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曼珠

读后感可以表达个人对书籍的喜爱或者不喜爱,以及对其中观点、主题的认同或者质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一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以前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同样,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够立的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条件。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能够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于丹认为,仁爱首先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就应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我们那里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

曾子以前说: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知识分子,他不能够不刚强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职责太重大了,道路太远了。

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仅让别人受益,它也会让自己有收获。仁爱是一种不断积累,他需要我们自身的时时呵护。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时时呵护仁爱,会决定我们跟世界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联。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二

马荣:这个问题啊!(对陈慧上下打量,疑惑道)貌似你不胖啊!你身高应该是160吧,现在多重啊?陈慧:(耳语)104斤。

马荣:(惊诧,大声道)啊!104陈慧:你小点声。丢死人了!马荣:不是,(掏出一个本子或者书,正儿八经道)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以你的身高,理想体重应该是108斤,所以说,其实你还没有达标。陈慧:啊?不会吧。。这肉肉的看着确实挺营养,可是这不符合大众审美观啊。马荣:哎,这倒也是。你要是去欧美国家,这样的身材应该就不用如此烦恼了,因为在欧美,患有肥胖症的比例远高于中国,(继续对着小本子)而女性肥胖症的定义在营养学上应该是超过理想体重30斤以上。你,离得还远着呢。

陈慧:什么!这太难想象了,我是宁愿死也不要继续长胖。我要减肥!从明天开始,我就只吃午饭,早饭省略,晚饭以糖充饥。

马荣:小慧,你这样是不对的啊。早餐的能量占全天30%到40%,不吃早饭,不仅整个上午的学习工作会受到影响,而且长期以往,会造成胆结石。减肥效果却不好,容易反弹。

陈慧:天哪,不会吧。

马荣:商家选择代可可脂作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巧克力中的可可脂是天然脂肪,适量食用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代可可脂一般由植物油脂而、做成的,其结构与天然可可脂大为不同,是反式脂肪酸的一种,经常食用有损健康,特别对心脏不好。被食品界称之为“慢性杀手”,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陈慧:这个世界太可怕,我没别的太大的理想,我就是想瘦一点,怎么还这么麻烦。不如干脆吃点减肥药吧,这样果断点。

马荣:另外,减肥也要选择最佳时机,冬天长胖其实也是正常的,抗寒需要脂肪嘛,所以现在减肥效果不好的,你最好选在春天啦,减下来了夏天就可以穿短裙了。陈慧:这倒是蛮有道理的啊。现在整个人就像是要冬眠了,懒得动,真不适合减肥啊。马荣:是啊,你看你嚷嚷着要减肥,我就还可纳闷呢。不过,看你那么瘦身心切,我还是给你些建议:你可以用清煮马铃薯取代晚餐中的米饭和面食,因为它容易吸水膨胀,产生饱腹感,长期坚持,效果很好。还有,诸如乌龙茶、海带等都具有减肥的效果。另外,你要想瘦,就必须不怕苦,赶紧多跑跑步什么的。陈慧:好好好,我都记下了。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建议,越多越好。

马荣:哦??不行了,我还有事,不能和你聊了,要不然赶不到车了。陈慧:这样啊,那谢谢你了,好姐姐,改天我再找你聊。马荣:嗯呢。(走了一段)哎!现在的无知少女啊,都瘦了跟鬼似的,还嚷着自己胖要减肥,这是个什么世界啊!(摇头)。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论语》的首章,讲的是学习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长本领和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两样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两点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顺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评价此章时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话讲学习。孔子告诉大家,该怎样对待这些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呢?要经常温习,经常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学有所获,有了收获,内心里就会感到很高兴。说——通“悦”,是指内心里愉悦、高兴。人学习知识有了收获,当然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了。学有所获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时温习,时常实践练习,如果实实在在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有学不会的东西吗?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交往。孔子认为,怎样对待朋友呢?他说,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乐——就是表现在脸上的喜悦,对朋友要笑脸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兴,不做作不虚伪。假如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气不恼怒,能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了。你看,对朋友真心的笑脸相迎,对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气,能如此对待别人,人缘一定不差。与任何人的交往,不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吗?这是与人相处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觉运用这个“道”,你在人群中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处处碰壁。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们对学习和交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习某些知识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时习”,你真的按时复习它、时常在实践中练习巩固,一定能学会,学会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就不会有烦恼了,这的确是一件悦于心的事情。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会学习,会交往。此章就是教我们学习与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切要“时习”!一定行之有效。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四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原文解析: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让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孩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就会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现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的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地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地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或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通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跑到尊长的面前,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转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地叫唤。儿女从小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做儿女的难免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我们都要好好地思考,不要给他们做不好的榜样,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作为。

