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纸韵

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对作品的一种感谢和致敬。5.小编选取了几篇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一

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文档为doc格式。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二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身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身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因此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因此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到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三

“人类从诞生时的荒蛮状态到农业革命,耗费了100万年的时间。但是在此之后,人类只用了1万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接下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时,人类仅仅用了不到两个世纪,我们不知道人类在未来将会到达何处,但是我们确切的知道,我们一定会到达那里,而且很快。”

读英国乔治·威尔斯、美国卡尔顿·海斯的《全球通史》可谓受益良多。

【石器时代】。

关于人类到底是上帝创造的,还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至今尚未定论。但考古学告诉我们:之前确切地存在着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能人、真人……农业革命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走向了新石器时代,生活也从追逐猎物、不断迁徙变为定居生活。因为食物供应充足,人口增长迅速。从1万年前到2000年前的8000年中,人类的总数从532万增长到1.33亿,增长了25倍。

【古文明】。

随着人类的聚集,以城市中心为代表的文明,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开始,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陆续出现。其中,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值得一提。埃及人崇拜太阳神,相信有来世,《亡灵书》指导人们如何在来世穿行,教会人们怎样通过死亡后的审判。金字塔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是埃及的工匠建造的,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但也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标记。金字塔的外形以及它们反射阳光的本领,都展现出与太阳神崇拜相关的特点。因为法老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自然就建造出这种形象的金字塔。中华文明延续不断,作者认为是在中国的文明里,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祭司阶级或宗教集团,而是追求现实主义。中国人对现实主义的特殊喜爱,能够为政治本身的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它让文人们通过全国性的考试考取功名,进而为官,在现实中获得成功,而不是通过祭司和信仰来祈祷未来。

【三大宗教】。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宗教的发展,直到今天。

公元前600年,乔达摩·悉达多创造佛教。每个人都要面临疾病和死亡,幸福无法被保障,也无法被满足。为了寻求这样的真理,他抛弃了富裕的生活和漂亮的妻子,通过禁欲、绝食和自我折磨,直到从昏迷中醒来,才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为“佛陀”。他认为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并且都是邪恶的。第一个欲望是满足感官的需求,也就是肉欲;第二个欲望是追求永生;第三个欲望是渴望富裕,也就是俗欲。一个人只有克制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当一个人已经不存在“我”的时候,他就得到了更高的智慧,这就是涅槃,也就是灵魂的宁静。“凡是想拯救自己生命之人,必将失去生命。”

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耶稣宣扬天国理念,“只要奉行天父的旨意之人,都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根本上是因为罗马政府认为他们众多的信众可能会危机罗马的统治。第一,基督教的疯狂传教威胁罗马国家的地位。第二,基督徒要保持自己宗教的神圣性,不肯参与其他国家制定的祭祀活动。第三,早期的基督徒多是平民,被上层社会所轻视和嫌弃。第四,基督徒提出来的圣洁、仁爱和平等口号在当时不切实际,让人不安。第五,基督徒十分团结,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们有政治企图。第六,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威胁了社会秩序。一个人信仰了基督教,之后,就会把他的奴隶给解放了,这在当时大逆不道。基督教的分裂和发展始终围绕着耶稣是神人二性一位的还是二性二位的,这个问题在热播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仍有体现。基督教发展进程中最有意思的是,罗马教廷贩卖赎罪券来获利的故事。信徒赎罪本来是让犯错的信徒通过某种方式赎罪后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有人会承受肉体的折磨,有人去遥远的地方朝圣,有人通过捐钱、修路表示赎罪。14世纪罗马教廷的财政状况堪忧,濒临破产。1300年开始罗马教宗开始售卖赎罪券,并被定为禧年,如果信徒这一年来罗马教廷朝圣就能获得赎罪券。赎罪券本意是神赦免了信徒的罪行之后信徒做出的补偿。但很容易被误解为赎罪券相当于护身符,有了赎罪券,就不再惧怕犯罪。罗马教廷为此获得了一大笔收入。由于收入非常可观,教宗决定每一百年有一次禧年。但1400年教宗又把频率从100年改为50年,1450年改为25年,1501年教宗马上宣布5年后就进行下一个禧年。这真有点小孩玩过家家的戏谑。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已经让人们很难接受《圣经》中的奇迹和神话了。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570年由默罕默德创立的。默罕默德出生在贫困家庭,先做牧童,后到一个富商的寡妇那里做仆人,负责看守骆驼。这位寡妇看上了他,并和他结了婚。这一年默罕默德25岁,而他的妻子已经40多岁了。40岁之前的默罕默德只是一个普通人,十分平凡。40岁之后的默罕默德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成诗篇,宣称自己是先知,宣传自己的思想。在麦加传教10年,默罕默德没有成功。而是在距离麦加400km之外的麦地那,默罕默德受到了欢迎。公元622年9月20日,默罕默德进入麦地那,开始掌握巨大的权利。阿拉伯人把这件事称为“希拉吉”,伊斯兰的历法也从这一年开始纪元。629年,默罕默德才进入麦加,成为麦加的主人。632年,62岁的默罕默德拥有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也就在这一年,他去世了。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领袖是从部落上层有威望的人中推选的。经协商,先后推选默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尔、默罕默德的妹夫奥马尔、默罕默德的女婿奥斯曼为前3任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代理人)。奥斯曼被刺杀后,在反对派的推举下,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出任第四任哈里发。直到今天,是否承认前三任哈里发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主要差异。逊尼派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在《古兰经》没有指明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知世界,主张革新,比较温和。逊尼派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目前全世界伊斯兰教穆斯林90%属于逊尼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

