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梦幻泡

7.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下面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对这本书的独特观点。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一

不读不知道,一读惊叹道:本书真是打破常规,文中不像有的书要么全是漫画,要么全是文字,此书则是诙谐幽默漫画插图加上言简意赅的文字,两者相结合,给我足足的补了一节节美妙的历史课。

最初了解的中国历史是在小小的新华字典的最后一页及初中历史课本上,中国当时分裂成一个个国家时比如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在混战时期作为学习者往往记不清楚,容易混淆前后顺序。但是本书妙笔生花,在图片加文字的循序递进双讲解中,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特别是秦国灭六国的前后顺序。为了有利于读者记忆,出现了一句“喊赵薇去演齐秦”记忆法(韩、赵、魏、楚、燕、齐、秦)。就这样,战国七雄被作者绝妙的描写下让读者一下子掌握了,精彩之至。

一口气把中国史的3部和世界史的1部读完,中国史第4部还没有出版,第三部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感觉意犹未尽。

在古代的君王中,做一位明君,一是要尊重历史,二是要引以为鉴,三是要励精图治。有的君王成为一朝大帝,有的君王贪图享乐,有的君王成为傀儡。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为百姓谋福,听取贤官谏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天下则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生于和平年代感觉很幸福,小时候国家解决了温饱问题,长大了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更是一步一步走向了强国之路。国强则民强。像姥姥、父亲母亲那一代人活得还是很穷苦,长长挨饿,受冻。而孩子们则已经不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义了。

有时候说的mzzy都是嘴上说说而已,走个过场一样。你敢反对?你敢不赞同?你敢提意见?成年人的zzyx,你也是笑笑而已。

历史是时间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史官们为历史写下了庄重真实的一笔,文学家们为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笔都成为我们后代人学习及借鉴的珍贵文学!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二

今天想要分享的也是我刚读完的去年没完成的一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这本书主要是自己也是一个喜欢漫画的人,好奇心趋势下居然读完了,里面图文搭配十分有趣,加上多了解历史对我们自身人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因为历史上已有人做了,可以借鉴参考;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从这本书里面学习了哪些知识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韩,赵,魏,楚,燕,齐,秦)谐音就是:“喊赵薇出演齐秦”这样是不是特别好记了,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就明白了:

最靠近秦的3个国家率先灭亡,这也和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有关(这个战略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都在用);这个是范雎提出来的,就是结交远处的做盟友消灭临近的国家;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为了对付秦国提出了“合纵”,意思是联合南北方向的5个小国家一同对付秦国,但是秦国很快就看出了“合纵”的弱点,就是几个国家各自心怀鬼胎,于是秦国的张仪提出了“连横”的政策,连横就是联合东西方向的国家结成盟友,最后通过给点好处比如土地最后各个击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骗楚国的国军楚怀王,说给他600里地要他和齐国断交,最后反悔说当时说的是6里地,这一骗把楚怀王气得不轻,最后楚怀王经过“一骗”;“一打”;“一关”最后死在了秦国。具体过程下面会讲到。那么其他国家是怎么灭的呢,首先是灭了韩国,因为它最弱,其次是赵国,“纸上谈兵”就是说的赵国的将领“赵括”再就是魏国,秦国决了魏国的堤,大水直接灌到首都大梁然后就灭了。还有就是楚国,后面是燕国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失败被灭,最后是齐国。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由于屈原投江;那么为什么叫“端午”呢,因为投江这天是五月初五,古代人称为“初始”为端,所以又叫端五;那么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诗人,不忍亡国而投江,楚国是怎么被灭的。大概经历了这几段过程,楚怀王下面有个大臣叫靳尚,被张仪买通了,所以常常骗楚王要亲近秦国,而屈原就是他的死对头,楚怀王被骗给600里地与齐国断交也是这个奸臣大部分的原因;其次是被白起攻打;最后是在楚怀王不争气的小儿子子兰怂恿下去秦国赴约被关2年病逝在秦国,新的楚王(楚襄王)即位后,子兰当了宰相因害得怀王被囚被屈原骂,屈原因此也被流放;最后白起攻破楚国,屈原投江自尽,也才有了现在的端午节和国家的3天长假了。