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表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地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地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地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

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把门给关上,让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地很安全地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于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地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作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坐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做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地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来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在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你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定、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地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敬重他。如果他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告诉你,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五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人游历过无数风景。而旅游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发一张图片,写一条说说,只需寥寥几笔就足以证明自己到过这个地方。然而这些人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愉悦身心。真正在旅途中用思考以获取无价的精神财富的人确是少之甚少。王安石曾于游褒禅山时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中思而有所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足以证明“游而思”是多么重要。

贯古博今,人们在游览时若将尽收眼底的.景物赋予人的思考,那便显得尤为珍贵。苏轼在《定**》中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借大自然的风雨来抒发自己超越世俗的旷达胸襟。辛弃疾于京口北固亭怀古,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相较于古之圣人的抒情,今之文人常常在路途中探寻历史。余秋雨在文化的苦旅中不断摸索着,为的是紧随历史的步伐,去寻找那文物背后的丰功伟绩或是辉煌时刻。史学家步入著名旅游胜地来揭开其背后神秘的面纱;建筑家走进故宫博物院去以寻找宏伟建筑背后的秘密;考古家踏进沙漠中的楼兰古城以追溯她消失的原因。由此可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印证了于游中思考要比单纯的游玩更能给人带来财富。

雄伟壮阔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远近闻名;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名扬四海,。所以,于游中思考,不仅能为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平添一份色彩,更让自己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提升。

一路向前,且游且思!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六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七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九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一

优秀作文推荐:《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二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值,终极而言,快乐是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三

读了这本《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我初步了解到梅奥诊所成立于1888年,是一位名叫威廉?w?梅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开办的一家美国私人诊所,这是一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医院,而现在的梅奥诊所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卓越的品牌经营,是全世界医疗领域中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和圣地。

毫无疑问,梅奥诊所的传奇令人拍案叫绝,它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不仅是精湛的仁心医术,而且更有卓越的管理之道。这也正是《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一书要揭示的主题。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该书重新讲述了梅奥医院“患者至上”的理念,包括它的组织体系、医院文化、管理手段、营销策略、人事制度等。这本书试图通过对梅奥诊所的个案分析,归纳和整理出其之所以能铸就顶级品牌的原理、方法,为其他医疗组织和企业机构树立赖以学习的榜样。

把顾客摆在第一位,这常是医院乃至服务行业的口头禅,但是这句话却在梅奥诊所得到真正的贯彻。她作为世界最大的私人医疗机构,她的顾客上至总统王室,下至贫民百姓。在这里都得到了及时、准确、快速的医治,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梅奥能作到这一点需要全院所有职工的配合,她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建立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升迁制度、招聘制度等,来满足梅奥成员们的需求,并将组织成员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

从这本书当中,我们不仅再一次领略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认识到社会制度以及国情的差异。虽然,梅奥的模式是很难在中国照搬并复制的,但是,其先进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集体价值观确实值得每一位医务人员深入思考并值得借鉴。

首先,在各个层面上都应具有显著卓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其次,在护理关爱每一位患者时,应表现出的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每一名医生、护士及其他支持人员都会全心全意为每一名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尽心尽力,服务周到。

最后一点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态度还是行动,“患者第一”(核心价值现)总是重中之重,人人都引以为规范标准。

梅奥诊所的薪酬制度,保证医生的薪资水平高于市场同等条件下其他医院医生的薪资水平,医生无论声望如何,所诊治的患者无论数量多少,都与收入无关。这样可以保证医生在面对更大利益诱惑时,不会损害患者利益,使他们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集中于患者身上。这样患者就能够真正从医院受益,同时也满足了医生的生活需求。