【罗马文明】。

罗马文明在世界史上影响深远。罗马人的祖先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兄弟俩出生不久被仇人遗弃在河边,一只母狼用奶水哺育了他们。两兄弟成人之后杀死仇人,建立了一座城池,兄弟俩对城池的归属展开了竞争,哥哥罗慕路斯战胜了弟弟列莫斯,就用自己的名字给这座城市取名罗马。罗马帝国的辉煌毋庸多言。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凯撒征服高卢(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一带)驱逐日耳曼人,跨过地中海入侵英国。整个大不列颠和莱茵河流域都被控制在凯撒手中。进而,凯撒向小亚细亚和埃及进发并取得胜利。他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拉丁语“veni!vidi!vici!)。在埃及,凯撒遇见了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凭借美貌和超凡的语言魅力,她让凯撒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好像有个电影《埃及艳后》就是说的这位女王。最后,凯撒因变得专治残暴而被刺身亡。凯撒的名字之后成为“万王之王”,类似中国的“皇帝”来自于三皇五帝的统称,后来欧洲像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保加利亚常常把凯撒的称号冠于自己的称号之上,自称“凯撒”(俄国沙皇在俄语中就是凯撒)。

【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的欧洲最值得一提的是“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名义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十字军东征能吸引众多的人参加,且持续近200年时间,是因为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失业者加入十字军,可以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到新的土地上谋生。之后的航海也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十字军一路烧杀抢掠,在耶路撒冷开始屠城,因为他们把杀死异教徒夺回圣城当做信仰,并且还因为他们带着掠夺财富的狂热思想。耶路撒冷城里的7万名穆斯林和犹太人被屠杀,据亲历者说,耶路撒冷城中的血没过了脚踝,妇女被强奸,儿童被摔死。1204年,十字军占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筑被毁坏,文物和艺术品被掠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被洗劫一空。(这和日本侵略中国时的情景何其相似啊!)这场延绵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总体上说是失败的,造成了宗教和种族的仇恨,很多人为此而丧生,但也从客观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欧洲和地中海的交流,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

欧洲近代文明的萌芽来自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黑死病和封建主义危机。黑死病(blackdeath)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席卷埃及、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黑死病通过商船在1348年侵入英国,牛津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病死,整个英国人口死亡四分之一还多。欧洲所有国家的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全世界的死亡人数达到7500万。黑死病爆发,富人和贵州用残暴的法令逼迫贫民增加劳动,进而引起了大量的贫民起义。欧洲面临全面崩溃,陷入黑暗。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出现了一丝曙光。黑死病促使薄伽丘写出了十日谈,《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描写了7个妙龄女子和3个青年男子为躲避佛罗伦萨的瘟疫,到乡间别墅的10天中讲故事、谈音乐,排遣寂寞和苦恼。这部作品导致了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势不可挡。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都产生于这个时期。14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只有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并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人物。但文艺复兴慢慢传播开了。直到1650年,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300年,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它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政治和社会的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基本诉求被概括为五句话“要秩序不要紊乱、要富裕不要饥饿、要文化不要愚昧、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美德不要腐败。”通过文艺复兴,君主和平民开始联盟,政府不再靠武力治国,而是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管理。欧洲国家从旧时代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大航海时代】。