是的,你没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朝代才生存这么短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原因不在于秦始皇,而是因为他的儿子——胡亥,秦始皇有两个接班人,一个是扶苏,另外一个就是胡亥,扶苏有个大将军蒙恬,而胡亥有个大奸臣叫赵高;始皇帝在的时候为了锻炼扶苏派他和蒙恬去北方修长城抵制匈奴去了,然而始皇帝去世,胡亥和赵高就伪造了遗嘱,逼得扶苏和蒙恬自杀,胡亥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又叫秦二世,还有赵高当了宰相,秦国在这两人的手里能长久吗?历史给出了答案;奸臣赵高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大臣,没事就拉一条鹿来,让大臣辨认这是什么,回答是鹿的通通杀掉,说明明是马,“指鹿为马”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暴政引发了当地的陈胜,吴广起义,而其中就出现了各地的反动力量,其中就是我们熟知的刘邦和项羽,但是起义后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代表人啊,于是项羽找到了楚国国君的孙子,以他为名义牵出一支队伍,后来刘邦也加入了楚国国君门下,于是新的楚王命令,项羽和刘邦谁先去咸阳灭了秦国谁就当关中王,但是另外一边新成立的反动力量赵国也是在被秦国攻打,于是楚王派项羽先去救赵王,但是等救完赵国刘邦就把秦国灭了,项羽很生气慢了一步,于是找刘邦算账,刘邦知道此时正面打不过项羽,于是让出了咸阳,但项羽此时说:既然来了就吃个饭再走,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大家知道由于此次宴会项羽放过了刘邦,后面再也没有机会杀掉他了,后来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逃离宴会;定居在了汉中,经过一段时间养精蓄锐破除了项羽的封锁,一跃冲出关中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此时还在山东镇压一听老家被刘邦打了,赶紧回来,但是一到家就被刘邦打了出来,最后退到了河南荥(xing三声)阳,然后互相对峙着,所以才出现了象棋中的界限。

好了这本书通篇也就差不多的大概内容也差不多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故事,里面还有好多细节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去看这本书,我自己也从中吸取了不少知识,好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都包含了,自己看了之后历史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自己充电才是当下我们应当做的。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三

《新中国史》除全面记载新中国以来的历史变迁外,更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面临的当今挑战与困境。

首先,书中表达出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认可。书中游刃有余地将新中国历史变迁融入全球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揭示了新中国从建国到今天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书中丰富的历史事实,深刻地表达出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其次,书中指出了社会主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新中国史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受到了外界影响,改革缓慢、局限性强等问题长期存在。虽然中国经历了发展和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经济不均衡、政治体制变更、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等,迫使中国具有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需求。

最后,书中提出了新中国未来应当重视的方向。按照既有的历史发展路线,中国应当实现民本、和谐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应当积极推进“新社会主义”理念的实施。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优先把温馨的家庭和建设崇尚民主的社会的政治法理,使每一位公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形成以国家为核心、市场为基础、民主协作为方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通过对《新中国史》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新中国发展史深远绵长的痕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与今天对未来所承载的憧憬。今天的中国,已经取得了更新的发展状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扰,这一历史使命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努力创造,携手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四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五

封建社会从周开始,终结于秦政,楚汉争霸之时出现过短暂的分封,最后归于豪族社会。封建社会终结的原因是铁器、耕牛、竹简的出现,铁器、耕牛带来了新经济,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竹简则带来了新人力资源,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人才治理国家。

商周之变,封建初成。

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周王联合众多国家趁着商朝大军滞留东南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了商政权。当时的历史观念是天命归于族,意思就是上天选择这个族做为正统,既这个族是正统,其他族是牲口,正因为此每次商对外征战得到的战俘都是直接用来祭天的。当时商族是大族,所以用这样的方式能够维持他的统治。而周国能够打败商国是众多国家一起合力的结果,而且周国本身并不算强大,那么再用天命归于族的方式,显然就是自寻死路了。周人将天命归于族改成了天命归于周王,然后将辅助周王登上大位的重臣、亲戚通过分封的方式进行拉拢。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对周王有足够的贡献就能够得到分封,世代继承,这样就把所有的人都拉拢到了周王的阵营,大家一个共主。封建社会也就此产生,其分封制下,天下被纳入一种拟亲缘共同体的结构当中,核心是宗法制,相应的形成了嫡庶之制、祭礼、服制等。而中国也从此时开始了正统性延续,直到清朝覆灭。

封建的巅峰。

封建社会的发展,天子受制于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同时也受制于国内的贵族集团,诸侯国则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大家在一个稳态的均衡当中。当时的霸权是通过会盟的方式来确认的,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灭国。楚国原来并不属于中原,在当时的中原人民眼中,楚国就是蛮夷。春秋之际,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兵锋抵于洛阳。周天子派遣王笋满劳军,楚王竟问到天子之鼎的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遂罢兵,这说明楚王也接受了周朝的这套逻辑,重礼,并参与到这个体系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原来蛮夷的.地方也接受了周天子的节制,这也为封建王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封建社会的奔溃。