梅奥有很严格的工作制度,例如着装,梅奥的医生工作时身着商务正装或者手术服,这种独一无二的着装规定能展现出一种专业气质和对患者的尊重,体现出梅奥热情友善的态度,这种基本的线索管理得到患者的认同。梅奥的护士被要求穿着全白的制服,这也是梅奥文化的一部分,是管理层经过调查做出的决定,因为这种传统的制服使得护士更容易辨认,而在无衣着规定的机构中患者并不清楚进到屋里来的某个人是清洁工、护士还是医生。并且很难从胸卡上读到名字或者认不出那个做自我介绍的人。对服装的严格要求体现了梅奥对患者的尊重,这种友善和热情以及人性关怀确实很贴心。

梅奥诊所的雇佣制度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内部环境。所有的梅奥员工,都有机会得到晋升,参与行政管理。轮转的领导制度,使员工时时刻刻都面对新的挑战,同时又通过这样的挑战来实现自我,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诊所也不会随意解雇任何一名员工,即使是裁员,梅奥也会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这些员工就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并且始终感觉他们是诊所的一分子,不会被抛弃。

团队合作是梅奥诊所的核心战略和重要制度。从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开始,多达13500名患者在梅奥诊所接受医疗服务,每天进行多达300例的外科手术,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而梅奥能做到让所有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并让患者得到满意的答复,这是一个多让人震惊的事情。医生们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棘手的医疗问题,寻求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这也是全院职工团结一心的结果。如果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这项服务就不会如此完美,无可挑剔。这不仅突出体现了患者至上的价值观,也在组织内形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进而相互提高的机制。

梅奥还订立了员工需求层次制度,员工在这套制度下,贯彻组织核心价值观,将最好的服务奉献给患者,患者接受了良好的服务,更加着重和信赖梅奥诊所。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梅奥诊所因其相传的医道和管理精髓成为患者“最后能求助的法庭——医学诊断的最高法院。”

在这部书中,除了反复提到核心价值观培养以外,重视发挥团队作用,不断改进服务流程,坚持以高标准要求个人和专业行为、品牌的创立拓展和维护等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从享誉盛名的梅奥诊所得到医疗护理组织的管理启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希望今后在我们护理的病人也能感受到治病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劫难”,让我们真正做到“患者至上。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四

我认为,香菱学诗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香菱确实对诗文和学习保持着高度的热情。香菱学诗时,能读诗到“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显出香菱的呆,更是体现了她对学习的执着。香菱有着绝好的领悟能力,在黛玉对作诗稍作解释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说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宝玉也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聪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学识,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知识很大层面上都是从书中获取的,那么,香菱学诗也不足为奇了。“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那纯净的光华,料必难被掩盖。这句话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说:“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香菱确有过人之处,这光华又怎能被掩盖呢?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其次是为了抚慰心灵,缓解寂寞,寄托她的寻乡思乡之情。香菱自小被拐卖,好不容易被冯渊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让薛蟠买去做妾,闹出个人命官司。可那“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从这侧面描写,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会安稳。可偏巧香菱对于自己的父母,年龄以及家乡,一概没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询问中都可以看出。从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来看,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写出回忆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归乡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观香菱,她从小被拐卖,在贾府被欺侮时,她能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的关爱吗?她能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时,香菱便得了空闲,自然要学几首诗,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归乡,团圆应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对进入贾府上层社会的渴望。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为薛蟠的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许,却又比不上宝钗,黛玉等人。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学诗也是一种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这又能够帮助香菱更接近钗黛等人,更是帮助了她进入海棠诗社。

第二个问题,便是曹公为什么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第一,我们知道,曹公对香菱是既赞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赞美。文中多次采用侧面描写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王熙凤赞:“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见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砚斋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在这一点的作用下,“香菱”学诗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红楼梦中合计有正、副、又副册各十二钗,第六回判词副册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册之首香菱。显然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书中香菱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写就只有那么一两处。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对她的外貌描写。其余的描写多为一笔带过,如第二十回,“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我们对香菱性情的了解多从旁人的描绘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写。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知道,香菱是一个漂亮、安静的女孩子。但,这还不够,这从哪儿体现出来?于是香菱学诗的情节便上场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做到的,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其三,人物的行为是与其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的。我们把与香菱年纪相仿的其他女子如惜春、平儿、袭人等人来和香菱作个对比。惜春是荣国府的四姑娘,即使是庶出,从小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虽不善诗,但善画,拥有小姐的气质。平儿是凤姐的陪房,贾琏的妾,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凤姐的帮手的,没有身份也没有时间去学诗。而袭人地位更低,就更不可能与宝黛等人平等相处,向他们学诗了。而香菱正好有这个身份及时间,安排学诗的情节也是自然的。