欧洲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492年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历经两个月零九天航行,在10月11日晚10点来到美洲。哥伦布本意是寻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却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新大陆——美洲,至今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就是被误认为的印度人。古印第安文明中最突出的是玛雅文明,玛雅人采用20进制,包括零。玛雅人的太阳历法包括每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加上5个忌日,正好365天。玛雅文字和汉字一样是象形文字。2007年评出的新七大奇迹包括玛雅人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该塔高约30米,共9层,9层台阶从中间分开,加起来是18,代表一年18个月。金字塔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起来共364级台阶,加上门口的一级,共有365阶,象征一年中的365天。金字塔底座上雕刻着羽蛇的头像,每当春分和秋分,从某个特定角度观察夕阳时,仿佛一条巨蛇沿着金字塔缓缓向下移动,被称为“蛇影奇观”。这些被失落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至今保留了太多的未被人类认识之谜。哥伦布带回了黄金、棉花以及珍奇的鸟兽,震动了整个西欧。1519年,受雇于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穿过黑暗凶险的“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船队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上航行了98天,不幸的是,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的战斗中被杀死了。去时船队280人,只有31人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天圆地方”完全不同。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殖民扩展。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甚至丹麦、欧洲新贵们纷纷粉墨登场,建立各自的殖民地。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诺丁汉的纺织厂中出现,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法国大革命】。

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思想家的引领下,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成为时代的洪流,涤荡了封建王朝和教会的权威,终于引爆了推翻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2日,巴黎民众和路易十六的军警在巴黎街头发生冲突。次日凌晨,巴黎全城响起钟声,这是起义的信号。14日,20多万群中拿着刀和斧头冲进巴士底狱,释放了里面的反政府政治犯。这一天后来被定位法国国庆节。起义感染了军队,军队自发组成国民自卫军,戴上红白蓝三色帽徽,中间的白色代表国王,分于两边的红色和蓝色代表巴黎市民,法国现在的国旗三色旗就由此诞生。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但国王路易十六拒绝签署《人权宣言》,巴黎人民被激怒再次冲上街头。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和家人逃出巴黎,但在边境处被截住并押回巴黎。法国革命的胜利引起了其他专治国家统治者的恐慌。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关键时刻法国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在马赛一只500人的义勇军高唱《马赛曲》奔赴前线,这就是法国国歌的来历(我们中国后来的抗日义勇军,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知道和法国大革命有没有关系)。经过不懈的斗争,终于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胜利。

【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拿破仑。拿破仑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1793年拿破仑24岁就在法军中担任炮兵上尉,因抗英战功而被提拔为准将。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革命军意大利方面军的总指挥官。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加冕仪式,成为法国皇帝,称为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执政后,颁布《共和八年宪法》,建立了一套集权制度,组建了参政院,任命经验丰富的官员分别管理军队、财政和立法,在全国推行郡区市的行政区划,各级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整顿税收,由中央统一征税。建立了法兰西银行,由政府管理,发行期票和证券,发行彩票,募集现金。拿破仑执政期间,共经历了6次与反法联军的战争。拿破仑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很多奇迹,他指挥的很多战役也都成了后世的经典战例。其中最辉煌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国沙皇率领7万俄军和奥地利国王率领的1万奥军在奥斯特里茨西部的普拉岑高地与拿皮仑相遇。拿破仑将俄奥李军引入埋伏点,拦腰截断,各个击破,共歼灭俄奥联军2.7万人,还差点俘虏了俄国沙皇和奥地利国王。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拿破仑下令修建了凯旋门。之后的拿破仑叱咤风云,几乎实际统治了整个欧洲。1815年6月,拿破仑率军猛烈攻击普鲁士军队,打算将英普联军分割击破。击退普鲁士军队后,拿破仑命令个路西追击普军,自己调转方向攻击滑铁卢附近的英国军队。英法激战,双方均出现重大伤亡,拿破仑命令格鲁希火速增援,英军主帅韦尔斯利也在等待吕歇尔将军的支援。战争的结局取决于谁的援军先到。结果是,英军等来了普鲁士的援军,而格鲁希还在寻找普军无果。关于格鲁希为什么没有及时增援,成了千古疑问。(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篇专有论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滑铁卢之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在此孤独死去。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运回巴黎,葬在塞纳河畔。在法国人眼中,拿破仑是法国的象征,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日本】。