封建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分封,所以中央的权力会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开始日益衰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耕牛和铁器的出现,让一地一年一耕成为可能。以前的生产方式是一个人占很大的地,今年用着这块,明年用那块,采用轮耕的方式,因为以前的土地恢复肥力需要几年的时间。而铁器、耕牛的出现,让土地恢复肥力变的更加快,可以每年一耕,这样就养活更多的人,同时君王也通过这些土地得到了更多税收。竹简的出现,意味文字从顶层贵族、皇室手中开始转为一般贵族子弟和运气好的普通人都能学习。同时人口膨胀,无土地的贵族开始变成游士,各国争相招揽。最终这些无土地的游士开始在各国进行变法,最终秦国凭借商鞅变法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到此终结。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六

在这个暑假里,我除了作业生涯、娱乐时光,还有那充实的阅读生活。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当属半小时漫画系列,这个系列的书全套12册,其中《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共4册。读了它,我才知道: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的诙谐有趣!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比如它是这样描述唐玄宗的一生:“唐玄宗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45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可是一个身处顶点的男人,人生轨迹非常简单,活是一条抛物线:前半生英明神武,王者荣耀;后半生惨不忍睹,整个垮掉……”

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史4部,中国史5还未出版,第4部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从中来”,真希望作者能快点更新,我无比期待!

最后,我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通晓历史”。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七

看历史于我,是有变迁之路的。最开始历史,特别喜欢看野史,比如历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记录的风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欢看中国历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压迫如此厉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风唤雨,发挥女性或者母性对国家固有的影响力;随后看历史,喜欢看一个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对于特定的朝代是如何兴旺发达然后烈火烹油最终曲终人散,从中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兆头,进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类似的兆头;接着就开始看通史,看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甚至上升到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曾经经历了什么。

历史,其实属于越来越有趣的学科,虽然任何历史书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对待算命的态度一般,信则有不信则无,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进入历史中,发现历史中最符合人类情感选择的行为,将之相信并认同为真实的历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说一般有趣吗?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没有明智无法做出判断,但越是读史,越是感触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一切仿佛理所当然的发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复之前的经历,历史总是特别的相似又充满了小唯独的新意,这是另一个角度的有趣。

废话了那么多如何看历史,其实只是为了引入这本书的正题。书中讲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维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春秋战国之前视为上古,秦至明视为中古,清为近代,民国为现代,这样的唯独划分可能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清朝之所以被单独划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刚好处于工业革命有关,其他欧洲甚至日本都开始利用工业革命自我强大,而清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闭关锁国,虽然和前朝的封建统治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整个国际局势都在变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清朝是必须单独拿出来。

既然是一本极简中国史,必然对历史只能截取主要脉络,朝代的交替往往简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响朝堂变局的人被单独提到几句,其他人都隐匿在文字背后,成了无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简单的历史,也依然保留了对政治、军事、人文、学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不同维度的探讨,毕竟历史除了是朝代的兴旺更替、皇帝的世袭罔替之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这些,才形成了当代国人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气质。

一个朝代的统治方式与前一个朝代相比,总是有所改变和创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后朝需要吸取的教训,自然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统治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给统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毕竟社会财富越来越充盈,社会人口越来越多,都讲增加统治难度。因此,一味的复古并非好事,虽然从古代历史中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经验教训需要结合新时代新环境进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则容易变为王莽的悲剧。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于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国仇家恨。从另一角度,这句话说明了人心思变,总是不满足于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天下太平时作死折腾导致合久必分,天下纷争时又开始高歌宁为太平犬末为乱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篱割据的年代,越容易产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产生繁花似锦轰轰烈烈的喜剧感。中国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容易统治和驾驭的,虽然短时间能通过演戏作假或者作威作福获得成功,但要长治久安必然需要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中国、统治汉族的朝代,但两个朝代存活时间差别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欧亚大陆上摧枯拉朽无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寿命,原因何在。书中给出的答案特别出乎人意料之外,继承人生命的长短。其实元朝和清朝都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后都产生过政权更替的家族内斗,清朝比元朝稍微幸运一点在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蛮长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理顺统治汉人的方式方法,进而产生较为长期的朝代命运。

民国时期并不代表有民族主义,这从清朝的灭亡竟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便可看出,当时社会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斗争,民族主义并未占据上风。而随着帝国列强对国家的不断索取,普通的汉人心中大一统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而正是这种内心中保有的民族主义,让中国在面对危机中依然能奋发图强,最终成就了延续千年以上不断档的文明。虽然有说法中华文明其实在魏晋便已断绝,但笔者更认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传承,断层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捡起,而重新捡起后的延续,与我能认可为没有断档。