综上,香菱学诗的情节正是大观园的必然产物。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五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六

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七

瞭望,是站在高处远望。瞭望者不仅需要动力,还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如果觉得一切都好,那么会使我们丧失瞭望的愿望。贲友林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村小、在县城还是在省城,他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始终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不满意,一直不满足。这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成为他瞭望彼岸追求理想的动力源泉。即使在全国赛课获得一等奖之后,他仍然清醒与冷静:"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工夫、硬工夫。"。

站在高处,视野才足够开阔。怎样不断地给自己搭建平台,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贲老师的回答是读书。他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会钻进书堆。"实际上,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读书,也是他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咀嚼和吸纳他人思想的过程。读书和教学实践是相呼应的,读书能够很好地打开自己的思路,激活自己的思考,增长自己的智慧。贲老师寻找到读书这一重要的"脚手架",教学和研究才有步步登高。贲老师不停地读书,我不知道他用多少时间坐在枯灯下静静阅读,但从他发表的大量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广泛阅读后的丰富收获和深刻思想。

瞭望的人,会看到彼岸动人的风景。然而,跋涉过程的艰苦可想而知。跋涉者需要有专一的目标,一心朝向彼岸跨越而心无旁骛。贲老师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我和所有人一样,爱翩翩联想,爱自由的生活,崇尚时尚与潮流,但我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有个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正因为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孜孜追求,贲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此岸"驶往"彼岸"的舞台,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由成熟慢慢形成自己朴实明快而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其二,如何构建学为中心数学课堂。

正如贲老师所说:"我们不能仅看孩子跑得快不快,更需要关注孩子跑得欢不欢……"洞察贲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主人的学场。贲老师教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构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让我们感悟到了课堂上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不缺认识,缺的是把认识变为行动;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把理念变为实践。

首先,贲老师对"学为中心"做出了界定。贲友林的界定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一界定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一是出发点,二是起点,三是机会,四是活动。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起点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不是在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有机会,才有可能,给机会,便是维护学生的权利,用美国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思的话来说,有机会才会诞生精彩的观念;活动是学生基本的学习形式和发展的载体。顾明远先生说,学生发展在活动中,而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真正关注和研究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在课堂里,一定是在学习吗?学生在做作业,一定是在学习吗?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一定很清楚,学生不在学习,虚假学习,"疑似学习"的现象不在少数。"学为中心",连学习的状况都没把握好,怎能叫"学为中心"呢?怎能实现"学为中心"呢?贲友林把关注。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他说:"以学为中心,即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生动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在学习,真学习,真正学习,真正发展,成了贲友林攻克的难点。这样的研究才是真实的,也是真正的。为此,贲友林又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着力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挖局学生最大潜力"上。

再次,在教学的结构和进程上取得了突破,基本上构建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模式。贲友林总结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变革了教学结构,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进程。一是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二是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三是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四是教师之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四大策略带来了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支撑了"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实现。可贵之处也在于形成了自己富有新意的见解。

"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又告诉我们,教学结构要改变,结构改变了,教学过程才会改变,教学过程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才会改变。而这一切,都需要整体设计,要有智慧的教学策略,以策略来推动"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真正实现。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八

对《论语》的解读或有些武断和衍生过度,但确从几个角度令我对中西思想史对比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之前的先民都生活在小国寡民的时代。《战国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在这种格局中,每个聚落居住都相当密集且封闭,大家知根知底,“人不知”的问题根本无从谈起。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国家间发生了急剧惨烈的兼并。尧以前“建万国而定九州”,殷初有三千余国,周初为一千七百余国,春秋时尚有一千二百国,进入战国时代后仅剩十几国而已。

另一方面,儒家的来源是一群巫师,文字在商朝的神权政治体系中,主要用于巫术和祭祀之中,并被巫师阶层所垄断,巫师们所掌握的文字技术帮助他们很快从祭坛进入政坛,使得这一群体有着非常高的政治期待。但国家数目的减少和文字的普及打破了这一优势,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可能只是某个大国中某个行政阶层的普通官员,未必有很大的政治影响。