公元前4世纪,一些亚洲移民来到日本(不知道是不是秦始皇派来的徐福和500童男童女),日本进入农耕时代,这时候的文化被成为弥生文化。公元3世纪在日本奈良境内出现了崇尚太阳神的部落,凭借武力和通婚建立了大和国。公元4世纪,朝鲜百济国王给日本国王送了一本《千字文》,汉字正式进入日本。公元8世纪,大和王朝实现统一,大和国国王改称天皇,国号从大和改为日本。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向中国唐朝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直到9世纪,日本才以汉字为基础,发明了平假名,之后又把汉字极度简化为片假名。1192年武士阶级控制军政大权,镰仓幕府成立,进入武家阶段,幕府实际控制政权,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直到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带领4艘黑色军舰开进东京湾,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并且鸣炮示威。日本德川幕府在屈辱中接受了美国的诏书。1854年2月13日,佩里再次带领7艘军舰来到东京湾,幕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之后,日本又先后与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的情况简直一模一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日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明治天皇继位,推倒幕府,开始明治维新。1868年7月17日,江户改名东京,改年号为明治。1889年明治天皇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建立国会,确立了近代的天皇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归于维新派将之前的幕府彻底推翻了,消灭了所有反对改革的力量,分步进行,同一时期不树敌太多,各个击破。明治天皇提出了振兴产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日本全面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不仅产生了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等世界列强,美国、沙皇俄国也纷纷崛起。在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扩张中,各国间矛盾重重,战争一触即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和他妻子访问波斯尼亚时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渴望战争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开宣称支持奥匈帝国。7月28日,奥地利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全国军事总动员,表示支持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属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属协约国。战争分为三个阶段。(1)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2)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916年是决定性的一年,出现了三次大型陆地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3)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出兵4000万人,中欧列强出兵2000万人,其中9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法国老虎“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主持签署《巴黎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获得德国梦想的世界霸权,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意大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日本获得德国在中国经济方面的租让权,霸占胶州湾;美国是唯一没要求占领他国领土的国家;奥匈帝国被分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小国;塞尔维亚并入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世界秩序也伴随着新的思潮的产生。除了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胜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在墨索里尼的手中产生。所谓法西斯,原指中间插一把斧头的“束棒”,是古罗马权利和威信的象征,政治涵义是“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是极端民族主义。1922年10月29日墨索里尼被任命为意大利首相,被赋予独裁的权利。在墨索里尼的煽动蛊惑下,法西斯声势日益壮大。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引发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工厂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生产衰退、货币贬值……全世界经济损失达2500亿美元。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抛弃《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束缚,极力宣扬法西斯,提出“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帝国、同一个元首”的扩张主义口号,开始对外扩张。1931年“9.18”事变,日本不顾国联的约束,强行占领满洲,使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两个战争狂人认识到国联不过是聋子的耳朵而已。1935年意大利并吞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伙同意大利出兵西班牙,1938年德国并吞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以1939年9月1日德国大举入侵波兰为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战留下诸多的经典,如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大撤退、闪电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偷袭珍珠港、原子弹……,可谓数不胜数。总体说来,二战是在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之间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同盟为一方,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争区域面积占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英、苏、法、中等反法西斯国家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战后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三国首脑主导签署《雅尔塔协定》,成立联合国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二战决定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成为经济和军事头号大国,苏联的威望迅速提升,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逐渐走向崩溃。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四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教类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教类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五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六

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七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终归宿。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斗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进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挽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始终关心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呈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制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旧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连续呈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查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从前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处。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日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当记住他的功劳。他胜利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忱绪,结果很多人包括法官分散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受这些之后心灰意冷,打算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终的时间。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由于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转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由于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八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九

全球通史读后感,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

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

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

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

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

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

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

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

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

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

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

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

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

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

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

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

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

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

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

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

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

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

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

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

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

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

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

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

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

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

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

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

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

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

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

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

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

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

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

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

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

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

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

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

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

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

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

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

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

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

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

《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人们在短短一百年里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是在这短短一百年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

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文档为doc格式。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一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由于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觉了点道理,跟各位共享一下。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许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始终都没有停留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养、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亡,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由于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进展还是堕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进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力量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训练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进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缘由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肯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夫,这时农夫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状况下,农夫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临时缓解了农夫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夫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削减。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夫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肯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进展,使许多因历史缘由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剧烈许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裕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伴侣,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任,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盼望许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布满了敬重。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败类。先说这些吧,由于《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盼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共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二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三