书中甚至有特别与时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说前瞻性的思想:对比中西方文明,中国文明能更缓慢而坚定的逐渐发展,对待周遭能宽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赢共长,因而有中国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实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华文化尊重外邦、团结外邦、共同发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也颇有此味道。中国人毕竟是孔孟儒家熏陶了几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但脚踏实地,虽然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所限制,但坚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式,的确是爱读的一本历史书。最后借作者在那个年代就能发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结束此文:"要矫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当的实力,又谁能负此使命?中国人起来啊!"。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八

内容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亦常作笔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写有《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使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后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了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荫麟与夏鼐、吴晗和钱钟书并称“清华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首次与他相见,也赞叹为“天才”。

张荫麟,除了一本未完成的教科书,张荫麟似乎再没留下什么。这本不到16万字的小册子便是《中国史纲》。但这本薄薄的作品不幸成为作者终生的绝唱。“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不得不搁笔,当时刚写到东汉建立。直至他5年后病逝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中国史纲》也只是更新了序言部分。

《中国史纲》一书包涵序文、十一章和最后的附录三部分。作为文章主体的十一章,作者着重讲述了自中国史的黎明商朝起,到西汉王莽改制失败与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这一段的历史事件。附录主讲了东汉前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北宋从建立到宋神宗这一时期的一些历史。

在主体的十一章中,作者将大量笔墨(前6章)用于写前秦以前的历史,又将其中的四章用于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个方面。

读后感: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著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王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九

看了一下时间仍然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书读完,估计我看书问题,做不到半个小时也或者半个小时是一种心理暗示,告诉我们看这本书花不了多少时间,这对于现在静不下心又充满焦虑的社会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办法。

这本书由于所说的内容都是以前自己比较熟悉的,所以就没有进行梳理,主线上来说这本书梳理得挺好的,只要是想大概了解一下历史进度,至少在和朋友聊起历史来不至于一脸懵逼的话,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每个人读史都有各自的态度,但对于某种带有个人偏见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调侃的这类一定要保持一个谨慎度,对于本书在最后的“两晋之魏晋奇葩说”一节所表达的历史偏见,我是不太赞同的,特意在此写出来就是不希望读书的朋友被误导,供参考。

其实魏晋时期所产生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极其辉煌、灿烂的时代,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开拓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那么魏晋时期就是继百家争鸣后的另一个中华文明思想解放巅峰,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从人与社会的相处进入到思考完善个人风骨、风韵和形象问题,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影响对我们依然巨大,历史上很多人可能会根据政治上的混乱而错误解读这一时期的思想,这是历史上极大的不公,即使被誉为解放了千年黑暗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不一定能比得上这场盛会,那时候的贤者将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才会孕育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唐宋文明。

至于竹林七贤,在本书中被黑得发亮,但其实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因为政治矛盾尖锐,所以他们超然物外,不附权贵,追求自由,不同世人的趋炎附势又有何错误?王羲之父子、陶渊明、谢家三杰、祖冲之、郦道元等,哪一个不是牛人,明星批量生产的年代。

另外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阶级细而广的分化等等这些历史意义,都是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了,所以说一句我国以后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找到源头也是不为过的。

敲了这么多,其实有几点感慨总结的: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无数的风流人物,如果有兴趣只要拿一个点出来研究也是十分有趣而充盈满足的;看历史书可以看主线和梳理脉络,但对于作者带着个人色彩部分一定要谨慎和辨别,不能别人说是坏的就坏,人家说是好就好,读史使人明智,所以这一步更是至关重要;读历史未必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阅读,看到有很多书友在一些评论上说读史要严肃一本正经等等,其实还是在于个人的把控,读史只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但要求一定边读边查资料边辩证,我会觉得很累,也坚持不下来,我还是会有间读、精读和经典读的划分,自行把控,我们都应该有适合各自的读书风格;看历史书一定切忌对某一个作者进行崇拜心理,这样真的会把你带到山沟里去,而且很多所谓语言所表达的未必就是作者真正所想,同时你也会发现很多经典的文学作者是不会提出自身观点的,而是构建一个小型社会,让每名读者去领悟去感受,所谓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过度的崇拜和过度的解读作者思想都只是会让自己中毒,有害而无益;如果是一个想读历史但又不知道从何开始,甚至一看就晕的朋友,我会建议其先看这类漫画版的,对主线有个了解(作为一种过渡);然后再看历史小说类(如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知行合一);再递进一层去看一些大师的作品(如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演讲录、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到了最后再来看正史(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这样的一个流程下来个人的历史知识架构也就大概能落定下来了,剩余的一些枝叶自己不断补充就好。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