面对这一背景,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相较于老子想要回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已经是一种相当积极入世的心态,“人不知而不愠”更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我们的所学所为,目的并不在于为人所知或为人所用,我们有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不依赖于别人的赏识。这种生命的自足性,是孔子学说的独立性格的基础。

但是紧接着,作者用“国王二体论”分析了孔子这段句式的矛盾和困境。国王的一体是凡俗的身体,会得病,会犯错,且早晚会死亡。另一体,则不会病,永远正确,且不死。这后一体不仅有基督的神性,更是整个政体的化身,代表着政治秩序的公正和永恒。“国王二体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观念上创造了一个超越最高世俗权力的权威,并对最高世俗权力进行约束。中国的文化中正是欠缺这样一个挑战和制约世俗权力的重要精神资源。

儒家学说能塑造优秀的人格,但好人和私德不能作为公共秩序的基础。在儒家开创的人文传统中,世界秩序最终统一于人文,天道成了世俗秩序的装饰品,整个社会在对人和对权力的理解上,逐渐丧失了二体论的双重性。即使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能突破君主专制的桎梏。君子们所信奉的价值理想,必须通过肯听从他们的君主来实现,并没有一个另起炉灶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作为依托,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君主,君子们几乎无路可走。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一个圣王般的君主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人不知而不愠”,孔子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价值理想超越世俗政治,自勉不要理会功利的社会,另一方面他的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依靠一个世俗的政治权利来实现。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后来的王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他的学说被用来为他反对的东西服务,也恰恰是一种失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自周代以来,可谓是以孝立国。“孝”是建立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之上的行为规范,也是“仁”的具体表现。但是,“孝”表达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权威,即孩子对父母近乎无条件的服从。儒家正是通过这种建立在基本的人情之上的权威,来寻求建立公共秩序的途径。

专制秩序也要求被统治者割断彼此之间的纽带,这样就无法联合起来反抗专制的权威。

文中说到中国自古是个“纵式社会”,人分上下,位有高低。私以为中国社会更像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形容的石子投入水中后产生的一圈圈涟漪,但“孝”确实是更加描述和强调一种纵式的人际关系,与之对应的是横向的“爱”,我们中国人讲孝敬父母,而不是爱父母,其间差异可见一斑。如何处理横向的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平等关系中的信赖和责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毕竟没有了共同体的联系,基层社会成员之间积累下来的不是爱,不是德,不是仁,而是自私冷血的法术。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十九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年已八旬的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前出版,分为五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我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外,还有许多选自散存流布的各类书籍,有笔记、随笔、文论、诗话、游记、日记、书信等,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官场、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风土、工艺、技术、风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药材等。选文时间跨度从春秋直至民国,几乎涵盖了我国有文字相传的全部历史时段。时年届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亲自为这套书作了序。

全书以所选文章为主旨,每篇分编四部分,分别为原文、注释、今译、点评或议论。原文冠名“学其短”,今译冠名“念楼读”,点评冠名“念楼曰”。钟先生在序文中希望读者不要将这套书简单看作是“古文选本”或“古文今译”,用他的话说,“念楼读”是他“对古人文章的‘读’法”,“念楼曰”是他“借题‘曰’上几句”,“文责自负”。