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我们一直深以为豪;我们一直很难去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国外人对于宗教信仰追求(导致早期的宗教战争)的虔诚,比如中东世界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为什么每当有宗教传入我国最后都是难于取到一个备受推崇的位置,像欧洲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席卷中东地区。其实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期间的思想家们就为我们定下了基调。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们后世尊称的孔夫子(仁),关二爷(义)这些圣人吗?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根深蒂固的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却也让我们这个国家饱受灾难,一度举步维艰。

15世纪的明朝,有了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当时的完全有能力发展海外军事能力,而繁荣的国家决策者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发布命令停止对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交流也被果断的拒绝,这种厚古薄今,狂妄无知的姿态也为后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做好了铺垫。而同样是面对西方海外扩张,日本选择了向他们学习(日本之前也向中国学习)关于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对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日本后来形成的极端军国主义让他们在1945年8月吃了两颗原子弹,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对于宗教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就导致了二战区间1000万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600万)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纳税人的抢下,而是“活着人做劳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女人能获取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中,女性也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甚至国家的生成,女性渐渐属于从属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农务,不能参与到帝国的战争中,在家哺育孩子,没有继承权,最终导致男性垄断经济、政治。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我什么。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四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借古鉴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全球通史》是以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而不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把人类历史划分为1500年的世界以前和1500以后的世界。“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全球通史》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了中国文明和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和东方倭寇欺辱的历史。在最后一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中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同世界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读后受益匪浅,使我对儒家思想和当代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一体化有了探索性的认知。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强盛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笔者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学校不开设历史课,所以笔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无所知。读高二时,正值神州大地开展史无前例的“批林批孔”运动,伟人毛泽东把孔子从“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位上揪下来,让全国人民进行“大批判”。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孔老二仲尼丘”。他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刚当上鲁国大司寇,就杀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这是我对儒家思想的启蒙认识。

我读完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到处是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当时各种文化思想十分活跃,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孔子认为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要极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礼制,为此,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处推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得到诸侯的采纳,最后还是回到鲁国办私学。孔子死后,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中统治者阶级统治民众的主导思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成为“御用经典”。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对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完《全球通史》,我才知道,中国从隋唐到明朝末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从强盛走向衰败呢?儒家思想统治是根本原因。中国的地理位置本来就与世隔绝,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隔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儒家思想的统治,就像罩在人们头上的“铁箍”,禁锢了人民大众的创新能力,扼杀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外族的文化和的先进技术。“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认为儒家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为此,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极力排斥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远远落后于西方。

古代的中国人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中国的“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但是“四大发明”没有应用于工业生产,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为生产力。直到西方列强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制成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才改变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明朝的航海技术虽然领先于西方世界,但是,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天朝国威,为朝廷搜罗珍稀的玩赏之物,而不是为了贸易。在西方向外扩张时,“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变化只有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李鸿章的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夷之技制夷”;康有为的“百日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都被封建的遗老遗少们扼杀在摇篮里,这都是儒家思想教化的“功劳”。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多少世纪以来的根本问题是,技术革命一直受人欢迎,因为它促使了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世界历史上所有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还是二百年以前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抑或是今天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都导致社会分裂,这种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在制度、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我的理解就是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经历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中苏联盟”破裂,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行公有化经济体制。这种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推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之后进行了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我们今天的改革,要理清思路全盘思考,不能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了很好的人才积累和思想库,我们应当有一个成熟的设计了。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面临难得的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推进改革大业,不仅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而且需要更科学的谋划与决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处理好“积极”和“稳妥”的关系,把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用好机遇、化解风险中奋力闯出“深水区”,开创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三、从全球历史看人类发展前景

“未来的前景如何呢?历史学家像气象学家一样,面前只有一个变幻莫测的水晶球。尽管未来的特定事件无法预见,但是,倘若对世界历史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我们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全球通史》)

首先,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正受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冲击,前者以不断加快的速度正在改变着社会,而后者正在唤醒和激励人们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两种革命将成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力量。

其次,这两种革命都明确反映了西方的胜利,因为它们都是近代早期科学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的继续和扩大。但同样清楚的是,这两种革命也造成了西方的衰落,因为西方所创造的这种新世界已不再显示其在全球军事和经济事务中的优势地位。