一提起历史,我们首先会想到艰涩难懂的传统史籍,或是游戏人间的坊间野史,我今天说的,是一本不同于以上两种类型的另一种历史。作者以物载史,正史趣说,文笔严谨又不乏风趣!该书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般透彻,不由得使人感叹一声,哦!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讲啊!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作者是张经纬,他本人在博物馆工作近十年,又是搞人类学研究的,学识相当渊博,从这本书里就可以看出端倪。一般的历史文字,多以人物或事件为线索贯穿古今,而这本书以博物馆里的文物为线索,以文物引发出它的所处时代,进而剖析那个时代的兴衰过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文物,一件件文物串联起来,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皿、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石窟佛像;唐代的茶叶、瓷器;宋代的山水画;元代的江南园林;明代的硬木家具;清代的蓝染布……一件件文物像画卷一样,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为你展开,带你了解为什么这些文物会在当时兴盛繁荣,为什么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这也是各时期历史更替的原因。

像玉器、青铜器、丝帛、茶叶等,在它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被用来作为货币使用的,可以购买物品,可以封赏诸侯,可以交换马匹,也可以被当作祭祀用品使用。比如曾经兴盛一时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就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后来随着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些物品才渐渐淡出经济舞台,成了生活配角儿。

读这本书,我发现,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魏晋名流,无一不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秦皇汉武派道士、童男、女寻找仙方,派使者寻汗血天马,想用仙方与天地同寿,骑天马踏极乐之地,最后这两位皇帝也化尘化土,淹没于历史长河。但是炼丹修道的风气却一直延续下来。到魏晋时期,就连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也不例外,入了天师道不说,最终因服食丹药身亡,可悲可叹!

大家在说起魏晋时期时,大约想起的都是一些名人雅士的风流轶事,是他们狂放不羁的风骨。其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数十个政权,闹嚷嚷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乱频繁,且都发生在汉王朝境内,上至王权,下至庶民,都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归隐山林,寻求避难。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正是战争频仍之时,不是王羲之违背时势的孟浪之举,而是对现实境遇的无言反抗!今天,我们所羡慕的魏晋风流,其时是当时名流们整体颓废的气质,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通过读《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我还纠正了自己很久以来的一个误区。以前提起金文,我会以为是金国的文字。通过张经纬老师介绍,我才明白,金文是因为文字刻在金属表面,所以被称作金文。金文流行于商周时期,一般刻在青铜器上。还明白了青铜不是青色的。青铜是铜、锡、锌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合金。青铜器刚制成时的颜色是比黄铜色还浅的金黄色,光泽度非常好。我们之所以叫它青铜,是因为它们被长埋在地下,氧化后,出土时就成了铜绿色。

现在国际上有雇佣军,在古代,在中国也有。周王朝雇佣秦国、楚国等小国为王室提供马匹和铜器;汉皇帝雇佣匈奴、乌桓、鲜卑等边境少数民族为他们上战场杀敌;唐朝雇佣突厥、铁勒、回纥等少数民族杀敌打仗;明代用蒙古部落和满洲部落互相制约,维持平稳,最后,都被这些雇佣军一一消灭,改朝换代,皇帝轮流做,形成了历史的流动发展。虽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太过血腥!

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我国佛教缘起于北魏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传播,已经开枝散叶,遍地开花。典型的标志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为那一时期建筑。知道了茶叶兴起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茶圣陆羽还曾评价过咱邢台邢窑的瓷器,说“邢瓷类雪”,来形容邢瓷的质地透彻。作为邢台人,听到这个评价,还是很激动的!知道了江南园林兴起于元代,可见当时元统治者对汉人的高压政策,令不少富人也心生隐逸,放舟江湖。还知道了棉花原产印度,在元代引入中国,被松江人黄道婆发扬光大,成为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纺织物的主要原料。

读书,愿意开卷有益,增长见识,愉悦心灵。读张经纬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使我打开了脑洞,窥见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新华夏史,幸也!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一