读罢这套书,我认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一短”是所有的文字都简短凝练,选文全部在百字以内,最短的只有六个字,包括钟先生的“读”和“曰”也都在几百字以内,堪称“短文尽境”,与书名《念楼学短》无缝对接。对于有兴趣书写短文章者无疑是参照宝鉴。“三妙”一是选文妙。按照钟先生确定的标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须是好文章,使量与质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韵致,可读性极强,成就了所选文章的经典性。多数的文章作者都是古来名人,但所选的往往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角度选取了他们流传于世却又并不广为人知的文字,从而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学、建树,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情况。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见经传,无从查考,钟先生注为“不详”,但文章“短”而“好”,同样入选。二是解读妙。所谓“念楼读”,我读后的理解就是钟先生对所选古文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是古文今译、原文阐释和白话文改写的“三合一”。钟先生在“念楼读”中,不但将古文原意加以说明,而且对理解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通透明了,心领神会。特别是钟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不拘泥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使每一篇“念楼读”都成为了一篇美的白话散文,与原文交相辉映,格外增色。三是点评议论妙。“念楼曰”是对原文在解读基础上的意义升华和现实观照,往往联系时事、时俗、时风、时政、时弊展开议论,或褒奖,或贬斥,温文尔雅而又洞见迭出,为读者独辟了一条阅读古文的蹊径,获益颇深。“一短三妙”使这套书实现了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的完美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选编和校注前人书文的传统,历代编选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各类文选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编辑排印技术的运用,汇编印制书籍与古代刻本相比,所需工夫有天壤之别,所以,大量印制精良、装帧考究的大部头“全书”层出不穷,几乎堪比变魔术。但许多书除了请一些领导和名人担任主编和作序外,书中没有编者的思想观点,甚至几乎没有编者写的多少内容,并且在经典原文中出现了诸多低级的排校错漏,出书目的全在谋求营销赚钱上,将许多古代经典降格成了复制资料档案。而古代编选文选,除了编者对文献的融会贯通、点校考证外,刊刻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今保存流传影响较大且具代表性的选集,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诗文选集。清康熙年间由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由吴楚材伯父吴兴祚审定并作序的《古文观止》,被长期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教科书。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的人所编《唐诗三百首》,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读本。钟先生的《念楼学短》,从短文、好文的角度选文,涉猎之广,遴选之精,解读之妙,议论之识,显示了其渊博的古籍学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其中注释、解读与点评议论的书写,占到了全书篇幅四分之三以上,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当下一部值得称道的短文合集,我认为它必将与钟先生早年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一样传世可期。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二十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二十一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蔡林森编写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和五个篇章,向读者详细地阐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以及它的推广应用。他的教育、教学经验概括为三句话:1、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2、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3、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纵观其成功历程,某些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开篇,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其中的关键词便是“吃苦”。他认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学会学习,吃苦才能当好教师,吃苦才能终身幸福。”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高尔基苦难的童年为人熟知。安徒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时也说:“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的生活才会有成就。”

作者进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如何在35分钟内实现有效的、高效的课堂,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研究的课题。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但学生虽有自主、合作学习,但有搞形式,走过场之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观之,在我们的脑海里应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即树立以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现自己潜能的主人的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优化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而不能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可以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二)、要保证学生在课堂里有充足的时间“学”和“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练的过程,让学生“当堂训练”、“练在课堂”。洋思中学在改革的初期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其目的不是机械的遵循这个时间规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学情”活用、变通、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和“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就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每节课35分钟教师的“教”只能在多少时间以内。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灵活组织课堂,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不断激发课堂高潮。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让我们把目光从自身移向学生,同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个性化的个体,如何能在课堂内让每一个孩子能充分投入学习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新学而读后感(热门22篇)篇二十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之一的优秀读物,《幼学琼林》如一幅长长的画卷,从天文、地理、鸟兽、花木、人事等各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令我如同置身于中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于人事天地间,从中国传统文明所留给我们的许多细节之中,我读到了人类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最真实的方式去触及那些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所勾勒出的历史人物,令我犹为印象深刻,只须寥寥数字,生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其工整的对仗,古意盎然的插画,更衬托出人物与历史最完美的融合,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我看到了“忍辱终成大将”的两位志士形象;“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这个“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士”,终使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浊浪翻腾的波涛仿佛见证了他高贵的死亡;“卫将军一举而朔庭空,仗剑洗刘家日月;薛总管三箭而天山定,弯弓造李氏乾坤”,只言片语,便让我领略到一代俊杰的雄韬伟略,策马疆场的大将风范一览无余;“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羞与哙为伍,韩信降作淮阴”,我眼际浮现出韩信出身贫寒却心存高贵、志争上流的武将形象,不免为他助刘邦夺得天下,却最终被降为淮阴侯的遭遇感叹造化弄人。