第三,在全球的大动荡中诞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纵览世界历史,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而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和平至多也不过持续了25年。粗看起来,跟着到来的似乎是美苏两极对立的时代,但是这种局面原来更为短命。随着中国形成对苏联的挑战,美国在越南的挫败,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复兴,以及正为第三世界其他地区所重演的伊朗、津巴布韦和尼加拉瓜的动乱和苏联的解体,美苏两极对立业已烟消云散。

第四,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仅表现为政治格局的多重性,而且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今天,再也不能断定只存在一条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许要加上第二条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甚至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形态。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斯塔夫里阿诺斯预言的发展前景得到验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今天,人类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全球合作力度快速加大,各国各地区各领域相互影响,一项变革快速波及全球,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无论何种发展模式和政治格局,任何一国发生变化其激起的涟漪都会影响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世界大同势在必得。

若说全球一体化是随着交通、通讯、科技,以及战争、贸易而促成的话,那么,世界大同就更突出技术、文化、政治、和平等几个领域。

技术作为知识进化的主体,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核心地位突出在人类的共同利益上面,引导深化各国的联系及合作方向。世界大同需要技术做基础,重点突破,共同利用。自从人类社会的发端开始,技术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1500年后,各自封闭的国家取得联系是建立技术基础之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及战争也是站在技术之上的,而今天的区域合作,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更是靠技术支撑的。

今后,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被深刻广泛的用来改善生态,注重人类生存的条件的改造,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化,世界组织的增多与完善,必然促使技术的传播,打开国度制约,站在全球高度应用技术。

当然,世界政治一体化必然要落后于经济一体化和技术一体化等领域,但这恰好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但政治一体化是最难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仅是民众意识和经济发展程度问题,而是人类历史以来各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流,这就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在发展中找出路、寻办法,循序渐进以取得实效。

欲通过以上因素更好的促进全球一体化,实现世界大同,反过来更好的促进全球各方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上,那就是和平。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趋势,我国一直崇尚和平,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实现大国崛起,这也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意识。

当今的时代,是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时代,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既存在着发展的希望,也存在战争的危险,还存在着核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的《全球通史》自1966年出版以来,赞誉如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此书分为上下两册,作为记述世界近现代史的史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引领读者用全球的视野来打量整个世界。

书中鲜明地体现了他一生研究世界史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不要隔断历史传承性,二是必须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认为,理解今日社会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以全球的视角解读人类历史。因此,本书的整体性和现实性非常突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想象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都被恰如其分地置于一个统一的历史坐标之中进行分析,它们对现今世界的影响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现实性则体现在其主张客观的、公正地去记述历史,因此,《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通过"公正性"、"平等性"的视角来探寻历史变迁的足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以公元1500年为界,将世界史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个是"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个是"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第三个是"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年);第四个是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并在每一编的最后一章加进了"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强调了历史的"全球统一性,以及历史的可借鉴性。可见,无论是在编撰体例还是具体内容,作者都能站在一个全球的视野进行描述,克服了描述历史的狭隘性、民族性。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开篇便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断不同。

通览本书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从"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到"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从"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到最后总结性的"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全球性、全局性视野,在每一章的启示中都能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我们现状或者未来的深深关怀之情。有必要将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思考之花采撷下几朵,它们将有助于当下的人们体味现实与推测未来:"事实上,今天的人们仍像旧石器时代最初的人来一样沉迷于对神秘事物的崇拜。他们墨守成规而简单化的解释,即使这种解释与事实不符也仍然如此。现在在第三世界中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灭感都在增长,这种幻灭导致了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陷入混乱。中国总理周恩来所称的"天下大乱"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描述。卡尔.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殖民地。然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好与马克思的预言相反。革命首先发生的地方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如今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即使在今天,当科技的更新需要社会文化产生相应的变化时,这种抵抗也同样存在。不过科技变革基本上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们一般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更则引起了恐慌和抵抗,因为它威胁到了传统的、人们已经习惯的价值和实践。等等的这一些句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问题的思索。不禁联想到张老师所说的"问题意识"。作者也正是站在一个全人类的角度上,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并强调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固然的关系,从而达到透视过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的目的。描述过去的事实,为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实为"由今知古,以古鉴今"也。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人对本书所探讨的更多是作者的全球史观,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播火者,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在面对历史、面对宇宙人生中的一位"入戏的观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看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时,能感受到作者的全球史观,但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作者在书中传递着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之情。正如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评价说:"《全球通史》给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沉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括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所有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着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文化是从历史发展中逐步产生的,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观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历史是根,传统是魂,如果我们不能汲取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不能以史明鉴,文化醒今,不能很好的培育民族文化养料,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便将会失去支撑,历史之根会在世界的演化中逐渐枯萎,失去生命力,传统之魂也会在世界的进程中走向分离,失去活力。