在我家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很多有趣的图书,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每次我去拿书阅读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本书——《半小时漫画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作家陈磊。陈磊还有两个外号——二混子和混子哥。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里,陈磊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在书里,作家陈磊还给一些历史事件创造出了巧记方法,让人一看就能顺利记住,比如六国灭亡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如果你觉得不好记,可以把秦也加在后面,一下子就变成:喊赵薇去演齐秦!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最好看的当然是隋唐时期里的“玄武门之变”了。它主要讲了李世民和另外两个太子争夺皇位的故事。本来应该是大太子李建成当皇帝的,但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和三太子李元吉,自己当上了皇帝。这一段历史,我看了很多遍,可还是看不够,在被李世民的足智多谋给折服时,也为他们手足相残感到难过。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里面的“武则天升职记”,更是看得我爆笑连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才能,真是让我特别钦佩。看到她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生活在武则天那个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有时空穿梭机,我倒真想穿梭到那个时代去看看呢。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二

回眸历史长河,九十年的日月更替,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岁月的痕迹清晰的烙在神州大地的角落,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将整个中国燃遍。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九十年之前的那段历史,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又曾经是何等的黑暗。

无数次血与火的交织,依然叫人叹息扼腕。长夜依旧难明,中国人的光明之路依旧漫漫。

终于,胜利的旗帜飘扬在南京古城,无数个英雄鲜血凝成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一座英雄的丰碑,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在世人的面前。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力。无数的革命先辈将我们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了一片绚丽的色彩。还记得在那个血色弥漫的岁月里,他们在风雨中生存。此时,是中国共产党以傲然之气担当天下之大义。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当家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民族的希望重现在世界的东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巍然。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历史选择了你,我们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三

初看书名时觉得是小朋友们阅读的,不读不知道,一读惊叹道:本书真是打破常规,文中不像有的书要么全是漫画,要么全是文字,此书则是诙谐幽默漫画插图加上言简意赅的文字,两者相结合,给我足足的补了一节节美妙的历史课。

最初了解的.中国历史是在小小的新华字典的最后一页及初中历史课本上,中国当时分裂成一个个国家时比如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在混战时期作为学习者往往记不清楚,容易混淆前后顺序。但是本书妙笔生花,在图片加文字的循序递进双讲解中,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特别是秦国灭六国的前后顺序。为了有利于读者记忆,出现了一句“喊赵薇去演齐秦”记忆法(韩、赵、魏、楚、燕、齐、秦)。就这样,战国七雄被作者绝妙的描写下让读者一下子掌握了,精彩之至。

一口气把中国史的3部和世界史的1部读完,中国史第4部还没有出版,第三部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感觉意犹未尽。

在古代的君王中,做一位明君,一是要尊重历史,二是要引以为鉴,三是要励精图治。有的君王成为一朝大帝,有的君王贪图享乐,有的君王成为傀儡。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为百姓谋福,听取贤官谏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天下则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生于和平年代感觉很幸福,小时候国家解决了温饱问题,长大了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更是一步一步走向了强国之路。国强则民强。像姥姥、父亲母亲那一代人活得还是很穷苦,长长挨饿,受冻。而孩子们则已经不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义了。

有时候都是嘴上说说而已,走个过场一样。你敢反对?你敢不赞同?你敢提意见?

历史是时间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史官们为历史写下了庄重真实的一笔,文学家们为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笔都成为我们后代人学习及借鉴的珍贵文学!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四

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理清历史脉络,让我受益良多,也学到了不少。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来作为开场。在已经进入速度时代的当下,历史类的读物对于现在工作学习都相当繁重的我们来说未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但这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却能通过用漫画的形式和幽默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五千年的精彩世界。

作者用聊天说话的方式,加上现今社会的网络流行用语,把历史事件放在我们熟悉的现实场景中,结合漫画的表达,把历史讲成了活生生的小段子,仿佛就在眼前。读者在爆笑中慢慢记住了那些艰涩难懂的历史事件。例如其中有一段,作者将春秋列国比喻成一个班级,把周朝比喻成班主任,十分诙谐幽默。让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知道了很多成语的真正来源,如秦晋之好、朝秦暮楚、退避三舍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着重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历史脉络,避免信息繁杂而使读者产生负担或厌烦,帮助读者通俗易懂地掌握历史主干,让我们在有兴趣阅读其他史书时能更加轻松。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五

这几年漫画科普的风一直很大,关注了混知的公众号之后,断断续续有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史的漫画,因为一直比较零散也没太在意。直到最近突然对历史很感兴趣,很想好好的读点书。但是作为历史小白的我害怕被教材吓退,于是选择了轻松一点的方式进入历史的门槛。花了两周时间看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1—5》,写个简单的读后感吧。

对历史一窍不通又感兴趣的成年人。

买之前本来打算是自己看完再给孩子读一遍,大家一起进步,但是看完以后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套书里面的一些网络用词和颜色幽默不太适合未成年人,作者为了表述更有趣会隐隐的“开个不那么明显的车”。如果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不太建议用这套书来作为历史书的入门。虽然现在的青少年思想普遍较为成熟,性教育也不再是羞于启齿的事情,但至少我个人认为还是在家长或者大人的指导下阅读比较利于身心健康。

