欢迎的动画片和游戏;评论下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分享下超市新发现好吃的零食;展示下自己新买的图画书;炫耀下你的可爱贴纸等等。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电影读后感(热门2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经过精心挑选,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美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阅读上的享受和思考。

    学情分析会教师发言稿(模板17篇)

    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保证演讲效果的最大化。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成功的发言稿范文,听听他们怎么说。

    小树的成长初中(优秀21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佳句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两年前,妈妈买了一

    小学生法制专题演讲稿(汇总16篇)

    撰写小学生演讲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请大家欣赏以下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一起学习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

    竞选班干部五年级演讲稿(专业19篇)

    竞选是一个重要的历程,需要候选人积极争取选民的支持和信任。竞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候选人全方位的准备和努力,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美容院七夕情人节活动创意方案(专业18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某项活动而制定的一种详细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创意与实用兼具的活动方案,希望能给大家的活动策划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一、活动主题。

    大学新生军训心得体会全文完整(通用19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训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收获与感悟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军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

    约稿出版合同大全(17篇)

    合同协议的内容通常包括合同的目的、条款、履行方式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合同就是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

    我的拿手好戏讲英语(热门16篇)

    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下是一些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俗话说:“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就

    入党积极分子发言稿完整文档范文(17篇)

    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一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宣誓词,非常庄重而激动人心。敬爱的党组织:您好!很感谢党组织这次把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