在看此书之前,我还看了由黄正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世界通史(现代卷),阅毕,感觉到是像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并没有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领悟,更没有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许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的不同吧。但应该警醒的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文化每个人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任何威胁文化价值的东西都变得像威胁基本生存物质--比如食物和水--一样严重,因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更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注重文化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说文化在现实中没有并没有像政治、经济那样备受关注,但切忌不重视并不代表应该被忽视。轻视文化的重要,忽略文化的力量的人是不明智的,特别在现在所提倡的'知识性社会中,文化是硬根基,只有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更好的早就人才,政治、经济也才能在一个和谐的、传统的社会中稳步发展。

世界现代史无疑使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新篇章。然而,人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历史不会终结。进入新世纪和新千年之际,世界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并未真正消除,旧时期的若干残余,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尚未销声匿迹,并仍然顽固地表现出来,旧的思维方式也仍然在影响着人们。而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发展,新的问题、新的危机和新的挑战又出现在人类面前。人类仍然需要在应对危机和挑战中除旧布新,不断的开拓前进。为此,人类不能不回顾自身走过的历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史,不只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迎接当今和未来的挑战,开创美好的明天。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五

在《全球通史》一书的卷首,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新的历史,这不是说前人所编写的史书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们都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因为每个人、每件事都处在时间的慢慢长河之中,过去了的自然就变为了历史,所以,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我心中,历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着史书,就好像能抓住过去时光留下的痕迹。阅读通史类的书籍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其中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杂,但是读通史会十分有利于读者形成一种全球的视角。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史学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方法:分别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区处于孤立时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国家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种划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除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经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一个联系和比较。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一直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还没有系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前,在脑海里就已经潜移默化的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对中国历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维。书中的这种划分法可能一开始会让我们觉得读起来有些不习惯,但是它很有利于我们把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我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种现代感,历史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学科,我很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告诉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应的结果,而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历史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就比如说:过去的王朝更迭告诉我们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几次蔓延全球的战火硝烟让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贵,每一次的`历史现象必然会反应历史道理,我们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本国的历史都是有联系的,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现有国体的形成、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底蕴,这些东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记住史实,还要学会分析史实,学会举一反三,将历史融入现实,发挥它所独有的价值。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六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全球通史》终于拜读完了,感触很深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本书是大学老师列的书单,读书的时候沉迷于玩乐,所以大学也没有读多少书。时代变迁,感觉知识匮乏,开始重新把老师列的书单一本本读,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性与阶层、种族与文明、文明的冲突和发展、全球统一。信仰和知识,科技和经济,制度和秩序,教育和文明。

知识改变命运,欲望推动进步。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八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19篇)篇十九

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相关范文推荐

    服装导购员辞职信(优秀15篇)

    写一封精心思考和认真准备的辞职信,可以为离开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一些辞职信的实例,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作辞职信时有所帮助。尊敬的人事部:感谢公司给我两年的

    与我同行初三范文(17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机会,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

    爱家乡三年级(优秀13篇)

    通过写作,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沟通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别说这里没有过春天。就连三月四月……。也很难启开它

    小学毕业家长演讲稿荐读(模板23篇)

    演讲稿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会议、演讲比赛、毕业典礼等。您可以从这些演讲稿范文中学习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来增强演讲效果。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做冬至圆初三制作冬至圆(模板19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具体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读者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篇精彩的优秀作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如何

    公司质量工作会议讲话(通用15篇)

    质量月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范文7】:质量月活动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创造了良好机会,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协作与共

    有趣的贴春联小学生(优质19篇)

    优秀作文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润色,才能使文章更加出色和精彩。这是一些杰出作品的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

    生病的小学(优秀20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学生才华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它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感受作者对于生活、人物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个人让我讨厌(优质18篇)

    优秀作文是指在语言、内容和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出色表现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每一次班级考试我都很兴奋,因为我的成绩很优秀,考

    老干部工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4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培训价值。请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启发。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