这套书也不太适合“历史通”,因为里面的内容很简略,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历经了那么多的朝代更迭,要浓缩在薄薄的五本书里面,那就只能保留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已经很好的人再看这套书可能就没什么收获,还不如花时间去钻研野史来得有趣。

讲述浅显易懂,总结归纳的历史规律易理解。

这套书很厉害的地方在于作者的历史底蕴深厚,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并且结合趣味性时效性强的笑点进行转述,把朝代的更迭刻画成一个个有趣的短片或故事,阅读起来轻松有趣,好几个晚上我都一不小心就看到凌晨。那些年被历史课支配的困意,终于找到了终结者。

看完这套书以后,我不止能清晰地理清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顺序,居然还分清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生活的朝代,并且奇迹般地在脑海中浮现那个朝代是繁荣还是衰败,是和平还是战乱。更神奇的是还记住了一些历史大事件,并且明白这些事件给那个时代带来的影响力。对于我来说这真的是极大的进步了,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再开始看深奥的历史书就会容易很多。

最后用这套书最后一页的内容来总结一下这篇读后感吧。

海萍说:“我不完美,一路跌跌撞撞,可是我渴望学习,尝试挑战,寻求突破,希望有一天我能健步如飞,昂首阔步。”

这四本书是我给小迈准备的,经过了王先生这个历史通的鉴定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且建议我和孩子一起阅读,因为内容更丰富,系统性更强,看完以后我的历史感会更立体更强。

所以现在这四本书我正在研读中,越看越觉得当时下单的我很明智嘛!这几本书个人认为就很适合正在学习历史的孩子们看,漫画的形式不会觉得枯燥,而且内容立体丰富,也不会担心过于不正经,认字以后的孩子自己看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从东周列国开始讲,清朝灭亡结束的。而《我们的历史》和《中国历史地图》都是从上古时代,原始部落开始,并且在后面还分类了几大板块,系统性和内容都更全面一些。两套书其实是一个作者,买其中一套就可以了,内容有重复。我当时买两套是因为开本问题,一套小一些便于携带,一套a3那么大,适合和孩子一起读。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六

在我家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很多有趣的图书,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每次我去拿书阅读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本书——《半小时漫画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作家陈磊。陈磊还有两个外号——二混子和混子哥。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里,陈磊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在书里,作家陈磊还给一些历史事件创造出了巧记方法,让人一看就能顺利记住,比如六国灭亡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如果你觉得不好记,可以把秦也加在后面,一下子就变成:喊赵薇去演齐秦!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最好看的当然是隋唐时期里的“玄武门之变”了。它主要讲了李世民和另外两个太子争夺皇位的故事。本来应该是大太子李建成当皇帝的,但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和三太子作文李元吉,自己当上了皇帝。这一段历史,我看了很多遍,可还是看不够,在被李世民的足智多谋给折服时,也为他们手足相残感到难过。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里面的“武则天升职记”,更是看得我爆笑连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才能,真是让我特别钦佩。看到她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生活在武则天那个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有时空穿梭机,我倒真想穿梭到那个时代去看看呢。

我非常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书也非常偏爱,之前一直都是读文言文,觉得有点吃力,最近我发现一本漫画的中国历史书,里面的内容非常有趣,所以我想将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就是《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以漫画的形式说历史的书其实并不少,但是在这本书中将历史讲得非常有趣,这一点非常令人赞叹。

这本书是从西周开始讲起的,西周干掉了商朝成为了天下的霸主。这时候西周国王就开始分封诸侯,在这里作者用漫画的形式将西周比方成一个班级,老师是周王,同学是诸侯,在这个班级里有几个大个子。

齐桓公死后齐国就乱了,之后晋国,楚国相继称霸,他们不把老师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个楚国是自己给自己封的王,在这本书中是一个插班生,而且普通话也说不好,被称为南蛮。秦国因为救周王有功,获得了封赏。后来吴国打败了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才复国了。

看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我为作者的才华感到惊叹,用漫画这种新奇的方式将历史讲得如此生动。以往枯燥乏味的历史在这里变得非常有趣。让历史事件在脑海里有很深的印象,这给枯燥乏味的生活添加了很多乐趣。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七

《孙子练女兵》是《史记》里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孙子也是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中国史记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齐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忙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我。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终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本事的一名辩士。以往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我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能够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忙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一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当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我的智慧如此处事。