小到宫廷器用饮食,大至人事天文地舆,《幼学琼林》就像是这样一个窗口,向我展现了多彩的中国文明与文化。我想,在这样一个外来文化泛滥的年代,其实真正的经典是少之又少,这个时代的艺术不能仅靠几部电影或者几首歌曲囊括,真正留存在人们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该正是那些传承了几千年却日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传统文化吧!而从《幼学琼林》之中,我便窥到了人生的哲学,小小的一本书仿佛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大大的人类智慧,这“小小”与“大大”之间的距离,难道不需要我们用独到的眼光审视,用睿智的头脑权衡吗?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似一朵盛开在历史与现实边缘的奇葩,那么《幼学琼林》,则涵盖了其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去反复赏读,细细玩味其中真意。

我想用一个“全”字来概括这本书。这本书包括了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是一本完整的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说:“读了《幼学琼林》走天下”也绝非溢美之辞了。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以自然现象(天文地舆岁时)朝廷官衔(朝廷文臣武职。卷二是介绍人与人间的关系(至亲师友婚姻)。卷三主要讲人事,以及与人有关的事物。卷四主要介绍文事如科举制度花鸟草虫等。总之这本书介绍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同时包含历史名人的典籍掌故。同时浅显易懂,琅琅上口。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了解了我从前怎么也记不住的成语意义。比如“谢人过访,曰蓬荜生辉。”我想我是终于记住了这个成语。不会到了人家家里不会说“我的到来使你家蓬荜生辉了》”还有如“冀郤缺夫妻,相敬如宾。”

我想再不会对客人说“相敬如宾”了,那可是要闹大笑话的。再有“举案齐眉,梁鸿配孟光之贤”。当读《红楼梦》里的《枉凝眸》有一句“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我们再不会不知道“举案齐眉”出自哪里了。当然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要想了解多多,那得我们一览全书了。

读完这本书,我还能了解一些地名知识。如“南京原为建业,金陵是其别名”,当读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我们就会熟悉多了。我想五湖四海大家听说过吧!可是要问五湖是哪五湖时,不会人人知晓吧!是这么几个:“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洞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还有介绍动物别名的,“鹅名舒望,鸭号家凫。”实不相瞒,当我读到这块儿,我就想将来要是给孩子取名字我要用“舒望”这两字。

这本书包含了一些哲学道理。如“命之修短有数,人之富贵在天。”“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原来古人是这么豁达,知人知命的一种完美诠释。又如“福寿康宁,固人之所欲;死之疾病,亦人所不能无。”这一句话道破了世人苦苦追寻的玄机。真实而无奈,真实,洞破的真实;无奈,无以排遣的无奈。我想这不是一个小孩子需要一时明白的,可是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要去探寻的。当然,生为古代读物,土生土长的古地土壤,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一些过时的东西。比如悬在封建女子头上的一把刀---三从四德:“何为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为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又如:“王凝妻被牵,断臂投地;文叔妻誓志,引刀割鼻,比女之烈者。”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荒唐可笑嘛!被人拉一下胳膊就要砍去,照这个标准不知有多少女同胞要遭殃。还有那个文叔的妻子简直有毛病嘛,要表现志,就毁容简直不可理喻。这本是就实实在在的存在,大家怎么读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赶快读读这本书吧!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医院驾驶员年终总结(通用16篇)

    年终总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过去一年的成果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后,

    2023年我喜欢的剑鲨号小学三年级(模板17篇)

    7.优秀作文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得高分,更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广州的水果真多

    最新十年后的我收到的信初三范文(18篇)

    优秀作文是一枚钻石,经历过岁月的磨砺,在光芒的照耀下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随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十年,一个不长不

    最新小学我的期末计划(模板21篇)

    在这个寒假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备考期末考试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请大家务必仔细阅读。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2023年劳心的爷爷五年级大全(16篇)

    优秀作文应当展现学生的才思和创造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独特视角。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我的爷爷,有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不大

    2023年家长致辞稿大全(18篇)

    致辞可以通过感谢、致敬、祝福等方式来展示主题和情感。掌握了一些致辞的写作技巧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演讲和庆典活动。今天是母亲节,首先让我们全班23名同学共同

    2023年校车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模板21篇)

    活动方案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的活动提供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活动方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完美的活动方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我的汽车梦(实用24篇)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此次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汽车总结范文,涵盖了各个价位和不同类型的汽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财务部职工年终总结(实用20篇)

    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年终总结的写作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2023年医院控烟自查报告(实用21篇)

    自查报告是一种自发行为,通过对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评估,可以增强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表现和成就。在撰写自查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样本和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