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那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证明自我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那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在历史的长河中,《史记》记载了一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是我收获不小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历史中的宝书,可贵的史书。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八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科书,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而张荫麟是这本书中的作者之一,他的心得体会对于理解这本教科书非常重要。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五段式的形式,来谈谈我对“中国史纲张荫麟心得体会”的见解。

一、中国史纲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著名的历史教材,它是以较为系统的方式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成为了后来的历史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参考书。作为学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制度的演变以及各种文化流派的兴衰变迁等等,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的贡献。

张荫麟是中国史纲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在这本书中负责编撰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内容,特别的是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缘起、转变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以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指导,注重了流域文明和民间文化的探讨,并着重强调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对于中国史纲中这些细节的呈现,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资料。

三、中国史纲对于中国文化认识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其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构筑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中国史纲,是具体而细致地呈现了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让我们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他们多角度的阐述,促进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性看待,增加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与认知。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教材之一,他在展现中国历史时期脉络上,贯穿着精妙的结构,需要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度探讨。我们需要找到学习历史的灵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的记述事件或年代,我们需要思考那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考虑当时的政策、制度和人物等,这样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的精妙和拥有融入进中国历史的体验。

五、结语。

中国史纲张荫麟心得体会,这部作品是一个深度挖掘中国历史的重要经典。它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揭示了它们的种种优势,也是人们初步掌握精神知识的有效渠道。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而掌握这部杰作,可以加深我们对于祖国文化的体验和领悟,也可增加我们对于历史的领略和理解,让我们更好地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未来,谱写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十九

中国史纲是一份全面综合了中国历史的文献资源,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国的历史轨迹。张荫麟先生作为中国史学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史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在我的学习中,我也通过学习张荫麟先生的著作,有了很多体会和收获。

第一段:理论研究。

张荫麟提出了“我国历史分期四大基本原则”,这种分类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使得历史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通过基本原则的设定,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影响。

第二段:文化深度。

张荫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也非常值得借鉴。在对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张荫麟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同时呼唤人们珍视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张荫麟的一系列思考都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国家意识。

第三段:细节刻画。

在中国史纲的编写中,张荫麟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也非常到位。例如他关于元朝在统治时期,对于信仰佛教的劝返和讨伐,都做了详尽的记述。这些历史的细节虽然不及时的反映历史变化,却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细腻的历史场景,从而有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第四段:深刻总结。

除了对史纲的细节刻画,张荫麟还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多维度地解析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些总结既有其历史背景,又带有其历史进程的启示。通过他的反思和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第五段: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张荫麟的这些思考和创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从史学角度切入,从政治、文化、思想、地理、民族等多方面了解历史真相,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应该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和完善,使史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总之,张荫麟先生以其高超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打下了深刻的历史基础。我们在学习中国史纲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的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最终实现跨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以此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中国史纲读后感(实用20篇)篇二十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史》,记载了从夏到清的一些故事,因为它是简版的。不过,里面有接近200个图片,不仅有桃花团一事还有我在西安看过的三王杯。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可是他写出了一整套中国史,里面写的很完成,就连原始人的人吃人的肉和脑子都写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秦始皇修筑长城不是自私的,他可以引敌人到长城的一个四面城墙的包围里。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志愿工作者工作计划(通用20篇)

    社区工作计划是为了解决社区内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社区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以下是我们的倡议和呼吁。很荣幸成为志愿者

    幼儿园父亲节小班语言教案(汇总17篇)

    幼儿园小班的学习环境要求舒适、安全、丰富,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幼儿园小班的总结范文,展示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和对学习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

    建材公司实习报告大全(24篇)

    实习报告的撰写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份优秀的实习报告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

    双城记读后感初中大全(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下面我列举了一些读者们的读后感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篇幅

    教务处管理人员的述职报告范文(21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请大家阅读一份详实的述职报告范文,体会一下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大家好!我是部门部门的一名工

    民政工作总结市级(热门13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可以帮助自己反思和总结过去一个月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其他人的月工作总结实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现将工作汇报如下:1、加

    青岛的海边(优秀18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我很庆幸,因为我见

    在线读后感(优质18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记录和释放,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回应和致敬。通过阅读别人的读后感,我们可以一窥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和感受,拓宽我们的思维。《山居笔记》发扬的是

    工厂领班辞职申请书(实用13篇)

    在辞职申请书中,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自己在当前单位的成长与收获,对雇主表示感谢,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展望。辞职申请书是一封表达职员主动离职意愿的书信,它详细说明

    最美女教师事迹材料(通用14篇)

    事迹材料可以记录个人或团体在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借鉴事迹材料范文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2011年9月,侯老师踏上